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期刊导航|临床泌尿外科杂志
期刊信息/Journal information
临床泌尿外科杂志
临床泌尿外科杂志

曾甫清

月刊

1001-1420

LCMNWKZZ@qq.com

027-85726342-8015

430022

武汉市解放大道1277号

临床泌尿外科杂志/Journal Journal of Clinical Urology北大核心CSTPCD
查看更多>>本刊是国内外公开发行的科学技术类期刊。期刊以临床为主,兼顾基础研究;着重交流临床经验,介绍与临床密切相关的新理论、新技术、新药品、新器械的应用,帮助读者了解本学科国内外的最新信息,提高医师临床辨证思维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正式出版
收录年代

    再评回肠通道术的应用现状及对未来尿流改道方式的展望

    牛亦农明杰
    467-471页
    查看更多>>摘要:根治性膀胱切除加盆腔淋巴结清扫术是治疗肌层浸润性膀胱癌和高危非肌层浸润性膀胱癌的金标准.尿流改道是该复杂手术的重要组成部分,回肠通道术操作相对简单易行、安全性好,仍然是目前最常用的尿流改道方式之一.在目前外科技术快速发展的时代背景下,本文将对回肠通道术的应用现状和尿流改道的未来发展再作述评.

    膀胱癌根治性膀胱切除术回肠通道术尿流改道

    经肠系膜浆膜下隧道输尿管吻合技术在原位新膀胱术中的应用

    付什李海皓詹辉李宁...
    472-474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探讨经肠系膜浆膜下隧道输尿管吻合技术在乙状结肠新膀胱手术中的临床应用.方法:纳入2016年1月 2020年1月昆明医科大学第二附属医院收治的46例膀胱癌患者,采用标准根治性膀胱切除术和乙状结肠原位尿流改道.取25 cm乙状结肠制作储尿囊,在储尿囊两侧肠系膜缘戳孔,将输尿管经肠系膜浆膜下拖入膀胱约1.5 cm,用4-0可吸收线作4~6针间断缝合固定于膀胱黏膜.修整输尿管末端,在输尿管内留置6~8 F支架管,剖开输尿管末端上缘,将剖开的输尿管向下方展开形成扇形,用4-0可吸收线在扇形顶端将输尿管与储尿囊后壁黏膜2针缝合.结果:手术时间200~300 min,术中失血量300~725 mL,平均住院时间(22.6±6.1)d,无围手术期死亡病例.术后随访4~59个月,平均34个月.在3个月后的长期随访中,有3例患者出现单侧肾积水,经输尿管镜检查发现输尿管-新膀胱吻合口狭窄.无输尿管反流病例.日间控尿率为81.1%,夜间控尿率为55.9%.4例患者残余尿测定超过50mL.最大新膀胱容量平均为(410±60)mL.结论:经肠系膜浆膜下隧道输尿管吻合技术简单、可靠,可实现抗反流作用的同时保证较低的输尿管狭窄发生率.

    膀胱癌乙状结肠新膀胱输尿管新膀胱吻合抗反流吻合

    腹腔镜根治性膀胱切除术五连胜的预测因素及患者预后分析

    张玉冬杨坤明杰蒋铭心...
    475-482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探讨中国膀胱癌(bladder cancer,BCa)患者行腹腔镜根治性膀胱切除术(laparoscopic radical cystectomy,LRC)达到五连胜对判断远期预后的价值,分析达到五连胜的预测因素.方法:对2015年5月-2022年4月在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友谊医院、附属北京世纪坛医院及北京朝阳医院接受LRC的174例BCa患者进行回顾性分析.采用Zapała等提出的五连胜标准:①切缘阴性;②清扫≥ 10个淋巴结;③术后90 d内不存在高级别(Clavien-Dindo Ⅲ~Ⅴ级)并发症;④术后1年内肿瘤无复发;⑤术后1年内无尿流改道相关并发症.同时满足以上5项标准视为实现"五连胜",否则纳入非五连胜组.为均衡混杂因素,2组患者进行倾向性评分匹配(pro-pensity score matching,PSM),按1∶1匹配,比较2组患者一般资料.PSM后,采用Kaplan-Meier法绘制生存曲线;采用Cox回归分析达成五连胜与患者术后总生存期(overall survival,OS)和肿瘤特异性生存期(cancer-specif-ic survival,CSS)的关系;采用logistic回归分析五连胜达成的预测因素.结果:纳入的174例患者中,86例(49.4%)患者实现五连胜.其中,切缘阴性、清扫≥10个淋巴结、术后90 d内不存在高级别(Clavien-Dindo Ⅲ~Ⅴ级)并发症、术后1年内肿瘤无复发、术后1年内无尿流改道相关并发症的达成率分别为94.8%、75.3%、90.8%、83.3%、86.2%.在中位48个月的随访中,分别有42例患者死亡和40例患者出现肿瘤复发或转移.PSM前五连胜组与非五连胜组患者的年龄、性别、体重指数(BMI)、吸烟史、加速康复外科(enhanced recovery af-ter surgery,ERAS)临床管理策略的应用情况、尿流改道类型(回肠通道术/回肠新膀胱术)、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五连胜组患者术后病理T分期(P<0.001)、淋巴结阳性率(P<0.001)低于非五连胜组.PSM后,2组患者一般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Kaplan-Meier生存曲线显示五连胜组患者的OS(P<0.001)和CSS(P<0.001)均显著高于非五连胜组.多因素Cox回归模型显示,达到五连胜是影响BCa 患者 LRC 术后 OS(HR=0.224,95%CI:0.073~0.682,P=0.008)和 CSS(HR=0.133,95%CI:0.035~0.499,P=0.003)的独立危险因素.多因素 logistic 回归分析中,pT≥T3(OR=0.379,95%CI:0.184~0.780,P=0.008)、淋巴结阳性(OR=0.153,95%CI:0.049~0.479,P=0.001)均为影响五连胜达成的独立预测因素.结论:本组行LRC的中国患者实现五连胜比例与国际先进水平相似.实现五连胜显著改善BCa患者OS和CSS,其中T分期、淋巴结阳性是影响达到五连胜的独立预测因素.

    膀胱癌根治性膀胱切除术腹腔镜五连胜肿瘤学结果

    机器人辅助女性保留生殖器官膀胱根治性切除联合全腔内原位回肠新膀胱重建的初步经验

    刘洋周晓洲付炯李珍燕...
    483-487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探讨女性膀胱癌患者保留生殖器官的机器人辅助根治性膀胱切除联合全腔内原位回肠新膀胱重建结合经自然腔道取标本的疗效,总结临床经验技术.方法:回顾性分析2021年7月-2023年5月陆军军医大学第一附属医院全军泌尿外科收治的8例女性膀胱尿路上皮癌患者的临床资料.患者年龄53~73岁,平均63.3岁;体重指数17.3~27.9 kg/m2,平均23.1 kg/m2;美国麻醉科医师协会评分1~3分,平均2分.均行保留生殖器官的机器人辅助根治性膀胱切除联合全腔内原位回肠新膀胱重建,并经阴道取标本.围手术期采用加速康复外科,并在术后3个月开始随访患者的肿瘤学和排尿功能学状态.结果:8例女性患者手术均顺利完成.手术时间265~451 min,平均344.8 min;术中估计出血量150~500 mL,平均281.3 mL.术后患者住院时间为14~25d,平均16.9 d.1例患者术后第7天出现回肠新膀胱瘘,保守治疗后于术后25 d出院;另1例患者术后1个月左右复查CT提示盆腔淋巴囊肿(直径约14 cm),CT引导下穿刺引流后恢复.术后3个月左右行新膀胱尿动力学检查,新膀胱容量195.8~369.0 mL,平均249.1 mL;残余尿0~60 mL,平均24.4 mL,无患者需要间歇清洁导尿.尿失禁评估显示87.5%、12.5%和0的患者在白天被评为良好、满意和不满意,62.5%、25.0%和12.5%的患者在夜间被评为良好、满意和不满意.中位随访16.8(10~33)个月,未见肿瘤复发及转移.结论:女性膀胱癌患者行保留生殖器官的机器人辅助根治性膀胱切除联合全腔内原位回肠新膀胱重建结合经自然腔道取标本,在临床上是安全可行的,相比经典的膀胱根治性切除原位新膀胱,可能获得更好的排尿功能.

    膀胱癌女性机器人辅助膀胱癌根治保留生殖器官全腔内原位回肠新膀胱

    容积调强放射治疗在高龄膀胱癌患者中的安全性研究

    秦尚彬高献书李洪振李晓颖...
    488-491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评价容积调强放射治疗在高龄膀胱癌患者中的安全性和症状缓解率.方法:收集2019年5月-2023年7月于北京大学第一医院放疗科就诊的膀胱癌患者,依据纳入与排除标准,最终46例高龄膀胱癌患者纳入分析,收集这部分患者的一般情况资料,包括年龄、性别、病理类型、TNM分期以及接受的放疗剂量和范围.同时随访收集患者的治疗相关不良反应、症状缓解情况等信息.结果:46例患者中位年龄85(74~94)岁.93.7%的患者病理类型为尿路上皮癌,≥T3的患者占67.4%.全部患者均接受了容积调强放射治疗和每日锥形束CT(cone-beam CT,CBCT)图像引导下的放射治疗.不良反应主要出现在泌尿系统,急性≥3级的泌尿不良反应发生率为6.5%,主要表现为尿痛;晚期≥3级的泌尿不良反应发生率为10.8%,主要表现为血尿、尿痛,其中1例出现了膀胱瘘.无其他≥3级的急性和晚期不良反应.总体的症状缓解率为80.4%,其中,血尿缓解率为94.3%.结论:对于高龄、不耐受手术或化疗的膀胱癌患者而言,采用容积调强放射治疗可以实现肿瘤局部高剂量照射,总体可耐受、近期疗效较好,有可能是年老体弱膀胱癌患者的治疗选择之一.然而,最佳的照射剂量仍需要进一步研究.

    膀胱癌容积调强放射治疗高龄患者照射剂量

    术前18F-FDG PET/CT联合中性粒细胞与淋巴细胞比值预测膀胱全切患者淋巴结转移的价值

    杨坤范云鹏杨吉刚牛亦农...
    492-496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分析术前18F-氟代脱氧葡萄糖正电子发射/计算机断层显像(18F-fluorodeoxyglucose positron emission/computed tomography,18F-FDG PET/CT)中盆腔淋巴结最大标准化摄取值(maximal standardized up-take value,SUVmax)联合中性粒细胞与淋巴细胞比值(neutrophil to lymphocyte ratio,NLR)对根治性膀胱切除术(rad cal cystectomy,RC)患者淋巴结转移的预测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2017年1月-2023年12月于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友谊医院接受RC且术前1个月内行18F-FDG PET/CT检查的85例患者的临床资料和病理资料,最终纳入66例患者,根据术后病理结果,分为淋巴结转移组(14例)和淋巴结非转移组(52例).收集患者18F-FDG PET/CT淋巴结SUVmax及术前1周内血常规结果,计算NLR及血小板与淋巴细胞比值(platelet to lym-phocyte ratio,PLR),以淋巴结SUVmax≥2作为影像学转移截断值.应用受试者工作特征(ROC)曲线分析淋巴结SUVmax、NLR及两者联合曲线下面积(AUC).结果:淋巴结转移组患者病理T分期、SUVmax、NLR、PLR明显高于非转移组患者(P<0.01).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患者病理T分期、淋巴结SUVmax及NLR是预测病理淋巴结转移的独立危险因素(均P<0.05).ROC曲线显示以SUVmax≥2预测患者病理淋巴结转移的AUC为0.753(95%CI:0.626~0.879),灵敏度和特异度分别为92.9%和57.7%,阳性预测值和阴性预测值分别为37.1%和96.8%;NLR预测患者病理淋巴结转移的AUC为0.867(95%CI:0.759~0.975),根据约登指数,计算NLR最佳截断值为2.5,此时灵敏度和特异度分别为92.9%和73.1%,阳性预测值和阴性预测值分别为40.9%和97.4%;联合SUVmax和NLR后,预测病理淋巴结转移AUC为0.906(95%CI:0.816~0.995),灵敏度和特异度分别为85.7%和90.4%,阳性预测值和阴性预测值分别为70.6%和95.9%.结论:18F-FDG PET/CT淋巴结SUVmax及NLR可预测RC患者病理淋巴结转移的发生,两者联合诊断对淋巴结转移的预测价值更高.

    膀胱癌盆腔淋巴结转移PET/CT中性粒细胞淋巴细胞

    基于不良病理学特征的膀胱尿路上皮癌预后因素分析

    郭璇骏何磊郝瀚王爱香...
    497-501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探讨膀胱癌患者根治性全切标本中不良病理学特征与患者预后的关系.方法:回顾性收集2006年1月1日-2023年12月1日于北京大学第一医院泌尿外科就诊并接受手术治疗患者的临床病理资料和预后信息,共纳入1 158例患者.主要研究终点为总生存期(overall survival,OS).使用Kaplan-Meier法绘制生存曲线,采用单因素和多因素Cox比例风险回归模型评估患者不良病理学特征对患者预后的影响.结果:1 158例患者中男957例,女性201例;年龄22~92岁,中位年龄65.91(14)岁.平均随访时间39.75个月,性别(男vs女)、T分期(T2、T3、T4 vs T1)、淋巴结密度、鳞状化生、腺样分化、脉管侵犯和未分化癌是膀胱癌根治术后患者预后不良的独立危险因素(P<0.05).而WHO分级、肉瘤样分化、肿瘤坏死、神经浸润、前列腺尿道受累等组织病理学因素,与不伴有相应不良病理因素患者的OS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多因素Cox比例风险回归模型结果显示,T分期(T3、T4 vs T1)和脉管侵犯是OS的独立预后因素(P<0.05).结论:T分期(T3、T4 vsT1)和脉管侵犯是膀胱尿路上皮癌患者根治术后OS的独立预后因素,对术后高危患者的早期识别具有临床意义,并有助于指导进一步治疗.

    尿路上皮癌膀胱癌膀胱全切术病理学特征预后

    腹腔镜根治性膀胱切除术后泌尿系感染与输尿管支架管关系的研究

    薛晓强徐维锋刘广华谢燚...
    502-507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初步探讨输尿管支架管拔除后泌尿系感染的危险因素,并总结病原菌谱及其敏感药物.方法:采用前瞻性随机队列研究方法,将2019年8月-2022年10月在北京协和医院进行腹腔镜根治性膀胱切除术及肠道尿流改道术的60例患者分为试验组和对照组,每组30例.试验组拔管时预防性使用抗生素,对照组未使用.通过logistic回归分析拔管后泌尿系感染的危险因素,观察并描述药敏实验结果的差异,总结术后感染的发生规律.结果:在试验组中,导管尖端培养呈阳性的患者17例(56.67%),最终发生感染的患者8例(26.67%);而在对照组中,导管尖端培养呈阳性的患者19例(63.33%),实际发生感染的患者14例(46.67%).在拔管后6 h内应用碳青霉烯类抗生素可以显著降低拔管后尿路感染的风险(P=0.038,OR=2.414).体重指数增大、糖尿病史、术前白蛋白水平降低以及术后返回ICU被确定为拔管后尿路感染的独立危险因素.拔管后尿路感染的主要病原菌为大肠埃希菌和肠球菌.拔管后进行血培养以寻找致病菌存在一定的假阳性率和滞后性.结论:拔管时应用碳青霉烯抗生素可以有效降低尿路感染的发生风险.对于进行根治性膀胱切除并进行肠道尿流改道的患者,建议在拔管同时进行导管尖端培养和药敏检测,以指导后续治疗.

    腹腔镜根治性膀胱切除术输尿管支架管泌尿系感染菌血症

    根治性膀胱切除术围术期静脉血栓栓塞风险分析

    白一多胡海龙郄云凯
    508-512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根治性膀胱切除术(radical cystectomy,RC)患者在手术后常常面临静脉血栓形成的风险,这不仅延长了住院时间,还可能导致严重的并发症,如肺栓塞等.本研究旨在探索真实世界中RC患者围术期静脉血栓栓塞(venous thromboembolism,VTE)事件的发生概率及其相关风险因素,为临床治疗提供指导.方法:收集2022年1月-2023年12月于天津医科大学第二医院泌尿外科行RC治疗的患者相关资料.制定相应的纳入、排除标准.通过x2检验、logistic分析、Student t检验对统计学数据资料进行验证.结果:收集到88例患者信息,其中男72例,女16例;中位年龄71岁.围术期共确诊33例(37.5%)VTE事件,术后VTE事件26例(29.5%),其中2例为静脉血栓进展.分析各类因素对围术期VTE的影响,发现吸烟、既往血栓栓塞病史是影响静脉血栓形成的背景风险因素(P=0.002,P=0.01).对于术后静脉血栓来说,术前低分子肝素应用时长(P=0.01)、有无截石位操作(P=0.034)为影响其发生概率的风险因素.结论:具有血栓栓塞病史及吸烟史的患者应着重围术期血栓的预防性干预措施,在控制手术时间的同时需要进一步完善围术期预防性抗凝方案,包括但不限于围术期低分子肝素、防血栓弹力袜、下肢按摩、早期活动等措施.同时也建议行前瞻性研究进一步探索围术期静脉血栓预防性抗凝措施的效果与用药方案指导.

    膀胱癌根治性膀胱切除术静脉血栓栓塞抗凝

    新辅助化疗及联合免疫治疗在肌层浸润性膀胱癌中的疗效分析:单中心真实世界回顾性研究

    周明杨潇曹强蔡令凯...
    513-517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探讨膀胱癌化疗联合免疫治疗的新辅助方案治疗肌层浸润性膀胱癌(muscle-invasive bladder cancer,MIBC)患者的疗效和安全性.方法:收集分析2018年1月-2023年3月南京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泌尿外科收治的共56例MIBC患者的临床资料.根据新辅助治疗方案的不同将患者分为化疗组(34例)与联合组(22例),化疗组使用吉西他滨联合顺铂新辅助化疗,联合组在此化疗基础上加用免疫检查点抑制剂替雷利珠单抗200 mg或特瑞普利单抗240 mg.比较2组患者的病理降期率、病理完全缓解率及中短期不良反应发生率等相关指标.结果:联合组中12例(54.5%)患者获得了病理完全缓解(ypT0)、5例(22.7%)患者部分缓解(ypT1/Ta/Tis),病理降期率为77.3%,病理完全缓解率为54.5%;化疗组中8例(23.5%)患者获得了病理完全缓解、6例(17.6%)患者部分缓解,病理降期率为41.2%,病理完全缓解率为23.5%;2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联合组亚组间的病理降期率及病理完全缓解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2组患者均未发生严重过敏反应和导致患者死亡的严重不良事件,未出现4级不良事件.联合组3级不良事件发生率高于化疗组(45.6%vs 35.3%),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吉西他滨、顺铂化疗联合免疫治疗的新辅助治疗方案可明显提高患者的病理降期率和病理完全缓解率,且不明显增加中短期3级不良事件发生率.

    膀胱癌新辅助化疗免疫治疗肌层浸润性膀胱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