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期刊导航|临床肝胆病杂志
期刊信息/Journal information
临床肝胆病杂志
吉林大学
临床肝胆病杂志

吉林大学

贾继东

月刊

1001-5256

Lcgdbzz@163.com

0431-88782542

130061

吉林省长春市新民大街519号

临床肝胆病杂志/Journal Journal of Clinical Hepatology北大核心CSTPCD
查看更多>>《临床肝胆病杂志》于1985年创刊,是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主管,吉林大学主办,中华医学会肝病学分会学术支持的医学专业期刊,是我国首个肝胆病专业杂志。ISSN 1001-5256,CN 22-1108/R。 本刊为百种中国杰出学术期刊(2018年、2020年)、中国精品科技期刊暨“中国精品科技期刊顶尖学术论文(F5000)”项目来源期刊(2017-2023)、《世界期刊影响力指数(WJCI)报告(2021科技版)》收录期刊(Q4区)、北大中文核心期刊、中国科技论文统计源期刊(中国科技核心期刊)、RCCSE中国核心学术期刊(A)。本刊核心影响因子为1.793,核心总被引频次、综合评价总分在消化病学类核心期刊中均蝉联第1位,综合评价总分在40个医学学科、743种医学核心期刊中排名第13位,位居前1.75%;在112个自然科学学科、2070种科技核心期刊中排名第55位,位居前2.66%。 杂志以提升肝胆胰疾病临床诊疗水平和推动基础研究向临床转化为方向,以服务广大临床医生和科研工作者为己任,主要反映国内外肝胆胰疾病防治工作的重大进展,促进国内外肝胆胰领域学术交流。刊载内容实行肝胆胰并重,内外科并重,中西医并重,临床与基础并重。设述评、专家论坛、指南与规范、指南解读、论著、病例报告、综述、学术争鸣、临床病例讨论、国外期刊精品文章简介等栏目。杂志为月刊,全年12期,16开本,每月20日发行,2022年每期定价60元。 杂志国内外公开发行。邮局订购邮发代号12-80。
正式出版
收录年代

    60岁以上原发性肝癌患者术后谵妄发生风险预测模型的构建及验证

    马垚李婷张秋实胡玲...
    1816-1821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 分析构建老年原发性肝癌患者术后谵妄发生风险预测模型,并验证其应用价值.方法 采用回顾性分析方式,选择2020年3月—2023年1月武汉科技大学附属天佑医院收治的老年原发性肝癌患者175例,记录患者术后谵妄发生率,并就可能影响谵妄发生的各因素进行单因素及多因素回归分析,构建其预测模型,并对该预测模型的临床应用价值进行验证分析.计量资料两组间比较采用成组t检验,计数资料两组间比较采用χ2检验,对可能影响老年原发性肝癌患者谵妄发生的各因素进行单因素及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采用ROC曲线分析模型对患者谵妄发生的预测价值.结果 175例老年原发性肝癌患者中,发生术后谵妄患者41例,发生率为23.43%.单因素分析结果显示,年龄、合并两种以上基础疾病、肝功能Child-Pugh分级、术前血乳酸值、手术时间、术前血红蛋白以及术前血清白蛋白与患者术后谵妄发生有关(t=3.534,χ2=12.000,χ2=4.938,t=7.561,t=5.768,t=5.141,t=6.148,P值均<0.05).对上述单因素分析具有统计学意义的各因素进行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手术时间、术前血红蛋白、术前血清白蛋白以及年龄进入回归模型(P值均<0.05),为影响老年原发性肝癌患者术后谵妄发生的独立危险因素.根据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构建老年原发性肝癌术后谵妄预测模型:-2.222+3.678×手术时间-2.441×术前血红蛋白-3.904×术前血清白蛋白+1.807×年龄.对上述预测模型的预测效果进行分析,该模型ROC曲线下面积为0.931(P<0.001,95%CI:0.890~0.971),最佳截断值为-1.604(敏感度为87.80%,特异度为87.30%).前瞻性纳入2023年2月—2023年6月在武汉科技大学附属天佑医院行根治性治疗手术的老年原发性肝癌患者56例进行模型验证,根据上述建立的风险预测模型,其中高危组患者14例,低危组42例,高危组患者术后谵妄发生率显著高于低危组(71.43%vs 11.90%,χ2=16.056,P<0.05).结论 年龄、手术时间、术前血清白蛋白以及术前血红蛋白是影响老年原发性肝癌患者术后谵妄发生的重要因素,根据上述因素拟定相应的风险预测模型,且该模型预测效果良好,值得进一步深入分析.

    肝肿瘤肝切除术谵妄老年人Logistic模型

    基于生物信息学分析构建肝细胞癌患者新型双硫死亡相关预后模型

    宋铮罗维常秀娟杨永平...
    1822-1832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 探讨双硫死亡基因在肝细胞癌(HCC)中的表达情况,研究双硫死亡对HCC的预后价值并构建预后模型,分析其影响HCC的生物学过程和对索拉非尼耐药的影响.方法 从TCGA-LIHC数据库中收集HCC患者的mRNA表达谱和相应临床数据.利用LASSO-Cox回归算法构建TCGA队列中的4基因预后预测模型.在外部数据集ICGC和GSE14520队列中验证模型的预后效能.基于癌症药物敏感性基因组学数据分析双硫死亡模型对索拉非尼治疗反应的预测作用.此外,进行GO和KEGG功能分析,以深入了解双硫死亡相关基因的生物学功能.计量资料两组间比较采用成组t检验;计数资料两组间比较采用χ2检验.采用Kaplan-Meier曲线和Log-rank检验评估预后差异;采用单因素和多因素Cox回归分析研究风险评分是否独立影响患者预后.结果 在TCGA队列中行单因素Cox回归分析,7个已知的双硫死亡相关基因与HCC总生存期(OS)显著相关(P值均<0.05);进一步通过LASSO-Cox回归分析,构建双硫死亡相关的基因(DRG)预后模型,并计算风险评分(RS-DRG),RS-DRG=0.061 6×GYS1 表达水平+0.152 8×LRPPRC表达水平+0.268 3×RPN1 表达水平+0.183 5×SLC7A11表达水平.Log-rank检验表明双硫死亡模型中高风险评分患者的OS明显低于低风险评分患者(P<0.001).根据多因素Cox回归结果,在TCGA和ICGC队列中,风险评分都是OS的独立预测因子(TCGA:HR=1.869,P=0.002;ICGC:HR=3.469,P=0.004).Spearman相关分析表明RS-DRG与肿瘤微环境中的多种免疫细胞类型(包括B淋巴细胞、CD4+T淋巴细胞、中性粒细胞、巨噬细胞和树突状细胞)的浸润水平呈显著正相关(P值均<0.05).高风险评分组患者索拉非尼IC50值更低,对索拉非尼更敏感(P<0.001).KEGG/GO富集分析显示双硫死亡风险差异基因显著富集于多种有丝分裂相关的分子功能.结论 本研究构建了一种新的双硫死亡相关基因预后模型,在预测HCC预后方面具有潜在的临床应用价值;以双硫死亡基因为靶点可能是治疗HCC的一种很有前景的方法.

    癌,肝细胞二硫化物类计算生物学比例危险度模型

    AU富集元件结合因子1(AUF1)在肝细胞癌中的表达及预后评估价值

    段愿张婷张婧关贵文...
    1833-1839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 探究AU富集元件RNA结合蛋白1(AUF1)对肝癌细胞增殖、凋亡、迁移能力的影响及可能机制,阐明AUF1在肝细胞癌(HCC)进展中发挥的作用及分子机制.方法 利用UALCAN和TCGA-HCC数据库分析AUF1在泛癌中的表达以及AUF1表达水平与HCC患者临床病理学特征和预后的相关性;利用CCK-8、细胞凋亡、Transwell小室迁移等实验在细胞水平探究AUF1的功能;利用RNA-seq分析AUF1敲减后肝癌细胞转录组变化.计量资料两组间比较采用t检验,Kaplan-Meier法绘制生存曲线,Log-rank检验评估生存率差异.结果 相较于正常组织,AUF1的mRNA和蛋白水平在多种肿瘤组织中呈异常表达(P值均<0.05).AUF1的mRNA水平与HCC恶性程度以及早期肝癌的不良预后呈正相关(P值均<0.05).与对照组相比,过表达外源AUF1促进肝癌细胞的增殖、抑制肝癌细胞的凋亡及迁移.而AUF1敲减则抑制肝癌细胞增殖、促进肝癌细胞凋亡及迁移.RNA-seq分析发现,AUF1敲减主要影响Wnt/β-cateinin通路,并下调β-catenin蛋白水平.结论 AUF1的异常表达与早期肝癌的预后有关,AUF1的促癌作用可能与其激活Wnt信号通路有关.

    癌,肝细胞核不均一核糖核蛋白DWnt信号通路

    华蟾素调控AKT介导的上皮间质转化抑制肝细胞癌肺转移裸鼠模型的作用机制

    杨悦续嗣钰王珏杜施霖...
    1840-1847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 研究华蟾素通过调控肝细胞癌(HCC)上皮间质转化(EMT)抑制HCC转移的作用和机制.方法 将36只6周龄雄性BALB/c裸鼠尾静脉注射MHCC97H细胞建立肝癌肺转移瘤模型,随机分为华蟾素高、低剂量组和对照组.建模当日起分别腹腔注射华蟾素120 µL/kg、60 µL/kg或生理盐水,每周2次.8周后取肺组织行HE染色检测肝癌肺转移率.MHCC97H细胞用华蟾素高、低剂量(2.5 µL/mL、5 µL/mL)干预,通过划痕实验、RT-PCR以及Western Blot检测细胞迁移能力和EMT相关分子的表达.用CoCl2孵育模拟低氧环境诱导MHCC97H细胞,同时加入高、低剂量华蟾素干预,通过划痕实验和Western Blot检测华蟾素对低氧诱导的细胞迁移能力和EMT的影响.使用转录组学分析华蟾素对MHCC97H细胞的效应机制.用Western Blot检验华蟾素干预对MHCC97H细胞的蛋白激酶B(AKT)、磷酸化AKT(P-AKT)表达水平的影响.计量资料多组间比较采用单因素方差分析,进一步两两比较采用LSD-t检验,两组间比较采用成组t检验.结果 华蟾素干预组裸鼠较对照组肝癌肺转移率下降.与对照组相比,华蟾素干预使MHCC97H细胞划痕愈合率减小、上皮型分子表达上调(t=2.860,P<0.05),并使EMT转录因子和基质型分子下调(t值分别为3.545、2.022、2.852、2.341,P值均<0.05).低氧诱导上调MHCC97H细胞划痕愈合率和基质型分子、EMT转录因子表达水平(P值均<0.05),华蟾素干预逆转EMT变化并抑制划痕愈合(P值均<0.05).肝癌细胞转录组学分析显示,华蟾素组与对照组存在显著的基因差异,华蟾素主要影响了肿瘤、代谢、免疫和信号传导相关基因表达,其中AKT信号转导通路中的差异基因数量最多.进一步检测发现华蟾素干预可下调HCC 细胞AKT、P-AKT和P-AKT/AKT的水平(t值分别为2.434、3.401、2.258,P值均<0.05).结论 华蟾素可抑制肝癌转移,尤其对于低氧环境诱导的肝癌转移具有显著抑制作用,调控AKT信号转导通路介导的HCC细胞EMT可能是其部分作用机制.

    癌,肝细胞肿瘤转移华蟾素上皮-间质转化

    血清脂联素、网膜素及内脂素水平与急性胰腺炎严重程度的相关性分析

    许新陈章兴
    1848-1852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 探讨血清脂联素、网膜素及内脂素水平与急性胰腺炎(AP)严重程度的相关性.方法 收集2022年3月—2023年10月厦门大学附属成功医院收治的70例AP患者和35例对照组健康者的血液标本,采用酶联免疫吸附试验检测各组入院24 h内血清脂联素、网膜素及内脂素水平.计量资料组间比较采用方差分析,进一步两两比较采用LSD-t检验;计数资料组间比较采用χ2检验.各指标相关性用Pearson相关性分析,采用受试者工作特征曲线评估3项指标对重症急性胰腺炎(SAP)预测价值.结果 AP组的血清网膜素及内脂素水平明显高于对照组(t值分别为5.51、9.41,P值均<0.01),随着病情的加重,内脂素水平逐渐升高(F=43.32,P<0.01),而网膜素随着病情的加重变化不明显(F=0.47,P>0.05).AP组的脂联素水平低于对照组(t=-14.47,P<0.01),且随着病情的加重而逐渐下降(F=35.61,P<0.01).血清内脂素水平与急性生理与慢性健康评分(APACHE-Ⅱ评分)正相关(r=0.547,P<0.01),脂联素水平与之负相关(r=-0.520,P<0.01),而网膜素与APACHE-Ⅱ评分关系不明显(r=0.007,P>0.05).3项指标预测SAP的受试者工作特征曲线下面积(AUC)分别为0.893、0.570及0.829,将AUC>0.7的脂联素及内脂素两组联合检测时SAP的AUC为0.953,敏感度0.900,特异度0.933.结论血清脂联素及内脂素水平与AP的严重程度密切相关,对预测SAP具有重要的临床意义,两者联合检测具有更高的价值,但网膜素水平与AP的严重程度是否相关尚需进一步研究.

    胰腺炎,急性坏死性脂联素烟酰胺磷酸核糖基转移酶

    胰腺癌类器官模型的构建及其对化疗药物的敏感性试验

    王靖宇黄容卢艳陈子然...
    1853-1858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 建立及鉴定患者来源的类器官模型,并利用该模型进行化疗药物敏感性检测.方法 利用已确诊胰腺癌的2例女性患者的手术标本获取肿瘤组织消化后获取胰腺癌细胞,利用基质胶接种于培养皿中进行三维培养;制备石蜡切片并进行苏木精-伊红(HE)染色和免疫组化染色,通过与亲本肿瘤组织对比,检测其能否保留体内肿瘤的组织病理学特征;利用不同浓度的7种化疗药物处理胰腺癌类器官,使用Cell Titer-Glo®3D试剂测定细胞活力,分析药敏结果.结果 成功建立了2例患者来源的胰腺癌类器官,HE染色和免疫组化染色结果显示胰腺癌类器官与其来源的患者肿瘤在组织病理学特征上一致;2例胰腺癌类器官均对吉西他滨单药、奥沙利铂与SN38+氟尿嘧啶联用更为敏感,患者1较患者2敏感性更高,来自不同患者的类器官对药物反应存在个体差异.结论 本研究成功构建的胰腺癌类器官模型能够反映亲本胰腺肿瘤的组织学分型,并能够进行体外化疗药物敏感性试验,有望为患者临床用药提供参考.

    胰腺肿瘤类器官药物疗法,联合敏感性试验

    术前ALT/AST联合多期CT影像学指标对胰十二指肠切除术后临床相关胰瘘的预测价值

    潘均昊辛建王春晖
    1859-1867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 探讨胰十二指肠切除术后发生临床相关胰瘘(CR-POPF)的危险因素,并建立预测模型,对CR-POPF患者进行早期预测.方法 选取北部战区总医院2019年1月—2023年10月244例行胰十二指肠切除术的患者,经过严格的纳入排除标准筛选后最终纳入179例患者,根据是否发生CR-POPF分为非CR-POPF组(n=120)和CR-POPF组(n=59).采用单因素和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确定CR-POPF相关的独立危险因素,并构建列线图.采用受试者工作特征曲线评价预测效果,校准曲线评价模型校准度,用临床决策曲线和临床影响曲线分析验证模型的临床应用价值.计数资料组间比较采用χ2检验或Fisher精确概率法;计量资料符合正态分布的2组间比较采用成组t检验,偏态分布的2组间比较采用Mann-Whitney U检验.结果 179例患者中59例发生CR-POPF,发生率为33.0%.经过多因素Logistic分析确定术后CR-POPF的独立危险因素:较大的ALT/AST(OR=2.221,P=0.004)、主胰管直径≤3 mm(OR=0.276,P=0.022)、较大的腹膜胰颈前距离(OR=1.034,P=0.027)、较小的细胞外体积分数(OR=0.001,P=0.005).根据上述4个独立危险因素构建预测胰十二指肠术后CR-POPF的列线图,该模型的受试者工作特征曲线下面积为0.837,敏感度为0.932,特异度为0.725.决策曲线和影响曲线的结果也显示该列线图具有良好的临床实用性.结论 术前临床指标联合多期CT共同预测胰十二指肠切除术后CR-POPF的模型效能良好,可以在术前对胰瘘高危患者进行早期识别,进一步指导临床工作.

    胰十二指肠切除术计算机断层扫描危险因素胰腺瘘列线图

    《临床肝胆病杂志》推荐使用的规范医学名词术语

    1867页

    失代偿期肝硬化合并多原发癌1例报告

    晁文婷黄睿
    1868-1872页
    查看更多>>摘要:多原发癌是指在同一个体中存在一种以上的具有不同组织学和部位的癌症,临床较为罕见.本文报告1例肝硬化失代偿期合并多原发癌的病例,主要讨论了肝硬化失代偿期患者合并多原发癌的诊治经过及临床启示.

    肝硬化多原发癌腹水门体分流术,经颈静脉肝内

    Journal of Hepatology|与肝脂肪相关的不同遗传变异及其与心血管疾病和癌症的对比关系

    AHMED ACULE MBELL JD刘坤禹...
    1872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