首页期刊导航|科学技术与工程
期刊信息/Journal information
科学技术与工程
科学技术与工程

明廷华

旬刊

1671-1815

ste@periodicals.net.cn

010-62103284

100081

北京市海淀区学院南路86号

科学技术与工程/Journal Science Technology and Engineering北大核心CSTPCD
查看更多>>本刊向社会介绍科技界、工程界进展情况和为科学家、工程技术专家开展学术交流服务的一份学术性、知识性和动态性杂志。主要内容包括科学技术发展前景和重大建设工程进展情况,科学技术与工程方面的新成果、新知识、科技界和工程界的热点问题等。适合科技工作者、工程技术专家、领导同志、管理干部和图书资料馆(室)订阅。
正式出版
收录年代

    硬岩地层超深基坑桩锚支护体系受力与变形特性实测分析

    郝增明闫楠刘作岩银吉超...
    6398-6404页
    查看更多>>摘要:为探究硬岩地层超深基坑桩锚支护体系随基坑开挖的受力与变形演化规律,依托于崂山公卫中心基坑支护工程,对南侧支护完成区域基坑的预应力锚索轴力、基坑水平和竖向位移进行了实时监测,分析桩锚支护体系在该地质条件下的力学性能,探讨锚索轴力急速下降与基坑水平位移增大的影响因素.研究表明:预应力锚索轴力持续、急速的下降与基坑紧邻原状山体的土压力和北侧后挖区域的持续施工有关,工程中采取预应力锚索2次补偿张拉适用效果良好;基坑最大水平位移为19.98 mm,最大竖向位移为12.11 mm,南侧支护完成区域基坑支护体系的变形受后续施工区域的影响明显;桩锚支护体系在硬岩及土岩二元地层超深基坑中具有较好的适用性和可靠性.类似工程支护结构设计应重视周边地质环境、邻近区域持续施工等因素的影响.

    超深基坑硬岩地层桩锚支护锚索轴力基坑变形

    临江高承压水砂层超深地连墙泥浆参数试验研究

    金明张旭晖陕耀董雅丞...
    6405-6414页
    查看更多>>摘要:南京地铁4号线二期工程滨江站—龙江区间中段江心洲风井工程地表存在淤泥质黏土和较厚高承压水粉砂层,下部覆盖高强度砂砾岩层,地连墙施工时若泥浆参数选择不当则难以起到护壁效果进而发生塌孔或缩孔情况.提高泥浆重度是增大槽壁稳定性安全系数的最直接方式,但同时也会增加工程成本.为探明淤泥覆盖下高承压水砂层中地连墙成槽作业时最优的泥浆参数,分析并评价该地质条件下的成槽质量,采用泥浆护壁的抛物柱法三维模型对泥浆参数进行计算,并通过试成槽试验和超声波检测对计算结果进行验证,最终选择出合适的泥浆配比.研究结果证明泥浆黏度为60 s,泥浆比重为1.07 g/cm3时可以保证成槽稳定性系数为1.5,结果可为类似工程提供参考.

    地下连续墙成槽试验三维破坏模型泥浆参数超声波检测

    临江漫滩区超深地连墙成槽变形影响因素分析

    孙国茹伍浩王振宁童立元...
    6415-6422页
    查看更多>>摘要:为研究深厚砂层地连墙槽壁稳定性特征及其主要影响因素,以南京地铁11号线柳洲东路站地连墙成槽施工为工程依托,通过数值模拟方法建立有限元模型.研究结果表明:地表沉降和槽壁水平位移的发展主要集中在成槽前期,而成槽后期变化较小.成槽结束时地表最大沉降为21.8 mm,产生位置距槽壁距离约3.6 m处,沉降影响范围约为距槽壁10 m范围内.槽壁水平最大位移发生在地面以下4.4 m粉质黏土层中.槽壁加固对于控制浅层土体成槽失稳具有显著效果,地下水位埋深对地表沉降的影响最大,浆面深度、泥浆重度、槽段长度次之,软土层厚度影响最小.浆面深度对槽壁水平位移的影响最大,地下水位埋深、槽段长度、泥浆重度次之,软土层厚度影响最小.

    地连墙槽壁稳定性影响因素数值模拟

    组合三棱柱振子流致振动运动特性分析

    练继建姚帅吴志川邵楠...
    6423-6430页
    查看更多>>摘要:以流致振动能量转换系统(flow induced motion energy conversion system,FIMECS)为基础,以截面形式和刚度为变量针对组合三棱柱振子进行试验,评估振幅、频率等指标.试验选取了组合三棱柱振子进行了模型试验,通过改变截面排布形式以及系统刚度来研究截面布局、刚度对组合三棱柱振子的影响.该研究旨在探究组合振子流致振动的最佳振动条件,为后续多振子流致振动研究扩展思路.试验结果表明:三种不同排布形式的组合振子,在不同刚度工况下都有较好的振动效果,Ⅰ型和Ⅲ型振子振动随流速变化表现为典型的涡激振动,Ⅰ型排布振子具有最好的振动表现.

    海流能利用流致振动组合三棱柱涡激振动振动响应

    克孜河渡槽风荷载数值模拟

    冯成明王建新朱佳宁
    6431-6438页
    查看更多>>摘要:为了探究风荷载对克孜河渡槽结构的影响,考虑到经济成本和时间成本,采用数值模拟进行研究.基于计算流体动力学理论(computational fluid dynamics,CFD),利用Midas NFX CFD软件研究克孜河渡槽的风场环境及风荷载响应,模拟不同风攻角条件下风荷载对渡槽的影响,通过与已有的风洞试验结果对比分析,来验证数值模拟结果的可靠性,深入剖析了风攻角变化对渡槽的影响,并采用数值模拟与单因素方差分析相结合的方法,验证了风攻角变化对渡槽三分力系数的影响.计算结果显示风攻角对三分力系数有显著影响,以及数值模拟可以快速高效的模拟出克孜河渡槽周围复杂的风场环境,能直观反映渡槽表面负压区的分布规律,研究成果对渡槽风荷载的结构设计具有一定的参考意义.

    渡槽数值模拟风荷载三分力系数单因素方差分析

    高速公路边坡预应力锚索桩板墙结构参数优化与受力特征分析

    刘兴雷吴顺川韩龙强曹振生...
    6439-6447页
    查看更多>>摘要:桩板墙是高速公路滑坡治理中常用的一种支护措施,其结构参数的优化设计是工程施工的研究重点.以云南省红河州建水(个旧)至元阳高速公路工程AK0+560~AK0+660段桩板墙工程为背景,采用数值模拟与灰色关联分析、正交试验设计相结合的方法,研究桩体嵌固长度、桩间距、桩宽3种结构参数的影响与优化,最终验证优化后的结构参数在地震工况下的稳定性.结果表明:桩间距为主要影响因素,桩体嵌固长度和桩宽的关联度相近,为次要影响因素;桩板墙结构参数最优组合为桩体嵌固长度15.0 m、桩间距5.0 m、桩宽3.0 m;地震工况下,抗滑桩悬臂段土压力以及桩身偏移量和沉降差满足规范要求,边坡稳定性较好.

    高速公路预应力锚索桩板墙结构参数优化地震响应数值模拟

    考虑松动圈影响的公路隧道大直径竖井围岩压力计算方法

    任兆丹冀成史育峰邱军领...
    6448-6458页
    查看更多>>摘要:为研究公路隧道大直径竖井围岩压力计算方法,基于极限平衡法推导,并与官田竖井实测数据进行了对比验证,最后分析了竖井直径、侧压力系数、围岩等级对竖井围岩压力的影响规律.结果表明:①与实测数据对比结果显示,本文公式的平均误差度在12.85以内,相比其他公式的误差度在180以上,使相对误差减小了 167.15以上,可指导工程人员进行竖井的施工设计;②竖井开挖直径越大,竖井井壁围岩压力越大,但是围岩压力的增长幅度随直径增大而逐渐减弱;③在未达到极限深度之前,侧压力系数越大,竖井井壁围岩压力越大;达到极限深度以后,不同侧压力系数下井壁的围岩压力一样大.侧压力系数越大,井壁围岩压力随竖井深度的增长越大,更快达到最大井壁围岩压力,即极限深度越小;④围岩等级越高,竖井的井壁围岩压力越小,在达到极限深度之后的围岩压力也越小.

    围岩压力公路隧道大直径竖井松动圈

    高海拔地区铁路隧道施工期围岩热流密度数值模拟

    冯国会李兆星孙佳琳黄凯良...
    6459-6465页
    查看更多>>摘要:冷负荷预测是隧道施工的重要任务,目前传统隧道冷负荷预测方法无法满足高海拔铁路隧道施工环境.为高海拔铁路隧道的冷负荷预测提供准确方法,建立一个热湿耦合多孔介质模型,考虑围岩孔隙率和低压环境对隧道围岩热流密度的影响.建立高海拔铁路隧道围岩热流密度预测模型,分析渗流水和衬砌的存在对围岩热流密度的影响,对比不同环境参数对围岩热流密度的影响.结果表明,隧道的冷负荷取决于围岩的热流密度.预测模型可以准确计算隧道围岩热流密度,其均方根误差为0.573 W/m2.围岩渗流水和衬砌对隧道热湿环境产生显著影响.压力对围岩热流密度的影响最小.围岩温度每升高10℃时,围岩初始热流密度增加了 58.74 W/m2.此外,每当隧道目标温度增加4℃或孔隙率增加0.1,分别导致围岩初始热流密度减少了 23.5、0.14 W/m2.研究结果可以为实际高海拔铁路隧道工程的冷负荷预测提供新的理论方法和参考依据.

    低压环境热湿耦合多孔介质热流密度预测模型

    改进PSO-LSTM算法预测高速公路交通量

    乔建刚李硕刘怡美彭瑞...
    6466-6472页
    查看更多>>摘要:高速公路交通政策的制定需要准确地预测交通量,基于此,选用长短期记忆网络(long short-term memory,LSTM)机器学习模型对其研究,针对LSTM模型中参数确定的问题,选用粒子群优化(particle swarm optimization,PSO)算法对其优化,同时针对PSO算法中粒子位置更新问题,以公式中各参数含义为切入点进行改进,将PSO算法公式中原来静态的惯性权重及学习权重改为会随着迭代次数及粒子位置改变而改变的动态值,从而达到搜寻精度提高的目的,据此构造改进PSO-LSTM模型,最后通过实例计算分析,分别对高速公路的工作日及休息日进行预测.结果表明改进的PSO-LSTM模型较LSTM模型在工作日及休息日交通量的预测上,其评价指标均方根误差分别提高了 12.19%、10.97%,平均绝对误差分别提高了 17.06%、15.17%,平方绝对百分比误差分别提高24.56%、23.88%,精度提高值明显高于PSO-LSTM模型.改进PSO-LSTM模型在交通量预测精度上具有显著提高作用,且抗干扰能力强,可以为政策的合理制定提供更可靠的依据.

    公路运输管理高速公路交通量长短期记忆网络粒子群算法

    网联异质车群的自主换道行为及动力学建模

    杨子奕曲大义王韬陈意成...
    6473-6484页
    查看更多>>摘要:道路上行驶的网联异质车流,存在着网联自主驾驶汽车(connected autonomous vehicles,CAVs)和人工驾驶汽车(hu-man-driven vehicles,HVs)的复杂交互耦合关系.传统的交通优化模型着重于均匀化网联车辆的运行速度,缺乏对网联车辆自主换道和主动礼让行为的考虑.为引导CAV自主变道决策和让行行为,挖掘其自主行为的动力学特性,运用系统动力学建立车车交互行为模型,判断CAVs所处的空间阈值,控制瓶颈区CAVs的目标巡航速度,调节瓶颈区道路车辆密度,提高异质车流通行效率.采用MATLAB数值仿真,验证分析面向CAV自主决策行为的动力学模型,结果表明:相较于传统的交通优化模型,加入符合换道条件和让行条件下的CAVs自主行为因素后,交通瓶颈区车辆平均延误以及瓶颈区排队长度均减少约20%,其中停车延误可减少约40%.网联异质车流中车车交互行为特性及自主决策行为动力学模型可为提高异质车流在瓶颈区的高效运行提供理论基础.

    网联异质车群智能网联汽车自主决策行为系统动力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