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期刊导航|科学通报
期刊信息/Journal information
科学通报
科学通报

夏建白

旬刊

0023-074X

csb@scichina.org

010-64036120

100717

北京东城区东黄城根北街16号

科学通报/Journal Chinese Science BulletinCSCD北大核心CSTPCDEISCI
查看更多>>《科学通报》创刊于1950年,是中国科学院主办、中国科学杂志社承办的自然科学综合性学术刊物,报道自然科学各学科基础理论和应用研究方面具有创新性和和高水平的、具有重要意义的最新研究成果,要求文章的可读性强,能在一个比较宽范的学术领域产生深刻的影响。我们的目标是:成为国内外读者了解中国乃至世界范围的自然科学各研究领域最新成果的主要窗口之一。《科学通报》进入了国际上主要检索系统,如CA,EI,日本《科技速报》和美国科学信息研究所(ISI)的以下系统:Science Citation Index(SCI-CDE),SCISearch,Current Contents(PC&E)和Research Alert。
正式出版
收录年代

    青春期的"脑中乾坤"

    邢秀侠左西年
    4345-4347页

    肿瘤类装配体"镜像"重现肿瘤微环境

    周珍珍庞媛孙伟
    4348-4349页

    行星探测进入多卫星任务时代

    范开魏勇
    4350-4353页

    污水监测新型冠状病毒辅助抗疫

    张彤徐浩光
    4354-4357页

    相对论重离子对撞中奇异强子产生机制的实验研究进展

    陈金辉马余刚朱相雷
    4358-4367页
    查看更多>>摘要:相对论重离子对撞是实验室研究夸克物质的理想途径,其中奇异性增强是寻找和研究新物质形态夸克胶子等离子体(quark-gluon plasma,QGP)的重要探针之一.本文系统阐述了我们课题组在奇异强子产生实验研究方面的几个工作,包括:(1)奇异强子产生机制的实验测量.从奇异夸克动力学角度研究QGP性质,并研究其产额比与量子色动力学(quantum chromodynamics,QCD)物质相变的联系,发现在金核+金核对撞能量大于或小于√SNN=19.6 GeV的实验区间,奇异强子产额随着横向动量变化出现显著差异.例如,在束流能量大于或等于19.6 GeV时,多奇异性强子产额比符合夸克并合模型描述;在束流能量小于19.6 GeV能区,该实验数据迅速偏离夸克并合模型计算结果,这可能是QCD相交的信号.(2)奇异性原子核-超氚核质量和结合能的精确测量.实验结果以高精度验证了电荷-宇称-时间(charge,parity,time,CPT)联合变换不变性在超氚核-反超氚核系统上成立,实现了CPT对称性在迄今为止最重反物质原子核上的检验,测量结果将为扩展标准模型参数提供实验限制,同时,发现超氚核结合能远大于0,更新了近50年前的测量结果,回应了长期困扰学界的超氚核结合能的"Dalitz之惑".新的测量结果也为理论计算超子-核子之间相互作用提供了更为精确的限制.(3)多奇异强子-核子相互作用的测量.实验结果提供了奇异数S=-3的Ω超子与奇异数S=0的质子作用强度的第一手数据,发现它们之间存在强吸引作用,有望形成奇异双重子态,检验了质子-Ω双重子态的理论假设.这些研究丰富了人们对强相互作用,尤其是QGP中奇异强子产额增强、物质-反物质基本对称性和多奇异性强子奇特态等的认识.

    相对论重离子对撞夸克胶子等离子体奇异性增强奇异强子超氚核超子-核子相互作用

    不可逆电穿孔联合免疫疗法治疗实体瘤的研究进展

    张娜娜张炜毛璐婧韩轩...
    4368-4377页
    查看更多>>摘要:不可逆电穿孔(irreversible electroporation,IRE)是近年来新兴的非热消融技术,因其不引起热损伤,避免了"热沉效应",在实体瘤的治疗上具有很好的应用前景.但IRE因消融效果不彻底、易出现复发等因素限制了其临床应用.然而IRE通过高频短脉冲在细胞膜上形成不可逆的纳米级穿孔,不仅可直接杀伤肿瘤细胞,且细胞内隐蔽肿瘤抗原的大量释放可促使肿瘤细胞变成原位"肿瘤疫苗",诱发潜在的抗肿瘤免疫反应,有助于杀伤消融后残余的肿瘤细胞并抑制肿瘤的局部复发与转移,为IRE联合免疫疗法治疗恶性肿瘤奠定了基础.本文主要围绕IRE诱导荷瘤机体的肿瘤局部和全身性免疫反应的特点及其相关机制,以及IRE联合免疫疗法治疗实体瘤效果的研究进展进行综述,以期为IRE联合免疫疗法治疗实体瘤的临床应用提供理论与实践指导.

    不可逆电穿孔免疫疗法实体瘤联合治疗

    藻菌关系的生态网络研究方法:回顾与展望

    朱建明周进王慧陈国福...
    4378-4394页
    查看更多>>摘要:藻类与细菌是海洋生态系统中重要的组成部分,两者间复杂的互作行为在维持共生关系、物质代谢以及协同进化中具有重要的生态意义.以往的研究证实了藻菌关系中多样化的表现,包括互利、共生、拮抗以及互害等.然而,由于藻菌关系的复杂性,传统工具无法充分挖掘暗藏在藻菌之间的深度信息.鉴于全球变化对海洋生态系统的影响和微生物组学的发展,藻菌关系的研究视角也逐渐上升到系统生态学层面.得益于高通量测序技术的快速发展和大数据分析能力的建立,藻菌关系的研究迎来了新机遇,其中微生物生态网络就是核心的一环,它影响着共生关系的建立、交互行为的发生以及生态事件的走向.鉴于此,本文以大数据背景下的信息为基础,尝试回顾与总结藻菌生态网络的研究进展,包括网络的属性、网络的构建方法、网络的功能,以及藻菌关系中共发生模式(分子网络、代谢网络)与生态意义.最后,提出了建立藻菌互作知识网络数据库、藻菌生物互作图形数据库的构想,以期充分发挥网络的鲁棒性来挖掘藻菌关系背后的全局性信息,为深入揭示藻际微生态的分子机制及其在海洋生态系统中的多维作用提供借鉴.

    藻菌关系微生物组学大数据生态网络分子机制

    基于微流控技术构建3D肿瘤模型用于药物筛选

    罗升昌王颖王士斌陈爱政...
    4395-4410页
    查看更多>>摘要:药物筛选是为了发现在疾病治疗层面上的生长抑制剂,或者找到对某一特点表型细胞有杀伤作用的物质.相比传统的药物筛选模型使用的二维细胞培养方法,三维肿瘤模型可根据肿瘤细胞特性,模拟实体组织状态下药物敏感和耐药模式,从而提高标准抗癌药物筛选的精准性.近年来,三维培养系统用于药物筛选的研究受到广泛关注.此外,由于微流控技术在组织工程和药物筛选领域的应用不断发展,特别是借助微流控技术构建体外三维肿瘤特征有独特优势.本文结合三维肿瘤微环境研究,阐述肿瘤微环境中的重要组成和功能,重点对近年来基于微流控技术三维肿瘤模型培养方法在药物筛选领域的研究进展进行综述,并对未来研究方向进行了展望.

    微流控技术肿瘤微环境支架药物筛选

    铜基材料电催化硝酸盐还原研究进展

    汪昌红刘正阳李长明郭春显...
    4411-4424页
    查看更多>>摘要:现代工农业发展迅速,使得地下水体中的硝酸盐污染越发严重,已经危害到人类的健康和生态系统的平衡.电催化硝酸盐还原法是将电化学与催化技术相结合而发展起来的一种新型水处理技术.该方法通过外加电流使硝酸盐在阴极处发生电化学还原反应,进而转化为氮气或有经济价值的氨.该过程的实现主要取决于阴极电催化材料.铜基材料因其固有的硝酸盐还原电催化活性成为人们研究的热点.目前研究者主要从单质铜、单原子铜、铜合金、铜基复合材料等4个方面进行了探索,但在铜基材料的结构与电催化硝酸盐还原性能之间的构效关系方面仍然缺乏相关的综述报道.本文结合最新的研究实例,总结了铜基材料作为催化剂在电催化硝酸盐还原方面的研究进展,论述了硝酸盐电化学还原的机理以及铜基材料结构与电催化硝酸盐还原之间的构效关系,并进一步讨论了铜基材料电催化硝酸盐还原的未来发展方向和实际应用所面临的挑战.

    电催化硝酸盐还原铜基材料构效关系

    不同植被恢复类型的沙地土壤中溶解性有机质演变特征

    贾汉忠刘子雯石亚芳杨康杰...
    4425-4436页
    查看更多>>摘要:溶解性有机质(dissolved organic matter,DOM)是土壤有机碳的重要组成部分,可以有效地评价干旱区沙漠化土壤植被恢复状况.然而,对于不同恢复方式、不同植被类型(如草地、灌木丛、针叶林、落叶林等)沙地土壤中DOM的演变特征与光谱学特性缺乏认知.本研究以毛乌素沙地为例,采集3种土地利用类型(裸沙地、配土改良地和植被覆盖地)的表层土壤,采用紫外吸收光谱、三维荧光光谱和平行因子模型法,结合主成分分析法探究了不同土地改良措施和植被覆盖类型下土壤中DOM的来源、含量与组分特征.结果 表明,不同土地利用类型和不同植被覆盖下土壤DOM含量和溶解性有机碳(DOC)/土壤有机碳(SOC)值存在较大差异,相较于裸沙地,配土改良和植被覆盖显著提高了DOC的含量,但DOC/SOC的比值降低,SOC的稳定性有所提升;且乔木覆盖地中有机碳的稳定性略高于草地及灌木地.平行因子分析(PARAFAC)结果表明,裸沙地DOM主要由类蛋白质(C3)组成,而配土改良和植被覆盖地则以类腐殖酸(Cl和C2)为主.相关性分析表明,C1与C3及C2与C3均为极显著负相关关系(P<0.01).这说明C3组分与C1、C2组分的来源不同.在不同的植被类型之间,类腐殖酸物质(C1与C2)的总占比为乔木>草本>灌木,且恢复年限越长,腐殖质类物质的相对含量越高.相比于裸沙地和配土改良地,植被覆盖地土壤DOM的荧光指数(FI值)下降、自生源指数(BIX值)与腐殖化指数(HIX值)显著提高,呈现明显的陆源特征,证实了有机碳稳定性的增强.且乔木区域土壤的腐殖化程度相较于灌木地和草地更高.总之,植被恢复过程,特别是乔木的种植,较配土改良地和裸沙地可有效增加DOM的含量,提高DOM的稳定性,有利于土壤有机碳的固存.本研究为毛乌素沙地的治理改善提供一定的理论支持和参考依据.

    植被恢复溶解性有机质毛乌素沙地荧光特性平行因子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