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期刊导航|临床肝胆病杂志
期刊信息/Journal information
临床肝胆病杂志
吉林大学
临床肝胆病杂志

吉林大学

贾继东

月刊

1001-5256

Lcgdbzz@163.com

0431-88782542

130061

吉林省长春市新民大街519号

临床肝胆病杂志/Journal Journal of Clinical Hepatology北大核心CSTPCD
查看更多>>《临床肝胆病杂志》于1985年创刊,是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主管,吉林大学主办,中华医学会肝病学分会学术支持的医学专业期刊,是我国首个肝胆病专业杂志。ISSN 1001-5256,CN 22-1108/R。 本刊为百种中国杰出学术期刊(2018年、2020年)、中国精品科技期刊暨“中国精品科技期刊顶尖学术论文(F5000)”项目来源期刊(2017-2023)、《世界期刊影响力指数(WJCI)报告(2021科技版)》收录期刊(Q4区)、北大中文核心期刊、中国科技论文统计源期刊(中国科技核心期刊)、RCCSE中国核心学术期刊(A)。本刊核心影响因子为1.793,核心总被引频次、综合评价总分在消化病学类核心期刊中均蝉联第1位,综合评价总分在40个医学学科、743种医学核心期刊中排名第13位,位居前1.75%;在112个自然科学学科、2070种科技核心期刊中排名第55位,位居前2.66%。 杂志以提升肝胆胰疾病临床诊疗水平和推动基础研究向临床转化为方向,以服务广大临床医生和科研工作者为己任,主要反映国内外肝胆胰疾病防治工作的重大进展,促进国内外肝胆胰领域学术交流。刊载内容实行肝胆胰并重,内外科并重,中西医并重,临床与基础并重。设述评、专家论坛、指南与规范、指南解读、论著、病例报告、综述、学术争鸣、临床病例讨论、国外期刊精品文章简介等栏目。杂志为月刊,全年12期,16开本,每月20日发行,2022年每期定价60元。 杂志国内外公开发行。邮局订购邮发代号12-80。
正式出版
收录年代

    中国乙型肝炎病毒母婴传播防治指南(2024年版)

    中国医师协会感染科医师分会中华医学会感染病学分会赵英仁李兰娟...
    1557-1566页
    查看更多>>摘要:中华医学会感染病学分会制定的《中国乙型肝炎病毒母婴传播防治指南(2019年版)》(简称2019版《指南》)对国内乙型肝炎病毒母婴传播阻断流程的规范化起到了良好的指导作用.临床实践指南和共识需要随新研究证据的出现,及时更新以更好地指导临床实践和研究.中国医师协会感染科医师分会和中华医学会感染病学分会联合多学科专家,基于国内外最新研究进展,结合临床实践,对2019版《指南》进行了更新和补充,为临床医师和妇幼保健工作人员提供指导和参考.

    乙型肝炎病毒母婴传播预防治疗指南更新

    《2024年欧洲肝病学会/欧洲糖尿病学会/欧洲肥胖症学会临床实践指南:代谢相关脂肪性肝病的管理》摘译

    倪文婧耿楠白雪李婕...
    1567-1574页
    查看更多>>摘要:欧洲肝病学会、欧洲糖尿病学会和欧洲肥胖症学会于2024年6月联合发布最新版代谢相关脂肪性肝病管理临床实践指南,该指南对代谢相关脂肪性肝病的定义、患病率、自然疾病史、筛查、诊断、治疗等方面进行了全面阐述,推出33项声明和72项推荐意见,本文对指南要点进行摘译.

    脂肪肝欧洲诊疗准则

    《2024年亚太肝病学会临床实践指南:慢加急性肝衰竭患者急性肾损伤的管理》摘译

    胡家轩韩涛
    1575-1578页
    查看更多>>摘要:慢加急性肝衰竭是一种以器官衰竭快速进展为特征的综合征,短期病死率高.肾脏是其最容易受累的肝外器官之一.近期发布的《2024年亚太肝病学会临床实践指南:慢加急性肝衰竭患者急性肾损伤的管理》对慢加急性肝衰竭患者急性肾损伤的早期诊断、病理生理学、预防和管理提出相关共识声明和推荐意见,同时也指出未来需要开展更多高质量的研究.

    慢加急性肝功能衰竭急性肾损伤诊疗准则

    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病发生进展期肝纤维化的危险因素及列线图预测模型构建

    杨金秋赵文霞周铖刘通...
    1579-1584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 通过分析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病(NAFLD)进展期肝纤维化患者的临床特征,探讨进展期肝纤维化发生的危险因素,并建立预测进展期肝纤维化发生风险的列线图.方法 回顾性分析2022年1月—2023年10月就诊于河南中医药大学第一附属医院的406例NAFLD患者的临床资料,依据FibroScan检测的肝脏弹性值(LSM)是否≥11.0 kPa,分为进展期肝纤维化组(65例)和非进展期纤维化组(341例),收集患者一般资料、实验室检查指标、既往病史.正态分布的计量资料两组间比较采用成组t检验;非正态分布的计量资料两组间比较采用Mann-Whitney U检验.计数资料两组间比较采用χ2检验.通过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筛选独立危险因素,并基于此建立列线图,采用受试者工作特征曲线(ROC曲线)评估该列线图模型的区分度,校准曲线评价其有效性.结果 单因素分析显示,进展期肝纤维化组患者的年龄、受控衰减参数、总胆红素、直接胆红素、间接胆红素、球蛋白、丙氨酸氨基转移酶、门冬氨酸氨基转移酶、碱性磷酸酶、谷氨酰转移酶、葡萄糖、体质量指数、糖尿病史与非进展期肝纤维化组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值均<0.05).进一步通过Logistic回归分析发现受控衰减参数(OR=1.015,95%CI:1.006~1.024,P=0.010)、直接胆红素(OR=1.345,95%CI:1.139~1.590,P=0.001)、碱性磷酸酶(OR=1.019,95%CI:1.008~1.029,P=0.001)、谷氨酰转移酶(OR=1.004,95%CI:1.000~1.008,P=0.035)和身体质量指数(OR=1.240,95%CI:1.137~1.353,P=0.001)是NAFLD进展期肝纤维化发生的独立危险因素.基于多因素回归结果构建列线图,ROC曲线分析结果显示该列线图模型预测NAFLD人群发生进展期肝纤维化的曲线下面积为0.841(95%CI:0.791~0.891);校准曲线显示进展期肝纤维化发生的观测值与预测值拟合度较好.结论 受控衰减参数、身体质量指数、直接胆红素、碱性磷酸酶及谷氨酰转移酶水平升高是NAFLD进展期肝纤维化的独立影响因素,基于此建立的列线图预测效能良好,对进展期肝纤维化具有一定的预测价值.

    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病肝纤维化危险因素列线图

    老年人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病与骨质疏松的关联分析

    薛倩贾春玲王晶桐
    1585-1590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 分析老年人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病(NAFLD)与骨质疏松的关系及影响因素.方法 选取2016年6月—2023年4月于北京大学人民医院老年科住院的年龄≥60岁的824例患者,其中骨质疏松组398例,非骨质疏松组426例.收集研究对象的一般资料、血生化指标,肝脏B超检查及双光能X线骨密度结果等.符合正态分布的计量资料2组间比较采用成组t检验,非正态分布的计量资料2组间比较采用Mann-Whitney U检验,分类变量采用χ2检验进行分析;采用二元Logistic回归分析骨质疏松的独立影响因素.结果 与非骨质疏松组相比,骨质疏松组年龄较大,女性更多见,糖尿病占比较高,身体质量指数(BMI)较低,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值均<0.05).骨质疏松组患者NAFLD占比高于非骨质疏松组(36.2%vs 24.6%,χ2=12.878,P<0.001).骨质疏松组患者血红蛋白、尿酸、Alb水平低于非骨质疏松组,总胆固醇、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DL-C)、骨特异性碱性磷酸酶、抗酒石酸酸性磷酸酶水平高于非骨质疏松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值均<0.05).二元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高龄(OR=1.040,95%CI:1.015~1.066,P=0.002)、女性(OR=4.089,95%CI:2.607~6.411,P<0.001)、NAFLD(OR=1.697,95%CI:1.076~2.678,P=0.023)、糖尿病(OR=1.509,95%CI:1.008~2.260,P=0.046)、LDL-C(OR=1.431,95%CI:1.010~2.029,P=0.044)是老年患者骨质疏松的独立危险因素.考虑糖尿病对研究结果的影响,进一步对非糖尿病老年患者进行亚组分析,结果显示NAFLD仍是老年非糖尿病患者骨质疏松的独立危险因素(OR=1.573,95%CI:1.015~2.439,P=0.043).结论 NAFLD、高龄、女性是影响老年患者骨质疏松的独立危险因素.

    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病骨质疏松老年人

    代谢相关脂肪性肝病与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及狭窄的关联分析

    朱英嵽张志娇张桂林高云堃...
    1591-1597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 分析代谢相关脂肪性肝病(MAFLD)与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的相关性.方法 随机纳入2014年7月—2022年12月在昆明医科大学第二附属医院住院期间同时完善腹部超声、头颈动脉CT血管成像的1 107例患者.收集基线资料、临床诊断,根据病史、临床检验及影像学指标分为MAFLD组(n=499)和非MAFLD组(n=608).颈动脉斑块根据CT值分为钙化斑块、非钙化斑块及混合斑块.根据北美症状性颈动脉内膜剥脱试验(NASCET)标准,颈动脉狭窄分为:正常血管、轻微狭窄、轻度狭窄、中度狭窄、重度狭窄及闭塞.符合正态分布的计量资料两组间比较采用成组t检验;不符合正态分布的计量资料两组间比较采用Mann-Whitney U秩和检验;计数资料两组间比较采用χ2检验.采用单因素和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颈动脉粥样硬化的影响因素.结果 MAFLD组患者钙化斑块、非钙化斑块、混合斑块的比例均高于非MAFLD组(74.3%vs 63.3%、27.1%vs 17.1%、27.3%vs 20.7%),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值均<0.05);MAFLD组患者颈动脉轻度狭窄、中度狭窄、重度狭窄及闭塞的比例均高于非MAFLD组(50.9%vs 44.9%、14.6%vs 8.4%、6.6%vs 3.5%),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值均<0.05).单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MAFLD是颈动脉钙化斑块、非钙化斑块和混合斑块的危险因素,也是颈动脉轻度、中度、重度狭窄及闭塞的危险因素(P值均<0.05).校正混杂因素后,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MAFLD仍是颈动脉钙化斑块、非钙化斑块、混合斑块以及颈动脉中度狭窄的独立危险因素(P值均<0.05).结论 MAFLD是颈动脉中度狭窄,颈动脉钙化斑块、非钙化斑块及混合斑块的独立危险因素.

    代谢相关脂肪性肝病动脉粥样硬化颈动脉斑块危险因素

    原发性胆汁性胆管炎合并代谢相关脂肪性肝病的临床特征及危险因素分析

    袁琳娜陈一晖那恒彬鲁杰...
    1598-1604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 分析原发性胆汁性胆管炎(PBC)合并代谢相关脂肪性肝病(MAFLD)的临床特征及危险因素,探讨两种疾病合并时的相互影响.方法 选取2019年1月—2022年12月于昆明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确诊为PBC和MAFLD的患者187例,分为PBC组70例,PBC合并MAFLD组38例,MAFLD组79例.收集病例的一般资料、临床症状、血清学指标、瞬时弹性纤维成像(FibroScan)及非侵入性纤维化指标,分析比较三组间的不同特点.计量资料三组间比较采用单因素方差分析或Kruskal-Wallis H检验;计数资料组间比较使用χ2检验或Fisher精确检验.多因素分析采用二元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 三组在性别、年龄、身高、体质量、BMI、自身免疫性疾病病史方面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值均<0.05).PBC合并MAFLD组以女性患者多见(89.5%),平均年龄为(57.26±12.72)岁,BMI为(23.35±3.70)kg/m2;PBC组中自身免疫性疾病病史检出率为25.7%(18例).三组乏力、纳差、瘙痒、黄疸、静脉曲张、腹水、脾大发生率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值均<0.05).PBC合并MAFLD组患者常见的症状为乏力、纳差、腹痛、腹胀,分别为18例(47.4%)、15例(39.5%)、14例(36.8%)、16例(42.1%);MAFLD组患者常见的症状为腹痛、腹胀,分别为34例(43%)、32例(40.5%);PBC组患者常见的症状及并发症为乏力、纳差、黄疸、腹痛、腹胀、静脉曲张、腹水、脾大,分别为 37例(52.9%)、25例(35.7%)、25例(35.7%)、18例(25.7%)、25例(35.7%)、19例(27.9%)、23例(32.9%)、44例(62.9%).PBC合并MAFLD组的CAP值高于PBC组(P<0.05);PBC组的LSM值、APRI、FIB-4均高于MAFLD组(P值均<0.05).将不存在多重共线性的因素纳入回归分析,以PBC组为参照组,FIB-4(OR=0.218,95%CI:0.069~0.633)、自身免疫性疾病病史(OR=0.229,95%CI:0.067~0.810)为PBC合并MAFLD的独立影响因素(P值均<0.05);以MAFLD组为参照组,ALT(OR=0.157,95%CI:0.025~1.000)、TBil(OR=0.995,95%CI:0.990~0.999)为PBC合并MAFLD的独立影响因素(P值均<0.05).结论 PBC合并MAFLD临床表现并不特异,但PBC患者的临床表现更为严重,且肝功能失代偿发生率更高.两种疾病合并不一定会加重PBC的疾病进展.

    原发性胆汁性胆管炎代谢相关脂肪性肝病危险因素

    《临床肝胆病杂志》对基金项目论文免费审理并优先发表

    《临床肝胆病杂志》编辑部
    1604页

    肝硬化食管胃底静脉曲张破裂出血患者经颈静脉肝内门体分流术后发生显性肝性脑病的列线图预测模型建立及评价

    李欣忆李娇娇孙蔚
    1605-1611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 构建肝硬化食管胃底静脉曲张破裂出血后行经颈静脉肝内门体分流术(TIPS)患者发生显性肝性脑病的预测模型列线图,并对模型预测能力进行评价.方法 选取苏州大学附属第一医院2020年1月—2022年12月收治的因肝硬化食管胃底静脉曲张破裂出血经药物治疗或内镜下止血失败后行TIPS的患者113例,所有患者术后随访6个月,根据TIPS术后是否发生显性肝性脑病,分为显性肝性脑病组(n=32)和非显性肝性脑病组(n=81),收集患者的临床资料、血常规、血清生化学及血凝检查等结果.计量资料两组间比较采用成组t检验或Mann-Whitney U检验.计数资料组间比较采用χ2检验或Fisher精确概率法.利用多因素Logistic回归法分析TIPS术后肝性脑病发生的独立影响因素,并构建列线图预测模型,计算一致性指数(C-index)并绘制校准曲线,评价列线图预测能力.绘制临床决策曲线,分析模型临床净收益.通过受试者工作特征曲线(ROC曲线)对模型的预测能力进行验证.结果 显性肝性脑病组与非显性肝性脑病组比较,年龄、糖尿病、Child-Pugh分级、腹水、术前门静脉主干直径、GGT水平、凝血酶原时间及弗赖堡术后生存指数(FIPS)评分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值均<0.05).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Child-Pugh分级(OR=17.498,95%CI:2.561~119.548,P=0.004)、术前门静脉主干直径(OR=1.361,95%CI:1.057~1.752,P=0.017)、GGT(OR=1.032,95%CI:1.013~1.052,P=0.001)和FIPS评分(OR=2.838,95%CI:1.277~6.311,P=0.010)是TIPS术后发生显性肝性脑病的独立影响因素.基于以上4项指标建立列线图模型,C-index为0.875,校准曲线拟合良好;模型的ROC曲线下面积为0.875(95%CI:0.799~0.929,P<0.001);决策曲线分析结果显示,0.3~0.9阈概率间模型具有较良好的净获益.结论 Child-Pugh分级、术前门静脉主干直径、GGT及FIPS评分对肝硬化食管胃底静脉曲张破裂出血患者TIPS术后显性肝性脑病的发生具有一定的预测价值,基于上述指标构建的列线图模型可以个体化预测肝硬化食管胃底静脉曲张破裂出血患者TIPS术后显性肝性脑病的发生率.

    肝硬化食管和胃静脉曲张门体分流术,经颈静脉肝内肝性脑病列线图

    一贯煎对M1型骨髓巨噬细胞治疗肝硬化大鼠模型效果的影响及其机制分析

    宗梦瑶简迅王丹阳许燕楠...
    1612-1619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 观察一贯煎对M1型骨髓巨噬细胞(M1-BMDM)治疗2-AAF/CCl4诱导的大鼠肝硬化作用的影响与机制.方法 分离BMDM,脂多糖诱导分化为M1-BMDM.雄性Wistar大鼠随机分为正常组(n=5)和造模组(n=45).造模组大鼠予以50%CCl4每周2次皮下注射.第7周开始,将造模大鼠随机分为模型组(M组)、一贯煎组(YGJD组)、M1-BMDM组、M1-BMDM+YGJD组、索拉非尼组(SORA组),改用30%CCl4皮下注射以维持肝硬化进展,同时以2-AAF灌胃,且饮水中加入CCR2抑制剂,分组干预,9周末取材.观察血清肝功能、肝组织病理、肝组织羟脯氨酸(Hyp)含量、肝星状细胞活化、肝纤维化及炎症相关因子、Wnt信号通路相关分子表达水平等.计量资料多组间比较采用单因素方差分析,进一步两两比较采用LSD-t检验.结果 与M组比较,M1-BMDM+YGJD组大鼠血清ALT、AST、TBil水平均明显降低(P值均<0.05),Alb含量显著增加(P<0.05);与M1-BMDM组比较,M1-BMDM+YGJD组血清TBil含量显著降低(P<0.05)、Alb含量显著升高(P<0.05).与M1-BMDM组比较,M1-BMDM+YGJD组CD68、TNF-α表达显著降低(P<0.05).与M1-BMDM组比较,M1-BMDM+YGJD组Hyp含量及天狼星红胶原阳性染色面积均显著降低(P值均<0.05).M1-BMDM+YGJD组非经典Wnt信号通路分子Wnt5a mRNA和蛋白表达均显著低于M1-BMDM组(P值均<0.05),Fzd2 mRNA表达水平显著低于M1-BMDM组(P<0.05),且Wnt4、Wnt5b和Fzd3 mRNA表达水平亦显著降低(P值均<0.05),而经典Wnt信号通路分子β-catenin、LRP5、LRP6、Fzd5和TCF mRNA表达水平均无明显改变.结论 一贯煎可提高M1-BMDM对2-AAF/CCl4诱导的大鼠肝硬化的治疗效应,其机制可能与抑制非经典Wnt5a/Fzd2信号通路有关,为中医药协同M1-BMDM治疗肝硬化提供了新思路.

    肝硬化巨噬细胞一贯煎Wnt信号通路大鼠,Wista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