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期刊导航|科学通报
期刊信息/Journal information
科学通报
科学通报

夏建白

旬刊

0023-074X

csb@scichina.org

010-64036120

100717

北京东城区东黄城根北街16号

科学通报/Journal Chinese Science BulletinCSCD北大核心CSTPCDEISCI
查看更多>>《科学通报》创刊于1950年,是中国科学院主办、中国科学杂志社承办的自然科学综合性学术刊物,报道自然科学各学科基础理论和应用研究方面具有创新性和和高水平的、具有重要意义的最新研究成果,要求文章的可读性强,能在一个比较宽范的学术领域产生深刻的影响。我们的目标是:成为国内外读者了解中国乃至世界范围的自然科学各研究领域最新成果的主要窗口之一。《科学通报》进入了国际上主要检索系统,如CA,EI,日本《科技速报》和美国科学信息研究所(ISI)的以下系统:Science Citation Index(SCI-CDE),SCISearch,Current Contents(PC&E)和Research Alert。
正式出版
收录年代

    显微CT技术助力植物考古与农业起源演化研究

    安婷张之恒彭宇蒋乐平...
    4091-4102页
    查看更多>>摘要:植物印痕是植物考古的重要研究对象之一,往往存在于陶片、红烧土以及泥质塑像等泥土类遗存之中,由植物嵌入泥土中后经燃烧而形成,能够重现植物遗存在"新鲜"状态下的形态,为探讨农业起源、作物驯化、自然环境和生业结构复原以及植物资源多样化利用等议题提供植物遗存信息,具有重要的研究价值。我国遗址出土的陶片、红烧土等遗存极为丰富,其中蕴含的植物印痕信息亟待"发掘"。近年来,基于显微计算机断层摄影(micro computed tomography,microCT)技术的印痕研究成为该领域的热点,国际上已有相关研究对东南亚、东亚、非洲等地出土陶器中的植物印痕进行扫描分析,探讨生业经济及作物驯化状况,构建当地农业的时空发展框架,彰显出该方法在国内植物考古和农业起源演化议题中有着广阔的应用前景。

    植物考古植物印痕显微计算机断层摄影农业起源

    CO2捕集及电催化还原制甲酸研究进展

    王艺洁韩芳珍赵莉莉鲁仰辉...
    4103-4118页
    查看更多>>摘要:CO2捕集与CO2电催化还原技术是减少碳排放、提高碳的可再生循环利用率的重要途径。两种技术既独立存在,又可以作为碳循环周期中的上下环节相互结合,即先捕集并提纯混合气中的CO2,然后将收集到的高纯度CO2进行电催化还原反应,将其进一步转化为更有用的化学品。本文首先总结了CO2捕集技术的研究现状,然后考虑到甲酸作为目前经济和技术上最具潜力的还原产物,调研并汇总了近年来在CO2电还原制甲酸领域中关于高效电催化剂的制备和反应器件设计方面取得的研究进展。针对两种技术的研究现状,最后提出加快和开发新型碳捕集与利用技术,开发低成本、高效、稳定的电催化剂和设计具有低欧姆电阻、高转化能效的反应器等可以作为未来的研究重点和发展方向。

    CO2捕集CO2电化学还原反应甲酸电催化剂

    远程关联视角下中国碳储量在建设用地流动中的变化及驱动因素分析

    王少剑周诗洁方创琳
    4119-4136页
    查看更多>>摘要:建设用地转变是造成人为碳储量变化的主要原因之一,贸易产品的交换以及资源的流通使得建设用地受到远程关联的影响发生流动,负载其中的碳储量也因此产生流动和变化,因此有必要分析碳储量在建设用地流动中的变化,探明碳储量变化的驱动因素,为未来区域"双碳"目标实现和绿色可持续发展提供科学依据。本文利用土地利用数据、碳密度数据和投入产出数据,结合生态系统服务和权衡的综合评估模型的碳计算模块、多区域投入产出模型和结构分解分析等方法,揭示了2012~2017年间远程关联视角下中国建设用地碳储量的流动变化格局及在流动变化中碳损失热点,并分析各省份建设用地碳储量远程关联变化的驱动因素。结果表明:(1)2012和2017年中国区域间建设用地碳储量流动值分别为483。3和580。7 Tg C,研究期内区域流动更为频繁,区域间的远程关联性更强,高频率流动量不仅仅只在经济较为发达的东部沿海地区,而是逐渐覆盖全国,经济发展稍滞后的东北、西南地区的流动量产生大幅度提升。(2)研究期间,中国各省份建设用地碳储量的净流入增长区集中于经济发展较好的中东部地区,净流出增加区集中于欠发达的东北部和西北部地区,发达地区为了满足自身发展建设需求,不仅占用了欠发达地区的土地资源,更进一步转移了对资源侵占所造成的碳储量损失,造成了生态不平等。其中,内蒙古净流出量增加最多,是碳储量损失热点,浙江净流入增加最多,是导致碳损失的重要省份。(3)消费规模和建设用地碳储量负载强度是影响流出量和流入量变化的主要因素,其中江苏等经济基础较好的省份,结构分解中表现出更多的消费规模增加和更多的建设用地碳储量负载强度减少,通过增加单位建设用地产值满足新增的外部规模需求。为了保护碳储量,缓解区域间的生态不平等,政策制定中要注重优化建设用地的管理机制,激活生态用地服务价值,健全生态补偿机制。

    远程关联建设用地碳储量MRIO驱动因素

    混凝土结构低碳近似概率设计法探索

    肖建庄关湘烁夏冰丁陶...
    4137-4150页
    查看更多>>摘要:为应对国家"双碳"目标与建筑业低碳发展挑战,探索并提出了一套以概率理论为基础、以分项系数表达的混凝土结构低碳设计实用方法。面向碳中和目标,建立了低碳极限状态方程,定义了低碳指标以度量混凝土结构满足碳排放限值的水准。依据碳排放的不确定性特点,定义了"恒碳""活碳",分别在结构隐含碳与建筑全寿命碳边界内厘清2种低碳设计范式,引入碳排放分项系数将概率化设计简化为基于确定性碳排放评价结果的"近似概率设计法"。开展案例试算,将中国碳中和目标分解为混凝土结构碳排放限值,展示建筑类型对碳排放分项系数的影响特点。结果表明,碳排放分项系数与"恒碳""活碳"变异性大小、所占比例直接相关,在10-1误差范围内,不同建筑类型有望采取统一分项系数,如目标低碳失效概率为0。05时,"恒碳"和"活碳"分项系数可分别取1。1和1。8。引入3类影响系数,以匹配不同建筑类型碳排放限值的差异化分配需求,适应不同地区、不同碳排放调控情景下的发展需求,助力我国建筑业低碳转型。

    混凝土结构低碳设计近似概率设计碳排放分项系数碳排放限值

    《科学通报》征稿简则

    封3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