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期刊导航|科学通报
期刊信息/Journal information
科学通报
科学通报

夏建白

旬刊

0023-074X

csb@scichina.org

010-64036120

100717

北京东城区东黄城根北街16号

科学通报/Journal Chinese Science BulletinCSCD北大核心CSTPCDEISCI
查看更多>>《科学通报》创刊于1950年,是中国科学院主办、中国科学杂志社承办的自然科学综合性学术刊物,报道自然科学各学科基础理论和应用研究方面具有创新性和和高水平的、具有重要意义的最新研究成果,要求文章的可读性强,能在一个比较宽范的学术领域产生深刻的影响。我们的目标是:成为国内外读者了解中国乃至世界范围的自然科学各研究领域最新成果的主要窗口之一。《科学通报》进入了国际上主要检索系统,如CA,EI,日本《科技速报》和美国科学信息研究所(ISI)的以下系统:Science Citation Index(SCI-CDE),SCISearch,Current Contents(PC&E)和Research Alert。
正式出版
收录年代

    用于合成气制烯烃的疏水性FeMn@Si催化剂

    徐艳飞定明月
    1793-1794页

    我国太空活动现代化治理中的若干重大问题

    吴伟仁于登云刘继忠胡朝斌...
    1795-1801页

    新型冠状病毒肺炎潜伏期的研究进展

    万时雨刘珏刘民
    1802-1811页
    查看更多>>摘要:新型冠状病毒肺炎(coronavirus disease,COVID-19)是由新型冠状病毒引起的一种新发传染病.目前尚缺乏有效治疗方法.潜伏期是传染病流行病学一个重要的参数,深入研究COVID-19的潜伏期,对了解疾病自然史、追溯传染源、确定接触者的留验、检疫和医学观察期限、确定免疫接种时间、制定防制措施等都具有重要意义.本文主要综述了目前国内外COVID-19潜伏期的相关研究进展.既往研究通常采用直接计算法或参数估计法对潜伏期进行估计,常用的分布有对数正态分布、Weibull分布、Gamma分布等.由于研究对象、数据来源、估计方法的不同,各研究对COVID-19的潜伏期估计结果存在一定差异.既往研究所估计的COVID-19的中位潜伏期约为5.9 d(95%CI:2.98~10.51),平均潜伏期约为5.7 d(95%CI:4.3~8.9).直接计算法的研究中所估计的COVID-19中位潜伏期约为5.2d(95%CI:3.0~11.9),参数估计法的研究中对中位潜伏期的估计约为5.25 d(95%CI:3.57~8.19).由于COVID-19 传播途径的多样性、可能多次暴露于同一传染源或不同传染源等,常常难以明确患者的准确暴露时间,给潜伏期的准确估计带来一定难度.

    SARS-CoV-2COVID-19潜伏期新发传染病

    基于样本科学的生物样本库建设

    尹忠楠董熹璇薛丽香董尔丹...
    1812-1820页
    查看更多>>摘要:生物样本库在现代临床与基础医学研究中的作用 日趋重要,基于临床生物样本资源的研究日益增多,这极大推动了转化医学研究前进的步伐.当前国内外样本库建设更关注生物样本的标准化、规范化、信息化管理,但临床生物样本的精度、活性及多维度利用对于临床诊疗及后续科学研究具有重要意义.换言之,未来生物样本库的"内涵"建设更需要聚焦于样本本身的科学研究,即样本科学.因此,在精准医学时代背景下基于精准样本科学的生物样本库建设变得更加迫切.目前,基于样本本身的科学研究正处于探索阶段,本文从精准样本科学角度入手,以动静脉中样本组分以及肿瘤不同部位之间的差异为例,归纳了目前针对不同样本来源部位的样本科学研究进展;同时针对生物样本活性,阐述了样本采集及后续处理环节对于保持其样本活性及发挥后续治疗与科研作用的重要性.本文旨在倡导基于临床样本的精准度与活性的样本科学研究,提出"一样多用"以及"多样一用"的多维度利用模式,倡导一种基于精准样本科学带动下的新型生物样本库建设模式.

    生物样本库生物样本精准样本科学多维度分析

    植物DNA从头甲基化的机制

    胡港徐强
    1821-1834页
    查看更多>>摘要:DNA甲基化是一种常见的表观遗传修饰,与基因的表达调控、转座子的沉默及异染色质的形成等紧密相关.DNA从头甲基化是指在新位点建立甲基化修饰的过程.植物中存在多个DNA从头甲基化通路,主要分为RNA介导的DNA甲基化(RNA-directed DNA methylation,RdDM)及CMTs(CHROMOMETHYLASEs)参与的从头甲基化.RdDM通路在非编码RNA的介导下靶向建立甲基化修饰,可调控植物多类生长发育过程.伴随着研究的深入,多条非经典的RdDM通路得以发现,这些通路在转座子的识别和沉默方面有着重要作用.此外,非模式植物中的研究还对CMT3参与从头甲基化的机理进行了探索.基于DNA从头甲基化机制,最近的研究开发了多种靶向DNA甲基化操控工具,这些工具将推进对DNA甲基化功能的认识,并有望进一步用于遗传操控进行作物改良.本文综述了植物DNA从头甲基化机制的最新研究进展,并针对该机制的应用进行了讨论.

    DNA甲基化DNA从头甲基化靶向DNA甲基化植物

    社会比较的认知神经机制研究进展与展望

    刘思祺买晓琴
    1835-1846页
    查看更多>>摘要:社会比较是指个体为了获得准确的自我认知,将自我与他人在某些方面进行比较的现象.本文通过总结近10年来采用功能磁共振成像和事件相关电位(event-related potential,ERP)技术进行的社会比较相关研究,从空间定位和时间进程两方面探讨了社会比较的认知神经机制.研究发现,与社会比较相关的脑区可分为与上行社会比较相关的背侧前扣带回、背外侧前额叶、前脑岛和杏仁核,以及与下行社会比较相关的腹侧纹状体和腹内侧前额叶皮层.此外,通过对各脑区功能的进一步整理认为,大脑的奖赏和疼痛回路、心智化网络以及共情网络可能参与社会比较过程,其中心智化网络参与社会比较的"选择"、"对比"、"评价"3个阶段,奖赏和疼痛回路参与"对比"和"评价"两个阶段,而共情网络则仅参与"评价"阶段.关于社会比较加工的时间进程,ERP研究表明,P2、FRN(feedback-related negativity)以及P300和LPC(late positive component)分别反映社会比较结果加工的早、中、晚期阶段.最后,对当前社会比较研究的局限及未来的研究方向进行了探讨,提出未来有必要进一步考察更加复杂情景下社会比较的认知神经机制,以及个体差异和社会因素影响社会比较的机制.

    社会比较神经机制功能磁共振成像事件相关电位脑网络

    金属玻璃动态拉伸断裂(层裂)中的损伤演化行为

    唐晓畅孟令怡姚小虎
    1847-1860页
    查看更多>>摘要:金属玻璃独特的非晶结构使其具有许多优异的力学、物理性能,因而在装甲防护、卫星护罩等方面拥有广阔的应用前景.近年来,在金属玻璃层裂面上观察到一种"韧脆转变"现象,其可能会加速材料的动态损伤演化进程,影响其在国防军事、航空航天方面的实际应用.如何有效规避此类缺陷,要求研究者在机理层面进一步加深对该过程的认识.本文回顾了冲击载荷下金属玻璃动态力学性能和损伤演化机理方面的研究现状,并对层裂过程中动态孔洞扩展的相关理论展开介绍,明确了已有实验工作和理论模型中的不足,旨在吸引更多研究者参与到该领域的研究中.

    金属玻璃平板撞击层裂动态孔洞扩展本构模型

    石墨烯扭转结构的前沿研究进展

    郭一帆蒋虎南韦炜李丹...
    1861-1873页
    查看更多>>摘要:石墨烯间的扭转打破了传统的Bernal堆叠形式,在形成摩尔超晶格的同时引起了电子能带结构的重构.因此,扭转角作为石墨烯结构参数之一逐渐引起人们的注意.此前关于扭转石墨烯的研究多停留于理论阶段,而随着制备手段和理论研究的发展,研究者逐渐开始探索石墨烯扭转结构对其性能的影响规律.近年来,在魔角石墨烯中观察到的超导态和铁磁性引发了人们对于石墨烯扭转结构的大量关注和讨论.这些在常规碳材料中闻所未闻且未曾被预料到的奇特性质表明,以魔角为代表的扭转石墨烯中仍存在着诸多亟待解决的物理学问题.本文针对扭转石墨烯,特别是魔角石墨烯,围绕其制备方法、电子结构、表征手段和功能特性4个方面进行了较为全面的总结,提出了该领域现存的问题,并展望了扭转石墨烯相关研究的发展趋势.

    扭转石墨烯魔角平带结构关联绝缘超导铁磁性

    基于微纳材料与器件测量细胞温度

    毛伟何伟男杨升韩樾夏...
    1874-1885页
    查看更多>>摘要:最近10年里,科研人员研发了多种微纳尺度测温传感器,希望能够借此来精确测量细胞内的温度或温度分布,但由于单个细胞的诸多限制,这些细胞测温传感器也在不断发展完善.本文将综述近年来基于微纳材料与器件测量细胞温度的研究进展,重点介绍微纳热电偶的实时细胞测温技术,最后介绍此类传感器在药物筛选、疾病诊疗等领域中的应用,并对细胞测温技术的后续发展进行了展望.具体而言,本文指出微纳尺度的细胞测温传感器一般可以分为荧光式细胞温度测量法和探极式细胞温度测量法:荧光式细胞温度测量法主要有作为温度计的有机化合物、量子点、聚合物和生物分子;探极式细胞温度测量法主要有作为热探针的热电偶、铂电阻和碳纳米管.

    细胞测温荧光式细胞温度测量法探极式细胞温度测量法药物筛选疾病诊疗

    仿生嗅觉感知技术及其在嗅觉障碍疾病筛查中的研究进展

    庄柳静刘梦雪姜楠魏鑫伟...
    1886-1899页
    查看更多>>摘要:嗅觉障碍是多种疾病的早期症状,如新型冠状病毒感染的症状之一是嗅觉丧失,阿尔茨海默病和帕金森病患者通常伴有嗅觉降低或丧失.研究基于嗅觉功能检测的早期疾病筛查和诊断技术对控制患者病情、改善人类健康具有重要意义.目前嗅觉功能障碍的检测与评价方法尚不能有效地筛查和诊断各类嗅觉障碍相关疾病,而仿生嗅觉感知技术在模拟人类嗅觉感知系统方面具备一定的灵敏度、选择性和准确度,因此在嗅觉障碍相关疾病筛查中具有广阔的应用前景.本文介绍了目前国内外嗅觉功能障碍相关疾病的研究现状,分析了仿生嗅觉感知技术的原理及其在嗅觉障碍与疾病相关性检测与诊断中的研究进展.随着生物医学工程领域多学科交叉融合的发展,细胞网络芯片、类器官仿生芯片以及脑机交互技术的转化应用将促进仿生嗅觉感知技术在嗅觉障碍相关疾病研究中的发展以及临床疾病诊断技术的革新.

    仿生嗅觉感知技术嗅觉障碍性疾病嗅觉功能检测细胞与类器官芯片脑机交互技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