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期刊导航|科学通报
期刊信息/Journal information
科学通报
科学通报

夏建白

旬刊

0023-074X

csb@scichina.org

010-64036120

100717

北京东城区东黄城根北街16号

科学通报/Journal Chinese Science BulletinCSCD北大核心CSTPCDEISCI
查看更多>>《科学通报》创刊于1950年,是中国科学院主办、中国科学杂志社承办的自然科学综合性学术刊物,报道自然科学各学科基础理论和应用研究方面具有创新性和和高水平的、具有重要意义的最新研究成果,要求文章的可读性强,能在一个比较宽范的学术领域产生深刻的影响。我们的目标是:成为国内外读者了解中国乃至世界范围的自然科学各研究领域最新成果的主要窗口之一。《科学通报》进入了国际上主要检索系统,如CA,EI,日本《科技速报》和美国科学信息研究所(ISI)的以下系统:Science Citation Index(SCI-CDE),SCISearch,Current Contents(PC&E)和Research Alert。
正式出版
收录年代

    内感受损伤对药物成瘾的影响及其机制研究进展

    谢倩倩周新雨文雅童李勇辉...
    891-902页
    查看更多>>摘要:内感受,即人对身体内部信号的感知、整合解释和调节能力,在药物成瘾的形成、发展和治疗过程中起到重要作用.长期的药物使用导致成瘾者无法准确地识别管理来自身体内部的信号,并对与药物效应相关的身体信号过分敏感,其背后的神经基础是以岛叶为核心的内感受处理中枢的损伤.内感受的功能障碍可能导致个体对药物的过度依赖和无法自控.受损的内感受通过影响线索诱发的药物渴求、增加负性情绪和冲动、损伤风险决策能力导致成瘾者的复吸.本文探究内感受的损伤特征及其在药物成瘾过程中的作用,有助于识别药物成瘾形成的诱因、评估成瘾严重程度,为干预提供一个外周、中枢、行为和主观报告相结合的多维度靶点.未来的研究可从多模态评估内感受能力、建立内感受神经和心理表征的对应关系、探究不同药物的内感受损伤特征共性和特异性等方向进一步明确内感受在药物成瘾中的作用,并探索内感受作为跨诊断和共病干预的靶点的可行性.

    药物成瘾内感受复吸渴求

    阿尔茨海默病关键蛋白β-淀粉样蛋白的聚集机理

    李言言毛玺雯刘珂妤牛铮...
    903-911页
    查看更多>>摘要:阿尔茨海默病是一种典型的神经退行性疾病.由β-淀粉样蛋白的错误折叠和异常聚集导致的淀粉样斑块沉积,是该疾病的主要病理特征之一.淀粉样蛋白倾向于从天然的无规则单体状态聚集形成高度有序的淀粉样纤维,此类病理性纤维的形成及其在细胞间的扩散与多种神经退行性疾病的发生发展密切相关.本文综述了β-淀粉样蛋白聚集过程中的成核机制,主要包括初级成核过程、次级成核过程和延伸过程;讨论了在β-淀粉样蛋白聚集早期出现的液-液相分离现象,进而分析了液-液相分离和液-固相转化过程在聚集过程中的作用;最后总结了聚集过程中形成的淀粉样纤维的分子结构,以期通过对聚集机理和分子结构的深入研究,串联起蛋白质聚集和聚集体神经毒性之间的联系,理解阿尔茨海默病的发展进程,进而通过调控蛋白质的聚集和相变过程,达到治疗或者缓解阿尔茨海默病的目的.

    阿尔茨海默病β-淀粉样蛋白蛋白质聚集液-液相分离固体核磁共振

    中国喀斯特区最高树原生境森林群落的林层结构及物种组成

    王斌丁涛刘晟源彭定人...
    912-924页
    查看更多>>摘要:望天树是我国热带季节性雨林的标识性树种,其原生境热带森林群落是我国植物热带性最强烈、种类组成最复杂、雨林特征最浓厚的植被类型,但现存分布区域狭窄.近期广西弄岗热带喀斯特峰丛洼地森林发现高72.4m的望天树,打破了我国喀斯特区域和华南地区的最高树纪录,刷新了以往对热带喀斯特森林植被特征的认知.本文基于弄岗望天树原生境森林群落调查样方,展示了其群落的林层结构、物种组成及生态特征,与我国其他望天树群落对比分析探讨了其植被生态学意义.结果表明:(1)该群落有高50m以上望天树巨树散生乔木冠层之上;连续乔灌层可分为4层,平均高度分别为36.9、25.6、9.5和2.7m;在2400m2样方内乔、灌、藤、草和附生植物分别有64、24、31、26和8种;(2)林冠上层优势种有望天树、人面子等典型热带区系树种,蚬木、肥牛树等喀斯特专性树种,岭南酸枣、白头树等落叶树种;(3)在乔木层的物种中,热带亚洲(印度-马来)分布型占65.6%,大高位芽植物占15.6%,常绿植物占85.9%,复叶植物占39.1%,革质叶片占60.9%,典型喀斯特植物占28.1%;(4)该区域群落乔木层优势属与我国其他望天树群落的相似性从高到低依次为广西那坡县、云南马关和勐腊县、广西巴马、田阳和大化县;群落结构组成差异与气候环境条件显著相关.综上,广西弄岗望天树原生境群落是在热带喀斯特峰丛洼地的局域封闭生境条件下发育形成的巨树散生、林层复杂的热带季节性雨林植被,孕育着丰富的耐旱型的典型喀斯特植物.

    喀斯特峰丛洼地热带季节性雨林群落林层结构龙脑香科物种组成

    青藏高原多年冻土微生物残体碳的分布特征及其驱动因素

    贺美秦书琪冯雪徽张帆...
    925-938页
    查看更多>>摘要:微生物残体碳是土壤稳定碳库的重要组成部分,对土壤有机碳(soil organic carbon,SOC)的贡献可达50%以上.然而,由于缺乏大尺度观测证据,目前学术界对多年冻土微生物残体碳分布特征及其驱动因素的认识十分有限.本研究基于野外样带调查和室内分析相结合的方法,揭示了青藏高原多年冻土微生物残体碳的空间分布特征,对比了冻土层与活动层微生物残体碳对SOC的贡献差异.在此基础上,结合气候、土壤变量和微生物属性测定,探究了多年冻土微生物残体碳含量空间变异的驱动因素.结果显示,多年冻土总微生物残体碳、真菌和细菌残体碳含量均呈现自研究区西部向东部递增的趋势.平均而言,冻土层总微生物残体碳含量为2741.0±815.3mg/kg(平均值±标准误差),占SOC的比例为13.2%±1.1%;真菌残体碳的含量及其对总微生物残体碳的贡献均显著高于细菌.冻土层总微生物残体碳和真菌残体碳的含量与贡献均显著低于活动层;冻土层细菌残体碳含量显著低于活动层,但其对SOC的贡献与活动层无显著差异.结构方程模型分析的结果显示,多年冻土含水率和微生物的生物量是影响多年冻土微生物残体碳含量空间变异的直接因素,气候因素则起着间接作用.总体来讲,上述结果意味着微生物残体碳是多年冻土碳的重要来源,其变化可能会影响多年冻土碳循环与气候变暖之间的正反馈关系.

    碳循环多年冻土微生物残体碳真菌残体碳细菌残体碳

    呼和浩特热隆伸展构造:华北"变质核杂岩"再认识

    张宇董树文施炜
    939-949页
    查看更多>>摘要:对于华北克拉通岩石圈破坏,除了岩石圈厚度减薄和地幔性质改变外,最直接的标志是广泛出露的弥散状穹隆构造及伴随的韧性剪切带、低角度正断层和断陷盆地.这些伸展穹隆构造通常被解释为"变质核杂岩"(meta-morphic core complex,MCC),但其组成结构、变形机制和深部过程等方面与北美西部盆岭省经典的变质核杂岩存在明显的区别.本文选择华北克拉通北缘的呼和浩特"变质核杂岩"进行剖析和再研究,在前人研究的基础上,聚焦穹隆核、韧性剪切带和低角度滑覆系统之间的时空关系,通过详细的地质填图、构造解析和年代学研究,将一个以简单剪切应变为主的穹型韧性剪切带(变形时间为152~141 Ma)从原伸展系统中剥离,从而揭示出一个以花岗岩为核的热隆-伸展构造.呼和浩特热隆-伸展构造分为3个结构单元.(1)花岗岩核:由早白垩世A型花岗岩(136~127 Ma)组成;(2)纯剪切应变带:分布在核部花岗岩周缘以纯剪切应变为主的高温(>500℃)变形带,面理发育(无线理),可能由核部岩体侵位时体积膨胀导致;(3)低角度滑覆系统:由韧性剪切带、微角砾岩带、低角度正断层和上叠断陷盆地组成,其变形时代为早白垩世(约134~130Ma),运动学标志指示上部向南东的剪切特征,其演化过程和变形行为受控核部岩体侵位.通过对热隆-伸展构造的厘定,本研究提出热岩石圈背景下由岩浆上侵主导并伴生热变质变形的伸展机制,为进一步理解华北克拉通伸展动力学提供一个新思路.

    华北克拉通早白垩世热隆-伸展构造岩浆底劈低角度滑覆系统

    水稻根内生菌Bacillus sp.RE35耐受及累积吸附Cd的机制

    王博黄琴石美侠史高玲...
    950-964页
    查看更多>>摘要:水稻对镉(Cd)的高富集能力会引发人体健康风险.利用内生菌降低水稻根系Cd移动性的研究已被广泛关注,但具有高Cd耐受性的水稻内生菌资源尚待发掘,其对不同浓度Cd的耐受和累积吸附机制也有待深入研究.本研究基于前期筛选出的高Cd耐受性水稻根内生菌Bacillus sp.RE35,通过液体培养实验研究其对Cd的耐受和累积吸附机制.结果表明,菌株RE35对Cd的最大耐受浓度可达600 mg/L,最大吸附容量为28.49 mg/g,对1和5mg/L Cd2+的去除率可达88.4%和80.4%.当Cd浓度低于20mg/L时,菌株RE35对Cd2+的去除以胞内累积为主,随着Cd浓度升高,菌株三磷酸腺苷酶活性显著增强,透射电子显微镜和X射线能谱结果显示Cd均匀地分布于菌株细胞内.当Cd浓度高于20mg/L时,胞外吸附对Cd2+的去除具有重要作用,其分泌的胞外聚合物中蛋白质组分增加.X射线光电子能谱和傅里叶变换红外吸收光谱结果显示,菌株胞外蛋白质的氨基和酰胺等基团与Cd的吸附密切相关.本研究阐明了高Cd耐受性内生菌RE35对不同浓度Cd的累积吸附机制,为内生菌菌剂开发提供了宝贵的菌种资源信息.

    水稻内生菌镉耐受性胞内累积胞外吸附芽孢杆菌

    《科学通报》征稿简则

    封3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