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更多>>摘要:目的:探讨不同面神经重建方案的影响因素及其疗效,为面神经功能重建策略提供参考.方法:回顾性分析2016年1月至2021年1月因面神经不可逆损伤,行面神经功能重建手术的24例患者,面神经全瘫时程均<18个月.面神经中枢端可利用的患者中,根据面神经缺失长度,行面神经吻合术6例(A组),行面神经移植术(腓肠神经或耳大神经)5例(B组);面神经中枢端无法利用时,行面神经-舌下神经桥接术(端-侧吻合)5例(C组),面神经移植术(腓肠神经或耳大神经)-舌下神经桥接术(端-侧吻合)4例(D组);联合修复术(面神经-咬肌神经桥接术联合上述方式之一)4例(E组).术后随访时程≥1年.结果:24例患者中,术后1年面神经功能HB-Ⅲ 级的百分比分别是:A 组 83.3%(5/6),B 组 60.0%(3/5),C 组 40.0%(2/5),D 组 25.0%(1/4),E 组 50.0%(2/4).非多重面神经修复患者,口眼联动发生率为15.0%(3/20),而进行面神经-咬肌神经桥接的多重面神经修复患者中无一例发生口眼联动,且微笑时口角偏斜不明显.所有面神经-舌下神经端侧吻合的患者,伸舌无偏斜,舌肌无萎缩.结论:周围性面瘫的面神经功能重建方案多样,需根据中枢端能否利用及面神经缺损长度制定个性化修复方案.在单一修复方案中,为增加术后面神经功能疗效,应尽量减少神经的吻合口,提倡面神经转位吻合,同时为避免术后舌下神经功能障碍,提倡面神经-舌下神经端侧吻合.另外,多重面神经修复能够有效提高微笑时口角活动对称性,并降低口眼联动的发生率,对患者术后生活质量的提高具有较重要的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