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期刊导航|科学技术与工程
期刊信息/Journal information
科学技术与工程
科学技术与工程

明廷华

旬刊

1671-1815

ste@periodicals.net.cn

010-62103284

100081

北京市海淀区学院南路86号

科学技术与工程/Journal Science Technology and Engineering北大核心CSTPCD
查看更多>>本刊向社会介绍科技界、工程界进展情况和为科学家、工程技术专家开展学术交流服务的一份学术性、知识性和动态性杂志。主要内容包括科学技术发展前景和重大建设工程进展情况,科学技术与工程方面的新成果、新知识、科技界和工程界的热点问题等。适合科技工作者、工程技术专家、领导同志、管理干部和图书资料馆(室)订阅。
正式出版
收录年代

    不同界面剂对湿接缝混凝土黏结性能影响

    乔建刚王琦森徐阳张雪...
    2540-2546页
    查看更多>>摘要:为研究界面剂对湿接缝黏结性能的影响,首先通过力学性能试验,确定硅灰水泥净浆界面剂中硅灰的最佳掺量,再通过劈裂抗拉强度试验、三点弯曲试验和抗剪强度试验,探究普通水泥净浆、硅灰最佳掺量下的水泥净浆、环氧树脂作为界面剂时,对湿接缝黏结性能的影响效果.结果表明:硅灰最佳掺量为8%时水泥净浆力学性能最优,从抗拉角度和抗剪角度进行分析,不同界面剂对湿接缝黏结性能的影响,由大到小排序均为:环氧树脂界面剂>掺8%硅灰水泥净浆界面剂>普通水泥净浆界面剂>无界面剂.可见,普通水泥净浆界面剂对湿接缝黏结性能提升较小,而环氧树脂界面剂和掺8%硅灰水泥净浆界面剂对湿接缝黏结性能提升效果较为明显.

    界面剂环氧树脂硅灰水泥净浆粘结湿接缝

    复杂工况下盾构隧道车辆智能调度系统开发及应用

    王利明曾垂刚赵海雷李凤远...
    2547-2553页
    查看更多>>摘要:为解决长大隧道施工时多作业车辆行驶时车辆拥堵、安全风险高、调度难的问题,依托上海轨道交通市域线机场联络线超大直径盾构隧道工程,设计了具有位置确认、信号传输、定位应用功能的智能调度系统.分析施工物料优先性,以减少车辆等待时间为目标确定车辆调度次序,建立了车辆调度模型.基于隧道车辆定位系统和车辆调度模型,开发了复杂工况下隧道车辆智能调度系统,通过在上海轨道交通市域线机场联络线工程度~凌区间隧道进行验证应用,提前20~35 s为相对行驶车辆进行避让预警,在相距50~200 m范围内进行车辆安全车提醒,提高了超大直径盾构隧道物料运输效率,提升了长距离隧道单车道多车辆行驶安全.

    长大隧道运输车辆定位系统车辆调度智能避让

    非机动车道混合流通行能力计算及特性分析

    刘佳慧王红吴景安朱顺应...
    2554-2561页
    查看更多>>摘要:针对非机动车交错行驶、蛇形运动特点,为更合理计算非机动车道混合流通行能力,提出了一种基于时空消耗的非机动车道混合流通行能力计算方法.通过武汉市7条非机动车道的饱和时段交通流观测数据,采用本文方法计算该7条非机动车道的混合流通行能力;利用数据拟合与方差分析得到不同隔离方式及宽度下非机动车车速及电动自行车比例对单一非机动车平均时空消耗的影响,进而分析非机动车道的混合流通行能力特性.实例研究结果表明:纯电动自行车比纯人力自行车的单一非机动车平均时空消耗约降低2.15(m2·s)/辆,电动自行车的运行效率高于人力 自行车,对通行能力具有提升作用.基于时空消耗的混合非机动车道通行能力计算分析,能克服忽略非机动车行驶特性及多因素简化降低非机动车道混合流通行能力计算精度的弊端,计算原理清晰,便于路上试验开展.

    城市道路非机动车道时空消耗通行能力混合流

    温度与荷载共同作用下钢筋混凝土桩的细观损伤

    王多银陈杰陈昊然段伦良...
    2562-2572页
    查看更多>>摘要:为探究港口码头不同环境因素对码头桩身材料特性的劣化影响而降低桩身承载能力,通过颗粒流分析程序(particle flow code 3D,PFC3D)建立三维颗粒流离散元钢筋混凝土桩模型开展研究.对温度-应力模型进行建立,选取热学参数,构建了温度热管模型,通过分级加热,得到了钢筋混凝土桩的横向拉伸应变、纵向压缩应变以及微裂缝生长数量随温度变化曲线;调整模型混凝土粗骨料占比与强度等级,研究其对钢筋混凝土桩受热损伤的影响;通过施加温度场的模型进行水平加荷载后,得到的应力应变曲线;基于模型微裂隙数量的损伤变量,并构建了损伤变量-轴向应变曲线,进一步分析了温度-荷载共同作用的损伤规律.结果表明:混凝土轴向压缩应变和横向拉伸应变会随温度的增加而逐渐升高,细观微裂隙数量会随温度的升高而增长;粗骨料占比升高会使受热初始损伤增加;温度的升高,材料的宏观力学性能出现了不同程度的降低.

    钢筋混凝土桩离散元PFC3D水平荷载热力耦合

    压气机叶顶间隙变化规律及对气动性能的影响

    高国荣曾瑞慧陈美宁
    2573-2580页
    查看更多>>摘要:以大涵道比涡扇发动机系列的十级高压压气机为研究对象,在压气机部件、核心机及整机平台上详细开展了压气机叶顶间隙变化规律及其对气动性能影响的试验研究,同时结合叶顶间隙对跨音级、高亚音级和低亚音级的仿真验证,得到了压气机不同级对叶顶间隙的性能敏感区,进而揭示了叶顶间隙影响多级压气机整机性能的机理.结果表明:不同尺寸的压气机叶顶间隙变化规律具有一致性,经验证主要和离心力及温度场相关.间隙增大后压气机设计转速下的流量压比特性和流量效率特性均整体下降,尤其后面级间隙对气动性能有显著影响.随着叶顶间隙的增大,压气机的跨音级因叶片较长使得相对叶顶间隙较小,未出现效率突降的情况,但是后面亚音级做功能力明显降低,间隙影响主要集中在后面级即亚音级,使得压气机典型工况的效率和裕度均有所下降.

    压气机叶顶间隙跨音级亚音级气动性能

    水陆两栖飞机全机模型静水滑行水动性能预报

    张杜文李新颖吴彬曹楷...
    2581-2589页
    查看更多>>摘要:水面起飞性能是水面飞行器的基本性能,也是总体技术的核心,涉及多个学科领域.水陆两栖飞机水面高速滑行水动力性能与排水型船不同,具有速度高、运动复杂等特点,高速滑行时一方面受到较大的水动升力,另一方面受到机翼的升力.结合水陆两栖飞机水面高速滑行特点,利用雷诺平均法(Reynolds average navier-stokes,RAN S)数值方法和重叠网格技术对水陆两栖飞机全机模型开展数值仿真模拟,分析了 自由液面水气分布、机身底部压力分布特征,并将阻力、姿态和升沉与水池模型试验结果进行对比,验证了数值方法的准确性,为水陆两栖飞机静水滑行水动性能数值预报提供技术基础.

    水陆两栖飞机全机模型雷诺平均法(Reynoldsaveragenavier-stokes)重叠网格水动性能数值预报

    因天气影响的航空器绕飞管制安全评估及策略分析

    康瑞李凌海牟睿聆周裕川...
    2590-2600页
    查看更多>>摘要:为降低航空器在绕飞情况下管制指挥事故的风险,采用事故树分析法(fault tree analysis,FTA)和层次分析法(ana-lytic hierarchy process,AHP)相结合的方式对管制员在进行绕飞管制时发生指挥事故建立综合风险评估模型并制定风险管控措施,以及验证所提管控措施的有效性.首先对各风险因素进行逐层分析,找出其关联性,建立绕飞管制指挥事故的事故树模型.以此为基础,结合层次分析法,确定各层风险指标权重.同时依据各指标总权重的排序结果,提出了在绕飞情况下管制指挥事故的管控措施,最后以长沙区域管制空域为实例对所提方案进行验证.结果表明:在本文方案下虽然雷雨、风切变、协调程序过于复杂和航空器偏离计划航路仍然是导致绕飞管制事故的重要因素,但其重要程度下降了 6.2%,且成熟管制员人数不足、扇区流量大和预案频繁发生变化的状况得到有效解决.证明了该方案能够有效抑制导致绕飞管制指挥事故发生的事件的重要程度,减少因极端天气和扇区负荷过大而出现的安全风险事故,整体提高管制系统的稳定性和可靠性.

    空中交通管理绕飞管制风险控制事故树层次分析

    PCA-BP模型下皖北城市群PM2.5浓度分析

    张弛朱宗玖
    2601-2606页
    查看更多>>摘要:为探究皖北城市群大气污染物在不同地域、不同时间下的分布规律以及影响空气中PM2.5浓度的相关变量,结合2018-2021年安徽省生态环境厅统计数据及相关地域资料,采用主成分分析(principal component analysis,PCA)法按时间段长短及季节性变化分别选取月度数据与年度数据对空气质量的影响因子做相关性分析,对比分析不同季节下空气污染物PM2.5、PM10的浓度及其他空气污染物浓度的变化,构建基于PCA算法的反向传播神经网络(back-propagation,BP),建立PCA-BP模型并采用交叉-验证法提高模型精度,对大气污染物PM2.5的浓度做短期预测.实验结果表明:PM2.5浓度的主要影响因子为PM10、CO、NO2、SO2;皖北地区PM2.5含量整体在冬季偏高;预测模型的精度在夏季与秋季较高,冬季较低,四季的预测精度 R2 分别达到 0.924、0.958、0.935、0.794.

    BP神经网络模型主成分分析PM2.5预测空气污染物

    利用ArcGIS研究密怀顺回补区地下水位时空变化

    张雨航史芜芜何炜安同艳...
    2607-2615页
    查看更多>>摘要:密怀顺地区是北京市重要的水源涵养区,直接影响着主城区的供水安全.2014年南水北调盈余水量通过潮白河河道回补地下水,地下水位持续抬升,地下水升幅带不断变厚,包气带厚度变薄.基于ArcGIS软件,通过对区域地下水位2014-2022年进行研究,结果表明:研究区地下水位持续快速升高,升幅为26.38 m,其中密云区升幅19.01 m,怀柔区升幅28.26 m,顺义区升幅31.67 m;地下水位低升幅带面积为144.47 km2,占研究区面积的29.67%,地下水位中升幅带面积约为128.85 km2,占研究区面积的26.47%,地下水位高升幅带面积约为213.52 km2,占研究区面积的43.86%;研究区包气带厚度由43.07 m减小至16.69 m,减少了 26.38 m,其中密云区由43.42 m减小至24.41 m,减少了 19.01 m,怀柔区由39.38 m减小至11.13 m,减少了 28.26 m,顺义区由45.83 m减小至14.11 m,减少了 31.72 m.结果基本反映了该地区地下水时空变化特征,分区结果可进一步支撑地下水管理、地下水政策制定及地下水型水源地的精细化管理.

    密怀顺地下水地下水位地下水升幅带包气带

    《科学技术与工程》(旬刊)征稿

    《科学技术与工程》编辑部
    后插1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