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期刊导航|科学社会主义
期刊信息/Journal information
科学社会主义
科学社会主义

叶庆丰

双月刊

1002-1493

sszydx@sina.com

010-62809964 13511028452

100091

北京市海淀区大有庄100号

科学社会主义/Journal Scientific SocialismCSSCICHSSCD北大核心
查看更多>>本刊坚持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注重理论联系实际,关注社会热点和理论前沿,创新精神研究新情况,解决新问题,为中国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服务。
正式出版
收录年代

    新质生产力-新型生产关系内在统一的学理阐释

    孙代尧苏瑞鑫
    4-12页
    查看更多>>摘要:加快发展新质生产力与形成新型生产关系,是有内在逻辑的有机整体.新质生产力-新型生产关系的整体性可以从科技创新的核心要素定位、现代化与民族复兴的中国本位以及应对世界大变局的挑战三个维度来理解.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提出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推动中国式现代化,在构建高水平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健全推动经济高质量发展体制机制以及统筹推动教育科技人才体制机制一体改革等方面对塑造新型生产关系作出规划部署.发展新质生产力和塑造新型生产关系,有赖于新型劳动者,新质生产力-新型生产关系由此具有人的解放向度.构建新的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理论,应从历史唯物主义出发,避免科技本体论并提供有效的制度供给.

    新质生产力新型生产关系新型劳动者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中国式现代化

    新质生产力与中国高质量发展:新结构经济学的分析

    王勇于海潮
    13-21页
    查看更多>>摘要:高质量发展需要新的生产力理论来指导,本文详细阐释新质生产力的内涵、特征与意义,即新质生产力必须由高科技、高效能、高质量的创新驱动,有战略性新兴产业和未来产业支撑,并且能够统筹发展与安全.其次,结合新结构经济学理论与五大产业类型的划分,探究不同地区如何根据要素禀赋结构所决定的比较优势因地制宜发展新质生产力.再次,根据高质量发展的内涵探究新质生产力如何促进产业升级与宏观经济绩效提升.最后,从有为政府的视角探讨适宜发展新质生产力的产业政策.

    全面深化改革新质生产力高质量发展新结构经济学

    健全因地制宜发展新质生产力体制机制研究

    邓子纲
    22-30页
    查看更多>>摘要:从"新质生产力"概念的提出,到"因地制宜发展新质生产力"方法论的提出,再到"健全因地制宜发展新质生产力体制机制"具体部署的提出,"新质生产力"已然成为推进中国式现代化的科学指引.健全因地制宜发展新质生产力机制体制是对因地制宜发展新质生产力的经验、实践路径的"固定",不仅是立足于中国国情与区域差异的现实选择,同时也是巩固深化制度性改革,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应有之义.健全因地制宜发展新质生产力体制机制的提出为加快构建现代化产业体系,贯彻新发展理念推动高质量发展提供了制度保障,同时也是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必由之路,是推动制度性开放、提升国际竞争新优势的关键举措.为健全因地制宜发展新质生产力体制机制,需要进一步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以及技术创新与产业协同发展机制,促进各类生产要素向发展新质生产力聚集.

    新质生产力体制机制研究因地制宜全面深化改革

    非洲社会关于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认知图景

    王明东
    31-40页
    查看更多>>摘要:近年来,非洲成为海外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研究的重要区域.在这一思想的理论来源上,非洲社会分析了马克思主义、新时代发展、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及习近平基层经历;在这一思想的理论内涵上,政党建设、脱贫攻坚、国家治理、"一带一路"倡议、人类(中非)命运共同体引发重点关注;在这一思想的理论意义上,探讨了其之于中国、非洲和世界的价值.

    非洲社会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国际传播

    近年来海外全过程人民民主研究述评

    石秋怡金伟
    41-51页
    查看更多>>摘要:随着"全过程人民民主"概念的提出,海外学者围绕全过程人民民主进行了深入研究,近年来呈现出研究成果丰富、研究学者多元、研究来源扩宽的整体特点.围绕探究理论渊源、挖掘理论实质、阐释理论意义,海外学者主要从价值内核、文化根源、实践经验、发展环境等方面展开理论背景研究,从民主方式、民主范围、民主效能等维度展开内容特征研究,从影响中国国家治理与世界民主秩序的角度开展价值意义研究.国内学界未来应加强基础理论体系阐释,避免民主评价标准曲解和误读;增强民主实践规律探索,回应海外学界民主实践研究关注;推动数字技术赋能民主,助力数字时代民主创新发展,打造融通中外的新概念、新范畴、新表述,促进全过程人民民主重大理念的体系化研究阐释与国际化传播交流.

    海外研究全过程人民民主研究述评

    马克思对现代化的画像与预测——基于异化·生产·资本的逻辑转换视野

    刘伟兵
    52-59页
    查看更多>>摘要:马克思面对现代化的历史画卷,通过异化逻辑、生产逻辑、资本逻辑的转换和结合,将现代化画像为人类解放、世界历史、现代社会的三重面相.在马克思看来,现代化首先是促进人的自由全面发展的历史阶段.其次,现代化还是资本开启的世界历史进程,推动了生产生活方式的文明化和全球化.最后,现代化是现代性价值普遍确立和生产力快速发展的现代社会形成阶段.在此基础上,马克思从唯物史观和政治经济学的研究范式出发,预测了会出现新的现代化模式,而且资本主义现代化模式由于不可调和的内在矛盾会必然走向灭亡,现代化最终会为未来社会的到来提供必要的历史准备.

    现代化资本人的解放生产力

    列宁资本主义观的历史考察——辩证认识和对待资本主义

    张丽丝
    60-67页
    查看更多>>摘要:列宁对资本主义的认识,经历了三个历史时期.19世纪末20世纪初,列宁从人类社会形态更替一般规律的角度,提出俄国应该走资本主义道路.第一次世界大战前后,列宁认识到资本主义已经发展到帝国主义阶段,在揭露和批判资本主义的腐朽性的同时,也指出了资本主义为社会主义提供的坚实物质条件和阶级条件.在无产阶级掌握政权的新的历史条件下,列宁晚年主张要充分利用资本主义的各方面成就,服务于全新的社会主义建设事业.列宁的资本主义观,具有显著的辩证统一特征.资本主义对于推动人类社会进步发挥过积极作用,但终究是人类历史发展的特殊形态,最终必将被社会主义所超越和取代.

    资本主义观资本主义道路帝国主义利用资本主义

    从建党前后对"劳工神圣"的认知看社会主义观的深化

    高中华贾颖
    68-77页
    查看更多>>摘要:在中国共产党建立前后,对"劳工神圣"的认知经历了从抽象道德观念到具有明确政治含义的社会主义观的转变.陈独秀、李大钊等早期马克思主义者通过与基尔特社会主义者及无政府主义者的论战,强调了社会主义与工人的密切联系.五四运动中先进知识分子与工人走向结合,使"劳工神圣"理念从刊物宣传走向劳动群众.劳动立法运动与五卅运动的爆发强化了工人阶级在中国革命中的领导角色,验证了中国共产党是为实现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而奋斗的工人阶级政党,而且为其在不同历史阶段调整劳动政策奠定了一个初步的理论认知.

    劳工神圣社会主义中国共产党

    新中国成 立后坚持 和加强党的领导的探索与实践(1949-1966)

    孙进宝
    78-87页
    查看更多>>摘要: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时期,中国共产党的领导地位不仅在宪法和党章中得以明确,在实践中也逐步建立起对政权机关、群团组织等的领导体制机制:完善了党组织在同级各种组织中发挥统揽全局、协调各方作用的机制,在统一战线中牢牢把握党对人民民主统一战线的领导,在人民群众中通过党员、干部的先锋模范作用实现领导,通过领导小组、党组等机制实现对国家治理的领导,确立党委集体领导下的首长分工负责制为党领导军队的根本制度,推行党委集体领导与厂长负责制结合的国营企业领导体制,等等,这些制度机制为坚持党的领导奠定了基础.总结其中的经验,有三点历史的启示:第一,始终坚持党对一切工作的领导;第二,坚持党对一切工作的领导并非管理一切;第三,坚持党的领导首先是坚持党中央的集中统一领导.

    党的领导国家治理人民群众历史启示

    明体达用: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对人类文明新形态的贡献

    韩升王朋朋
    88-95页
    查看更多>>摘要:"明体达用"是古老的中国智慧,它对体用关系的辨别和化用能够为文明发展明确基本原则和实践指向.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的历史实践之所以展现出丰富和发展人类文明新形态的世界历史意义,就在于始终坚持并贯彻了"明体达用".其中,明中华文明的母体,使中华民族现代文明活用了中华文明演进过程中所积淀的条件和经验,达"文明自觉"之用;明西方文明的殊体,使中华民族现代文明能够坚定主体性并在全人类层面开新,达"文明互鉴"之用;明新的文化生命体,使中华民族现代文明能够彰显现代化文化形态的创制力,达"文明创造"之用;明人类命运共同体,使中华民族现代文明能够彰显胸怀天下的责任担当,达"文明共荣"之用.

    明体达用中华民族现代文明人类文明新形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