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期刊导航|科学通报
期刊信息/Journal information
科学通报
科学通报

夏建白

旬刊

0023-074X

csb@scichina.org

010-64036120

100717

北京东城区东黄城根北街16号

科学通报/Journal Chinese Science BulletinCSCD北大核心CSTPCDEISCI
查看更多>>《科学通报》创刊于1950年,是中国科学院主办、中国科学杂志社承办的自然科学综合性学术刊物,报道自然科学各学科基础理论和应用研究方面具有创新性和和高水平的、具有重要意义的最新研究成果,要求文章的可读性强,能在一个比较宽范的学术领域产生深刻的影响。我们的目标是:成为国内外读者了解中国乃至世界范围的自然科学各研究领域最新成果的主要窗口之一。《科学通报》进入了国际上主要检索系统,如CA,EI,日本《科技速报》和美国科学信息研究所(ISI)的以下系统:Science Citation Index(SCI-CDE),SCISearch,Current Contents(PC&E)和Research Alert。
正式出版
收录年代

    华南陆块东部中生代基性岩浆活动及其构造启示

    甘成势钱鑫张玉芝王岳军...
    2618-2631页
    查看更多>>摘要:华南陆块东部在中生代时期主要受古特提斯和古太平洋两大构造域的影响,发育多期岩浆活动和大规模成矿作用,但两大构造域的转换时间及过程存在较大争议.基性岩是研究软流圈、岩石圈地幔和俯冲板片相互作用的理想对象,本文系统厘定了华南陆块东部中生代基性岩(228~69 Ma)的时空格架及元素-同位素时空演变规律,取得了以下主要认识:(1)侏罗纪和白垩纪基性岩按照岩相学和元素-同位素地球化学特征均可分为OIB、类OIB和"岛弧''/岛弧型三类,它们来源于不同的地幔源区;(2)侏罗纪"岛弧"型基性岩的时空分布和元素-同位素地球化学性质明显有别于晚三叠世基性岩和白垩纪岛弧型基性岩,说明它们并非是与古太平洋板块俯冲相关的岛弧岩浆,其"岛弧"性质很可能是继承了源区的特征;(3)两大构造域转换的起始时间为早侏罗世早期(约200Ma),完成转换的最终时间为中-晚侏罗世之交(约170Ma);(4)古太平洋构造域自晚侏罗世以来对华南陆块东部的影响越来越明显,白垩纪时期的板片交代影响范围仅局限于赣江断裂以东地区;(5)白垩纪基性岩主要形成于两个峰期(约125和90Ma),与古太平洋板块的两期俯冲-回撤作用有关.

    中生代基性岩古太平洋构造域古特提斯构造域构造转换华南陆块

    鄂尔多斯活动地块边界带15000年以来强震活动与现今大地震空区

    郑文俊彭慧刘兴旺张竹琪...
    2632-2647页
    查看更多>>摘要:在青藏高原和太平洋构造域的共同作用下,鄂尔多斯活动地块及周缘边界带的断裂构造存在明显的运动性质差异,形成了明确的分区分段特征.本文基于探槽古地震记录和历史地震资料,通过多探槽中揭露的多类证据综合限定各断裂带上的强震事件,获得了鄂尔多斯活动地块周缘边界带主要断裂带上15000年以来180次强震事件,重建了地块边界带不同构造区强震活动的时间序列,将千年尺度的地震记录延长到万年尺度.在此基础上,建立了鄂尔多斯活动地块各不同构造区近15000年以来强震活动时空分布图像.鄂尔多斯活动地块各边界带长时间尺度的强震活动特征显示:地块边界带各分区内存在差异性的活动期和平静期,北、东北、东、西边界均存在不同程度的地震丛集和迁移规律;围绕鄂尔多斯活动地块周缘的边界带内15000年以来强震分布具有较为明显的丛集发生特征,平静期持续时间(约200~500年)不等;近5000年以来,各边界带上强震活动频次有明显增强的趋势,部分区段存在未来发生强震的风险;综合近3000年以来历史地震、最新强震破裂图像等判定鄂尔多斯活动地块边界带仍存在7个明显的大地震空区,即强震危险区.

    鄂尔多斯活动地块边界带强震活动大地震空区

    ALOS-2和Sentinel-1形变观测揭示的青藏高原西部郭扎错断层三维运动学特征

    周宇黄自成张培震
    2648-2659页
    查看更多>>摘要:龙木-郭扎错断裂系是青藏高原西部甜水海地块的南边界,其运动学特征研究程度较低.本文利用2014~2022年ALOS-2PALSAR-2长条带雷达数据,采用小基线集时序处理方法,获取了该断裂系中东段的地表形变速率场,发现其现今应变积累主要集中于郭扎错断层,具有明显的左旋走滑特征,且该断层的中东段存在浅部蠕滑现象.随后,结合已发表的高精度Sentinel-1地表形变速率场所构成的雷达干涉测量数据集作为观测约束,通过使用弹性位错模型获取了郭扎错断层的三维滑动速率空间分布.结果表明:整个断层面的滑动速率具有空间异质性,在孕震层的深度范围内,由断层西段的一个长约40km的强闭锁区和东段的一个长约100km的无震蠕滑区所组成,其中无震蠕滑区内的平均速率从断层西侧的部分蠕滑区~2.8 mm/a向东逐渐增加至东侧的完全蠕滑区~5.6 mm/a.最后,进一步计算了郭扎错断层的地震矩积累速率,发现浅部蠕滑段内地震矩积累速率较小,约为(3.3±1.9)×1016Nm/a,这与地震台站记录的较低水平地震活动性相一致;而浅部蠕滑段以西的区域具有较高的地震矩积累速率,约为(1.2±0.2)×1017Nm/a,考虑到缺少微震记录,该段落的地震危险性需要重点关注.

    郭扎错断层青藏高原西部合成孔径雷达干涉测量浅部蠕滑地震矩积累

    中晚更新世以来南海中部深层流演化特征

    杨小强谢一璇吴双张庭伟...
    2660-2673页
    查看更多>>摘要:太平洋西边界流是南、北半球间输送热量、营养物质等的重要大洋环流.南海深层环流起源于经过吕宋海峡进入南海的西太平洋中深层水,其在地质时间尺度与太平洋西边界流的关系还有待深入研究.本文选择位于南海中央海盆的沉积钻孔,在根据地球磁场相对强度变化确定沉积物年代框架的基础上,对碎屑沉积物的粒度组成进行端元分解,同时结合磁化率椭球体参数的变化,尝试建立能够反映南海深层环流的指标,讨论其演化规律.结果表明,沉积物中可排序颗粒(10~63 μm)的含量(SS%)、中值粒径约为17.26 μm的端元2组分(EM2)含量以及磁化率各向异性度P均指示了较强的水动力条件,对此3个参数进行主成分分析后获得的PC1组分可以代表南海深层流活动.自250ka以来,南海深层流活动与太平洋西边界流一致,在氧同位素阶段MIS6和MIS2活动强烈,波动幅度较大,其他时期活动较弱.深层流活动强度与西太平洋温跃层的温度变化密切相关,当温度降低时,深层流活动强烈.可能的机制是强烈的西边界流进入菲律宾海之后,翻转上升,使温跃层温度降低、密度加大,吕宋海峡两侧海水的密度差异增加,导致进入南海的水量和流速均增加,使南海深层流活动加强.

    太平洋西边界流南海深层流碎屑沉积物粒度磁化率各向异性度

    祝融号火星车次表层探测雷达有效探测深度

    张领方向恺韩硕
    2674-2681页
    查看更多>>摘要:2021年5月,中国首次火星探测任务"天问一号"携带祝融号火星车,成功着陆在乌托邦平原南部.祝融号火星车上搭载的次表层探测雷达(RoPeR)对于研究火星近表层精细结构和物理性质,以及了解是否赋存水冰提供了重要依据.深入研究祝融号火星车次表层探测雷达的有效探测深度,将不仅帮助分析次表层探测雷达数据的有效性,而且还能表征近表层物质对电磁波的散射和吸收特征.本文首先基于祝融号火星车次表层探测雷达的探测参数,建立了有效探测深度与介电常数和损耗率的关系模型;其次,根据实测次表层探测雷达数据的相似性,确定有效信号深度;最后,通过祝融号火星车雷达的两个通道实际数据的能量衰减特性,计算出不同深度的损耗角正切值,与探测深度模型和有效信号深度进行匹配.祝融号火星车次表层探测雷达的有效探测深度研究,将帮助分析火星近表层物质成分,为我国深空探测助力.

    祝融号火星车次表层探测雷达有效探测深度损耗角正切值

    喜马拉雅淡色花岗岩比以前认为的更热

    高彭黄惠婵尹常青张健...
    2682-2694页
    查看更多>>摘要:喜马拉雅造山带新生代淡色花岗岩是纯地壳熔体的典型代表.它们主要是由变沉积岩在缺自由流体的条件下通过白云母脱水部分熔融产生,其熔融温度一般低于800℃.本研究利用3种独立的方法限定淡色花岗岩的初始研究温度,其结果一致表明,淡色花岗岩形成于相对高的温度条件(>800℃).首先,通过对比变泥质岩来源的熔体与喜马拉雅淡色花岗岩间的成分,发现高温(820~900℃)熔体的A/CNK(Al2O3/(CaO+Na2O+K2O),mol)值与大部分花岗岩的一致(1.0~1.3),而低温(750~800℃)熔体则具有更高的A/CNK值(1.3~1.4).除此之外,高温熔体、低温熔体和花岗岩在其他主量元素组成上并无显著差别.其次,本研究数据和文献数据都证实,喜马拉雅淡色花岗岩的锆石饱和温度低于相应样品中很大一部分的锆石Ti温度值.这一观测结果表明,初始岩浆并没有达到锆石饱和,而锆石的饱和结晶主要通过贫Zr矿物的结晶导致.很多样品的锆石Ti温度最大值均超过了800℃.最后,对两件代表性二云母花岗岩样品的相平衡模拟计算显示,5 kbar(1 bar=105 Pa)结晶条件下的液相线温度均约为800℃,且液相线温度随结晶压力的增加而增加.因此,如果淡色花岗岩岩浆起源于更深的地壳层位(8~10 kbar),它们的形成温度应更高.综上,我们认为,喜马拉雅淡色花岗岩的初始岩浆温度比以前认为的更高.通过地壳深熔产生的岩浆作用有助于开启高喜马拉雅结晶岩系的折返和藏南拆离系和主中央逆冲断层的活动.

    喜马拉雅淡色花岗岩温度地壳深熔

    《科学通报》投稿指南

    后插1-后插4,封3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