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期刊导航|科研管理
期刊信息/Journal information
科研管理
科研管理

穆荣平

月刊

1000-2995

KYGL@263.net

010-62555521

100190

北京市海淀区中关村东路55号8712信箱

科研管理/Journal Science Research ManagementCSSCICHSSCDCSCD北大核心CSTPCD
查看更多>>《科研管理》杂志创刊于1980年,是国内外公开发行的学术性刊物,本刊被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管理科学部遴选和认定为20种中国管理科技重要期刊之一。还加入了清华大学主办的《中国学术期刊专题文献数据库》,中国科技信息研究所主办的《万方数据网络中心》。同时《科研管理》期刊被:“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CJFD)全文收录,编号:(Q)G098;入选为“中国学术期刊综合评价数据库”统计源期刊(CAJCED),编号:(Z)S0099;被国家科技部收录为:“中国科技论文统计源期刊(中国科技核心期刊)”;被南京大学中国社会科学研究评价中心认定为《中文社会科学引文索引》(CSSCI)来源期刊。中国人文社会科学核心期刊;被《中国学术期刊文摘》收录为源期刊;被“中国社会科学期刊精品数据库”入选,编号:(S)0346。《科研管理》杂志的办刊宗旨是:坚持综合性、科学性、文献性、宣传我国科技体制改革和发展科技事业的方针政策,推动国内外管理工作的交流,增进社会各界在管理工作方面的相互了解,沟通国内与国外的联系,促进国际交流。《科研管理》杂志现设栏目有:管理理论与方法;技术创新研究;企业技术进步研究;知识产权研究;人才管理;项目管理;研究所管理;成果管理;农业科研;地方科技与教育;高校科技与管理;预测与分析等。
正式出版
收录年代

    数字创新生态系统驱动新质生产力发展的组态路径研究

    李律成曾媛杰彭华涛
    1-10页
    查看更多>>摘要:数字创新生态系统的优化配置对于发展新质生产力具有重要意义.本文基于数字创新生态系统理论,运用QCA、NCA和DEA方法,以中国30个省份为研究对象,探究数字创新生态系统驱动新质生产力发展的复杂因果机制及组态路径.研究发现:(1)数字创新生态系统中单个前因条件均不可作为促进新质生产力发展的必要条件,需要通过联动组合的方式协同驱动;(2)识别出4种促进新质生产力发展的组态路径,包括:"数据要素驱动的基础前沿创新"模式、"数据要素驱动的企业-用户共创"模式、"数字政策驱动的用户开放式创新"模式、"数据要素-数字政策共同驱动的多元协同创新"模式,其呈现出非对称性的"殊途同归"特征.(3)企业应用创新能力薄弱是限制新质生产力发展的重要因素.本研究有助于揭示数字创新生态系统中新质生产力形成机制的"黑箱",为我国因地制宜推动新质生产力发展提供理论与实践启示.

    数字创新生态系统新质生产力组态路径模糊集定性比较分析(fsQCA)必要条件分析(NCA)

    企业数字创新能力的动态演化和驱动机制研究

    罗均梅徐翠丰姜忠辉
    11-21页
    查看更多>>摘要:数字创新能力是企业在数字经济时代获取和保持持续竞争优势的重要来源.然而,其演化逻辑和形成机制缺乏充分探索.因此,本文基于创新生态系统理论,通过双案例比较分析探究了核心企业数字创新能力的动态演化过程和驱动机制.研究发现:第一,在企业创新生态系统中,核心企业数字创新能力可分为协同型数字创新能力和独特型数字创新能力,其开发过程都经历了培育、形成和提升三个阶段;第二,多主体间的协作机制是核心企业数字创新能力开发的先决条件,可分为分布式协作和集成式协作,各自推动了不同类型数字创新能力的开发;第三,知识耦合是核心企业数字创新能力开发的动力机制,体现了多主体间协作对企业数字创新能力形成的内在作用机理.松散型知识耦合搭建了分布式协作与协同型数字创新能力之间的桥梁,紧密型知识耦合则搭建了集成式协作与独特型数字创新能力之间的桥梁.研究结论从多主体协作的新视角剖析了企业数字创新能力的形成机制,不仅丰富了企业数字创新能力的理论文献,还为企业有效开发数字创新能力提供了实践借鉴.

    企业创新生态系统协作机制企业数字创新能力知识耦合

    数据主导逻辑驱动传统行业打造新质生产力的过程机制研究

    高昕程露康宇航
    22-31页
    查看更多>>摘要:高质量发展背景下,诸多传统行业都亟待通过数实融合打造新质生产力以推动旧有增长方式的转型升级.当前研究多为宏观层面的理论推演,较少从微观层面揭示如何在数实融合背景下跨越从传统生产力到新质生产力的跃迁鸿沟.本研究围绕鸭嘴兽物流科技平台展开了嵌入式单案例研究,探讨了其在运力供给端和需求端同步颠覆传统集装箱陆运模式,以实现传统生产力更新的微观过程机制.研究发现:(1)传统行业供需端协同转型升级以颠覆旧有增长模式,呈现出"数字技术采纳-数据主导逻辑-传统生产力更新"的动态演进过程;(2)针对传统行业供需端发展瓶颈,在通用性数字技术嵌入和专属性数字技术研发双重维度下进行数字技术采纳,是促进传统生产力向新质生产力迈进的刺激因素与触发器;(3)数据驱动下的流程再造与功能联动共同构成的数据主导逻辑,则是推动企业从战略认知层面形成数据流和业务流有机联动的使能器.研究结论为传统行业突破传统增长瓶颈与发展痼疾提供了"供-需"互促的新质生产力发展思路参考.

    数据主导逻辑数字技术采纳新质生产力

    数字经济对中间产品创新价值链的影响研究

    赖俊明何玲辉王文青
    32-40,94页
    查看更多>>摘要:当前经济循环流动的关键在于供给体系中各产业的关联程度以及创新能力的高低.中间产品作为内循环体系结构中的重要环节,对于降低实体企业的产出损失、促进实体经济的增长具有重要作用.在理论层面,本文对数字经济与中间产品创新之间的关系进行了深入探讨.在计量分析方面,本文采用乘数效应理论来建立计量模型,旨在探究数字经济对中国中间产品创新的直接影响和间接影响.研究结果表明:(1)数字经济对中间产品创新具有积极的促进作用;(2)中国中间产品创新在很大程度上依赖于高素质劳动力的培养;(3)虽然国外技术引进在一定程度上可以促进我国中间产品创新,但其效果并不显著;(4)各地区经济实力以及投入占比对中间产品创新具有显著影响;(5)最终产品的生产有利于推动中间产品创新进程.这些发现具有重要的政策意义,提示我们应该加大对数字产业的扶持力度,提高高素质劳动力教育的供给,加强对国内中间产品研发的投入强度,减少对国外技术的过度依赖,深化企业数字化技术应用程度,以充分释放国内消费市场的巨大规模效应,最终完成中国产业的升级换代.

    数字经济中间产品创新价值链产业升级

    工业机器人应用对于企业加成率的影响研究

    肖挺叶浩
    41-50页
    查看更多>>摘要:制造业总体的"大而不强"在企业层面的反映即为产品附加值和利润率较低,加快新质生产力培育是制造企业高端化和智能化转型的必经之路.结合2011-2019年IFR的工业机器人数据以及制造企业上市公司数据,以新一代人工智能技术的代表——工业机器人的应用表征新质生产力培育成果,实证检验了工业机器人应用对于制造企业加成率的提升作用.研究发现,机器人应用对于企业加成率的促进效应在沿海区域表现得更为明显,且资本密集型行业以及知识和技术密集型行业从工业机器人应用中获益更大.此外,资本密集度更高的企业以及非国有控股的企业更易于从中获得加成率提升效应.机制检验表明,工业机器人应用对于企业市场势力促进的中间机制为"技术进步效应"和"成本效应",并且发现了机器人应用在行业内和行业间存在着不同的技术扩散效应.研究从企业市场竞争优势打造的微观层面揭示了新质生产力培育之成效,为打造现代化产业体系提供了有效的理论依据.

    新质生产力工业机器人制造业企业加成率

    产业共生集聚对绿色技术创新的影响研究

    刘军钱宇
    51-61页
    查看更多>>摘要:绿色技术创新是协同推进绿色发展与创新驱动战略的核心驱动力.作为一种新的循环型产业组织形式,产业共生集聚如何影响绿色技术创新的研究尚不多见.本文首次揭示了产业共生集聚对绿色技术创新的影响机理,并基于渐进DID方法检验了其影响效应.研究发现:产业共生集聚显著促进了绿色技术创新;机制检验表明,产业共生集聚主要通过促进绿色知识溢出、集聚创新要素促进绿色技术创新,环境规制的作用尚未显现;产业共生集聚还推动邻近城市绿色技术创新,其溢出效应仅在200 km内显著;共生集聚的绿色技术创新效应只有在共生集聚区规模达到187.17 km2时才能显著发挥,且园区数量越多,其效应越显著;在政府环保关注度较高的地区,产业共生集聚的绿色创新效应更为突出;共生集聚对绿色技术创新具有明显"提质增量"作用.因此,政府应加强政策支持与引领,进一步集聚绿色创新要素;构建绿色技术标准和绿色工厂认证体系,促进绿色技术创新提质增量;强化环保关注度,更好发挥环境规制对绿色技术创新的倒逼作用.本研究有助于为贯彻新发展理念,推动产业绿色发展和国家绿色创新能力提升提供理论支持和实践借鉴.

    产业共生集聚绿色技术创新提质增量渐进DID

    政府补贴和风险投资对企业基础研究的影响及作用机制

    朱相宇关秉裕
    62-72页
    查看更多>>摘要:加强基础研究,是实现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的迫切要求,是建设世界科技强国的必由之路.本文选取2012-2020年沪深A股上市的高技术制造业企业数据,运用多维面板固定效应模型和链式中介模型等方法,研究政府补贴和风险投资对企业基础研究的影响及作用机制.研究发现:第一,政府补贴和风险投资能够促进企业开展基础研究;第二,风险投资和融资约束在政府补贴对企业基础研究的影响中发挥链式中介作用;第三,高财务杠杆会抑制政府补贴和风险投资对企业基础研究的促进作用;第四,风险投资持股比例与企业基础研究间存在"倒U型"关系,国有背景的风险投资会抑制企业开展基础研究;政府补贴和风险投资在国有背景、大规模、CEO和董事长两职分离的企业和高市场竞争程度中对基础研究的促进作用更强.本文为引导企业加大基础研究投入力度并形成持续稳定投入机制及其相关政策制定提供参考与启示.

    政府补贴风险投资企业基础研究

    企业标准创新网络突破技术锁定的路径研究

    高鲜鑫王黎萤
    73-82页
    查看更多>>摘要:工业互联网产业的创新发展面临诸多标准创新融通和关键技术锁定的挑战.本文选择海尔工业互联网为研究对象,运用纵向单案例研究方法,从标准创新视角探索工业互联网企业的技术锁定突破路径.研究发现:工业互联网企业技术锁定突破是不断进行标准创新以应对组织内外部环境变化的过程,首先基于资源依赖关系和网络嵌入层级的动态交互实现了标准创新网络的构建,继而遵循"标准创新网络构建-标准化能力提升-技术锁定突破"的路径逻辑.具体来看,经历了三个阶段,相应构建了学习型标准创新网络、探索型标准创新网络和主导型标准创新网络,先后形成了标准跟踪能力、标准参与能力与标准主导能力,分别促进了低端技术模仿、关键技术逆向工程与核心技术自主研发的技术锁定突破.转型阶段的演进机制分别是标准参与制定机制和标准引领主导机制.研究结论为工业互联网企业突破技术锁定困境提供了新的实践路径与启示.

    中国式现代化突破技术锁定标准创新网络工业互联网

    后发企业与创新联合体共演驱动产业关键核心技术持续突破的机制研究

    张贝贝尹西明陈泰伦余江...
    83-94页
    查看更多>>摘要:如何持续突破产业关键核心技术,是以科技创新引领现代化产业体系构建、加快发展新质生产力的核心抓手与重点议题.然而现有研究鲜有关注中观层面如何桥接宏观产业生态和微观主体,进而实现产业关键核心技术持续突破的过程机制这一重要的理论与实践议题.本研究聚焦光刻机这一集成电路产业代表性关键核心技术,以光刻系统集成商ASML为案例,运用纵向单案例方法系统探究:后发企业如何通过与创新联合体共演,持续突破产业关键核心技术并实现超越追赶?研究发现:面向光刻技术的阶跃性目标,基于"动机(M)-战略(S)-创新联合体(C)"的过程逻辑,ASML与其创新联合体持续共演,通过"权力分配"主体协同、"产业牵引"知识整合和"核心-外围"利益共生三种价值共创机制,驱动光刻机技术持续突破.随着创新联合体从萌芽、升级、强化到共生,ASML逐步完成其在光刻市场的后发追赶到引领超越.研究结论拓展并深化了产业创新生态系统视角下产业关键核心技术突破与后发追赶的理论研究,为培育壮大科技领军企业,提升产业技术创新能力,加快现代化产业体系建设和发展新质生产力提供重要启示.

    产业创新生态创新联合体产业关键核心技术ASML后发追赶新质生产力

    绿色技术融合对后发企业非对称赶超的影响研究——基于动态竞合视角

    刘微微李昀泽毕克新
    95-105页
    查看更多>>摘要:以往技术赶超研究聚焦于企业如何借助后发优势并结合企业间动态竞争关系实施创新策略.本文从企业绿色转型角度出发,对这一赶超路径进行两方面延伸:第一,提出绿色技术融合既能为关键技术"添绿"补齐短板,又会形成差异化竞争力扬其长处.第二,将动态竞合领域中的绿色技术融合与环境不确定性相关联,预测绿色技术融合的赶超效应取决于环境不确定性下的市场动荡程度.本文以2012-2021年中国重污染行业679家上市公司为研究对象,基于生态位理论测算竞合视角下绿色技术融合度,运用回归分析方法考察了绿色技术融合对非对称赶超的影响.实证结果表明,动态竞合领域中的绿色技术融合能够显著提高经济和环境维度的企业追赶绩效,环境不确定性下的市场动荡会强化绿色技术融合与企业追赶绩效之间的正向关系.具体而言,竞合视角下的绿色技术融合能够充分利用后发优势,通过跨领域差异化战略加速非对称技术赶超.研究结论丰富了竞合相关理论,对推动绿色与非绿色技术融合,促进后发企业非对称赶超提供经验证据和实践启示.

    绿色技术融合动态竞合后发优势技术赶超市场动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