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期刊导航|科学通报
期刊信息/Journal information
科学通报
科学通报

夏建白

旬刊

0023-074X

csb@scichina.org

010-64036120

100717

北京东城区东黄城根北街16号

科学通报/Journal Chinese Science BulletinCSCD北大核心CSTPCDEISCI
查看更多>>《科学通报》创刊于1950年,是中国科学院主办、中国科学杂志社承办的自然科学综合性学术刊物,报道自然科学各学科基础理论和应用研究方面具有创新性和和高水平的、具有重要意义的最新研究成果,要求文章的可读性强,能在一个比较宽范的学术领域产生深刻的影响。我们的目标是:成为国内外读者了解中国乃至世界范围的自然科学各研究领域最新成果的主要窗口之一。《科学通报》进入了国际上主要检索系统,如CA,EI,日本《科技速报》和美国科学信息研究所(ISI)的以下系统:Science Citation Index(SCI-CDE),SCISearch,Current Contents(PC&E)和Research Alert。
正式出版
收录年代

    面向电极接触应用的二维金属性过渡金属硫属化合物的制备和器件研究进展

    王嘉龙胡静怡郇亚欢朱莉杰...
    2886-2900页
    查看更多>>摘要:二维(two-dimensional,2D)层状半导体材料因具有原子级厚度、优异的光电性质和良好的热/化学稳定性等,被认为是延续摩尔定律的重要候选材料之一.基于超薄2D半导体材料构建的电子器件本质上是一种界面器件,其性能与金属-半导体接触的质量密切相关.常规蒸镀法制备金属电极通常涉及高能原子(团簇)轰击,该过程往往导致沟道材料的损伤和界面缺陷的产生,使得接触质量下降,接触电阻增大,器件性能显著恶化.2D金属性过渡金属硫属化合物(metallic transition metal dichalcogenides,MTMDCs)和半导体性TMDCs具有类似的材料组成、相同的层间范德华相互作用、可兼容的制备方法等,有望作为金属-半导体接触的界面材料,有效改善接触问题.目前,面向电极接触应用的高质量2D-MTMDCs的制备与应用已取得重要进展.本文综述了近年来基于化学气相沉积(che-mical vapor deposition,CVD)法制备MTMDCs的一些研究成果,包括不同材料体系的制备、结构表征以及作为电极接触的应用等,最后讨论了该领域目前存在的问题,展望了未来可能的发展方向.

    金属性过渡金属硫属化合物化学气相沉积电极接触异质界面

    基于二维半导体的垂直晶体管

    乐志凯刘潇李运鑫刘丽婷...
    2901-2910页
    查看更多>>摘要:二维半导体具有原子级薄的体厚度和表面无悬挂键的特点,是实现下一代晶体管微缩的重要候选材料之一.超短沟道的二维水平结构晶体管已通过多种方法成功制备,但通常需要复杂的设备和高精度的制造工艺,并且难以微缩至亚10nm或亚5nm的沟道长度.垂直晶体管是一种电流自上而下输运的新型器件结构,其中器件的栅极长度或者沟道长度取决于半导体的厚度而非光刻精度.因此,二维半导体在垂直晶体管中展现出了独特的应用前景.本文综述了基于二维半导体构建垂直晶体管的进展,包括二维垂直晶体管的基本结构、工作机制与器件性能等.

    二维半导体垂直晶体管器件结构器件性能

    二维储能材料中的精细结构与物性

    易莎拱越郑强张熊...
    2911-2923页
    查看更多>>摘要:二维材料因其独特的原子结构和电子结构在众多领域都具有重要的价值.在储能领域中,二维材料因其层间和层内的物理特性也吸引了大量的研究工作致力于此.但是目前二维材料在储能体系中未得到广泛的应用,究其本质是源自实际体系的复杂性,导致二维材料并不能像完美模型一样进行储能,而是在工作过程中发生结构不可逆的转化和堆叠,产生各种缺陷和新奇结构.因此,对二维储能材料真实结构的研究至关重要.但是在其构效关系的探索和建立过程中面临着很多困难和不足,对二维储能材料的认知仍然有所欠缺.由此问题出发,本文综述了研究较为广泛的二维储能材料:石墨烯类材料、过渡金属二硫族化合物类材料和MXene材料,并从精细结构与物性关联的角度,讨论了当下二维储能材料所面临的问题.进一步,从电子显微学方法构建构效关系角度出发,介绍了多种先进的原位表征方法和轨道自旋结构解析方法,为解决当下面临的问题提供思路.最后,本文在总结现阶段不同二维储能材料体系构效关系和所面临问题的基础上,将二维储能材料和二维材料器件关联讨论并展望.

    二维材料储能电池超级电容器构效关系

    摩擦力显微镜表征二维材料晶格结构研究

    郑荣戌王经纬张云豪农慧雨...
    2924-2933页
    查看更多>>摘要:摩擦力显微镜(friction force microscopy,FFM)是一种基于摩擦力信号的原子力显微镜,能够对二维材料晶格进行快速、无损的高分辨成像.然而,由于热漂移、黏附力、表面静电等因素的影响,环境条件下二维材料的高分辨FFM成像仍面临着巨大挑战.基于以上问题,本文以高定向热解石墨为标准样品,通过对探针在样品表面黏滑行为的分析,系统研究了探针弹性常数、正应力和扫描速度对高分辨FFM成像的影响,并建立了一套可靠的二维材料晶格结构表征方法.该方法能够获得精确的结构信息,所测得的二维材料晶格常数平均误差小于2.3%.此外,该方法还适用于化学气相沉积法和剥离法制备的多种二维材料,展现出较高的普适性.本文的研究结果为环境条件下二维材料晶格结构的精确表征提供了新思路.

    二维材料摩擦力显微镜高分辨结构表征晶格常数石墨烯二维矿物材料

    面向中医药高质量发展的中药监管科学概论

    唐健元艾彦伶孙搏胡镜清...
    2934-2942页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 regulation sciencedrug regulation sciencehigh-quality developmentinheritance and innovation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 regulation

    "后AlphaFold时代"的蛋白质折叠问题

    胡昕炜王志珍王磊
    2943-2950页

    AlphaFoldartificial intelligenceenergy landscapeprotein foldingproteostasisstructure

    POLAR伽马暴瞬时辐射偏振测量与脉冲星导航试验研究进展

    孙建超张双南熊少林吴伯冰...
    2951-2960页
    查看更多>>摘要:伽马射线暴(简称伽马暴,gamma-ray burst,GRB)从发现至今已超过半个世纪,其观测样本得到了极大提高,理论研究也取得了瞩目的成果.但对伽马暴的研究还有诸多未解之谜,例如伽马暴的分类和起源、爆发过程中的喷流成分、辐射机制和磁场构型等.其中,对于伽马暴的辐射机制,科学家提出了多种理论模型,不同的模型对于伽马暴爆发期间产生的伽马射线偏振状态的预测不同.因此,采用测量偏振的方法,可以对伽马暴的爆发机制进行研究,并且理解产生伽马射线的极端相对论喷流的结构及其磁场的构型等物理问题.然而,测量伽马暴瞬时辐射过程中的偏振具有极高的挑战性.伽马暴偏振探测仪(POLAR)是一台专门用于高精度测量伽马暴瞬时辐射偏振的空间望远镜,2016年9月15日搭载于我国的空间实验室"天宫二号"成功发射.POLAR在轨共探测到55个确认的伽马暴,首批给出了5个伽马暴的高精度偏振测量结果,最终统计性地给出了 14个伽马暴的偏振测量结果.同时,PO-LAR还观测到了Crab脉冲星信号和太阳X射线耀发事件等.本文简要介绍POLAR,并给出其在轨伽马暴偏振测量结果以及利用观测到的脉冲星信号所开展的导航试验研究进展情况.此外,简要介绍POLAR的后续实验项目PO-LAR-2,对其未来的科学探测能力进行展望.

    伽马射线暴瞬时辐射偏振脉冲星导航伽马暴偏振探测仪

    海草床退化与修复对其沉积物有机碳储存的影响过程

    任玉正刘松林罗红雪江志坚...
    2961-2972页
    查看更多>>摘要:海草床是近岸高生产力的生态系统之一,具有巨大的碳储潜力,是"蓝碳"的重要组成.海草床生态系统中的有机碳大部分存储于沉积物,其沉积物有机碳(sediment organic carbon,SOC)存储是"蓝碳"功能的重要体现.受多重压力的影响,全球海草床急剧衰退,导致其SOC储存潜力下降.近年来,通过海草床修复来恢复其碳存储或扩增其碳汇能力逐渐受到重视,对于延缓气候变化具有重要意义.本文综述了海草床退化与修复对其SOC的影响过程.研究表明,海草床退化会导致海草源碳的贡献减少,捕获颗粒有机物和阻止颗粒物再悬浮的能力下降,进而直接降低海草床SOC储量;此外,海草床退化通过改变沉积物中的微环境,加快SOC的转化,间接减少已存储SOC的量.海草床修复是提升碳储存潜力的有效手段,可以增加海草植株碳对SOC的贡献,其海草群落形成的复杂冠层结构可以减缓水流速度,从而捕获更多细粒径的悬浮颗粒物.同时,海草床修复还可改变微生物群落,从而抑制SOC的再矿化,最终恢复甚至提高海草床的储碳功能.在此基础之上,本文提出未来的研究重点:(1)研究人类活动和气候变化多因子联合作用对海草床SOC储存的影响过程;(2)阐释海草床退化对SOC稳定性的影响机制;(3)探索海草床SOC的组分和转化过程对修复的响应;(4)构建基于SOC储量提升的海草床修复技术体系.

    海草床退化海草床修复蓝碳沉积物有机碳碳汇

    《科学通报》征稿简则

    封3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