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期刊导航|临床肝胆病杂志
期刊信息/Journal information
临床肝胆病杂志
吉林大学
临床肝胆病杂志

吉林大学

贾继东

月刊

1001-5256

Lcgdbzz@163.com

0431-88782542

130061

吉林省长春市新民大街519号

临床肝胆病杂志/Journal Journal of Clinical Hepatology北大核心CSTPCD
查看更多>>《临床肝胆病杂志》于1985年创刊,是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主管,吉林大学主办,中华医学会肝病学分会学术支持的医学专业期刊,是我国首个肝胆病专业杂志。ISSN 1001-5256,CN 22-1108/R。 本刊为百种中国杰出学术期刊(2018年、2020年)、中国精品科技期刊暨“中国精品科技期刊顶尖学术论文(F5000)”项目来源期刊(2017-2023)、《世界期刊影响力指数(WJCI)报告(2021科技版)》收录期刊(Q4区)、北大中文核心期刊、中国科技论文统计源期刊(中国科技核心期刊)、RCCSE中国核心学术期刊(A)。本刊核心影响因子为1.793,核心总被引频次、综合评价总分在消化病学类核心期刊中均蝉联第1位,综合评价总分在40个医学学科、743种医学核心期刊中排名第13位,位居前1.75%;在112个自然科学学科、2070种科技核心期刊中排名第55位,位居前2.66%。 杂志以提升肝胆胰疾病临床诊疗水平和推动基础研究向临床转化为方向,以服务广大临床医生和科研工作者为己任,主要反映国内外肝胆胰疾病防治工作的重大进展,促进国内外肝胆胰领域学术交流。刊载内容实行肝胆胰并重,内外科并重,中西医并重,临床与基础并重。设述评、专家论坛、指南与规范、指南解读、论著、病例报告、综述、学术争鸣、临床病例讨论、国外期刊精品文章简介等栏目。杂志为月刊,全年12期,16开本,每月20日发行,2022年每期定价60元。 杂志国内外公开发行。邮局订购邮发代号12-80。
正式出版
收录年代

    《2024年世界卫生组织慢性乙型肝炎患者的预防、诊断、关怀和治疗指南》推荐意见要点

    艾小委张梦阳孙亚朦尤红...
    928-933页
    查看更多>>摘要:2024年3月世界卫生组织(WHO)发布了最新版《慢性乙型肝炎患者的预防、诊断、关怀和治疗指南》.该指南在以下方面进行了更新:扩大并简化慢性乙型肝炎治疗适应证,增加可选的抗病毒治疗方案,扩大抗病毒治疗预防母婴传播的适应证,提高乙型肝炎病毒诊断,增加合并丁型肝炎病毒的检测等.本文对指南中的推荐意见进行归纳及摘译.

    乙型肝炎,慢性预防诊断治疗学世界卫生组织诊疗准则

    磁共振质子密度脂肪分数(MRI-PDFF)评估慢性HBV感染者肝脂肪变性及分布特点

    王丽旻包超赵凯越靳婕华...
    934-939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 利用磁共振质子密度脂肪分数(MRI-PDFF)评估慢性HBV感染者的肝脂肪变性的程度.方法 选择北京清华长庚医院2018年1月—2022年12月门诊或者住院,明确诊断为慢性HBV感染,年龄>16岁的患者.所有患者均在本院行肝脏磁共振检查.依据是否合并肝硬化进行分组,比较患者的各个肝段PDFF值的一致性.使用Kappa一致性检验、组内相关系数(ICC)进行一致性分析.结果 纳入76例核苷(酸)类似物经治患者,其中30.26%(23例)合并肝硬化,所有患者的MRI-PDFF算术均值波动在1.49%~30.93%,依据MRI-PDFF≥5%诊断为脂肪肝,38.16%(29例)患者合并脂肪肝.76例患者的全肝PDFF算术均值低于全肝PDFF加权均值,全肝PDFF加权均值、全肝PDFF算术均值、左半肝及右半肝的PDFF算术均值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F=0.39,P=0.76).各个肝段、左/右半肝PDFF算术均值与全肝PDFF加权均值、全肝PDFF算术均值的一致性较强(ICC均>0.75),但右半肝PDFF算术均值与全肝PDFF加权均值的一致性高于左半肝.合并肝硬化组患者在区分脂肪肝诊断的一致性检验方面,Ⅶ段PDFF算术均值与全肝PDFF加权均值一致性差(Kappa=0.39),左半肝、Ⅰ、Ⅱ、Ⅲ、Ⅴ、Ⅵ、Ⅷ为中等一致.合并肝硬化的患者Ⅶ段PDFF算术均值与全肝PDFF加权均值一致性最低,Ⅳ段一致性最高.未合并肝硬化的患者Ⅱ段PDFF算术均值与全肝PDFF加权均值一致性最低,Ⅴ段的一致性最高.结论 MRI-PDFF评估慢性HBV感染者的肝脂肪变性更全面,合并肝硬化的患者各肝段PDFF算术均值与全肝PDFF加权均值的一致性差异大.

    乙型肝炎病毒脂肪肝磁共振成像

    《临床肝胆病杂志》获评"RCCSE中国权威学术期刊(A+)"

    《临床肝胆病杂志》编辑部
    939页

    ALT水平正常的慢性乙型肝炎患者的血清学特征及肝组织病理学分析

    刘珊珊陆忠华
    940-945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 分析ALT水平正常的慢性乙型肝炎(CHB)患者的肝组织病理学特点及与血清学指标间的关系.方法 收集2018年4月—2021年6月无锡市第五人民医院137例ALT水平正常CHB患者的临床资料,分析肝组织病理与血清学指标间的差异及相关性.计数资料组间比较采用χ2检验.采用Speraman秩相关进行相关性分析.采用Logistic回归进行多因素分析.结果 ALT水平<20 U/L、20~29 U/L、30~40 U/L患者中分别有57.4%、53.4%、75%具有显著炎症坏死(≥G2),63.8%、62.1%、75%具有显著纤维化(≥S2).HBeAg阳性/阴性、不同水平的血清HBV DNA、不同水平的血清HBV RNA在炎症活动程度分级上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χ2值分别为10.008、6.911、7.946,P值均<0.05);HBeAg阳性/阴性、不同水平的血清HBV RNA在纤维化分期上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χ2值分别为7.996、10.874,P值均<0.05).肝脏炎症程度及纤维化分期与血清HBV DNA无明显相关性(rs=0.024,P=0.785;rs=0.039,P=0.652),与血清HBV RNA存在显著相关性(rs=0.222,P=0.009;rs=0.187,P=0.029).多因素分析提示HBeAg阳性是CHB患者肝脏发生炎症坏死(OR=-0.302,95%CI:-1.160~0.386,P=0.002)及纤维化(OR=-0.387,95%CI:-1.160~0.386,P=0.011)的独立危险因素.结论 ALT水平正常的CHB患者的肝脏组织存在不同程度的显著炎症坏死及纤维化,HBeAg阳性是这类患者肝脏组织出现显著炎症坏死及纤维化的独立危险因素.

    乙型肝炎病毒丙氨酸转氨酶HBVDNAHBVRNA病理学

    低碳水化合物饮食和生活方式干预对瘦型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病患者的疗效观察

    何诗华戴璐郑洁吴创鸿...
    946-951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 观察低碳水化合物饮食和线上生活方式干预对痩型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病(NAFLD)患者的疗效.方法 本研究选取2019年12月—2021年3月在北京大学深圳医院感染性疾病科、深圳市前海蛇口自贸区医院感染性疾病科就诊的痩型NAFLD患者53例,予以限制热量摄入的低碳水化合物饮食[总热量摄入根据基础代谢率(BMR)和活动因子(PAL)计算得来,总能量限制在(BMR×95%×PAL-1 000)kcal~(BMR×95%×PAL-500)kcal],碳水化合物比例波动在10%~55%和生活方式指导8周,通过线上管理软件进行监督随访并观察患者疗效及安全性.比较患者干预前后的脂肪含量(CAP)及肝硬度(LSM)、人体测量学指标、血生化、尿蛋白和尿酮体等.1年后随访患者体质量和BMI.符合正态分布的计量资料两组间比较采用成组t检验;不符合正态分布的计量资料采用配对样本的Wilcoxon符号秩和检验.计数资料组间比较采用χ2检验.结果 经8周干预后,患者CAP从(304.47±31.91)db/m下降至(242.43±26.74)db/m,LSM从(7.43±2.41)kPa下降至(6.36±1.79)kPa,体质量从(64.29±7.37)kg下降至(60.24±7.08),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t值分别为11.25、3.72、14.07,P值均<0.001).25例患者(47.2%)脂肪肝消失,12例LSM异常者(63.2%)恢复正常.52例患者(98.1%)体质量平均下降(4.05±2.32)kg.CAP下降等级随着体质量下降幅度的增加而增加.经干预后患者BMI、腰围、臀围、ALT、AST、GGT、尿酸、空腹血糖、TG、TC、LDL显著下降,HDL显著升高(t值分别为12.85,13.77,10.28,7.64,6.21,8.35,6.83,6.31,7.4,4.97,5.95,-2.21,P值均<0.05).ALT、AST、GGT、尿酸、空腹血糖、TG、TC、LDL基线异常者恢复正常的比例分别为75%、100%、81.8%、57.1%、100%、66.7%、73.5%、85.3%.尿素氮、血肌酐、尿蛋白、尿酮体无明显改变(P值均>0.05).随访1年后患者体质量及BMI无反弹(P值均>0.05).干预及随访期间患者无胃肠道反应.结论 低碳水化合物饮食及生活方式干预,可以改善痩型NAFLD患者肝脂肪含量及肝功能、血脂指标,且安全性良好.

    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病膳食,低碳水化合物生活方式膳食,减重

    NLRP3基因敲减对高脂高糖饮食诱导的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炎小鼠模型的影响

    黄倩王卓媛安梓铭辛鑫...
    952-960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 探讨NOD样受体热蛋白结构域相关蛋白3(NLRP3)基因敲减对高脂高糖诱导的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炎(NASH)小鼠模型的影响.方法 将44只小鼠随机分为正常饮食组(CON)20只,高脂高糖造模组(HFHC)24只.造模14周末,随机选取4只HFHC组小鼠进行腺相关病毒9(AAV9)尾静脉注射预实验,4周后验证NLRP3敲减模型是否成功.18周末确认敲减成功后,对剩余40只小鼠进行AAV9一次性尾静脉注射,分为CON+NLRP3敲减阴性对照组(CON+NLRP3-NC)、CON+NLRP3敲减组(CON+NLRP3-KD)、HFHC+NLRP3-NC及HHFHC+NLRP3-KD组,每组10只,继续造模6周.24周末取材观察炎症小体活化效应,检测小鼠体质量、肝质量、肝指数及糖代谢(空腹血糖、空腹胰岛素及HOMA-IR指数)指标;检测小鼠肝脂质含量(肝组织TG及油红O染色)、肝脏炎症(血清ALT活性、HE染色及炎症相关基因)及肝纤维化(天狼星红染色及纤维化相关基因)指标.计量资料多组间比较使用单因素方差分析,进一步两两比较采用LSD-t检验.结果 与CON+NLRP3-NC组相比,Western Blot结果提示,HFHC+NLRP3-NC组的NLRP3、pro-Caspase1、Caspase1、ASC及IL-1β蛋白水平均升高,HFHC+NLRP3-KD组均降低(P值均<0.05);HFHC+NLRP3-NC组小鼠体质量、肝质量、肝指数及糖代谢指标均有不同程度升高,HFHC+NLRP3-KD组均显著改善(P值均<0.05);在肝脂肪沉积方面,与CON+NLRP3-NC组相比,HFHC+NLRP3-NC组肝脏TG明显增高,油红O染色显示大量红色脂滴,HFHC+NLRP3-KD组肝脏TG及肝脂滴数量显著减少(P值均<0.01);在肝脏炎症方面,HFHC+NLRP3-NC组血清ALT,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病活动度(NAS)评分及炎症相关基因均较CON+NLRP3-NC组明显升高,HFHC+NLRP3-KD组均明显降低(P值均<0.01);在肝纤维化方面,HFHC+NLRP3-NC组肝胶原纤维面积以及纤维化相关基因均较CON+NLRP3-NC组明显升高,HFHC+NLRP3-KD组纤维化相关基因均明显降低(P值均<0.05),胶原纤维面积虽有降低趋势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NLRP3基因敲减可显著改善高脂高糖饮食诱导的NASH小鼠模型肝脂肪沉积及炎症.

    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病NLR家族,热蛋白结构域包含蛋白3膳食,高脂炎症小鼠,近交C57BL

    Journal of Hepatology|内镜肝脏病学的现状与未来

    LALEMAN WVANDERSCHUEREN EMEHDI ZS李扬杰...
    960页

    乙型肝炎肝硬化异型增生结节患者中医体质类型分布及临床特点分析

    方梦冰刘诚张玉曾嘉旖...
    961-967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 探讨乙型肝炎肝硬化异型增生结节(DN)患者中医体质分布特征,为肝癌癌前病变的防治提供依据.方法 选取2015年5月—2023年3月在广东省中医院住院治疗的乙型肝炎肝硬化DN患者113例、乙型肝炎肝硬化再生结节(RN)患者105例、乙型肝炎肝硬化小肝癌(sHCC)患者70例.收集患者的年龄、性别、肝功能Child-Pugh分级、中医体质类型、实验室指标等资料.正态分布的计量资料多组间比较采用单因素方差分析及LSD-t法;非正态分布的计量资料多组间比较采用Kruskal-Wallis H检验;计数资料组间比较采用χ2检验,进一步两两比较采用Bonferroni校正法.结果 乙型肝炎肝硬化DN患者以气虚质(27例,23.89%)、血瘀质(26例,23.01%)、痰湿质(23例,20.35%)为主.3组患者在痰湿质、湿热质占比方面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值分别为6.822、6.383,P值均<0.05),从肝硬化RN患者、肝硬化DN患者到sHCC患者,痰湿质占比逐渐降低(30.48%vs 20.35%vs 14.29%),而湿热质占比逐渐升高(12.38%vs 16.81%vs 27.14%).部分中医体质类型肝硬化DN患者在性别、Child-Pugh分级、前白蛋白、Alb、AST、TBil、总胆汁酸、甲胎蛋白上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值均<0.05),其中女性肝硬化DN患者气虚质占比高于男性患者(χ2=4.895,P=0.027);气虚质患者Child-Pugh A级占比低于Child-Pugh B级(χ2=6.380,P=0.012),而痰湿质患者Child-Pugh A级占比高于Child-Pugh B级(χ2=8.515,P=0.004);痰湿质患者前白蛋白、Alb水平高于其他4种体质患者(P值均<0.05),同时痰湿质患者TBil、总胆汁酸水平低于湿热质患者(P值均<0.05);阴虚质患者Alb水平低于气虚质、血瘀质、痰湿质患者(P值均<0.05);阴虚质患者甲胎蛋白异常比例显著高于非阴虚质患者(χ2=4.448,P=0.035).结论 乙型肝炎肝硬化DN患者以气虚质、血瘀质、痰湿质多见,痰湿质患者癌变可能性小,而湿热质、阴虚患者癌变风险较大.

    肝硬化异型增生结节中医体质类型

    内质网应激蛋白激酶RNA样ER激酶(PERK)通路对肝星状细胞激活及Ⅰ型胶原蛋白表达的影响

    黎凤炎刘泽峰夏雨艳王文娟...
    968-974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 探讨内质网应激蛋白激酶RNA样ER激酶(PERK)/真核生物翻译起始因子2α(eIF2α)信号通路对肝星状细胞(HSC)活化的影响.方法 收集11例肝穿刺病理提示S1~S4肝纤维化患者和9例肝血管瘤、肝腺瘤患者术后周围正常肝组织病理切片,进一步行组织免疫组化检测PERK、eIF2α、C/EBP环磷酸腺苷反应元件结合转录因子同源蛋白(CHOP)表达情况;使用不同浓度的内质网应激诱导剂毒胡萝卜素(0、125、250、500、1 000 nmol/L)作用于人HSC-LX2,使用qRT-PCR检测PERK mRNA及Western Blot检测PERK、肌醇需要酶1(IRE1)、激活转录因子6(ATF6)、CHOP及α平滑肌肌动蛋白(α-SMA)表达水平.使用慢病毒转染构建PERK稳定过表达LX-2组及对照组,并通过qRT-PCR检测PERK、eIF2α、α-SMA mRNA,Western Blot检测PERK、p-eIF2α、α-SMA蛋白表达,免疫荧光检测胶Ⅰ型原蛋白(COL1A1)表达.符合正态分布的计量资料两组间比较采用成组t检验,多组间比较采用单因素方差分析,进一步两两比较采用LSD-t检验;不符合正态分布的计数资料,两组间比较采用Mann-Whitney U秩和检验.结果 与正常肝组织相比,肝纤维化患者肝组织中PERK、eIF2α及CHOP表达升高,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Z=-3.56、t=-5.75、Z=-3.52,P值均<0.001).不同浓度毒胡萝卜素作用后,与溶媒组相比,内质网相关蛋白PERK、CHOP、IRE1、ATF6及α-SMA蛋白表达显著升高(P值均<0.05).与对照空载慢病毒组相比,PERK稳定过表达组PERK mRNA、eIF2α mRNA、α-SMA mRNA表达及PERK、p-eIF2α、α-SMA蛋白表达明显升高(P值均<0.05).细胞免疫荧光结果提示,PERK过表达组COL1A1表达升高(P<0.05).结论 PERK过表达可诱导LX-2细胞α-SMA、胶原蛋白COL1A1表达,提示PERK信号通路可能是HSC活化的重要机制之一.

    内质网应激真核细胞起始因子2肝星状细胞胶原Ⅰ型

    程序性死亡受体1(PD-1)单抗联合索拉非尼或仑伐替尼治疗肝功能Child-Pugh B级不可切除肝癌患者的效果分析

    孙巍丁晓燕陈京龙
    975-981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 回顾性分析酪氨酸激酶抑制剂联合免疫检查点抑制剂在肝功能Child-Pugh B级不可切除肝癌(uHCC)患者中的疗效和安全性.方法 纳入2020年12月31日—2023年3月30日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地坛医院收治的肝功能Child-Pugh B级的uHCC患者96例,接受仑伐替尼联合程序性细胞死亡-1(PD-1)抑制剂治疗者为L组(63例),接受索拉非尼联合PD-1抑制剂治疗者为S组(33例).主要终点为客观缓解率(ORR),次要终点包括疾病进展时间(TTP)、总生存期(OS)、毒性、停药率和剂量调整率.符合正态分布的计量资料2组间比较采用成组t检验;非正态分布2组间比较采用Mann-Whitney U检验.计数资料2组间比较采用χ2检验.绘制生存曲线,运用Kaplan-Meier法计算2组患者的生存率,并利用Log-rank检验比较2组差异.通过Cox回归模型计算风险比(HR)和95%置信区间(95%CI),实现预后影响因素的多因素分析.结果 96例uHCC患者中,Child-Pugh B级(7分)55例(57.3%),B级(8~9分)41例(42.7%).L组患者的ORR显著高于S组(46.0%vs 15.2%,P=0.003).L组和S组中位TTP(6.6个月 vs 3.5个月,P=0.48)或OS(13.8个月 vs 13.2个月,P=0.95)差异无统计学意义.Child-Pugh B级(7分)患者与Child-Pugh B级(8~9分)患者的中位TTP差异无统计学意义(6.6个月 vs 4.8个月,P=0.35),OS具有统计学意义(14.5个月 vs 8.8个月,P=0.045).多因素分析显示,ORR是TTP(HR=0.18,95%CI:0.09~0.36,P<0.001)和OS(HR=0.20,95%CI:0.09~0.43,P<0.001)的保护因素.L组和S组总体不良反应(98.4%vs 97.0%)和≥3级不良反应的发生率(68.3%vs 63.6%)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L组和S组在剂量调整率(84.8%vs 70.2%)或停药率(56.1%vs 72.7%)方面无显著差异.结论 与索拉非尼联合PD-1抑制剂方案相比,仑伐替尼联合PD-1抑制剂方案改善了Child-Pugh B级uHCC患者的ORR,但两组总体预后相似,总体安全性相当.

    癌,肝细胞肝功能不全索拉非尼仑伐替尼免疫检查点抑制剂治疗结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