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期刊导航|临床麻醉学杂志
期刊信息/Journal information
临床麻醉学杂志
临床麻醉学杂志

张国楼,徐建国

月刊

1004-5805

jca@lcmzxzz.com

025-83472912

210003

南京市紫竹林3号

临床麻醉学杂志/Journal Journal of Clinical AnesthesiologyCSCD北大核心CSTPCD
查看更多>>本刊为国内外公开发行的麻醉专业学术刊物,以围术期麻醉处理、急救复苏、重症监测治疗及疼痛治疗为主要内容,兼及有关边缘学科。本刊以临床麻醉为主要特色,注重文稿质量和编排水平,栏目活跃,发行量在麻醉同类杂志占首位,深受广大读者和作者欢迎和喜爱。1992年评为核心期刊,1997年进入国家科技部中国科技论文统计源期刊。
正式出版
收录年代

    去甲肾上腺素对活体肾移植术中肾灌注及术后肾功能的影响

    柳少轩何龙张超凡张禄凤...
    341-345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 比较去甲肾上腺素与多巴胺作为活体肾移植术中血管活性药对术中肾灌注及术后7 d内肾功能的影响.方法 选择行活体肾移植术的患者94例,男76例,女18例,年龄18~64岁,BMI 18~24 kg/m2,ASA Ⅲ或Ⅳ级.采用随机数法将患者分为两组:去甲肾上腺素组(N组)和多巴胺组(D组),每组47例.麻醉诱导后,N组泵注去甲肾上腺素0.03 mg/kg,D组泵注多巴胺3 mg/kg,维持患者MAP波动幅度小于基础值的10%.于关腹前即刻测量肾动脉阻力指数(RI),记录关腹前即刻和术后24 h的MAP、脉压(PP)、CVP等血流动力学参数和pH、血钾(K+)、血乳酸(Lac)等动脉血气指标.记录关腹前即刻心输出量(CO)、每搏变异度(SVV)、血管活性药评分(VIS).术后24 h复测RI,记录术后1、3、5、7 d内血清肌酐(Scr)、肾小球滤过率(GFR)和术后7 d内移植物功能延迟恢复(DGF)例数.结果 两组关腹前即刻的MAP、PP、CVP、CO、SVV、VIS,术后24 h MAP、PP、CVP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与关腹前即刻比较,术后24 h两组K+明显降低(P<0.05),两组不同时点Lac差异无统计学意义.N组关腹前即刻和术后24 h RI均不高于D组(95%置信区间下限CL分别为0.087与0.059,均高于非劣效界值Δ=-0.06).结论 在活体肾移植术中,使用去甲肾上腺素时的肾灌注不劣效于使用多巴胺,且患者术后7 d内肾功能恢复情况与使用多巴胺效果相同.

    去甲肾上腺素多巴胺活体肾移植阻力指数移植肾灌注

    膈肌厚度比在肌间沟臂丛神经阻滞致膈肌麻痹中的诊断价值

    徐敏薛硕孔明健张伟...
    346-350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 评价膈肌厚度比(DTI)在肌间沟臂丛神经阻滞导致膈肌麻痹中的诊断价值.方法 选择择期行肱骨中段、桡骨骨折内固定或取内固定术的患者51例,男27例,女24例,年龄18~64岁,BMI 18~30 kg/m2,ASA Ⅰ或Ⅱ级.所有患者采用0.5%罗哌卡因20 ml在超声引导下行肌间沟臂丛神经阻滞.以用力呼吸时膈肌移动度(DE)作为标准将患者分为两组:麻痹组(n=11,DE≥25%)和非麻痹组(n=40,DE<25%).记录阻滞前、阻滞后15 min阻滞侧DE、吸气末膈肌厚度(DTei)、呼气末膈肌厚度(DTee)、用力肺活量(FVC)、第一秒用力呼气容积(FEV1)、SpO2,感觉、运动阻滞时间和恢复时间,并记录芬太尼用量,给药24 h内恶心、呕吐、声音嘶哑、头痛、霍纳综合征、低血压、呼吸困难等不良反应发生情况.绘制受试者工作特征(ROC)曲线,分析DTI、FVC下降幅度对诊断臂丛神经阻滞所致急性膈肌麻痹的曲线下面积(AUC)和95%可信区间(CI)、界值、敏感性和特异性.结果 两组阻滞前DE、DTI、FVC、FEV1、SpO2差异无统计学意义.与非麻痹组比较,阻滞后15 min麻痹组DE、DTI明显减小(P<0.05),DE下降幅度、FVC下降幅度明显增大(P<0.05),呼吸困难发生率明显升高(P<0.05).两组芬太尼用量及其他不良反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阻滞后DTI诊断急性膈肌麻痹的AUC为0.973(95%CI 0.927~1.000),界值1.2,敏感性100%,特异性95%.阻滞后FVC下降幅度诊断急性膈肌麻痹的AUC为0.697(95%CI 0.534~0.860),界值10%,敏感性100%,特异性38%.结论 与用力肺活量比较,膈肌厚度比对诊断臂丛神经阻滞所致急性膈肌麻痹有较好的诊断价值,且不需要进行术前基线值测量.

    膈肌厚度比膈肌移动度用力肺活量第一秒用力呼气容积膈肌麻痹臂丛神经阻滞

    静脉注射利多卡因对丙泊酚抑制人工流产术扩张宫颈时体动半数有效浓度的影响

    唐镇宇万婷婷王冠华邱文蕊...
    351-356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 探究静脉注射利多卡因对丙泊酚施耐德(Schnider)模型靶控输注(TCI)抑制人工流产术扩张宫颈时体动半数有效浓度(EC50)的影响.方法 选择自愿要求终止妊娠的初次人工流产患者46例,年龄18~35岁,妊娠6~9周,BMI 18~25 kg/m2,ASA Ⅰ或Ⅱ级.根据计算机生成的随机序列分为两组:利多卡因组(L组,n=25)和生理盐水组(C组,n=21).L组静脉注射利多卡因1 mg/kg,C组静脉注射等容量的生理盐水.采用Schnider模型TCI丙泊酚,初始效应室靶浓度设为4.0 μg/ml,依据Dixon序贯法,如在扩张宫颈时发生2级及以上体动反应,为阳性反应,则下一例升高一个浓度梯度,否则降低一个浓度梯度,相邻浓度梯度为0.5 μg/ml.连续出现7个阳性反应拐点时终止研究.采用Probit回归分析计算两组丙泊酚抑制人工流产术扩张宫颈时体动的EC5.和95%有效浓度(EC95)及其95%可信区间(CI).记录意识消失时间、苏醒时间、丙泊酚使用量和宫颈扩张效果,丙泊酚注射痛和术后15 min VAS疼痛评分,围术期低氧血症、低血压、术后恶心呕吐和头晕等不良反应的发生情况.结果 L组丙泊酚抑制人工流产术扩张宫颈时体动的EC50为 3.82μg/ml(95%CI 3.59~4.03 μg/ml),EC95为 4.25 μg/ml(95%CI 4.04~5.10 μg/ml).C 组丙泊酚抑制人工流产术扩张宫颈时体动的 EC50为 4.09 μg/ml(95%CI3.71~4.41 μg/ml),EC95为 4.65 μg/ml(95%CI 4.36~6.48 μg/ml).与C组比较,L组丙泊酚EC5.明显降低,丙泊酚使用量明显减少,宫颈扩张总有效率明显升高,丙泊酚注射痛和低氧血症发生率明显降低(P<0.05).结论 静脉注射利多卡因1 mg/kg可降低Schnider模型TCI丙泊酚抑制人工流产术扩张宫颈时体动的EC50,减少丙泊酚使用量,降低静脉注射痛发生率,宫颈扩张效果好,不良反应少.

    利多卡因丙泊酚人工流产术半数有效剂量靶控输注

    右美托咪定复合艾司氯胺酮治疗顽固性失眠伴抑郁症患者的有效性

    刘雨思胡淇云韩亮李万文...
    357-362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 评价右美托咪定复合艾司氯胺酮在顽固性失眠伴抑郁症中的临床疗效.方法 选择顽固性失眠伴抑郁症患者68例,男26例,女42例,年龄18~64岁,BMI 18~28 kg/m2,ASA Ⅰ或Ⅱ级.将患者随机分为两组:右美托咪定复合艾司氯胺酮组(DE组)和右美托咪定复合生理盐水组(DS组),每组34例.两组分别用麻醉诱导睡眠平衡术治疗3个疗程,分别给予微泵注射右美托咪定1 μg/kg持续10 min以诱导睡眠,继以右美托咪定0.2~1.5 μg·kg-1·h-1维持睡眠.DE组同时泵注艾司氯胺酮0.5 mg/kg,DS组同时泵注生理盐水.分别在首次治疗前(T0)、第1疗程治疗后(T1)、第2疗程治疗后(T2)和第3疗程治疗后(T3)采取匹兹堡睡眠质量指数(PSQI)和失眠严重程度指数(ISI)评估睡眠状况,采取汉密尔顿抑郁量表(HAMD)和视觉模拟抑郁量表(VAS-D)评估抑郁状况,分析汉密尔顿焦虑量表(HAMA)和血清皮质醇浓度的变化.记录与T0比较,T3时的临床疗效评价和治疗期间呼吸抑制、恶心、呕吐、胸闷、心动过缓、低血压、焦虑、解离症状、木僵状态和噩梦等不良反应发生情况.结果 与DS组比较,DE组T2、T3时PSQI和ISI评分均明显降低(P<0.05),T1、T2、T3时HAMD和VAS-D评分明显降低(P<0.05),T3时HAMA评分和血清皮质醇浓度明显降低(P<0.05),T3时总有效率明显升高(P<0.05).两组不良反应发生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 右美托咪定复合艾司氯胺酮可明显改善顽固性失眠伴抑郁症患者的睡眠质量及抑郁焦虑症状,且无明显不良反应.

    右美托咪定艾司氯胺酮失眠抑郁症焦虑

    《临床麻醉学杂志》可直接使用缩略语的词汇

    362页

    手术台次对胰十二指肠切除术后早期转归的影响

    黄少康倪渊博杨春蒋奎荣...
    363-367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 分析手术台次对胰十二指肠切除术(Whipple手术)术中出血量和早期转归的影响.方法 收集2017至2021年接受Whipple手术的胰腺癌患者519例,男306例,女213例,年龄32~86岁,BMI 15~35 kg/m2,ASA Ⅰ—Ⅲ级.依据手术台次分为两组:台次≤2组和台次>2组.将患者术中出血量作为主要观察指标,晶体输液量、胶体输液量,术后胰瘘、胆瘘、乳糜瘘、腹部出血、肺部感染、腹腔感染、胃排空障碍、发热等并发症发生率,术后住院时间为次要观察指标.采用Logistic回归分析手术台次与术中大出血和早期转归指标的相关性.结果 共纳入患者519例,其中台次≤2组有415例(80.0%).与台次≤2组比较,台次>2组术中大出血发生率明显增加(RR=1.669,95%CI 1.146~2.430,P=0.011).两组晶体输液量、胶体输液量、住院期间胰瘘、胆瘘、乳糜瘘、腹部出血、肺部感染、腹腔感染、胃排空障碍、发热等术后并发症发生率和术后住院时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示术中大出血的危险因素为手术台次>2(OR=2.269,95%CI 1.318~3.907,P=0.003)和手术时间延长(OR=1.012,95%CI 1.009~1.016,P<0.001).结论 手术台次>2及手术时间延长会增加胰腺癌患者Whipple手术中发生大出血的风险,但对术后住院时间和住院期间术后并发症无明显影响.

    胰十二指肠切除术胰腺癌手术台次手术时间大出血

    复方倍他米松复合罗哌卡因胸椎旁阻滞用于胸腔镜术后镇痛的效果

    张隆盛蓝金辛林耿彬李春然...
    368-372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 探讨超声引导下复方倍他米松复合罗哌卡因胸椎旁阻滞用于胸腔镜术后镇痛的效果.方法 选择行择期胸腔镜手术患者60例,男41例,女19例,年龄18~60岁,BMI18~25 kg/m2,ASA Ⅰ或Ⅱ级.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将患者分为两组:复方倍他米松复合罗哌卡因组(B组)和罗哌卡因组(R组),每组30例.两组在麻醉诱导前行超声引导下胸椎旁阻滞,B组注射药物为加入复方倍他米松0.5 ml的0.4%罗哌卡因25 ml,R组注射药物为0.4%罗哌卡因25 ml.两组均采用标准化的支气管插管静脉全麻方案,术后行PCA.记录阻滞起效时间、镇痛持续时间、PCA首次按压时间,术中舒芬太尼、瑞芬太尼、丙泊酚用量,术后2、4、8、12、24、48 h静息和活动时(咳嗽)VAS疼痛评分,术后48 h PCA总按压次数和舒芬太尼补救镇痛例数,术后48 h内呼吸抑制、恶心呕吐、穿刺部位感染、尿潴留等不良反应发生情况.结果 与R组比较,B组阻滞起效时间明显缩短(P<0.05),镇痛持续时间、PCA首次按压时间明显延长(P<0.05).两组术中舒芬太尼、瑞芬太尼、丙泊酚用量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与R组比较,B组术后8、12和24 h静息和活动时VAS疼痛评分明显降低(P<0.05),术后48 h PCA总按压次数明显减少(P<0.05),舒芬太尼补救镇痛率明显降低(P<0.05).两组术后48 h内呼吸抑制、恶心呕吐、穿刺部位感染、尿潴留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结论 与单纯罗哌卡因比较,复方倍他米松作为罗哌卡因佐剂超声引导下胸椎旁阻滞用于胸腔镜手术围术期镇痛,能增强阻滞及镇痛效果,减少阿片类镇痛药物使用.

    复方倍他米松罗哌卡因胸椎旁阻滞胸腔镜术后镇痛

    足踝手术后连续腓肠肌平面阻滞的镇痛效果

    魏洁吴浩李妍妍王宏宇...
    373-378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 探索连续腓肠肌平面阻滞镇痛用于足踝部手术患者术后镇痛效果.方法 选择全麻下行足踝部择期手术患者42例,男19例,女23例,年龄18~64岁,BMI 18~28 kg/m2,ASA Ⅰ—Ⅲ级.将患者随机分为两组:连续腓肠肌平面阻滞镇痛组(CN组)和患者自控静脉镇痛(PCIA)组(Ⅰ组),每组21例.CN组术毕行连续腓肠肌平面阻滞镇痛,配方为0.125%罗哌卡因300 ml,背景剂量为3 ml/h,单次给药剂量为8 ml,锁定时间为25 min.Ⅰ组术毕使用羟考酮PCIA,配方为羟考酮30 mg、托烷司琼6 mg加生理盐水至150 ml,输注速度0.5 ml/h,单次追加剂量5 ml.观察两组术后0~16、16~24、24~48、0~48 h时段静息和活动时NRS评分曲线下面积(AUC),1、8、16、24、32、48 h静息和活动时NRS评分,CN组术后胫神经和腓总神经运动功能恢复时间、羟考酮滴定量、术后48 h内补救镇痛药物的吗啡当量累计使用量、补救镇痛次数、补救镇痛率、首次下床活动时间、术后恶心呕吐的发生情况和患者满意度评分.结果 与Ⅰ组比较,CN组0~16、16~24、24~48、0~48 h静息和活动时NRS评分AUC明显降低(P<0.01),术后1、8、16、24、32、48 h NRS评分明显降低(P<0.01),CN组16 h有10例(50%)患者腓总神经运动功能恢复,24 h有17例(85%)患者腓总神经运动功能恢复,32~48 h所有患者腓总神经运动功能恢复,48 h内所有患者胫神经运动功能正常.与Ⅰ组比较,CN组吗啡当量累计使用量和补救镇痛次数明显减少(P<0.01),补救镇痛率明显降低(P<0.01),患者满意度评分明显升高(P<0.01).两组羟考酮滴定量、首次下床活动时间,恶心呕吐发生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 超声引导下连续腓肠肌平面阻滞可以实现胫神经运动和感觉阻滞分离,可在足踝手术后提供良好且持续的镇痛效果.

    连续腓肠肌平面阻滞胭窝坐骨神经阻滞术后镇痛足踝手术

    彩色多普勒超声显像评估收肌管阻滞导管位置的效果

    吕瑞兆刘瑞王建华井郁陌...
    379-383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 观察利用彩色多普勒超声显像快速、准确定位收肌管导管位置在全膝关节置换术(TKA)术后恢复中的应用.方法 选择初次进行全身麻醉下单侧TKA的患者60例,男26例,女34例,年龄50~80岁,BMI 18~30 kg/m2,ASA Ⅰ—Ⅲ级.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将患者分为两组:彩色多普勒超声显像组(CFD组)和水分离技术组(CUG组),每组30例.术后CFD组采用彩色多普勒超声显像确认导管位置,CUG组采用传统局麻药扩散的"水分离"技术判断导管位置.记录收肌管置管时间、置管期间使用局麻药总量,术后4、8、24、48、72 h静息和活动时VAS疼痛评分,镇痛泵总按压次数、补救镇痛情况、术后首次下床活动时间、术后住院时间,穿刺部位水肿、血肿、院内跌倒等术后不良事件发生情况和患者术后满意度评分.结果 与CUG组比较,CFD组置管时间明显缩短、置管期间使用局麻药总量明显减少(P<0.05),术后首次下床活动时间、术后住院时间明显缩短(P<0.05),术后穿刺部位水肿等不良事件发生率明显降低(P<0.05),患者术后满意度评分明显升高(P<0.05).两组术后不同时点VAS疼痛评分、镇痛泵总按压次数和补救镇痛率、穿刺部位血肿和院内跌倒发生率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结论 在TKA中应用彩色多普勒超声显像准确判断收肌管导管位置,能够实现快速准确放置导管,利于患者早期下床活动,缩短患者术后住院时间,提高患者满意度,促进早期康复.

    彩色多普勒超声显像全膝关节置换术收肌管阻滞导管位置置管时间

    胸腔内迷走神经阻滞对肺叶切除术患者术后恶心呕吐的影响

    尹慧胡有力
    384-388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 通过观察胸腔内迷走神经阻滞对肺叶切除术患者术后恶心呕吐(PONV)的影响,验证胃肠-迷走神经-脑轴在肺叶切除术PONV中起到重要的作用.方法 选择择期行胸腔镜下右侧肺叶切除术的女性患者180例,年龄30~75岁,BMI 18~30 kg/m2,ASA Ⅰ—Ⅲ级.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将患者分为两组:胸腔内迷走神经阻滞组(VB组)和对照组(C组),每组90例.术中由外科医师在胸腔镜下对VB组使用0.75%罗哌卡因2.5 ml行气管下段右侧迷走神经阻滞,C组不行胸腔内迷走神经阻滞.记录肺叶切除术后24 h内PONV发生情况.记录术后24 h内首次肛门排气和排便情况、补救性止吐药应用情况、术后24 h数字疼痛评分量表(NRS)评分、意识模糊评估法-中文修订版(CAM-CR)评分.记录术后24 h内咳嗽、低血压等不良反应发生情况.结果 两组患者年龄、BMI、ASA分级、晕动症、PONV病史、高血压和糖尿病发生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两组无一例吸烟、哮喘病史.与C组比较,术后24 h内VB组PONV发生率明显降低[24(27%)vs 39(43%),(P<0.05)].两组术后24 h内首次肛门排气和排便情况、补救性止吐药应用情况、术后24 h NRS评分、CAM-CR评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两组术后24 h内无一例咳嗽、低血压等不良反应.结论 肺叶切除术中胸腔内迷走神经阻滞能够有效减少PONV的发生,提示迷走传入神经在介导PONV的发生中起到重要的作用.

    肺叶切除术术后恶心呕吐迷走神经神经阻滞胃肠-迷走神经-脑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