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期刊导航|临床肝胆病杂志
期刊信息/Journal information
临床肝胆病杂志
吉林大学
临床肝胆病杂志

吉林大学

贾继东

月刊

1001-5256

Lcgdbzz@163.com

0431-88782542

130061

吉林省长春市新民大街519号

临床肝胆病杂志/Journal Journal of Clinical Hepatology北大核心CSTPCD
查看更多>>《临床肝胆病杂志》于1985年创刊,是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主管,吉林大学主办,中华医学会肝病学分会学术支持的医学专业期刊,是我国首个肝胆病专业杂志。ISSN 1001-5256,CN 22-1108/R。 本刊为百种中国杰出学术期刊(2018年、2020年)、中国精品科技期刊暨“中国精品科技期刊顶尖学术论文(F5000)”项目来源期刊(2017-2023)、《世界期刊影响力指数(WJCI)报告(2021科技版)》收录期刊(Q4区)、北大中文核心期刊、中国科技论文统计源期刊(中国科技核心期刊)、RCCSE中国核心学术期刊(A)。本刊核心影响因子为1.793,核心总被引频次、综合评价总分在消化病学类核心期刊中均蝉联第1位,综合评价总分在40个医学学科、743种医学核心期刊中排名第13位,位居前1.75%;在112个自然科学学科、2070种科技核心期刊中排名第55位,位居前2.66%。 杂志以提升肝胆胰疾病临床诊疗水平和推动基础研究向临床转化为方向,以服务广大临床医生和科研工作者为己任,主要反映国内外肝胆胰疾病防治工作的重大进展,促进国内外肝胆胰领域学术交流。刊载内容实行肝胆胰并重,内外科并重,中西医并重,临床与基础并重。设述评、专家论坛、指南与规范、指南解读、论著、病例报告、综述、学术争鸣、临床病例讨论、国外期刊精品文章简介等栏目。杂志为月刊,全年12期,16开本,每月20日发行,2022年每期定价60元。 杂志国内外公开发行。邮局订购邮发代号12-80。
正式出版
收录年代

    慢性胰腺炎并发区域性门静脉高压的影响因素及预测模型的构建

    杨佳妮马志妮胡应霞李宗帅...
    1438-1445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 探讨慢性胰腺炎(CP)并发区域性门静脉高压(PPH)的影响因素,并构建预测模型.方法 回顾性分析2017年1月—2022年12月于昆明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及楚雄彝族自治州人民医院、文山州人民医院、普洱市人民医院99例CP并发PPH(PPH组)住院患者的临床资料.采取发病率密度抽样法抽取198例CP患者作为对照组(非PPH组).符合正态分布的计量资料两组间比较采用成组t检验;不符合正态分布的计量资料两组间比较采用Mann-Whitney U检验.计数资料两组间比较采用χ2检验或Fisher精确概率法.采用Lasso回归模型对CP并发PPH潜在的预测因子进行筛选,将筛选后的预测因子纳入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筛选出独立危险因素,构建列线图;采用受试者工作特征曲线、校准曲线及Hosmer-Lemeshow拟合优度检验对模型进行内部验证;采用临床决策曲线评估模型的临床实用性.结果 2组间性别、急性胰腺炎反复发作史、CP急性发作、胆管结石、胰周液体积聚、假性囊肿、肺部感染、C反应蛋白(CRP)升高占比、降钙素原升高占比、纤维蛋白原(FIB)、中性粒细胞与淋巴细胞比值(NLR)、GGT、TBil、DBil、低密度脂蛋白(LDL)、血清淀粉酶、D-二聚体、血清白蛋白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值均<0.05).Lasso回归筛选的预测变量包括性别、急性胰腺炎反复发作、胆管结石、胰周液体积聚、肺部感染、假性囊肿、CRP、NLR、FIB、LDL.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性别、急性胰腺炎反复发作、胰周液体积聚、假性囊肿、FIB是CP并发PPH的独立危险因素(OR值分别为2.716、2.138、2.297、2.805、1.313,P值均<0.05).将上述因素进行模型拟合,经bootstrap内部验证列线图模型曲线下面积为0.787(95%CI:0.730~0.844),且校准曲线接近参考曲线,Hosmer-Lemeshow拟合优度检验表明该模型具有良好的拟合度(χ2=7.469,P=0.487).临床决策曲线分析显示预测模型具有良好的临床实用性.结论 男性、急性胰腺炎反复发作、胰周液体积聚、假性囊肿、FIB是CP并发PPH的独立危险因素,构建的列线图具有良好的区分度、校准度和临床实用性.

    胰腺炎,慢性区域性门脉高压危险因素

    HBV急性感染相关肝衰竭临床治愈伴HBsAg血清学转换1例报告

    全栩枫熊淑娥周文青周汝霞...
    1446-1449页
    查看更多>>摘要:急性乙型肝炎患者中约1%可进展至急性肝衰竭,75%的HBV相关急性肝衰竭患者需要接受肝移植或死亡.本研究报道1例HBV急性感染相关肝衰竭患者经过抗病毒及对症支持治疗后达到临床治愈和HBsAg血清学转换,并动态监测其外周血免疫学变化特征.

    肝功能衰竭,急性乙型肝炎病毒免疫

    脂肪自噬在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病防治中的作用

    肖智利卢晨霞周丹妮陈壮壮...
    1450-1458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前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病在国内外流行趋势不断上升,发病率逐年增加,已严重影响人类生命健康.脂肪自噬是分子伴侣介导的自噬,具有促进脂肪分解、维持肝细胞脂质稳态、缓解肝细胞脂肪变性等作用.脂肪自噬主要包括脂滴分解、脂滴自噬和脂肪酸β氧化三个过程,受关键基因、受体、酶调控.目前中药、西药及饮食运动等干预手段在脂肪自噬研究方面取得了重要进展,为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病防治策略提供了新的视角.

    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病自噬治疗学

    固醇调节元件结合蛋白(SREBP)在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病中的作用机制及治疗靶点

    李安琪赵佩然赵玉强王锐...
    1459-1465页
    查看更多>>摘要: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病(NAFLD)已成为全球范围内最常见的肝脏疾病,是肝癌发展的重要风险因素.然而,NAFLD的发病机制目前仍未被完全阐明,且尚无特异性的有效治疗措施.固醇调节元件结合蛋白(SREBP)是一类重要的核转录因子,主要通过激活胆固醇、脂肪酸和甘油三酯合成及摄取的相关基因来维持体内脂质代谢的平衡,是治疗代谢性疾病的靶点.本文对SREBP参与NAFLD发病机制的最新进展以及SREBP靶向治疗NAFLD的最新证据进行综述.值得注意的是,最近研究发现SREBP抑制与自噬受损共同引发肝损伤.因此,过度抑制脂肪生成对NAFLD的治疗可能起反作用.总体而言,SREBP是一个具有广阔前景的NAFLD治疗靶点,其对脂质代谢的分子机制受多种因素的调控,而这些因素正在被深入探索和分析,对NAFLD治疗具有重要的临床意义.

    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病胆固醇调节元件结合蛋白质类脂肪生成炎症纤维化

    滤泡辅助性T淋巴细胞在自身免疫性肝炎中的作用机制

    罗龙龙王丽菲邢国静郑英...
    1466-1469页
    查看更多>>摘要:自身免疫性肝炎(AIH)是由自身免疫系统攻击肝细胞导致的慢性肝炎,随着病程的延长,可逐渐发展为肝硬化,甚至肝癌.尽管目前对于AIH的认识和治疗已取得很大进展,但其病因和发病机制仍不明确.T淋巴细胞在AIH的发生、发展过程中发挥至关重要的作用,本文聚焦于滤泡辅助性T淋巴细胞,阐述其在AIH机制中的研究进展,以期为AIH的临床治疗提供新的思路和策略.

    肝炎,自身免疫性滤泡性辅助性T细胞T淋巴细胞,调节性B-淋巴细胞

    肝内胆管癌的诊疗进展

    胡笛黄金涛仲斌演沈健...
    1470-1476页
    查看更多>>摘要:肝内胆管癌(ICC)是原发性肝癌相对少见的类型,近年来发病率逐渐增加.由于其发病隐匿,临床症状不典型,大部分患者确诊时已处于疾病中晚期阶段,因此及时诊断和治疗非常重要.早期ICC患者的标准治疗方案是根治性手术切除,中晚期患者则以系统性化疗为基础,联合介入治疗、靶向和免疫治疗等.本文拟对ICC的诊疗进展进行综述.

    胆管上皮癌诊断治疗学

    中药抑制肝细胞癌血管生成的作用机制

    李香香王振杨星李素领...
    1477-1485页
    查看更多>>摘要:血管生成是肝细胞癌(HCC)发生发展的关键过程,血管新生可为HCC细胞的增殖、侵袭与转移提供必备物质条件.抑制血管生成已成为HCC治疗领域的研究热点.中药以多靶点、多途径、增效减毒、改善肿瘤预后以及延长生存期的特点成为抗HCC治疗的潜力药物.经现代研究证实,中药可通过抑制促血管生长因子表达、上调抗血管生成因子水平、抑制内皮细胞增殖、降低HCC组织微血管密度和调控相关信号通路等作用机制抑制肿瘤血管生成,在HCC的治疗方面具有独特优势.本文通过梳理并总结近年来国内外相关文献,分析中药抑制HCC血管生成的作用机制,以期为临床HCC治疗策略的优化提供一定的理论依据和参考.

    瘤,肝细胞血管生成诱导剂血管生成抑制剂中草药

    肝癌类器官的研究进展

    赵丽郭梓琪杨勇杨宏新...
    1486-1492页
    查看更多>>摘要:类器官是一种由干细胞或恶性肿瘤自我组装形成并用于临床研究的新型疾病模型,类似于体内的组织与器官,且具有部分功能的3D细胞结构.传统的肝癌模型有两种:一是通过诱导构建动物肝癌模型,即体内模型;二是在体外通过相应细胞系进行细胞学实验研究.类器官集合了传统模型的优点,在肿瘤研究方面具有独特的优势.传统模型由于不能真实反映细胞微环境,常导致与临床研究结果不一致,而新型研究模型的出现,为肝癌研究提供了一个新的方向.本文对肝癌类器官的研究进展进行综述,旨在为今后肝癌研究提供全新的视角.

    肝肿瘤类器官细胞培养技术

    铁死亡抑制蛋白1在肝脏疾病中的作用机制及潜在治疗靶点

    王思思王亚茹刘睿秦洁...
    1493-1497页
    查看更多>>摘要:铁死亡抑制蛋白1(FSP1)是最近发现除谷胱甘肽过氧化酶4之外的另一个主要的铁死亡调节因子,能够清除细胞内的活性氧和脂质自由基,抑制铁死亡的发生.鉴于肝脏在铁和脂质代谢中的关键作用及其对氧化损伤的易感性,越来越多的证据表明FSP1在代谢相关脂肪性肝病、肝细胞癌、急性肝衰竭、酒精性肝损伤等肝脏疾病中发挥重要作用,FSP1相关靶点有望成为一种潜在的治疗选择.本文旨在对FSP1进行全面综述,重点总结FSP1在几种常见肝病的病理生理学中的作用,强调其作为肝脏疾病靶点的潜力,为肝脏疾病的治疗提供新思路.

    肝疾病抑制蛋白类铁死亡

    金属离子代谢:慢性肝病中医药防治新思路

    郭新华王佳慧段雪琳彭岳...
    1498-1504页
    查看更多>>摘要:慢性肝病具有较高的发病率,给社会和家庭带来沉重负担.研究发现金属离子代谢与慢性肝病密切相关,部分中草药可以通过调控金属离子代谢发挥防治慢性肝病的作用.目前用于治疗慢性肝病的合成药物疗效并不理想,因此多种中草药被用于慢性肝病的补充和替代疗法.本文介绍了金属离子代谢在慢性肝病中的作用和中草药及其活性成分对慢性肝病的调控作用,分析表明金属离子代谢有望为慢性肝病的研究提供新思路,为临床慢性肝病的治疗提供理论依据.对于金属离子代谢防治慢性肝病,未来还需要更多前瞻性临床研究数据,为慢性肝病患者提供有效、安全的治疗方案.

    肝疾病金属离子中草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