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期刊导航|科学通报
期刊信息/Journal information
科学通报
科学通报

夏建白

旬刊

0023-074X

csb@scichina.org

010-64036120

100717

北京东城区东黄城根北街16号

科学通报/Journal Chinese Science BulletinCSCD北大核心CSTPCDEISCI
查看更多>>《科学通报》创刊于1950年,是中国科学院主办、中国科学杂志社承办的自然科学综合性学术刊物,报道自然科学各学科基础理论和应用研究方面具有创新性和和高水平的、具有重要意义的最新研究成果,要求文章的可读性强,能在一个比较宽范的学术领域产生深刻的影响。我们的目标是:成为国内外读者了解中国乃至世界范围的自然科学各研究领域最新成果的主要窗口之一。《科学通报》进入了国际上主要检索系统,如CA,EI,日本《科技速报》和美国科学信息研究所(ISI)的以下系统:Science Citation Index(SCI-CDE),SCISearch,Current Contents(PC&E)和Research Alert。
正式出版
收录年代

    线粒体RNA结合蛋白复合体AMG-1/SLRP-1——精子数量和质量调节器

    李娜朱焕乎
    3113-3114页

    互补配对的Alu RNA介导增强子-启动子互作

    周兵
    3115-3116页

    多孔氧化铝钝化接触实现高效钙钛矿太阳能电池

    钱家栋彭军
    3117-3119页

    高效四端钙钛矿/铜铟镓硒叠层太阳能电池

    刘欣星宫俊波肖旭东
    3120-3122页

    产热素结合DNP和三磷酸腺苷的机制

    康云路陈雷
    3123-3124页

    高速撞击诱导大梯度纳米结构化高熵合金的力学行为

    张团卫焦志明常慧马胜国...
    3125-3136页
    查看更多>>摘要:国防军工与航天领域的防护结构要求材料能经受住弹体或空间碎片的高速撞击,包括处于极低温环境.高熵合金因其特殊的化学结构与优异的综合力学性能,成为新型装甲防护材料研究的新范式.本文通过弹丸高速撞击高熵合金靶板的响应分析,提出了一种通过室温和低温高速冲击制备大梯度纳米晶和纳米孪晶混合结构高熵合金的新方法,并研究了该梯度纳米结构高熵合金的拉伸力学性能以及变形机理.结果表明,大梯度纳米结构从冲击端到自由面,微结构过渡主要为:纳米晶-纳米晶带-高密度纳米孪晶带/高密度位错带/点阵旋转带-稀疏纳米孪晶带/高密度位错带/点阵旋转带-高密度位错-稀疏位错.单纯纳米晶和纳米孪晶混合结构的梯度层厚度达到4mm,远超传统手段制备的梯度层厚度(小于500μm).相比初态样品,大梯度纳米结构高熵合金的强度提升明显,最高提升390%,塑性仍保持在较大范围内:21%~62%.这得益于大梯度样品"软区"和"硬区"共存,除了较大背应力提供额外强化外,软硬组织弹塑性变形的不同步和断裂发生的不同步也会额外提高力学性能.本研究不仅可为开发块体大梯度纳米结构材料提供新方法,也可为理解高熵合金的抗弹行为并指导装甲防护材料设计提供参考.

    高熵合金梯度纳米结构纳米晶/纳米孪晶高速冲击低温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视角下我国光电器件领域发展的分析和展望

    唐华吕俊鹏
    3137-3145页

    optoelectronic devicephotodetectorsolar celllaser devicelight-emitting diode

    结构因子对钙钛矿结构和热力学稳定性的预测

    王梦辉胡华帅林世建杨盼...
    3146-3154页
    查看更多>>摘要:钙钛矿材料具有优异的物理化学性能,在电催化、超导、光电转换、高放射性核废物固化等领域均有重要应用,被誉为"万能材料".钙钛矿材料的稳定性对其服役性能具有重要影响.为了对钙钛矿材料的结构与稳定性进行准确预测,指导新型钙钛矿材料的设计与合成,研究者们先后提出了几种结构因子以描述钙钛矿材料晶胞局部或整体的结构特征,包括Goldschmidt容忍因子(t)、八面体因子(μ)、原子堆积比(η)、新的容忍因子(τ),以及这些结构因子的组合,如二维t-μ图、(μ+t)和(μ+t)η.本文对这些结构因子进行了综述,详细介绍了它们提出的背景、表达式、物理意义和相应的对钙钛矿材料稳定性的预测判据,以期为钙钛矿材料的设计、合成与应用提供指导.此外,本文也探讨了结构因子与钙钛矿材料部分性能之间的关联.

    钙钛矿结构因子结构稳定性抗辐照性能

    植物-微生物共生系统功能强化及其在降污固碳中的作用

    郑彤周启星欧阳少虎
    3155-3171页
    查看更多>>摘要:植物不仅为细菌等土壤微生物提供了丰富的生态位,还通过光合作用等固碳途径和合成代谢过程最终转化为土壤有机质,成为微生物可利用的碳源.相反,土壤微生物可以作为去除污染物的生物催化剂,也能帮助植物吸收氮、磷等营养物质.因此,植物-微生物共生系统具有降污固碳双重作用.本文围绕植物-微生物共生系统降解污染物和固定二氧化碳的两大生态功能,系统梳理了共生系统三个要素之间的相互作用关系.从植物、微生物和二者共生关系三个角度归纳了共生系统的污染修复途径,总结了植物和微生物的固碳机制.同时也分析了土壤中重金属和有机污染物对植物固碳过程造成的不利影响.本文最后对未来植物和土壤微生物在降污和固碳方面的研究进行了展望,旨在促进土壤污染的研究与治理,改善土壤生态系统的固碳功能.

    土壤健康植物-微生物相互作用共生系统土壤污染固碳

    气候变化背景下丛枝菌根真菌维持荒漠生态系统稳定性研究进展

    贾阳阳秦文昊张涛冯固...
    3172-3184页
    查看更多>>摘要:荒漠生态系统物种多样性低、生态承载力弱,气候变化加剧导致其生态服务功能和稳定性面临严峻挑战.地上-地下生态系统协同响应气候变化,但在荒漠生态系统中其响应机制仍是理论空白.丛枝菌根(arbuscular my-corrhizal,AM)真菌是荒漠生态系统中一类重要的土壤功能微生物,是介导地上-地下生态系统协同响应气候变化的关键节点,在维持荒漠生态系统稳定性中发挥重要作用.本文通过总结国内外近10年关于荒漠生态系统稳定性的研究文献,综述了生态系统稳定性的表征指标及其内在联系,总结了气候变化背景下AM真菌维持荒漠生态系统稳定性的潜在机制.气候变化降低荒漠生态系统植物群落稳定性,AM真菌维持荒漠生态系统稳定性的主要机制:(1)在植物群落水平,AM真菌通过提高植物群落年均净初级生产力,维持荒漠生态系统植物群落的稳定性.(2)在植物个体水平,AM真菌通过提高群落内优势物种的稳定性,降低植物群落内物种同步性变化及周转速率,进而提高植物群落稳定性.(3)AM真菌通过地下菌丝网络参与多种生态服务功能,提高荒漠生态系统多功能性的干旱抵抗力,维持稳定的生态系统服务功能.在今后的研究中,应重点发展微观-宏观尺度原位观测相结合、动态监测与互联网+机器学习技术相结合、多组学分析和稳定性同位素探针技术相结合等研究手段,加强对AM真菌调节荒漠生态系统地上-地下互作过程及其协同响应机制的认知,为维持荒漠生态系统稳定性提供理论基础.

    气候变化荒漠生态系统丛枝菌根真菌时间稳定性生态系统多功能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