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期刊导航|临床肝胆病杂志
期刊信息/Journal information
临床肝胆病杂志
吉林大学
临床肝胆病杂志

吉林大学

贾继东

月刊

1001-5256

Lcgdbzz@163.com

0431-88782542

130061

吉林省长春市新民大街519号

临床肝胆病杂志/Journal Journal of Clinical Hepatology北大核心CSTPCD
查看更多>>《临床肝胆病杂志》于1985年创刊,是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主管,吉林大学主办,中华医学会肝病学分会学术支持的医学专业期刊,是我国首个肝胆病专业杂志。ISSN 1001-5256,CN 22-1108/R。 本刊为百种中国杰出学术期刊(2018年、2020年)、中国精品科技期刊暨“中国精品科技期刊顶尖学术论文(F5000)”项目来源期刊(2017-2023)、《世界期刊影响力指数(WJCI)报告(2021科技版)》收录期刊(Q4区)、北大中文核心期刊、中国科技论文统计源期刊(中国科技核心期刊)、RCCSE中国核心学术期刊(A)。本刊核心影响因子为1.793,核心总被引频次、综合评价总分在消化病学类核心期刊中均蝉联第1位,综合评价总分在40个医学学科、743种医学核心期刊中排名第13位,位居前1.75%;在112个自然科学学科、2070种科技核心期刊中排名第55位,位居前2.66%。 杂志以提升肝胆胰疾病临床诊疗水平和推动基础研究向临床转化为方向,以服务广大临床医生和科研工作者为己任,主要反映国内外肝胆胰疾病防治工作的重大进展,促进国内外肝胆胰领域学术交流。刊载内容实行肝胆胰并重,内外科并重,中西医并重,临床与基础并重。设述评、专家论坛、指南与规范、指南解读、论著、病例报告、综述、学术争鸣、临床病例讨论、国外期刊精品文章简介等栏目。杂志为月刊,全年12期,16开本,每月20日发行,2022年每期定价60元。 杂志国内外公开发行。邮局订购邮发代号12-80。
正式出版
收录年代

    熊去氧胆酸对慢性乙型肝炎患者新型冠状病毒感染的预防和治疗效果分析

    崔心宇李彦彦朱娜林颖莹...
    489-495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 探讨慢性乙型肝炎患者服用熊去氧胆酸后对新型冠状病毒感染(COVID-19)的潜在防治效果.方法 收集2022年1月—12月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地坛医院324例慢性乙型肝炎患者的临床资料,根据是否服用熊去氧胆酸,分为熊去氧胆酸组和对照组.利用倾向性评分匹配法(PSM)平衡两组患者年龄、性别和慢性并发症等混杂因素,观察两组间SARS CoV-2感染率、COVID-19后症状和恢复时间的差异.对白细胞、血红蛋白、血小板、ALT、AST、Alb、ALP、TBil、甘油三酯(TG)、总胆固醇(TC)等实验室指标、疫苗接种情况和COVID-19后肝病症状的发生情况进行对比.计量资料符合正态性分布的两组间比较采用成组t检验;偏态分布两组间比较采用Mann-Whitney U检验.计数资料两组间比较采用χ2检验和连续校正χ2检验.采用二元Logistic回归进行单因素分析和多因素分析,分析匹配后影响COVID-19的因素.结果 熊去氧胆酸组87例患者,对照组237例患者,PSM后熊去氧胆酸组为78例,对照组为137例,两组间平衡性良好.熊去氧胆酸组SARS CoV-2 感染率为 82.1%(64/78),对照组感染率为 95.6%(131/137),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10.847,P=0.001).COVID-19后熊去氧胆酸组发生寒战(10.9%vs 38.9%,χ2=16.124,P<0.001)、咳嗽(56.3%vs 74.8%,χ2=6.889,P=0.009)的患者比例均小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COVID-19后熊去氧胆酸组患者恢复时间≤7天者比例达79.7%,对照组为61.1%,两组间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χ2=6.760,P=0.009).单因素和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均显示熊去氧胆酸是COVID-19的独立影响因素(OR值分别为0.21、0.17,P值均<0.05).结论 在慢性乙型肝炎患者中,服用熊去氧胆酸是COVID-19的保护因素,可一定程度上减轻相关症状,缩短恢复时间,在防治COVID-19方面具有重要价值.

    乙型肝炎,慢性新型冠状病毒熊去氧胆酸倾向性评分

    熊去氧胆酸治疗1个月后的碱性磷酸酶水平和基线红细胞分布宽度对原发性胆汁性胆管炎治疗应答的预测价值

    王楠胡蓉卞石惠仲威...
    496-501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 研究基线红细胞分布宽度(RDW)和熊去氧胆酸(UDCA)治疗1个月后的ALP水平预测原发性胆汁性胆管炎(PBC)患者对UDCA治疗的应答情况.方法 回顾性分析2015年1月—2022年7月于江苏大学附属第三人民医院肝病中心确诊的127例PBC患者资料,收集基线指标、治疗1个月后以及1年后随访数据.根据巴黎-Ⅰ标准将患者分为应答良好组和应答欠佳组,分析2组患者临床及实验室特征,以及与UDCA应答之间的相关性,利用Logistic回归法分析与UDCA治疗应答相关的独立危险因素.利用ROC曲线下面积(AUC)确定相关指标的最佳临界值,根据界值将患者再次分组,分析两组间基线指标、应答情况的差异.符合正态分布的计量资料两组间比较采用成组t检验;非正态分布的计量资料两组间比较采用Mann-Whitney U检验.计数资料组间比较则采用χ2检验.结果 UDCA应答欠佳组患者基线TBil、AST/ALT、ALP、RDW、RDW-CV以及UDCA治疗1个月后的ALP水平明显高于应答良好组(Z值分别为-4.792、-3.697、-2.399、-4.102、-3.220、-4.236,P值均<0.05);应答欠佳组患者基线Alb、Hb、淋巴细胞数、红细胞比容及BMI水平明显低于应答良好组(Z值分别为-3.592、-3.603、-2.602、-3.829、-2.432,P值均<0.05);应答欠佳组患者基线前白蛋白、白球比、载脂蛋白A、游离三碘甲状腺原氨酸水平明显低于应答良好组(t值分别为4.530、3.402、3.485、3.639,P值均<0.001).应答良好组患者存在肝硬化、合并胆囊结石胆囊炎以及贫血占比较低,两组间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χ2值分别为20.815、3.892、12.283,P值均<0.05).与UDCA应答相关的独立危险因素为基线RDW(OR=1.157,95%CI:1.028~1.301,P=0.015)及治疗1个月后的ALP水平(OR=1.012,95%CI:1.005~1.020,P=0.002),其AUC分别为0.713、0.720.基线RDW≥正常值上限且UDCA治疗1个月后ALP≥2.2倍正常值上限组患者UDCA应答率更低(42.6%vs 8.2%,χ2=20.813,P<0.001).结论 基线RDW≥正常值上限同时UDCA治疗1个月后ALP≥2.2倍正常值上限的患者对UDCA的生化应答率更低.

    原发性胆汁性胆管炎熊去氧胆酸危险因素生化学应答

    茵陈蒿汤对自身免疫性肝炎小鼠肝细胞铁死亡的抑制作用及其机制分析

    李竹蓉陈晨郭地吕思学...
    502-508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 探讨茵陈蒿汤对自身免疫性肝炎小鼠肝细胞铁死亡的抑制作用及机制.方法 选取SPF级雌性C57BL/6小鼠18只,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分为正常组、模型组、治疗组,每组6只.模型组和治疗组采用刀豆蛋白A(Con A)尾静脉注射制备自身免疫性肝炎小鼠模型,正常组注射生理盐水.治疗组于造模前14天,给予茵陈蒿汤(4.68 g生药/kg)预防性灌胃治疗,末次灌胃给药后注射Con A.分别检测ALT、AST、IFN-γ、TNF-α、铁离子、GSH、ROS、ATP、MDA水平,计算肝脏指数、脾脏指数,并观察GPX4、SLC7A11的表达;比较各组小鼠肝脏病理组织变化.正态分布的计量资料3组间比较采用单因素方差分析,进一步两两比较采用LSD-t检验.结果 与正常组比较,模型组肝脏指数、脾脏指数、ALT、AST、IFN-γ、TNF-α、铁离子、ROS、MDA水平均升高(P值均<0.05),GSH、ATP含量及GPX4、SLC7A11蛋白表达水平降低(P值均<0.05).与模型组比较,治疗组肝脏指数、脾脏指数、ALT、AST、IFN-γ、TNF-α、铁离子、ROS、MDA水平均降低(P值均<0.05),GSH、ATP含量及GPX4、SLC7A11蛋白表达水平升高(P值均<0.01).HE染色结果显示,与正常组比较,模型组小鼠肝脏出现大面积肝细胞变性、坏死、门管区炎细胞聚集,治疗组处理的小鼠肝脏坏死和炎性浸润程度较模型组有所减轻.结论 Con A诱导肝组织损伤可能与铁死亡有关.茵陈蒿汤可以增加SLC7A11/GPX4蛋白的表达水平进而抵抗Con A诱导的肝细胞铁死亡.

    肝炎,自身免疫性茵陈蒿汤铁死亡谷胱甘肽过氧化酶小鼠,近交C57BL

    Journal of Hepatology|辣椒素受体(TRPV1)通过募集SARM1维持肝星状细胞静止状态

    陶乐杨广越SUN T
    508页

    二维剪切波弹性成像和血清学模型在慢性乙型肝炎患者肝纤维化分期中的应用价值

    黄玉洁冯斯奕
    509-515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 探讨二维剪切波弹性成像和血清学模型及其联合应用在慢性乙型肝炎患者肝纤维化分期中的诊断价值.方法 回顾性分析2020年8月—2022年8月在福建医科大学孟超肝胆医院进行过二维剪切波弹性成像(2D-SWE)与肝组织病理学检查的327例慢性乙型肝炎患者的临床资料,提取患者的性别、年龄、血清学指标和2D-SWE结果,根据肝纤维化程度分为S0~S1组、S≥2组、S≥3组和S=4组,根据血清学指标计算血清学模型.采用Spearman相关分析法对2D-SWE和血清学模型与肝纤维化分期进行相关分析,以肝组织病理结果为标准,绘制受试者工作特征曲线,比较各参数及其联合应用诊断肝纤维化分期的效能,并采用Delong检验比较不同方法间的差异.结果 2D-SWE检测LSM值与肝纤维化分期呈强相关性(r=0.741,P<0.001),血清学模型中除了AAR外的其他6种(APRI、FIB-4、GPR、GP、RPR、S指数)与肝纤维化分期均存在正相关(P值均<0.001).2D-SWE诊断S≥2、S≥3和S=4肝纤维化的AUC值分别为0.878、0.932、0.942,显著高于血清学模型(P值均<0.001),其最佳截断值分别为6.9 kPa、7.9 kPa、9.4 kPa.血清学模型中APRI在诊断S≥2、S=4的AUC值最高(0.788、0.875),S指数在诊断S≥3的AUC值最高(0.846).在诊断S≥2、S≥3、S=4时2D-SWE和APRI联合能将AUC值分别提高到0.887、0.938、0.950,诊断S≥2、S≥3、S=4时2D-SWE和S指数联合诊断的AUC值分别为0.879、0.935、0.941;但单独使用2D-SWE与上述联合诊断并无统计学差异(P值均>0.05).结论 2D-SWE对肝纤维化分期的诊断效能显著优于7种血清学模型;血清学模型具有一定的诊断价值,其中APRI、S指数的价值较高;单独使用2D-SWE与指标联合并无明显差异,联合并不能显著提高诊断效能,新的联合诊断方法仍有待探索.

    慢性乙型肝炎肝纤维化弹性成像技术活组织检查,针吸

    失代偿期乙型肝炎肝硬化并发肝性脑病患者30天内死亡影响因素分析

    黄云义时克王宪波
    516-520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 探讨乙型肝炎肝硬化失代偿期并发肝性脑病患者30天内死亡的影响因素.方法 回顾性收集2008年1月—2018年4月北京地坛医院乙型肝炎肝硬化并发肝性脑病患者616例,随访观察30天,根据患者预后将其分为生存组(n= 488)与死亡组(n=128).计量资料两组间比较采用Mann-Whitney U检验.计数资料两组间比较采用χ2检验或Fisher精确检验.采用Cox回归分析探讨乙型肝炎肝硬化并发肝性脑病患者30天内死亡的独立危险因素.结果 Cox多因素回归分析显示,年龄(HR=1.029,95%CI:1.014~1.044,P<0.001)、MELD评分(HR=1.118,95%CI:1.098~1.139,P<0.001)及中性粒细胞与淋巴细胞比值(NLR)(HR=1.036,95%CI:1.015~1.057,P=0.001)是乙型肝炎肝硬化并发肝性脑病患者30天内死亡的独立危险因素.分层分析显示,当MELD评分≥20分与NLR≥4时,患者死亡风险较高,30天内的病死率为57.1%(80/140);MELD评分<20分与NLR<4时,30天内的病死率为3.9%(9/232).结论 年龄、MELD评分及NLR是影响乙型肝炎肝硬化并发肝性脑病患者30天内死亡的独立危险因素,MELD评分≥20分与NLR≥4的患者30天内的死亡风险较高.

    乙型肝炎肝硬化肝性脑病预后危险因素

    Hepatology Research|急性失代偿期酒精性肝硬化患者90天生存预后模型的建立和验证

    全卉于浩江宇泳
    520页

    基于APRI和PALBI构建的列线图对肝硬化并发食管胃底静脉曲张破裂出血的预测价值

    李欣忆李娇娇李莹莹魏虹合...
    521-526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 评估天冬氨酸转氨酶与血小板比值指数(APRI)和血小板-白蛋白-胆红素评分(PALBI)对肝硬化并发食管胃底静脉曲张破裂出血风险的预测价值.方法 选取苏州大学附属第一医院于2021年5月—2022年6月收治的肝硬化患者119例,收集患者的临床资料、血常规、血清生化及血凝等检查结果.根据是否合并食管胃底静脉曲张破裂出血,将患者分为未出血组(n=59)和出血组(n=60),比较组间差异.正态分布的计量资料两组间比较采用独立样本t检验,非正态分布的计量资料两组间比较采用Mann-Whitney U检验.计数资料组间比较采用χ2检验或Fisher精确概率法.使用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筛选肝硬化并发食管胃底静脉曲张破裂出血的独立危险因素,并构建列线图预测模型.结果 出血组男性患者占75.00%,未出血组男性患者占40.68%,两组在性别构成方面,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χ2=14.384,P<0.001).出血组和未出血组患者病因均以慢性乙型肝炎为主(53.33%vs 38.98%),两者构成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χ2=2.464,P=0.116).出血组患者抗凝血酶原Ⅲ活性(AT-IIIA)水平高于未出血组(t=3.329,P=0.001),PLT、TBil、Ca、TC、TT水平则低于未出血组(P值均<0.05).APRI和PALBI在出血组和未出血组之间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χ2值分别为6.175、19.532,P值均<0.05).进一步二元Logistic回归分析发现,APRI(OR=0.309,95%CI:0.109~0.881,P=0.028)、PALBI(OR=7.667,95%CI:2.005~29.327,P=0.003)、Ca(OR=0.001,95%CI:0.000~0.141,P=0.007)、TC(OR=0.469,95%CI:0.226~0.973,P=0.042)和TT(OR=0.599,95%CI:0.433~0.830,P=0.002)是影响肝硬化并发食管胃底静脉曲张破裂出血的独立影响因素.基于以上因素建立列线图模型,一致性指数(C-index)为0.899,校准曲线拟合良好.结论 APRI及PALBI对肝硬化并发食管胃底静脉曲张破裂出血具有良好的预测价值,基于本研究构建的列线图模型可以个体化预测肝硬化患者食管胃底静脉曲张破裂出血发生率.

    肝硬化食管和胃静脉曲张胃肠出血APRIPALBI列线图

    人脐带间充质干细胞(hUC-MSC)对肝纤维化小鼠模型的治疗作用及其机制分析

    刘平箕姚黎超胡雪王铮...
    527-532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 探讨人脐带间充质干细胞(hUC-MSC)对肝纤维化小鼠的治疗作用及其机制.方法 选取18只SPF级6周龄C57BL/6小鼠,使用随机数字表法随机分为3组,分别为对照组、CCl4模型组(CCl4组)和hUC-MSC治疗组(MSC组),每组6只.CCl4组和MSC组腹腔注射CCl4溶液构建小鼠肝纤维化模型,对照组同时注射相同剂量玉米油,MSC组在注射CCl4的过程经尾静脉注射hUC-MSC.于第8周末采取小鼠血清,处死小鼠,取小鼠肝脏固定.使用酶联免疫吸附法测定炎症因子水平,自动生化检测仪检测肝功能相关指标,HE染色、Masson染色、天狼星红染色及α-SMA免疫荧光用于评估肝纤维化情况;TGF-β刺激的肝星状细胞(HSC)分别在有无几丁质酶3样蛋白1(CHI3L1)添加的培养基中与hUC-MSC共培养,Western Blot试验检测蛋白表达水平.计量资料多组间比较采用单因素方差分析,进一步两两比较采用Dunnett-t检验.结果 Masson染色、天狼星红染色提示CCl4组小鼠纤维化较对照组明显(P值均<0.05),MSC组小鼠纤维化较CCl4组减轻(P值均<0.05).CCl4组IL-1β、IL-6、AST、ALT和ALP水平较对照组明显升高(P值均<0.05),MSC组IL-6、AST、ALT及ALP水平较CCl4组明显降低(P值均<0.05).CCl4组CHI3L1和α-SMA的表达均高于对照组和MSC组(P值均<0.05).细胞培养实验显示,MSC+ HSC组Bax表达高于HSC组和MSC+CHI3L1组(P值均<0.05),提示CHI3L1逆转了MSC对活化的HSC的促凋亡作用.结论 hUC-MSC治疗可以改善小鼠肝纤维化,其作用机制可能与抑制CHI3L1从而促进HSC的凋亡相关.

    肝纤维化间充质干细胞壳多糖酶3样蛋白质1小鼠,近交C57BL

    《临床肝胆病杂志》推荐使用的规范医学名词术语

    532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