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期刊导航|科学通报
期刊信息/Journal information
科学通报
科学通报

夏建白

旬刊

0023-074X

csb@scichina.org

010-64036120

100717

北京东城区东黄城根北街16号

科学通报/Journal Chinese Science BulletinCSCD北大核心CSTPCDEISCI
查看更多>>《科学通报》创刊于1950年,是中国科学院主办、中国科学杂志社承办的自然科学综合性学术刊物,报道自然科学各学科基础理论和应用研究方面具有创新性和和高水平的、具有重要意义的最新研究成果,要求文章的可读性强,能在一个比较宽范的学术领域产生深刻的影响。我们的目标是:成为国内外读者了解中国乃至世界范围的自然科学各研究领域最新成果的主要窗口之一。《科学通报》进入了国际上主要检索系统,如CA,EI,日本《科技速报》和美国科学信息研究所(ISI)的以下系统:Science Citation Index(SCI-CDE),SCISearch,Current Contents(PC&E)和Research Alert。
正式出版
收录年代

    均相光催化CO2参与的羧化反应进展

    吴中乾樊正宁席婵娟
    773-797页
    查看更多>>摘要:二氧化碳具有价格低廉、无毒、储量丰富和可再生的优点.因此在化学反应中,将二氧化碳作为C1合成子参与反应,是一种对其进行利用的有效手段.以二氧化碳为原料进行羧化反应,生成丙烯酸、苯甲酸或其他高附加值的羧酸衍生物,具有十分重要的研究意义.利用二氧化碳进行的羧化反应通常有:(1)使用较强的亲核试剂,如格氏试剂、有机锂试剂;(2)使用化学计量的金属还原剂;(3)高温、高压等条件来活化在热力学和动力学都较为稳定的二氧化碳.近10年来,光催化/诱导的均相有机化学反应取得了长足的进步,其具有反应条件温和、选择性高、绿色环保等优点.本文主要对近几年来光催化二氧化碳参与的均相羧化反应进行介绍和总结.考虑到机理研究在有机催化反应中的重要性,本文将以反应中产生的不同种类的中间体为界分,通过研究分析各种反应策略的相似与不同点,介绍均相光催化二氧化碳参与的羧化反应.

    二氧化碳均相光催化羧化反应中间体

    二氧化碳共聚物的序列结构控制及其结构与性能的关系

    梁嘉欣叶淑娴王拴紧肖敏...
    798-815页
    查看更多>>摘要:在二氧化碳基共聚物中,二氧化碳与环氧化物共聚得到的聚碳酸酯材料研究最为广泛.近几年不断升级的禁塑令迫切要求开发与应用生物可降解塑料,二氧化碳基聚碳酸酯材料由于其良好的生物降解性能而备受关注,但其热性能和力学性能尚未满足应用的需求.在此基础上,本文主要关注通过调控二氧化碳基聚碳酸酯的结构,包括调控聚碳酸酯的立体构型或引入第三单体如环氧化物、酸酐或者内酯进行共聚,来改变聚合物的性能.本文总结了二氧化碳共聚物的构型序列结构调控方法,通过典型示例介绍了不同聚碳酸酯的立构规整性的控制及其对热性能的影响.此外,还讨论了三元共聚物的合成方法以及不同序列结构如无规、嵌段、多嵌段以及交联结构对性能的影响,特别是聚合物的热性能、力学性能和降解性能.最后,对二氧化碳基共聚物的发展方向进行了展望.

    二氧化碳序列结构聚碳酸酯酸酐二氧化碳共聚物生物降解塑料

    Ag-Cu中空纤维电催化气相CO2转化合成含氧化合物

    董笑李桂花陈为朱畅...
    816-824页
    查看更多>>摘要:利用低品阶可再生电能将CO2直接高效地转化成高附加值化学品,能够在减少碳排放的同时,实现CO2的资源化利用及可再生能源的合理转化与存储.发展气相CO2电催化体系能够解决CO2在电解液中溶解度受限、还原产物分离困难等问题,是CO2电化学还原走向应用的重要途径.本文以Cu中空纤维为基体,利用原电池置换反应将Ag修饰于Cu中空纤维表面,制备了Ag-Cu中空纤维电极,研究了中空纤维电极的表面形貌、体相结构与表面元素价态等性质对电催化气相CO2转化反应性能的影响规律.相比Cu中空纤维,Ag-Cu中空纤维电极的反应电流密度以及C3产物丙醛、丙酮的法拉第效率均显著提高.Ag枝晶的引入,既提高了电极对气相CO2的电催化反应活性,又有利于促进关键中间物种碳-碳偶联生成多碳含氧产物.本工作为设计气相CO2转化生成多碳含氧产物的新型电催化体系提供了思路和经验.

    CO2电还原气相电催化原电池置换中空纤维

    磷掺杂提升三氧化钨导带用于高效二氧化碳还原

    于晓刚魏艳陈云王继贤...
    825-832页
    查看更多>>摘要:光电催化还原二氧化碳是一种环境友好的高效方法,可将过量排放的CO2转化为燃料与化学品,减少温室效应并存储太阳能为化学能.本研究设计制备了新型磷掺杂的WO3催化剂,并将其用于CO2和水转化为碳基化学品.通过X射线粉末衍射(XRD)、X射线光电子能谱(XPS)、扫描电子显微镜(SEM)、透射电子显微镜(TEM)、顺磁共振(EPR)等证实了新型催化剂的成功制备;通过紫外可见(UV-vis)、线性扫描伏安曲线(LSV)、莫特-肖特基(Mott-Schottky)和电化学交流阻抗谱(EIS)表征了其光电性能.结果表明,随着P掺杂量的增加,其导带位置从WO3的-0.13 V升高到30-P样品的-0.54 V,增强了其对CO2的还原能力;所有样品X-P比纯WO3有更高的活性,其中15-P电极还原CO2的活性最高,其光电池的表观光量子效率为0.4%,与植物的光合作用相当,且导带位置越高越有利于甲酸和乙酸产物的生成,而相对较低的导带更有利于乙醇的生成.同时,氧空位对反应的正影响也通过设计H2O2猝灭实验进行了验证.

    半导体三氧化钨能带掺杂二氧化碳还原光电催化

    《科学通报》征稿简则

    封3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