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期刊导航|临床肝胆病杂志
期刊信息/Journal information
临床肝胆病杂志
吉林大学
临床肝胆病杂志

吉林大学

贾继东

月刊

1001-5256

Lcgdbzz@163.com

0431-88782542

130061

吉林省长春市新民大街519号

临床肝胆病杂志/Journal Journal of Clinical Hepatology北大核心CSTPCD
查看更多>>《临床肝胆病杂志》于1985年创刊,是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主管,吉林大学主办,中华医学会肝病学分会学术支持的医学专业期刊,是我国首个肝胆病专业杂志。ISSN 1001-5256,CN 22-1108/R。 本刊为百种中国杰出学术期刊(2018年、2020年)、中国精品科技期刊暨“中国精品科技期刊顶尖学术论文(F5000)”项目来源期刊(2017-2023)、《世界期刊影响力指数(WJCI)报告(2021科技版)》收录期刊(Q4区)、北大中文核心期刊、中国科技论文统计源期刊(中国科技核心期刊)、RCCSE中国核心学术期刊(A)。本刊核心影响因子为1.793,核心总被引频次、综合评价总分在消化病学类核心期刊中均蝉联第1位,综合评价总分在40个医学学科、743种医学核心期刊中排名第13位,位居前1.75%;在112个自然科学学科、2070种科技核心期刊中排名第55位,位居前2.66%。 杂志以提升肝胆胰疾病临床诊疗水平和推动基础研究向临床转化为方向,以服务广大临床医生和科研工作者为己任,主要反映国内外肝胆胰疾病防治工作的重大进展,促进国内外肝胆胰领域学术交流。刊载内容实行肝胆胰并重,内外科并重,中西医并重,临床与基础并重。设述评、专家论坛、指南与规范、指南解读、论著、病例报告、综述、学术争鸣、临床病例讨论、国外期刊精品文章简介等栏目。杂志为月刊,全年12期,16开本,每月20日发行,2022年每期定价60元。 杂志国内外公开发行。邮局订购邮发代号12-80。
正式出版
收录年代

    慢性乙型肝炎及肝硬化患者血清血管生成素1、2及其比值变化与HBV DNA和ALT的相关性分析

    林明华常远刘芳黄雁翔...
    1126-1129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 分析血清血管生成素(Ang)1、2及其比值变化与慢性乙型肝炎(CHB)、肝硬化患者HBV DNA和ALT的相关性.方法 选取2018年3月—2019年10月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佑安医院收治的CHB患者99例,肝硬化患者59例,收集临床资料和血清标本;另选同期46例健康体检者作为对照组.所有患者均采用PCR法检测血清HBV DNA;采用酶联免疫吸附法检测血清Ang-1和Ang-2水平,比较各组血清Ang-1和Ang-2及Ang-1/Ang-2的差异.非正态分布的计量资料多组间比较采用Kruskal-Wallis H检验,进一步两两比较采用Bonferroni法;采用Spearman方法分析Ang-1、Ang-2、Ang-1/Ang-2与HBV DNA、ALT的相关性.结果 与对照组(671.0 pg/mL)相比,CHB组(479.0 pg/mL)和肝硬化组(208.4 pg/mL)Ang-1水平显著降低(P值均<0.05);与CHB组相比,肝硬化组Ang-1水平显著降低(P<0.001).与对照组(198.0 pg/mL)相比,CHB组(286.1 pg/mL)和肝硬化组(438.4 pg/mL)Ang-2水平显著升高(P值均<0.001);与CHB组相比,肝硬化组Ang-2水平显著升高(P<0.001).与对照组(3.4)相比,CHB组(1.6)和肝硬化组(0.5)Ang-1/Ang-2比值显著降低(P值均<0.001);与CHB组相比,肝硬化组Ang-1/Ang-2比值显著降低(P<0.001).Spearman分析显示,CHB组Ang-1与HBV DNA及ALT均呈负相关(r值分别为-0.400、-0.394,P值均<0.001);Ang-2与HBV DNA及ALT均呈正相关(r值分别为0.365、0.351,P值均<0.001);Ang-1/Ang-2与HBV DNA及ALT均呈负相关(r值分别为-0.463、-0.473,P值均<0.001);而肝硬化组Ang-1、Ang-2及Ang-1/Ang-2均与HBV DNA和ALT无相关性(P值均˃0.05).结论 CHB、肝硬化患者血清Ang-1、Ang-2及Ang-1/Ang-2有显著改变,其中肝炎组Ang-1、Ang-2及Ang-1/Ang-2在一定程度上反映CHB患者肝损伤的程度.

    血管生成素1血管生成素2乙型肝炎,慢性肝硬化乙型肝炎病毒丙氨酸转氨酶

    HBV相关慢加急性肝衰竭患者血清HMGB1、sCD163、PGE2的表达水平及其对预后的预测价值

    韩晨璐梁海军杨道坤常海燕...
    1130-1135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 观察HBV相关慢加急性肝衰竭(HBV-ACLF)患者血清高迁移率族蛋白B1(HMGB1)、可溶性CD163(sCD163)、前列腺素E2(PGE2)的表达水平,并评估三者单独及联合检测对预后的预测价值.方法 收集2022年7月1日—2023年9月30日在新乡医学院第一附属医院感染内科住院的HBV-ACLF患者76例,根据28天预后情况,将其分为生存组(n=48)和死亡组(n=28).收集患者一般资料,计算MELD评分,并采用ELISA法检测血清HMGB1、sCD163和PGE2水平.正态分布的计量资料两组间比较采用成组t检验,非正态分布的计量资料两组间比较采用Mann-Whitney U检验;计数资料两组间比较采用χ2检验.采用Spearman秩相关性分析HMGB1、sCD163和PGE2与MELD评分的相关性;采用受试者工作特征曲线(ROC曲线)分析HMGB1、sCD163和PGE2单独及联合检测对HBV-ACLF患者预后的预测价值.结果 生存组和死亡组间TBil、WBC、中性粒细胞百分数、降钙素原、血清淀粉样蛋白A、IL-6、血清钠(Na+)、血清肌酐(SCr)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值均<0.05).死亡组血清HMGB1(Z=-2.997,P=0.003)、sCD163(Z=-2.972,P=0.003)和MELD评分(t=-6.997,P<0.001)显著高于生存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死亡组血清PGE2水平显著低于生存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Z=-4.909,P<0.001).Spearman秩相关性分析发现,HMGB1、sCD163与MELD评分呈正相关(r值分别为0.431、0.319,P值均<0.05),PGE2与MELD评分呈负相关(r=-0.412,P<0.001).ROC曲线分析发现,HMGB1、sCD163和PGE2单独预测的曲线下面积(AUC)分别为0.717、0.716、0.856,三者联合预测价值最高,AUC为0.930,敏感度为0.778,特异度为0.920.结论 血清HMGB1、sCD163、PGE2单独及联合检测在预测HBV-ACLF患者预后方面均具有良好参考价值,三者联合预测价值最高,值得进一步观察和研究.

    慢加急性肝功能衰竭预后HMGB1蛋白质可溶性CD163前列腺素E2

    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病更名前后的人群分布变化及代谢功能障碍相关脂肪性肝病肝纤维化的危险因素分析

    李岩颜学兵陆忠华季芳...
    1136-1141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 探讨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病(NAFLD)更名前后的人群分布以及代谢功能障碍相关脂肪性肝病(MASLD)代谢危险因素(MRF)种类与晚期肝纤维化的相关性.方法 选取2019年1月—2022年1月徐州医科大学附属医院和无锡市第五人民医院收治的经肝穿刺活检肝细胞发生脂肪变性≥5%的515例脂肪变性肝病(SLD)患者.513例(有2例分别不符合NAFLD和MAFLD诊断,被归为其他特定原因的SLD,不参与分组)SLD患者分为3组:MASLD组(n=275)、合并组(MASLD合并其他肝病,n=216)和隐源性SLD组(n=22).比较不同组SLD患者临床特征、实验室指标、晚期肝纤维化的差异.其次比较合并不同种类MRF的MASLD的临床特征、实验室指标、晚期肝纤维化的差异,分析MASLD患者合并晚期肝纤维化的危险因素.偏态分布的计量资料多组间比较及进一步两两比较均采用Kruskal-Wallis H检验.计数资料多组间比较采用χ2检验,进一步两两比较采用Bonferroni校正.影响肝纤维化发生的危险因素采用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 在515例SLD患者中,NAFLD 297例(57.7%)(22例隐源性SLD,275例MASLD),MAFLD 467例(90.7%)(216例被诊断为和其他病因共存的MASLD).3组间性别、BMI、GGT、TG、CHOL、LDL-C、HDL-C、FPG、NFS、FIB-4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值均<0.05).与MASLD组、隐源性SLD组相比,合并组患者晚期肝纤维化(F3~4)占比最高(P<0.001).随着MRF种类的增加,患者年龄更大,更有可能是女性,更可能合并高血压、糖尿病,并具有更高的代谢相关参数水平,包括BMI、血脂和血糖水平(P值均<0.05).MASLD患者随MRF种类的增加,无创纤维化评分(NFS、FIB-4)更高,合并晚期纤维化(F3~4)比例更高(P<0.05).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年龄≥50岁(OR=2.622,95%CI:1.091~6.300,P=0.031)和MRF种类增加(OR=1.876,95%CI:1.194~2.947,P=0.006)均为MASLD伴严重肝纤维化的独立危险因素.结论 新的MASLD定义基于MRF的阳性识别,重新分类的人群少于MAFLD定义的人群,与NAFLD定义的人群差异较小.此外,年龄≥50岁以及MRF种类的增加均为MASLD合并晚期肝纤维化的独立危险因素.

    脂肪肝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病肝纤维化

    奥沙利铂对肝星状细胞活化的影响及机制探讨

    王存凯王一军王丹丹谢肖立...
    1142-1148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 观察奥沙利铂对肝星状细胞(HSC)活化的影响,进一步探讨奥沙利铂与microRNA-30a-5p及自噬的关系.方法 培养HSC-LX2并做如下分组:(1)对照组、PDGF处理组、奥沙利铂处理组、奥沙利铂+PDGF处理组;(2)对照组、microRNA-30a-5p转染组,PDGF处理组、microRNA-30a-5p转染+PDGF处理组;(3)对照组、3-MA组、microRNA-30a-5p抑制剂组、microRNA-30a-5p抑制剂+3-MA组.应用免疫蛋白印迹技术(Western Blot)分析HSC活化相关蛋白Ⅰ型胶原(Collagen-Ⅰ)、抗α-平滑肌肌动蛋白(α-SMA)及HSC自噬相关蛋白Beclin 1、p62、LC3B的表达;溶酶体示踪剂和免疫荧光检测LC3B自噬小体的表达.实时荧光定量PCR(RT-PCR)检测microRNA-30a-5p表达水平.应用生物信息学技术预测microRNA-30a-5p在HSC中的潜在靶点.正态分布的计量资料两组间比较采用成组t检验;多组间比较采用单因素方差分析,进一步两两比较采用LSD-t检验.结果 应用奥沙利铂处理细胞时,RT-PCR结果显示奥沙利铂处理组microRNA-30a-5p的表达水平高于对照组(P<0.01);Western Blot结果显示奥沙利铂处理组的HSC活化相关蛋白α-SMA、Collagen-Ⅰ及自噬相关蛋白Beclin 1、LC3BⅡ/Ⅰ水平均降低(P值均<0.001);免疫荧光结果显示奥沙利铂处理组自噬小体低于对照组(P<0.05).进一步应用microRNA-30a-5p模拟类似物(mimic)转染HSC-LX2结果显示,与对照组相比,microRNA-30a-5p mimic组自噬相关蛋白Beclin 1和LC3BⅡ/Ⅰ的表达水平均降低(P值均<0.05);HSC活化相关蛋白Collagen-Ⅰ的表达水平亦降低(P<0.001);应用microRNA-30a-5p抑制剂转染HSC-LX2,Western Blot结果显示,与对照组比较,microRNA-30a-5p抑制剂组HSC活化相关蛋白Collagen-Ⅰ、α-SMA,自噬相关蛋白Beclin 1的表达水平均升高(t值分别为2.41、2.32、4.57,P值均<0.05).Western Blot结果显示,与对照组相比,microRNA-30a-5p抑制剂组HSC自噬相关蛋白Beclin 1及活化相关蛋白α-SMA表达水平均升高(P值均<0.05),应用自噬抑制剂 3-MA处理后,两组间上述蛋白表达无显著差异(P>0.05).通过TargetScan、PicTar和miRanda生物信息软件分析表明,自噬相关蛋白Beclin 1是microRNA-30a-5p的潜在靶标.结论 奥沙利铂可通过上调microRNA-30a-5p表达从而抑制HSC激活,为肝纤维化的治疗提供新的思路和作用靶点.

    奥沙利铂肝纤维化肝星状细胞微RNAs自噬

    乙型肝炎肝硬化门静脉高压患者经颈静脉肝内门体分流术后显性肝性脑病风险预测模型的构建

    王澜静秦建平姚欣其七...
    1149-1155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 探索乙型肝炎肝硬化患者经颈静脉肝内门体分流术(TIPS)术后显性肝性脑病(OHE)的影响因素,并构建个体化风险预测模型.方法 选取2017年1月—2021年12月于西部战区总医院消化内科行TIPS治疗的乙型肝炎肝硬化患者302例,按术后是否发生OHE分为无OHE组(237例)和OHE组(65例).比较两组患者术前的一般资料、实验室检查指标、CTP评分、MELD-Na评分及ALBI评分等.计量资料的两组间比较采用成组t检验或Mann-Whitney U检验,计数资料两组间比较采用χ2检验.采用单因素及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筛选乙型肝炎肝硬化患者TIPS术后OHE的影响因素,应用独立影响因素构建Nomogram模型,受试者工作特征曲线(ROC曲线)及校准曲线评价模型的区分度及校准度,决策曲线及临床影响曲线评估模型的临床有效性.结果 年龄(OR=1.035,95%CI:1.004~1.066)、WBC/PLT(OR=33.725,95%CI:1.220~932.377)、INR(OR=5.149,95%CI:1.052~25.207)、前白蛋白(OR=0.992,95%CI:0.983~1.000)是乙型肝炎肝硬化患者TIPS术后OHE发生的独立预测因素(P值均<0.05).基于年龄、WBC/PLT、INR、前白蛋白构建的Nomogram模型ROC曲线下面积为0.716(95%CI:0.649~0.781),敏感度为78.5%,特异度为56.1%.结论 基于年龄、WBC/PLT、INR、PAB建立Nomogram模型,有助于临床预测乙型肝炎肝硬化患者TIPS术后OHE发生风险.

    肝硬化高血压,门静脉门体分流术,经颈静脉肝内肝性脑病列线图

    血清内皮细胞特异性分子1水平与肝硬化心肌病的相关性

    马丽霞韦新焕曹振环张晶...
    1156-1161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 肝硬化性心肌病(CCM)是肝硬化引起的心脏功能障碍和电生理紊乱,与肝硬化患者预后密切相关.血管内皮细胞特异性分子1(endocan)作为心血管疾病的诊断指标,是否参与CCM发病机制尚不明确.本研究拟检测CCM患者血清endocan的表达量及其与CCM的关系,推测在CCM发病中的可能作用.方法 本研究为横断面研究,连续入组2019年1月—2021年1月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佑安医院住院的肝硬化患者,根据有无CCM,分为CCM组(n=19)和无CCM组(n=106).采用ELISA方法检测不同组血清endocan水平以及与肝功能、心脏功能的相关性.正态分布的计量资料两组间比较采用成组t检验,偏态分布的计量资料两组间比较采用Mann-Whitney U秩和检验.计数资料组间比较采用χ2检验.采用Pearson或Spearman相关分析进行相关性检验,应用受试者工作特征曲线(ROC曲线)评价CCM预测模型.结果 CCM组患者血清endocan的表达量为[(2.69±0.43)ng/mL]明显高于无CCM组[(2.23±0.52)ng/mL](t=2.247,P=0.034).在代偿期肝硬化患者血清endocan表达量[(2.41±0.37)ng/mL]显著低于失代偿期肝硬化组[(2.72±0.49)ng/mL](t=3.214,P=0.02).CCM组患者血清endocan水平与肝功能Child-Pugh评分(r=0.509,P=0.026)、MELD-Na评分(r=0.484,P=0.036)呈正相关,与平均动脉压(r=-0.591,P=0.013)、二尖瓣舒张早期血流早峰值E波和舒张晚期血流峰值A波(E/A)比值(r=-0.515,P=0.042)呈负相关.血清endocan预测CCM的ROC曲线下面积为0.658(95%CI:0.522~0.781),当截断值为2.61 ng/mL时,敏感度为67.1%,特异度为73.7%.结论 血清endocan与CCM的发生具有一定相关性,可能参与了CCM的发病机制.

    肝硬化心肌疾病内皮细胞特异性分子1

    肝部分切除术后连续监测吲哚菁绿15分钟滞留率联合标准残肝体积对肝细胞癌患者肝功能不全的预测价值

    罗宇君张雅敏
    1162-1168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 探讨肝部分切除术后连续性监测吲哚菁绿15分钟滞留率(ICG-R15)联合标准残肝体积(SRLV)对术后肝功能不全发生率的预测价值.方法 收集天津市第一中心医院肝胆外科2016年11月—2017年5月收治的70例肝细胞癌患者的临床资料.根据患者术后是否发生肝功能不全的情况,分为肝功能良好组(n=56)与肝功能不全组(n=14).根据术前肝功能评估及强化CT计算切除肝体积和剩余肝体积以及肝脏三维重建,术中B超定位决定手术方案,根据术中情况决定采用选择性肝门入肝血流阻断或间断全肝门阻断,CUSA联合双极滴水电凝镊离断肝实质.计算SRLV并连续监测患者ICG-R15.计量资料两组间比较采用成组t检验;计数资料组间比较采用χ2检验;采用受试者工作特征曲线(ROC曲线)下面积(AUC)评估预测术后肝功能不全的准确性.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建立术后肝功能不全的预测模型,制订SLRV联合术后ICG-R15动态监测对术后肝功能不全的诊断标准.结果 两组术前以及术后即时、3 d、5 d的ICG-R15,以及SRLV、Child分级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值均<0.05).术前、术后即时、术后3 d、术后5 d 患者术后肝功能不全发生率均随ICG-R15升高而升高(P值均<0.001).进一步两两比较,术前、术后即时、术后3 d、术后5 d ICG-R15>20%组与其他两组患者肝功能不全发生率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值均<0.001);术后即时,ICG-R15<10%组与10%≤ICG-R15≤20%组肝功能不全发生率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1).术前ICG-R15、术后即时ICG-R15、术后3 d ICG-R15、术后5 d ICG-R15预测术后肝功能不全的AUC分别为0.790、0.857、0.855、0.870,术后即时、3 d、5 d ICG-R15的AUC均大于术前,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值均<0.05).多因素分析结果显示,SRLV以及ICG-R15术后动态监测(术后即时、术后3 d、术后5 d)水平升高均为术后肝功能不全的独立危险因素,术前BMI升高则为独立保护因素(P值均<0.05).建立多因素Logistic回归预测模型,依据预测模型分别对术后(术后即时、术后3 d、术后5 d)肝功能不全进行预测,ROC曲线显示术后即时、术后3 d、术后5 d预测模型的AUC分别为0.963、0.967、0.967(P值均<0.01).制订SLRV联合术后ICG-R15动态监测对于术后肝功能不全的诊断标准:SLRV>1 240 mL/m2、术后即时ICG-R15>20%、术后3 d或5 d ICG-R15>25%,符合其中任意一项即可诊断术后肝功能不全,灵敏度100%,特异度60.71%,符合度68.57%.结论 连续性监测术前及术后ICG-R15水平对于术后肝功能不全的预估均具有指导意义,术后5 d ICG-R15的准确性相对最高;SRLV联合术后ICG-R15动态检测能有效预测肝切除术后肝功能不全的发生,可指导临床医生预估肝癌患者术后肝功能不全的发生,并尽早进行临床干预.

    肝肿瘤肝切除术吲哚菁绿肝功能不全

    冷冻消融联合卡瑞利珠单抗治疗肝细胞癌的效果及安全性分析

    张长旺武宁晗王聪郑峥...
    1169-1174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 探讨分析冷冻消融联合抑制剂卡瑞利珠单抗治疗肝细胞癌(HCC)的有效性和安全性.方法 选取2020年6月—2023年6月河北医科大学第一医院收治的HCC患者103例为研究对象,将患者随机分为联合治疗组(53例)和对照组(50例).对照组患者接受经皮氩氦刀冷冻消融术治疗,联合治疗组患者接受经皮氩氦刀冷冻消融术联合卡瑞利珠单抗治疗.比较两组患者近期疗效、治疗前后T淋巴细胞亚群变化、肝功能及AFP变化、随访无进展生存期及总体生存期.符合正态分布的计量资料两组间比较采用成组t检验;计数资料两组间比较采用χ2检验.Kaplan-Meier法绘制生存曲线,Log-rank检验比较两组生存时间差异.结果 联合治疗组患者总缓解率、疾病控制率均明显高于对照组(χ2值分别为4.156、4.348,P值分别为0.042、0.037).联合治疗组患者治疗后CD3+、CD4+T淋巴细胞百分比及CD4+/CD8+值较治疗前均明显升高(P<0.05),CD8+T淋巴细胞百分比较治疗前明显降低(P<0.05),而对照组患者治疗前、后T淋巴细胞亚群均无明显变化(P值均>0.05),且治疗后联合治疗组CD3+、CD4+T淋巴细胞百分比及CD4+/CD8+值均明显高于对照组(P值均<0.05),CD8+细胞百分比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两组患者治疗后ALT、AST、AFP水平较治疗前均明显降低(P值均<0.05),Alb水平较治疗前明显升高(P<0.05),且联合治疗组患者治疗后ALT、AST、AFP水平明显低于对照组(P值均<0.05),Alb水平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两组患者Ⅲ~Ⅳ级(中重度)不良反应发生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联合治疗组患者无进展生存中位时间(21.32个月 vs 15.31个月)、总体生存中位时间(28.36个月 vs 20.75个月)均明显优于对照组(χ2值分别为4.689、5.030,P值分别为0.030、0.025).结论 氩氦刀冷冻消融联合卡瑞利珠单抗可有效提升近期疗效,改善机体免疫功能,延长生存时间,且治疗安全性良好.

    癌,肝细胞冷冻外科手术免疫检查点抑制剂

    草苁蓉环烯醚萜苷(IGBR)对TGF-β1诱导的HepG2细胞上皮间质转化模型的影响

    金爱花朱洁波尹学哲全吉淑...
    1175-1182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 研究草苁蓉环烯醚萜苷(IGBR)对TGF-β1诱导肝癌HepG2细胞上皮间质转化(EMT)的影响作用.方法 用10 μg/L TGF-β1诱导HepG2肝癌细胞株构建肝癌细胞EMT模型.实验分为对照组、模型组与IGBR组3组,对照组用无血清DMEM处理,模型组用10 μg/L TGF-β1处理,IGBR组用10 μg/L TGF-β1和500 mg/L IGBR联合处理,培养48 h.利用细胞黏附实验、划痕愈合实验和Transwell小室实验观察细胞迁移和侵袭能力.RT-PCR法和Western Blot法检测细胞中E-钙黏蛋白、N-钙黏蛋白、波形蛋白的mRNA和蛋白表达,Western Blot法检测Slug、Twist1、ZEB1、p-STAT3、STAT3的蛋白表达.计量资料多组间比较采用单因素方差分析,进一步两两比较采用LSD-t检验;两组间比较采用成组t检验.结果 TGF-β1诱导后,模型组HepG2细胞呈现长梭形改变;与模型组比较,IGBR组细胞黏附率降低,抑制细胞迁移、侵袭能力(P值均<0.05),E-钙黏蛋白的mRNA表达和蛋白表达均增高(P值均<0.05),N-钙黏蛋白和波形蛋白的mRNA表达和蛋白表达均降低(P值均<0.05),Slug、Twist1、ZEB1蛋白表达和p-STAT3蛋白表达均降低(P值均<0.05).结论 IGBR可抑制TGF-β1诱导的HepG2细胞EMT过程,从而减弱HepG2细胞黏附力和细胞迁移、侵袭能力,上调E-钙黏蛋白,下调N-钙黏蛋白和波形蛋白,上调Slug、Twist1、ZEB1、STAT3的蛋白表达,其作用可能通过抑制STAT3通路下调Slug、Twist1、ZEB1等EMT转录因子来实现.

    肝肿瘤列当环烯醚萜类上皮-间质转化

    Hepatology International|急性肾损伤住院成人患者急性肝损伤的发生率、危险因素和预后:一项大型多中心研究

    LIN YLI PZHANG Y孙明慧...
    1182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