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期刊导航|临床肝胆病杂志
期刊信息/Journal information
临床肝胆病杂志
吉林大学
临床肝胆病杂志

吉林大学

贾继东

月刊

1001-5256

Lcgdbzz@163.com

0431-88782542

130061

吉林省长春市新民大街519号

临床肝胆病杂志/Journal Journal of Clinical Hepatology北大核心CSTPCD
查看更多>>《临床肝胆病杂志》于1985年创刊,是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主管,吉林大学主办,中华医学会肝病学分会学术支持的医学专业期刊,是我国首个肝胆病专业杂志。ISSN 1001-5256,CN 22-1108/R。 本刊为百种中国杰出学术期刊(2018年、2020年)、中国精品科技期刊暨“中国精品科技期刊顶尖学术论文(F5000)”项目来源期刊(2017-2023)、《世界期刊影响力指数(WJCI)报告(2021科技版)》收录期刊(Q4区)、北大中文核心期刊、中国科技论文统计源期刊(中国科技核心期刊)、RCCSE中国核心学术期刊(A)。本刊核心影响因子为1.793,核心总被引频次、综合评价总分在消化病学类核心期刊中均蝉联第1位,综合评价总分在40个医学学科、743种医学核心期刊中排名第13位,位居前1.75%;在112个自然科学学科、2070种科技核心期刊中排名第55位,位居前2.66%。 杂志以提升肝胆胰疾病临床诊疗水平和推动基础研究向临床转化为方向,以服务广大临床医生和科研工作者为己任,主要反映国内外肝胆胰疾病防治工作的重大进展,促进国内外肝胆胰领域学术交流。刊载内容实行肝胆胰并重,内外科并重,中西医并重,临床与基础并重。设述评、专家论坛、指南与规范、指南解读、论著、病例报告、综述、学术争鸣、临床病例讨论、国外期刊精品文章简介等栏目。杂志为月刊,全年12期,16开本,每月20日发行,2022年每期定价60元。 杂志国内外公开发行。邮局订购邮发代号12-80。
正式出版
收录年代

    超声内镜引导下置入弹簧圈联合组织胶注射治疗合并自发性分流的胃静脉曲张的效果分析

    汤雅芬蒋智洋龙丹陈金敏...
    739-744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 评估超声内镜(EUS)引导下置入弹簧圈联合组织胶注射(ECI)治疗合并自发性分流的胃静脉曲张的有效性、安全性和经济性.方法 回顾性分析2019年3月—2022年9月因急性胃静脉曲张出血合并自发性门体分流在襄阳市中心医院住院并接受改良球囊封堵逆行静脉闭塞术(BRTO)联合内镜下ECI或EUS引导下置入弹簧圈联合ECI治疗的患者.统计分析两种手术方式的疗效(技术成功率,5天、1年再出血率,再出血时间)、安全性(异位栓塞发生率、组织胶用量、聚桂醇用量)和经济性(住院费用和时间)差异.符合正态分布的计量资料两组间比较采用成组t检验,不符合正态分布的计量资料两组间比较采用Mann-Whitney U检验.采用Kaplan-Meier法对再出血情况进行评估和比较.计数资料两组间比较采用χ2检验.结果 25例患者在EUS引导下成功放置弹簧圈并注射组织胶,技术成功率100%,中位组织胶用量为2.5 mL,中位聚桂醇用量为11.0 mL,平均住院时间为(14.88±3.21)d,平均住院费用为(32 660.00±4 602.07)元,5天再出血率为0;2例失访,23例完整随访患者中住院期间异位栓塞发生率为0,中位再出血时间为689 d.14例患者接受改良BRTO联合内镜下ECI,技术成功率100%,术中中位组织胶用量为5.0 mL,高于EUS组(U=39.000,P<0.001),中位聚桂醇用量为10.5 mL;平均住院时间为(15.38±4.94)d;平均住院费用为(57 583.47±18 955.40)元,高于EUS组(t=-6.310,P<0.001);5天再出血率为0;无失访,14例完整随访患者中住院期间异位栓塞发生率为0,中位再出血时间为244.50 d.Kaplan-Meier生存曲线分析表明,2组患者再出血风险无明显差异(χ2=1.448,P=0.229).结论 EUS引导置入弹簧圈联合ECI是一种相对安全有效的胃静脉曲张出血治疗技术,技术成功率高,严重不良事件发生率低,疗效与BRTO手术无明显差异,但安全性和经济性更高.

    食管和胃静脉曲张自发性门体分流超声内镜球囊封堵逆行静脉闭塞术

    扶正化瘀方对肝硬化小鼠模型肝细胞消亡与再生的影响

    朱亭亭齐婧姝郭亚楠刘洪亮...
    745-752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 探讨扶正化瘀方对纤维化肝脏肝细胞消亡与再生的影响,及其药物促进肝细胞再生的作用机制.方法 以CCl4腹腔注射6周诱导建立肝硬化小鼠模型.正常对照组9只,模型组10只,索拉非尼组10只,扶正化瘀方组10只.自造模第4周起,扶正化瘀方组、索拉非尼组分别给予4.8 g/kg、4 mg/kg小鼠体质量相应药物灌胃,连续3周;正常组和模型组给予等体积羧甲基纤维素钠.检测血清肝功能;METAVIR评分系统评价肝组织炎症及纤维化分期;天狼星红染色和肝组织羟脯氨酸含量评价胶原沉积量;免疫组化检测Ⅳ型胶原、CD31与CD32b、Ki67、CyclinD1、谷氨酰胺合成酶(GS)、Wnt2以及HGF蛋白的表达;Western Blot检测肝组织Wnt2、LRP6、β-catenin、p-β-catenin、CyclinD1表达.计量资料多组间比较采用单因素方差分析,进一步两两比较采用LSD-t检验.结果 与模型组比较,扶正化瘀方组和索拉非尼组血清ALT、AST水平和肝组织羟脯氨酸含量均降低(P值均<0.01),METAVIR评分减低(P值均<0.05);Ⅳ型胶原、CD31表达减少(P值均<0.05),CD32b表达增加(P<0.01);肝组织实质病变消亡数量减少,Ki67、CyclinD1表达上升(P值均<0.01);Wnt2、LRP6、β-catenin、CyclinD1蛋白表达水平上调、p-β-catenin表达显著下调(P值均<0.05);肝组织CD32b与Wnt2共染阳性细胞显著增多.结论 扶正化瘀方可通过抑制肝窦毛细血管化,改善肝窦内皮细胞Wnt2外分泌功能,激活肝细胞再生相关Wnt/β-catenin信号通路,最终逆转肝硬化.

    肝硬化肝再生扶正化瘀方

    甘油三酯与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比值(TG/HDL-C)对原发性肝癌发病的影响

    贾建国马向明田菲张亚丽...
    753-759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 探究甘油三酯与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比值(TG/HDL-C)对原发性肝癌发病的影响.方法 采用前瞻性队列研究的方式,收集2006年7月—2007年12月参加开滦集团健康体检的99 750例在职及离退休职工的体检资料,并对其原发性肝癌的发病情况进行随访,随访截止时间为2021年12月31日.根据TG/HDL-C三分位水平将受试者分成3组,分别为Q1组(TC/HDL-C<0.66,n=33 229)、Q2组(0.66≤TC/HDL-C<1.14,n=33 302)、Q3组(TC/HDL-C≥1.14,n=33 219).计算各组原发性肝癌的发病密度.符合正态分布的计量资料多组间比较采用单因素方差分析;符合偏态分布的计量资料多组间比较采用Kruskal-Wallis H检验.计数资料组间比较采用χ2检验.采用Kaplan-Meier法计算各组原发性肝癌的累积发病率,以Log-rank检验比较各组间累积发病率的差异.采用Cox比例风险模型分析不同TG/HDL-C水平分组对原发性肝癌发病的影响.结果 3组受试者年龄、男性比例、腰围、BMI、空腹血糖、收缩压、舒张压、TG、TC、HDL-C、LDL-C、ALT、超敏C-反应蛋白、慢性肝病、高血压病、糖尿病、恶性肿瘤家族史、饮酒、吸烟、体育锻炼、受教育程度组间对比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值均<0.05).在平均(14.06±2.71)年的随访过程中,新发肝癌共计484例,其中男446例,女38例.Q1组、Q2组、Q3组原发性肝癌的发病密度分别是0.39/千人年、0.35/千人年、0.30/千人年.3组受试者的原发性肝癌累积发病率分别是6.03‰、5.28‰和4.49‰,经Log-rank检验,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6.06,P=0.048).校正了考虑到的混杂因素后,Cox比例风险模型结果显示,以Q3组为对照,Q1、Q2组的风险比及95%可信区间分别为2.04(1.61~2.58)、1.53(1.21~1.92)(P for trend<0.05).结论 TG/HDL-C水平降低与原发性肝癌发病风险升高有关,特别是在慢性肝病的人群中这种关联更加明显.

    肝肿瘤甘油三酯类胆固醇,HDL队列研究

    慢加急性肝衰竭合并细菌感染患者的临床特征及早期预警指标筛选

    毕占虎王临旭胡海峰杜虹...
    760-766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 探讨慢加急性肝衰竭(ACLF)合并细菌感染患者的临床特征以及与多重耐药菌感染相关的早期预警指标.方法 回顾性选取2010年1月1日—2021年12月31日于空军军医大学第二附属医院就诊的ACLF合并细菌感染患者130例,根据药敏结果分为多重耐药菌感染组(n=80)与非多重耐药菌感染组(n=50).比较两组患者一般资料和实验室检查结果,筛选与多重耐药菌感染相关的早期预警指标.符合正态分布且方差齐的计量资料两组间比较采用Student-t检验;不符合正态分布或方差不齐的计量资料两组间比较采用Mann-Whitney U检验.计数资料两组间比较采用χ2检验或Fisher精确概率法.采用二元Logistic回归和受试者工作特征曲线(ROC曲线)评估预警指标的预测价值.结果 130例ACLF合并细菌感染的患者中,痰液(27.7%)是最常见检出标本,其后依次为血液(24.6%)、尿液(18.5%)、腹水(17.7%)等.细菌感染以革兰阴性菌为主(58.5%).在所有细菌中,大肠埃希菌(18.5%)、肺炎克雷伯菌(14.6%)和屎肠球菌(13.8%)是最常见病原体.革兰阳性菌对红霉素(72.2%)、青霉素(57.4%)、氨苄青霉素(55.6%)、环丙沙星(53.7%)等抗菌药物的耐药率较高,而革兰阴性菌对氨苄青霉素(73.3%)、头孢唑林(50.0%)、头孢吡肟(47.4%)等抗菌药物的耐药率较高.ACLF合并细菌感染患者的多重耐药菌感染率(61.5%)较高.通过比较多重耐药和非多重耐药菌感染患者的临床资料发现,多重耐药菌感染患者的ALT(Z=2.089,P=0.037)、AST(Z=2.063,P=0.039)、WBC(Z=2.207,P=0.027)、单核细胞计数(Z=4.413,P<0.001)等指标高于非多重耐药患者.二元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单核细胞计数是多重耐药菌感染的独立危险因素(OR= 7.120,95%CI:2.478~20.456,P<0.001),预测ACLF合并多重耐药菌感染的ROC曲线下面积为0.686(0.597~0.776)(P<0.001),最佳截断值为0.50×109/L,灵敏度为0.725,特异度为0.400.结论 ACLF合并细菌感染以革兰阴性菌感染为主,以大肠埃希菌和肺炎克雷伯菌为常见病原体,临床多重耐药率高.单核细胞计数增高可作为区分多重耐药菌和非多重耐药菌感染的早期预警指标.

    慢加急性肝功能衰竭细菌感染抗药性,多药危险因素

    胆囊肉瘤样癌16例临床诊治及预后分析

    周雅淑马怡晖裴家鑫孟园园...
    767-772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 分析胆囊肉瘤样癌(GBSC)的临床病理特征、诊疗方法及预后.方法 回顾性分析2015年1月—2023年4月郑州大学第一附属医院收治的16例胆囊肉瘤样癌患者的临床资料,包括患者的一般资料、临床表现、影像学特点、病理学特点和治疗方式等,并进行随访.采用Kaplan-Meier法进行生存分析,并绘制生存曲线,Log-rank检验比较组间差异.结果 16例患者中男6例,女10例,年龄(62.9±8.4)岁.主要临床表现为右上腹痛13例(81.3%)、恶心5例(31.3%)、腹胀4例(25.0%)、纳差3例(18.8%)、乏力2例(12.5%)、发热2例(12.5%)、黄疸1例(6.3%),3例为无症状体检发现.其中81.3%(13/16)的患者初诊时处于疾病晚期(Ⅲ/Ⅳ期).组织病理学表现:镜下观部分癌细胞呈梭形,核分裂像多见且异形性明显.免疫组化分析显示:Vimentin阳性表达率100%(16/16),AE1/AE3阳性表达率100%(16/16),CK8/18阳性表达率100%(16/16),81.3%(13/16)的患者Ki-67增殖指数高表达(≥50%),中位数为70%(范围:20%~90%).16例患者均行手术治疗,根治性手术11例,姑息性手术5例,其中R0切除者9例,R1切除者2例,R2切除者5例,7例术后接受辅助治疗.16例患者均取得有效随访,随访0.5~26.0个月,中位随访时间11.0个月.至随访结束,2例患者存活,14例患者死亡,死亡原因均为肿瘤复发或转移,中位生存时间为10.0个月,术后1年、2年累积生存率分别为31.3%、8.3%.预后分析显示TNM分期(χ2=6.727,P=0.009)、手术方式(χ2=7.508,P=0.006)、切缘情况(χ2=7.934,P=0.005)、辅助治疗(χ2=4.608,P=0.032)与患者预后相关.结论 胆囊肉瘤样癌的临床表现无特异性,确诊依赖免疫组化,大多数患者初诊时疾病处于晚期,总体预后较差,目前尚无针对性治疗方法,切缘阴性的根治性手术及辅助治疗可提高患者的生存率.

    胆囊肿瘤免疫组织化学预后治疗学

    胰十二指肠切除术后胰瘘风险预测模型的建立:基于2016新版胰瘘定义及分级系统

    余俊任超逸崔巍时静祥...
    773-781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 比较分析2005版、2016版胰瘘定义及分级标准导致的胰十二指肠切除术(PD)术后胰瘘危险因素的差异,根据2016版胰瘘标准建立胰瘘风险预测模型.方法 回顾性分析天津市第三中心医院2016年1月—2022年5月收治的303例行PD患者的临床资料,根据新、旧版胰瘘标准统计术后胰瘘患者,计量资料组间比较采用成组t检验或非参数检验Mann-Whitney U检验;计数资料组间比较采用χ2检验.单因素及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筛选两版标准对PD患者术后胰瘘的危险因素的区别,基于2016新版标准建立术后胰瘘的风险预测模型,受试者工作特征曲线分析该模型预测术后胰瘘发生的准确性并验证该模型.结果 2005版胰瘘标准:单因素分析显示主胰管直径(χ2=31.641,P<0.001)、主胰管指数(χ2=52.777,P<0.001)、门静脉侵犯(χ2=6.259,P=0.012)、腹腔内脂肪厚度(χ2=7.665,P=0.006)、术前胆道引流(χ2=5.999,P=0.014)、胰腺癌(χ2=5.544,P=0.019)、切缘胰腺厚度(t=2.055,P=0.032)、胰腺CT值(t=-3.224,P=0.002)、术前血淀粉酶水平(Z=-2.099,P=0.036)与术后胰瘘的发生相关,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主胰管指数[OR(95%CI)=0.000(0.000~0.011)]、胰腺癌[OR(95%CI)=4.843(1.285~18.254)]、胰腺CT值[OR(95%CI)=0.869(0.806~0.937)]为独立危险因素(P值均<0.05);而基于2016版胰瘘标准:单因素分析显示主胰管直径(χ2=5.391,P=0.020)、主胰管指数(χ2=11.394,P=0.001)、腹腔内脂肪厚度(χ2=8.899,P=0.003)、胰腺切缘厚度(t=2.665,P=0.009)、胰腺CT值(t=-2.835,P=0.004)与术后胰瘘的发生相关,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主胰管指数[OR(95%CI)=0.001(0.000~0.050)]、胰腺CT值[OR(95%CI)=0.943(0.894~0.994)]为独立危险因素(P值均<0.05).据此建立PD术后胰瘘风险预测模型,受试者工作特征曲线分析表明该模型预测PD术后胰瘘的曲线下面积在建模组与验证组分别为0.788(95%CI:0.707~0.870)和0.804(95%CI:0.675~0.932).结论 主胰管指数、胰腺CT值与PD术后胰瘘的发生密切相关,基于2016新版胰瘘标准建立的胰瘘风险预测模型具有较好的预测性能.

    胰十二指肠切除术胰腺瘘胰腺管预测

    松果菊苷对雨蛙素诱导的急性胰腺炎大鼠模型胰腺及肝损伤的影响与机制

    马明和达哇卓玛刘川川樊海宁...
    782-790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 通过建立急性胰腺炎(AP)大鼠模型,研究松果菊苷(ECH)对雨蛙素诱导的AP大鼠模型胰腺及肝损伤的改善作用及机制.方法 24只SD大鼠随机分为空白组(Con组)、对照组(Con+ECH组)、AP组和AP+ECH组4组,每组各6只.AP模型构建前7 d给予10 mg/kg ECH腹腔注射,雨蛙素末次给药24 h后,腹主动脉取血,分离血清行ALT、AST、乳酸脱氢酶(LDH)、GGT、ALP、Alb、TBil、胆碱酯酶(ChE)、血淀粉酶(Amy)、脂肪酶(LPS)等生化检测;HE染色检测胰腺和肝组织病理学改变;透射电镜观察胰腺和肝组织微观结构改变;ELISA检测肝组织匀浆中IL-1β、IL-6、TNF-α、IL-10水平;免疫组化分析胰腺和肝组织中TNF-α和p-p65 NF-κB水平;Western Blot检测肝组织中NF-κB通路蛋白表达水平.计量资料多组间比较采用单因素方差分析,进一步两两比较采用SNK-q或Dunnett's T3检验.结果 与Con组相比,AP组大鼠ALT、AST、GGT、LDH、ALP、TBil、AMY、LPS指标均明显增高(P值均<0.01);肝组织匀浆液IL-1β、IL-6、IL-10、TNF-α水平均增加(P值均<0.01).ECH干预降低AP大鼠ALT、AST、GGT、LDH、ALP、TBil、AMY、LPS水平,并能抑制IL-1β、IL-6、TNF-α的分泌.HE染色观察可见ECH干预后胰腺组织中腺泡细胞空泡变性和炎性细胞浸润较AP组减轻,肝细胞坏死较AP组减轻.透射电镜检查镜下见ECH干预后肝和胰腺细胞内线粒体肿胀程度较AP组减轻.ECH干预后能部分逆转AP大鼠胰腺和肝组织中p-p65 NF-κB、TNF-α的表达增加.此外,AP大鼠肝组织中MyD88、p-IκBα、p-IKKα、p-p65表达上调,而ECH干预后能部分逆转.结论 松果菊苷可通过抑制TLR4/MyD88/NF-κB途径来改善AP诱发的胰腺和肝损伤.

    松果菊苷胰腺炎大鼠,Sprague-DawleyNF-κB

    肝昏迷患者经人工肝治疗后成功行跨血型肝移植1例报告

    孙爽刘金泉冯帅王淑贤...
    791-793页
    查看更多>>摘要:本文报告1例经过人工肝支持治疗并成功过渡到肝移植的肝昏迷患者,经过积极治疗后患者后期恢复较好.并且对肝移植手术的时机进行了讨论.

    肝移植肝功能衰竭肝,人工

    巨大胆囊腺瘤误诊为胆囊癌1例报告

    王悦华江华滕梁红段焕利...
    794-796页
    查看更多>>摘要:1例胆囊肿物患者,曾出现一过性黄疸,经腹部超声、增强CT、MRCP及PET-CT检查,均诊断为胆囊癌.手术探查见胆囊增大,胆囊颈部肿物挤压肝门部,但没有肿瘤侵犯表现,肝脏未见肿瘤转移征象,仅为患者行胆囊切除术.病理诊断为胆囊管状腺瘤,未见癌变.本病例特点是胆囊肿瘤巨大,影像未见肿瘤边缘浸润,病理未见恶变.

    胆囊肿瘤腺瘤胆囊切除术误诊

    乙型肝炎相关肝内胆管癌的发病机制

    田奇玉余建黄罡
    797-803页
    查看更多>>摘要:肝内胆管癌(ICC)是原发性肝癌的一种类型,占总病例的10%~15%,发病率和死亡率在全球范围内呈显著上升趋势,尤其是在亚洲国家.目前,根治性切除术是唯一可能治愈ICC的方式,然而术后复发率高,预后较肝细胞癌差.因此,急需进一步研究ICC的发生和发展机制,寻找更有效的治疗手段.一些流行病学数据显示,慢性HBV感染是ICC发生的最主要易感因素之一,然而人们对相关致癌作用知之甚少.本综述总结了二者之间的流行病学证据,简要概述了HBV相关ICC发生发展的机制,以期能有助于更好地了解HBV在ICC发生和发展中的作用.

    胆管上皮癌乙型肝炎病毒致癌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