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期刊导航|科学通报
期刊信息/Journal information
科学通报
科学通报

夏建白

旬刊

0023-074X

csb@scichina.org

010-64036120

100717

北京东城区东黄城根北街16号

科学通报/Journal Chinese Science BulletinCSCD北大核心CSTPCDEISCI
查看更多>>《科学通报》创刊于1950年,是中国科学院主办、中国科学杂志社承办的自然科学综合性学术刊物,报道自然科学各学科基础理论和应用研究方面具有创新性和和高水平的、具有重要意义的最新研究成果,要求文章的可读性强,能在一个比较宽范的学术领域产生深刻的影响。我们的目标是:成为国内外读者了解中国乃至世界范围的自然科学各研究领域最新成果的主要窗口之一。《科学通报》进入了国际上主要检索系统,如CA,EI,日本《科技速报》和美国科学信息研究所(ISI)的以下系统:Science Citation Index(SCI-CDE),SCISearch,Current Contents(PC&E)和Research Alert。
正式出版
收录年代

    中国深度参与全球海洋生物多样性保护的研究与展望

    林昕李艺王磊吴思扬...
    1598-1612页
    查看更多>>摘要:海洋是全球生物多样性的宝库,目前全球海洋的保护面积不足10%.世界各国如何携手实现"30x30"目标,将面临诸多争议与挑战,全球海洋治理体系正在发生变革.海洋生物多样性保护已成为未来全球海洋治理的重要议题,中国应抓住契机,规划路径,以实现深度参与.本文通过对全球海洋生物多样性议题发展过程中的关键事件开展溯源分析,系统梳理了全球海洋生物多样性保护的现行治理机制与发展趋势,并基于该领域代表性的国际调查评估,重点剖析全球海洋生物多样性的现状以及未来实现"30x30"目标将要面临的挑战.综合以上,对中国未来深度参与全球海洋生物多样性保护的实施路径进行思考与展望.面对国际形势与国家需求,中国应首先夯实科技支撑,加快构建自主化、智能化和国际化的海洋生物多样性观测网络与基础数据库.以科技引领海洋强国建设,支撑中国积极参与重塑全球海洋治理秩序,为海洋资源的可持续开发与利用提供中国方案.

    海洋生物多样性全球海洋治理"30×30"目标BBNJ协定可持续发展命运共同体

    中国泥炭地土壤碳库估算:方法、进展与展望

    刘滨刘汉向贾佳
    1613-1624页
    查看更多>>摘要:泥炭地土壤碳储量占到了全球土壤碳库的1/3,与气候变化的关系密切.这一背景下,泥炭地土壤碳库的大小及变化受到了学者的广泛关注.本文聚焦泥炭地土壤碳库估算,梳理不同估算方法的原理及优缺点,对比不同研究中我国泥炭地的分布、面积及碳库估算大小,并对我国不同区域泥炭地土壤碳库形成的主要驱动因子进行探讨.评述了目前的研究进展及存在的问题,并展望了未来泥炭地土壤碳库的研究思路,以期为准确估算我国泥炭地土壤碳库提供方法论参考,为我国实施"双碳"(碳达峰、碳中和)战略提供科学支撑.

    泥炭地土壤碳库中国碳达峰与碳中和

    古生物学中形态空间分析的原理与应用

    梁悦张志飞
    1625-1640页
    查看更多>>摘要:生物特征由基因型和表型共同定义.对于由化石主导的古生物学而言,基因信息通常难以获得,因此表型(通常指生物个体的形态)对探讨物种的定义、分类和演化显得尤为重要.早期对形态特征的量化多为直观的线性距离、角度或者面积,随着以界标点和半界标点表示轮廓线的连续性变量和以特征矩阵构建的离散变量等相关量化指标出现,以及针对这些指标所使用的多变量分析方法逐渐发展而形成的几何形态测量学,使得古生物学工作者对形态的认识和研究更为全面.几何形态测量学对生物个体的形态进行量化,随后将降维后的形态学信息投影在二维或三维的空间中形成形态空间,从而研究生物的形态特征以及个体或群落之间的聚集和离散程度.此类分析对生物的演化历程提供了非常重要的信息,尤其可以着重探讨地质历史时期大灭绝事件对生物类群宏演化的影响.本文重点介绍了形态空间的研究历史及其原理与方法,不仅包括对形态的量化、降维的步骤,还涉及差异分析和系统发育比较方法的应用与讨论.此外,本文以贯穿整个显生宙时期舌形贝腕足动物的形态空间分析为例,探讨了形态空间方法在古生物学中的应用和存在的问题,以及其前景与展望.

    古生物学形态空间差异分析系统发育比较方法腕足动物

    透明硫化镍/石墨烯复合对电极用于高效染料敏化太阳能电池

    曹大鹏钟旭阳张杰于晓慧...
    1641-1651页
    查看更多>>摘要:对电极(counter electrode,CE)作为染料敏化太阳能电池(dye-sensitized solar cell,DSSC)的重要组成部分之一,其作用是收集外电路电子和催化还原电解质.硫化镍具有低成本和优异的电催化活性等优点,是Pt的理想替代材料.本文制备的NiS电极的透光率可以达到80%以上(600 nm处),从正面(光阳极)照射时,制备的DSSC器件光电转化效率达到7.54%,与Pt对电极的(7.48%)相当.从反面(对电极)照射时,光电转化效率达到3.96%,远高于Pt对电极(0.58%).在硫化镍电极中掺入石墨烯,可以进一步提升DSSC器件的光电转化效率,正面照射达到7.84%,反面照射达到4.59%,是正面照射效率的58.5%.电化学阻抗、循环伏安测试表明NiS对电极具有很小的串联电阻和高的电催化活性,这是其性能优于Pt的主要原因;而高的反面照射光电转化效率主要得益于NiS电极的高透光率.本文提供了一种简单、快捷、低成本的方法来制备透明、高效硫化镍对电极.

    染料敏化太阳能电池对电极硫化镍透明石墨烯

    南亚热带常绿阔叶林物种多样性与谱系多样性的多重分形分析

    阴宇航李林魏识广周景钢...
    1652-1662页
    查看更多>>摘要:群落物种多样性与谱系多样性格局问题是当前生态学研究的焦点之一.传统的分形分析仅能够描述物种在空间上是否存在分形特征,而多重分形分析是揭示多样性格局规律和分形特征的优秀工具,它不仅能够表现群落内不同种组的变化特征,还能够揭示不同尺度下群落的多样性分布格局.本研究以广东鼎湖山自然保护区20 hm2大型固定样地为研究对象,运用多重分形分析方法探索了南亚热带常绿阔叶林物种多样性与谱系多样性空间分布格局的尺度效应,对比分析了物种多样性与谱系多样性空间分布格局的多重分形特征之间的差异.结果表明:(1)南亚热带常绿阔叶林群落物种多样性和谱系多样性空间分布格局在局部尺度具有多重分形特征;(2)物种多样性和谱系多样性多重分形特征表明,南亚热带常绿阔叶林群落中极优势种组的丰富度和种间亲缘关系呈现减少趋势,极稀有种组的种间亲缘关系呈现减少趋势,其丰富度变化率呈下降趋势;(3)谱系多样性多重分形分析所描述的物种空间分布特征较物种多样性多重分形分析所描绘得更为精细,主要体现在对极稀有种组丰富度和种间亲缘关系变化特征的刻画方面.本文深入剖析了南亚热带常绿阔叶林物种多样性与谱系多样性格局的多重分形特征,探究了优势种组和稀有种组在物种多样性分布格局与谱系多样性分布格局中的变化规律,进一步揭示了南亚热带常绿阔叶林生态系统内部生物多样性的复杂性,对区域生态保护和生物多样性的维持具有一定的指导意义.

    南亚热带常绿阔叶林物种多样性谱系多样性多重分形空间分布格局

    《科学通报》征稿简则

    封3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