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期刊导航|临床肝胆病杂志
期刊信息/Journal information
临床肝胆病杂志
吉林大学
临床肝胆病杂志

吉林大学

贾继东

月刊

1001-5256

Lcgdbzz@163.com

0431-88782542

130061

吉林省长春市新民大街519号

临床肝胆病杂志/Journal Journal of Clinical Hepatology北大核心CSTPCD
查看更多>>《临床肝胆病杂志》于1985年创刊,是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主管,吉林大学主办,中华医学会肝病学分会学术支持的医学专业期刊,是我国首个肝胆病专业杂志。ISSN 1001-5256,CN 22-1108/R。 本刊为百种中国杰出学术期刊(2018年、2020年)、中国精品科技期刊暨“中国精品科技期刊顶尖学术论文(F5000)”项目来源期刊(2017-2023)、《世界期刊影响力指数(WJCI)报告(2021科技版)》收录期刊(Q4区)、北大中文核心期刊、中国科技论文统计源期刊(中国科技核心期刊)、RCCSE中国核心学术期刊(A)。本刊核心影响因子为1.793,核心总被引频次、综合评价总分在消化病学类核心期刊中均蝉联第1位,综合评价总分在40个医学学科、743种医学核心期刊中排名第13位,位居前1.75%;在112个自然科学学科、2070种科技核心期刊中排名第55位,位居前2.66%。 杂志以提升肝胆胰疾病临床诊疗水平和推动基础研究向临床转化为方向,以服务广大临床医生和科研工作者为己任,主要反映国内外肝胆胰疾病防治工作的重大进展,促进国内外肝胆胰领域学术交流。刊载内容实行肝胆胰并重,内外科并重,中西医并重,临床与基础并重。设述评、专家论坛、指南与规范、指南解读、论著、病例报告、综述、学术争鸣、临床病例讨论、国外期刊精品文章简介等栏目。杂志为月刊,全年12期,16开本,每月20日发行,2022年每期定价60元。 杂志国内外公开发行。邮局订购邮发代号12-80。
正式出版
收录年代

    《临床肝胆病杂志》获评知网文库首期「星云计划」"星辉机构"奖

    《临床肝胆病杂志》编辑部
    1619页

    酪氨酸激酶抑制剂联合免疫检查点抑制剂在中晚期肝细胞癌二线治疗中的效果及安全性分析

    聂宏仲斌演沈健朱晓黎...
    1620-1626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 评估酪氨酸激酶抑制剂(TKI)联合免疫检查点抑制剂在中晚期肝细胞癌(HCC)二线治疗中的效果及安全性.方法 收集2018年1月—2022年12月苏州大学附属第一医院介入科收治的经过经肝动脉化疗栓塞术(TACE)联合一线TKI治疗后进展/不耐受,换用二线TKI联合或者不联合免疫检查点抑制剂的63例中晚期HCC患者的临床资料.其中使用二线TKI联合免疫检查点抑制剂共32例(联合组),使用二线TKI共31例(单纯组).依据改良实体瘤疗效评价标准(mRECIST)评估肿瘤反应,根据通用不良事件术语5.0标准(CTCAE 5.0)评估不良事件.使用Kaplan-Meier法计算两组的中位生存期(mOS)、中位无进展生存期(mPFS).比较两组的客观缓解率(ORR)和疾病控制率(DCR).基线资料及随访结果的组间比较采用χ2检验.结果 63例患者中位随访时间为16.5(3.2~53.4)个月.联合组mOS、mPFS 分别为24.3个月(95%CI:20.0~28.6)和9.8个月(95%CI:7.5~12.1),15.8个月(95%CI:11.4~20.1)和4.1个月(95%CI:3.2~4.9),两组mOS、mPFS之间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值分别为0.029、0.038).联合组ORR和DCR分别为47%和84%,单纯组为19%和65%,两组之间ORR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21),DCR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70).联合组中4例(12.5%)、单纯组中3例(10.0%)发生Ⅲ~Ⅳ级严重不良事件,两组均无药物不良反应致死事件,两组患者不良事件的发生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783).结论 与单用TKI治疗相比,TKI联合免疫检查点抑制剂作为中晚期HCC二线治疗的疗效更显著,且不会增加严重不良反应.

    癌,肝细胞分子靶向治疗免疫疗法免疫检查点抑制剂

    Nutrition Journal|补充维生素D对代谢功能障碍相关脂肪性肝病患者肝纤维化因子、维生素D受体和肝纤维化microRNA的影响:一项探索性随机临床试验

    袁丽华华瑞
    1626页

    肝豆状核变性不同基因型患者的肝病表型及临床特征分析

    黄元志王福川董漪徐志强...
    1627-1632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 研究肝豆状核变性(WD)不同基因型患者的肝病表型及临床特征.方法 选取2008年8月—2023年6月在解放军总医院第五医学中心确诊并进行基因检测的163例WD患者,收集临床表现、实验室检查、病理学检查、影像学检查和ATP7B基因检测结果.根据ATP7B基因突变情况将患者分为R778L突变组和非R778L突变组;P992L突变组和非P992L突变组;截断突变组和非截断突变组.分析ATP7B基因c.2333G>T/p.R778L突变(R778L突变)、c.2975C>T/p.P992L突变(P992L突变)以及截断突变患者的肝病表型和临床特征.计量资料组间比较采用Mann-Whitney U检验或Kruskal-Wallis H检验.计数资料组间比较采用χ2检验或Fisher确切概率法.结果 163例WD患者均表现为不同严重程度的肝病表型,121例(74.23%)被临床诊断为慢性肝病,36例(22.09%)为失代偿期肝硬化,6例(3.68%)为暴发性WD;此外,有5例(2例慢性肝病,3例失代偿期肝硬化)合并神经系统异常.163例WD患者最常见的ATP7B基因突变为R778L突变(等位基因频率为28.2%),其次为P992L突变(等位基因频率为12.6%),截断突变的等位基因频率为11.0%.3种突变在不同肝病表型之间的分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值均>0.05).R778L突变组的铜蓝蛋白水平显著低于非R778L突变组[0.04(0.02~0.08)g/L vs 0.08(0.03~0.13)g/L,Z=-2.889,P=0.004].P992L组的ALT[135.0(80.5~237.0)U/L vs 80.5(36.0~173.3)U/L,Z=2.684,P=0.007]和AST[121.4(77.0~195.0)U/L vs 84.0(39.0~123.3)U/L,Z=3.388,P<0.001]均显著高于非P992L突变组.截断突变组的铜蓝蛋白[0.03(0.02~0.08)g/L vs 0.06(0.03~0.11)g/L,Z=-3.136,P=0.002]和血清铜[3.20(2.15~5.00)mg/L vs 4.20(2.60~7.50)mg/L,Z=-2.296,P=0.025]水平均显著低于非截断突变组.结论 R778L突变、P992L突变和截断突变均与WD患者的肝病表型无关;但R778L突变与较低的铜蓝蛋白水平相关,P992L突变与较高的ALT和AST水平相关,截断突变与较低的铜蓝蛋白和血清铜水平相关.

    肝豆状核变性基因型表型

    血清肠型脂肪酸结合蛋白(I-FABP)在慢加急性肝衰竭发生发展中的预测价值

    韩才均朴美花黄媛吴政燮...
    1633-1638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 探讨血清肠型脂肪酸结合蛋白(I-FABP)对慢加急性肝衰竭(ACLF)发生发展的预测作用.方法 回顾性分析2020年9月—2023年3月延边大学附属医院收治的168例肝硬化失代偿患者的临床资料,观察入院合并ACLF的患者情况和随访6个月新发ACLF事件.采用ELISA法测定患者入院血清I-FABP水平.非正态分布计量资料两组间比较采用Mann-Whitney U检验,多组间比较采用Kruskal-Wallis H秩和检验.计数资料组间比较采用χ2检验.趋势性分析采用Jonckheere-Terpstra检验.采用Spearman相关分析两变量间相关性.多变量Cox回归法分析随访期间新发ACLF的影响因素.Kaplan-Meier曲线分析不同组间ACLF发生情况,并采用Log-rank检验评估差异.采用受试者工作特征曲线(ROC曲线)和曲线下面积评估I-FABP对ACLF发生、发展的预测性能.结果 入组168例患者中43例合并ACLF,125例无ACLF的患者在随访期间新发ACLF19例.纳入时合并ACLF患者的I-FABP水平高于无ACLF者,差异有统计学意义(Z=4.359,P<0.001).新发ACLF患者的I-FABP水平均高于未发生ACLF者,差异有统计学意义(Z=3.414,P<0.001).I-FABP随ACLF分级增加而升高(H=17.385,P<0.001,P趋势<0.001).多因素分析显示I-FABP与随访期间新发ACLF独立相关(HR=2.138,95%CI:1.297~3.525,P=0.003),且I-FABP三分位数显示出良好的区分能力(χ2=12.16,P<0.001).ROC曲线显示I-FABP对ACLF发生和发展具有较好的预测效能,ROC曲线下面积分别为0.854(95%CI:0.791~0.903)和0.747(95%CI:0.661~0.820),最佳截断值分别为2.07 μg/L和1.86 μg/L.结论 I-FABP是预测ACLF发生和发展的生物标志物,有助于临床识别高危患者,改善临床管理.

    慢加急性肝功能衰竭肠脂肪酸结合蛋白质类生物标记

    《临床肝胆病杂志》2025年1~3期重点号选题及执行主编

    《临床肝胆病杂志》编辑部
    1638页

    尿肝型脂肪酸结合蛋白(L-FABP)对慢加急性肝衰竭短期预后的预测价值

    吴华兰洪畅泽蒋秀华陈金军...
    1639-1645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 探讨肝型脂肪酸结合蛋白(L-FABP)对慢加急性肝衰竭(ACLF)患者严重程度及短期预后的预测价值.方法 研究对象149例来自于一个评估ACLF患者血小板功能的前瞻性、多中心队列,根据入院28天预后分为生存组(n=97)与死亡组(n=52).分析患者的性别、年龄、病因以及入院后24 h内的血常规、生化指标、器官衰竭情况并检测尿液及血液中L-FABP水平.正态分布的计量资料2组间比较使用成组t检验;非正态资料分布的计量资料2组间比较采用Mann-Whitney U检验;计数资料2组间比较采用χ2检验.Spearman相关性检验评估尿L-FABP与肝衰竭相关指标的相关性.绘制受试者工作特征曲线(ROC曲线)评价CLIF-OFs、MELD评分和尿L-FABP对于ACLF患者短期预后的预测价值;通过Kaplan-Meier分析尿L-FABP高水平组与低水平组患者短期死亡情况;采用Cox风险比例模型分析各因素对ACLF短期预后的影响.结果 两组患者在白细胞计数、血清TBil、INR、CLIF-OFs、MELD评分和尿L-FABP水平;脑衰竭、肝衰竭、凝血衰竭、肾脏衰竭、呼吸衰竭的比例方面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值均<0.05).相关性分析结果显示,尿L-FABP与血清TBil呈显著正相关(r=0.225,P=0.006).尿L-FABP水平预测28天预后的ROC曲线下面积(AUC)为0.804(95%CI:0.729~0.865,P<0.001),截断值为4.779 μg/dL(敏感度为73.08%,特异度为73.91%,约登指数为0.469 9).Kaplan-Meier生存分析发现,相比于尿L-FABP低水平组(尿L-FABP≤4.779 μg/dL),尿L-FABP高水平组(尿L-FABP>4.779 μg/dL)28天生存率显著降低(P<0.001).Cox风险比例模型分析发现,血清TBil(HR=1.003,95%CI:1.001~1.004)、CLIF-OFs(HR=2.283,95%CI:1.814~2.873)和高尿L-FABP水平(HR=4.568,95%CI:2.424~8.608)为ACLF短期预后的独立危险因素(P值均<0.05).结论 高尿L-FABP水平可作为ACLF短期预后的临床预测指标,需扩大样本量进一步验证其预测价值.

    慢加急性肝功能衰竭肝硬化脂肪酸结合蛋白质类预后

    间充质干细胞对慢加急性肝衰竭治疗效果的Meta分析

    丁航李小芬熊艳李艳艳...
    1646-1652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 系统评价间充质干细胞(MSC)治疗慢加急性肝衰竭的有效性和安全性.方法 本研究根据PRISMA指南完成,PROSPERO注册号:CRD42024517851.计算机检索PubMed、Embase、万方数据库、维普数据库和中国知网、中国生物医学数据库、Cochrane图书馆,搜集建库至2023年11月1日发表的有关于MSC治疗慢加急性肝衰竭的随机对照研究(RCT)、队列研究,根据纳入和排除标准对文献进行筛选,并对文献进行数据提取和质量评估,采用RevMan 5.3软件进行Meta分析.结果 共纳入11篇文献,803名研究对象进行本次Meta分析.结果 表明,MSC治疗可提高ACLF患者8周生存率(OR=2.71,95%CI:1.58~4.67,P=0.000 3)、12周生存率(OR=2.24,95%CI:1.36~3.69,P=0.001)、24周生存率(OR=2.09,95%CI:1.37~3.17,P=0.000 6)、48周生存率(OR=2.09,95%CI:1.29~3.40,P=0.003);可降低12周MELD评分(MD=-3.27,95%CI:-6.07~-0.48,P=0.02)、24周MELD评分(MD=-2.24,95%CI:-3.16~-1.33,P<0.000 01);可降低治疗后4周的TBil水平(MD=-36.86,95%CI:-48.72~-25.01,P<0.000 01);提高治疗后4周、24周的Alb水平(MD=2.11,95%CI:0.62~3.61,P=0.006;MD=3.54,95%CI:2.06~5.02,P<0.000 01).共6篇文献对不良事件进行了评价,无严重不良事件发生.结论 MSC治疗安全性良好,可提高患者生存率,一定程度上改善肝功能,具有临床应用价值.

    慢加急性肝功能衰竭间质干细胞治疗结果Meta分析

    Journal of the American Medical Association|阿司匹林治疗无肝硬化的代谢功能障碍相关脂肪性肝病随机临床试验

    韩潘十力高沿航
    1652页

    术前氨基末端脑钠肽前体(NT-proBNP)与肝移植术后急性肾损伤的关系探讨

    潘乃凡宋雪松
    1653-1660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 探究术前氨基末端脑钠肽前体(NT-proBNP)与肝移植术后急性肾损伤(AKI)的关系,明确肝移植术后AKI发生的影响因素,为早期预防肝移植术后AKI的发生提供诊断学参考指标.方法 回顾性收集吉林大学第一医院2020年9月13日—2022年6月30日行肝移植手术的成年患者病历资料.根据肝移植术后是否发生AKI将患者分为AKI组和非AKI组,采用倾向性评分匹配法(PSM)按照1∶4匹配两组患者基本信息.计量资料两组间比较采用成组t检验或Mann-Whitney U检验;计数资料两组间比较采用χ2检验或Fisher确切概率法.通过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肝移植术后AKI发生的独立危险因素.结果 共纳入144例肝移植患者,术后发生AKI者22例(15.3%),未发生AKI者122例(84.7%).经PSM平衡后共纳入93例患者,其中AKI组19例,非AKI组74例.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术前NT-proBNP水平(OR=7.692,95%CI:1.473~40.159,P=0.016)、术前纤维蛋白原水平(OR=5.520,95%CI:1.160~26.267,P=0.032)、手术时长(OR=15.802,95%CI:2.418~103.268,P=0.004)和术中出血量(OR=13.246,95%CI:2.291~76.594,P=0.004)是肝移植术后患者发生AKI的独立危险因素.结论 术前NT-proBNP水平可作为肝移植术后AKI发生的预测指标,同时能够为构建肝移植术后AKI的风险预测模型提供一定的参考价值.

    急性肾损伤肝移植氨基末端脑钠肽前体危险因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