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期刊导航|临床麻醉学杂志
期刊信息/Journal information
临床麻醉学杂志
临床麻醉学杂志

张国楼,徐建国

月刊

1004-5805

jca@lcmzxzz.com

025-83472912

210003

南京市紫竹林3号

临床麻醉学杂志/Journal Journal of Clinical AnesthesiologyCSCD北大核心CSTPCD
查看更多>>本刊为国内外公开发行的麻醉专业学术刊物,以围术期麻醉处理、急救复苏、重症监测治疗及疼痛治疗为主要内容,兼及有关边缘学科。本刊以临床麻醉为主要特色,注重文稿质量和编排水平,栏目活跃,发行量在麻醉同类杂志占首位,深受广大读者和作者欢迎和喜爱。1992年评为核心期刊,1997年进入国家科技部中国科技论文统计源期刊。
正式出版
收录年代

    超声引导下竖脊肌平面阻滞对多发肋骨骨折患者术后早期呼吸功能的影响

    于双王笑凡林艳君郑少强...
    565-569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 探讨超声引导下竖脊肌平面阻滞(ESPB)对多发肋骨骨折(MRFs)患者术后早期呼吸功能和炎性因子的影响.方法 选择2019年2月至2021年12月择期行多发肋骨骨折手术患者58例,男42例,女16例,年龄18~64岁,BMI 18.5~30.0 kg/m2,ASA Ⅰ或Ⅱ级.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将患者分为两组:ESPB联合全身麻醉组(E组)和单纯全身麻醉组(G组),每组29例.E组于麻醉诱导后在侧卧位下实施超声引导下ESPB,给予0.5%罗哌卡因0.4 ml/kg.记录麻醉诱导前、出PACU时、术后24、48 h的用力肺活量(FVC)、动脉血气分析、静息和咳嗽时VAS疼痛评分.记录术后0~24 h、24~48 h的PCIA有效按压次数和补救镇痛情况.记录麻醉诱导前、术后24、48 h的IL-6和TNF-α浓度.结果 与G组比较,E组出PACU时、术后24、48 h的FVC明显增大(P<0.05),PaCO2、静息和咳嗽时VAS疼痛评分明显降低(P<0.05).与G组比较,E组术后0~24 h、24~48 h的PCIA有效按压次数和补救镇痛率明显降低(P<0.05).与G组比较,E组术后24、48 h的IL-6和TNF-α浓度明显降低(P<0.05).结论 超声引导下ESPB可为MRFs患者提供良好的术后镇痛,促进术后早期呼吸功能的恢复.

    竖脊肌平面阻滞肋骨骨折炎性因子用力肺活量超声引导

    肩高头后仰位对非插管全身麻醉纤维支气管镜检查术中气道梗阻和低氧的影响

    刘光顺汪亚宏全宇航叶克中...
    570-575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 观察肩高头后仰位对非插管全身麻醉纤维支气管镜(FOB)检查术中气道梗阻和低氧的影响.方法 选择拟行无痛FOB检查的患者170例,男97例,女73例,年龄18~64岁,BMI 18.5~28.0 kg/m2,ASA Ⅰ—Ⅲ级.采用随机数字法将患者分为两组:观察组(D组,n=84)和对照组(C组,n=83).D组采用肩高头后仰位,C组采用平卧位.两组均采用丙泊酚复合舒芬太尼静脉全身麻醉,普通内镜面罩吸氧8~10 L/min,当改良警觉/镇静(MOAA/S)评分≤ 1分时开始实施FOB检查.记录术中低氧及采取矫正措施例数,麻醉诱导前(T1)、麻醉诱导后1 min(T2)、气管内表面麻醉(T3)、FOB检查时(T4)及检查结束时(T5)的HR、SBP、DBP、SpO2.记录T2时腭后间隙和舌后间隙梗阻程度,术中声门显露情况和内镜医师操作舒适度.记录术后颈部不适、头痛、头晕和恶心呕吐等不良事件的发生情况.结果 与C组比较,D组术中中度低氧、重度低氧、托下颌和辅助通气发生率明显降低(P<0.05).与T1时比较,两组T3、T4时HR明显增快(P<0.05),T2、T4、T5时SBP和DBP明显降低(P<0.05),T2时SpO2明显升高(P<0.05),T4时SpO2明显降低(P<0.05);C组T3时SpO2明显降低(P<0.05).与C组比较,D组T4时SpO2明显升高(P<0.05),T2时舌后间隙无梗阻发生率明显升高,完全梗阻发生率明显降低(P<0.05).与C组比较,D组声门显露差发生率明显降低,内镜医师操作舒适度明显升高(P<0.05).两组术后不良事件发生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 肩高头后仰位可减轻非插管全身麻醉FOB检查术中的气道梗阻,降低术中低氧的发生率.

    体位非插管全身麻醉纤维支气管镜检查术气道梗阻低氧

    术中轻度过度通气对妇科腹腔镜手术患者术后肩痛的影响

    赵媛媛胡畅畅田家帅于乐涛...
    576-580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 探讨术中采用轻度过度通气对妇科腹腔镜手术患者术后肩痛(PLSP)的影响.方法 选择2023年1-9月行妇科腹腔镜手术的患者82例,年龄18~64岁,BMI 18.5~32.0 kg/m2,ASA Ⅰ或Ⅱ级.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将患者分为两组:观察组和对照组,每组41例.术中观察组予轻度过度通气,维持PETCO2 30~33 mmHg;对照组予常规机械通气,维持PETCO2 35~40 mmHg.记录术后12、24、48、72 h及术后1周PLSP例数、PLSP的VAS疼痛评分.记录麻醉诱导前、气腹后15 min、术毕即刻及术后24 h的动脉血气分析结果.记录术中丙泊酚和瑞芬太尼用量、拔管时间、心动过缓(HR<50次/分)和低血压(SBP<90 mmHg)的发生情况.记录术后72 h内恶心呕吐等不良反应发生情况以及术后1周内补救镇痛情况.结果 与对照组比较,观察组术后12、24、48、72h及术后1周PLSP发生率和PLSP的VAS疼痛评分明显降低(P<0.05);气腹后15 min、术毕即刻PaCO2明显降低(P<0.05).两组术中丙泊酚和瑞芬太尼用量、拔管时间、术中心动过缓和低血压发生率、术后72 h内恶心呕吐发生率以及术后1周内补救镇痛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 妇科腹腔镜手术中采用轻度过度通气,可有效降低术后1周PLSP发生率以及疼痛程度,且不增加术后72 h内相关不良反应.

    过度通气妇科腔镜手术腹腔镜术后肩痛镇痛

    舒更葡糖钠对胸腔镜肺切除术后恢复的影响

    仇蕾夏肇敏黄茜李彭欣...
    581-586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 探讨舒更葡糖钠对胸腔镜肺切除术后肺部并发症(PPCs)及术后恢复的影响.方法 选择2021年11月至2023年7月接受择期胸腔镜肺段切除术或肺叶切除术的患者263例,男112例,女151例,年龄18~64岁,BMI 18.5~28.0 kg/m2,ASA Ⅰ—Ⅲ级.将患者随机分为三组:舒更葡糖钠组(S组,n=88)、新斯的明组(N组,n=87)和对照组(C组,n=88).患者术后被送至PACU,当四个成串刺激(TOF)计数为2时,S组静脉注射舒更葡糖钠2 mg/kg,N组静脉注射新斯的明0.04 mg/kg+阿托品0.02 mg/kg,C组静脉注射等容量生理盐水.记录手术结束至出院前PPCs的发生情况,记录手术结束至拔管时间、给药至四个成串刺激比值(TOFr)恢复至0.9的时间、拔管时TOFr、PACU停留时间、拔管后低氧血症(SpO2<90%)的情况并计算拔管时肌松残余(PRNB)发生率,记录首次下床活动时间、术后48 h内镇痛泵总按压次数、有效按压次数、补救镇痛例数、临床肺部感染评分(CPIS)、术后恶心呕吐(PONV)例数、胸管总引流量、胸管留置时间和术后住院时间.结果 与C组比较,S组PPCs发生率、拔管时PRNB和拔管后低氧血症发生率明显降低,手术结束至拔管时间、给药至TOFr恢复至0.9的时间、PACU停留时间和术后首次下床活动时间明显缩短,拔管时TOFr明显升高,CPIS评分明显降低(P<0.05);N组手术结束至拔管时间、给药至TOFr恢复至0.9的时间、PACU停留时间明显缩短,拔管时TOFr明显升高,拔管时PRNB发生率明显降低(P<0.05).与N组比较,S组拔管时PRNB发生率明显降低,手术结束至拔管时间、给药至TOFr恢复至0.9的时间、PACU停留时间和术后首次下床活动时间明显缩短,拔管时TOFr明显升高(P<0.05).三组其余指标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结论 舒更葡糖钠在胸腔镜肺切除术后可快速拮抗残余肌松,降低PPCs和拔管时PRNB发生率,促进患者术后快速康复.

    舒更葡糖钠胸腔镜肺切除术术后肺部并发症术后恢复

    复发性鼻咽癌患者鼻内镜手术围术期输血的危险因素及预测模型的建立

    何路遥王淑华苏小妹邱前辉...
    587-591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 筛选复发性鼻咽癌患者鼻内镜手术围术期输血的危险因素,建立列线图预测模型.方法 回顾性分析2021年1月至2023年5月行鼻内镜手术的262例复发性鼻咽癌患者的临床资料,根据围术期是否输血分为两组:未输血组和输血组.通过单因素和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筛选围术期输血的危险因素,构建列线图预测模型,绘制受试者工作特征(ROC)曲线并计算曲线下面积(AUC).结果 有46例(17.6%)患者在鼻内镜手术围术期输血.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术前Hb 浓度 70~<100 g/L(OR=6.178,95%CI 2.271~16.805,P<0.001)、术前白蛋白浓度 25~<35 g/L(OR=2.126,95%CI 1.021~4.424,P=0.044)、手术分型Ⅲ或Ⅳ型(OR=4.725,95%CI 1.634~13.584,P=0.004)是复发性鼻咽癌患者鼻内镜手术围术期输血的独立危险因素.列线图模型的AUC为0.769(95%CI 0.701~0.838),敏感性为67.6%,特异性为76.1%.结论 复发性鼻咽癌患者鼻内镜手术围术期输血的独立危险因素是术前Hb浓度70~<100 g/L、术前白蛋白浓度25~<35 g/L、手术分型Ⅲ或Ⅳ型,基于以上危险因素建立的列线图模型对围术期输血有良好的预测能力.

    复发性鼻咽癌鼻内镜手术围术期输血危险因素列线图预测模型

    椎管内分娩镇痛产妇产时发热预测模型的建立与验证

    刘波凌亮魏大源贾飞...
    592-596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 建立椎管内分娩镇痛产妇产时发热预测模型并验证其效能.方法 选择2021年1-12月行椎管内分娩镇痛产妇2 276例作为训练集,年龄≥18岁,BMI 18.5~40.0 kg/m2,ASAⅠ或Ⅱ级,根据产妇是否出现产时发热(体温≥38.0℃)分为两组:发热组与未发热组.采用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确定椎管内分娩镇痛产妇产时发热的危险因素并建立预测模型.选择2022年1-3月于同一医院行椎管内分娩镇痛产妇568例作为验证集,纳入标准与训练集相同,通过R语言进行模型的外部验证.结果 本研究训练集中有197例(8.7%)产妇出现产时发热;验证集中有46例(8.1%)产妇出现产时发热.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训练集中初产妇、中性粒细胞计数升高、贫血及预估新生儿体重增加是产时发热的独立危险因素,体表面积增大和分娩镇痛前宫口增大是产时发热的保护因素.根据上述危险因素建立椎管内分娩镇痛产妇产时发热的预测模型,受试者工作特征(ROC)曲线下面积(AUC)为0.698(95%CI 0.660~0.732),敏感性为83.2%,特异性为47.9%.验证集中通过R语言进行外部验证,预测模型的AUC为0.703(95%CI 0.634~0.772),敏感性为65.2%,特异性为71.3%.结论 初产妇、中性粒细胞计数升高、贫血及预估新生儿体重增加是产时发热的危险因素,体表面积增大和分娩镇痛前宫口增大是保护性因素,基于这些指标构建的预测模型可以较好地在分娩镇痛前预测产时发热的发生.

    椎管内分娩镇痛产时发热预测模型危险因素

    不同剂量罗库溴铵对腔镜甲状腺切除术中喉返神经监测的影响

    杨亚宁田仙龄马富强马倩...
    597-600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 探讨不同剂量罗库溴铵对腔镜甲状腺切除术中喉返神经监测的影响.方法 选择2021年10月至2022年10月行经乳晕入路腔镜甲状腺切除术的患者116例,男30例,女86例,年龄18~64岁,BMI 18.5~30.0 kg/m2,ASA Ⅰ或Ⅱ级.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将患者分为三组:罗库溴铵0.30 mg/kg组(R1组,n=39)、罗库溴铵0.45 mg/kg(R2组,n=39)和罗库溴铵0.60 mg/kg(R3组,n=38).麻醉诱导后,R1组、R2组和R3组分别静脉注射罗库溴铵0.30、0.45、0.60 mg/kg.当TOF值为0后插入神经监测气管导管,术中全程监测肌松,神经监测结束前不追加肌松药.记录首次出现喉返神经肌电图(EMG)时间及EMG振幅、插管时间及气管插管质量(Cooper's评分法).记录术中低血压、高血压、心动过缓、心动过速、体动的发生情况.记录术后咽痛、声音嘶哑、肌肉疼痛的发生情况.结果 三组首次出现喉返神经EMG时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与R1组比较,R2组和R3组首次出现喉返神经EMG振幅明显降低(P<0.05).与R1组比较,R2组和R3组插管时间明显缩短(P<0.05).与R2组比较,R3组插管时间明显缩短(P<0.05).与R1组比较,R2组和R3组气管插管质量明显升高(P<0.05).与R1组比较,R2组和R3组术中体动、术后咽痛发生率明显降低(P<0.05).结论 在腔镜甲状腺切除术中,与罗库溴铵0.30 mg/kg比较,罗库溴铵0.45和0.60 mg/kg既能提供良好的气管插管条件,又能监测到喉返神经肌电信号,罗库溴铵0.60 mg/kg插管时间更短.

    罗库溴铵喉返神经腔镜甲状腺手术神经肌肉监测

    复方倍他米松对坐骨神经联合股神经阻滞下膝关节单髁置换术后爆发痛的影响

    李庆宝聂晗笑李世宏王义斌...
    601-605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 探讨复方倍他米松对坐骨神经联合股神经阻滞下膝关节单髁置换术后爆发痛的影响.方法 选择行单侧膝关节单髁置换术患者100例,男32例,女68例,年龄55~75岁,BMI 18.5~35.0 kg/m2,ASA Ⅰ—Ⅲ级.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将患者分为三组:无佐剂组(C组,n=34)、地塞米松佐剂组(D组,n=33)和复方倍他米松佐剂组(B组,n=33).麻醉诱导前三组行坐骨神经阻滞,注入0.4%罗哌卡因15 ml.之后再行股神经阻滞,C组注入0.4%罗哌卡因15ml,D组注入0.4%罗哌卡因15 ml(含地塞米松5 mg),B组注入0.4%罗哌卡因15 ml(含复方倍他米松4 mg).记录术后爆发痛发生情况、爆发痛评分、镇痛泵有效按压次数、阿片类药物用量和补救镇痛例数.记录术后0~24h、24~48h、48~72h下地活动距离、睡眠质量评分以及不良事件发生情况.结果 与C组比较,B组术后爆发痛发生率明显降低(P<0.05),镇痛泵有效按压次数、阿片类药物用量明显减少(P<0.05),补救镇痛率和术后第1晚睡眠质量评分明显降低(P<0.05).与D组比较,B组术后爆发痛发生率和爆发痛评分明显降低(P<0.05),镇痛泵有效按压次数、阿片类药物用量明显减少(P<0.05),补救镇痛率和术后第1晚睡眠质量评分明显降低(P<0.05).三组不同时间段下地活动距离、不良事件发生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 复方倍他米松佐剂可降低坐骨神经联合股神经阻滞下膝关节单髁置换术后爆发痛发生率,提供完善的镇痛效果,减少术后阿片类药物用量,提高患者术后第1晚睡眠质量.

    爆发痛神经阻滞复方倍他米松地塞米松膝关节单髁置换术

    髋或膝关节置换术患者术后苏醒期谵妄的前额脑电特征

    李珺叶晨玄钱景方攀攀...
    606-611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 分析髋或膝关节置换术后发生苏醒期谵妄(ED)患者的前额脑电特征.方法 选择择期行髋或膝关节置换术的患者64例,男12例,女52例,年龄≥60岁,BMI 18.5~30.0 kg/m2,ASA Ⅱ或Ⅲ级.术后麻醉苏醒期间,采用重症监护室意识模糊评估方法(CAM-ICU)和Richmond躁动-镇静评分(RASS)量表判断ED发生.根据苏醒期是否发生谵妄将患者分为两组:苏醒期谵妄组(ED组)和苏醒期非谵妄组(非ED组).收集脑电监测仪中患者苏醒期原始脑电图数据,并截取苏醒前(停药后5~10 min)和完全苏醒后(拔喉罩后15~20 min)两个时间段的数据进行频谱分析.结果 有28例(44%)患者发生ED.两组苏醒前与完全苏醒时脑电变化一致:频谱边缘频率(SEF)上升,β、γ波功率升高,α波峰值频率降低.与苏醒前比较,非ED组完全苏醒时θ波、α波功率明显降低(P<0.05),α波峰值功率明显降低(P<0.05),ED组完全清醒时α波功率和α波峰值功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与非ED组比较,ED组苏醒前和完全苏醒时样本熵与排列熵均明显升高(P<0.05).结论 非ED患者在麻醉苏醒期间θ波、α波功率及α波峰值功率均明显降低,而ED患者在麻醉苏醒期间α波功率及α波峰值功率均无明显变化,同时伴有样本熵与排列熵的升高.

    膝关节置换术髋关节置换术苏醒期谵妄脑电图

    艾司氯胺酮和丙泊酚在宫腔镜手术中的药效学相互作用

    李艳谭嘉琪李子煜贾晋太...
    612-616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 采用响应曲面法分析艾司氯胺酮和丙泊酚在宫腔镜手术中的药效学相互作用.方法 选择择期行宫腔镜手术患者45例,年龄18~64岁,BMI 18.5~28.0 kg/m2,ASA Ⅰ或Ⅱ级.选择不同血浆药物浓度的艾司氯胺酮(0、0.1、0.2、0.3、0.4、0.5、0.6、0.7、0.8 μg/ml)复合丙泊酚靶控输注,术中维持艾司氯胺酮的血浆药物浓度不变,阶梯式增加丙泊酚的血浆药物浓度.评估扩张宫颈引起的体动反应.采用响应曲面模型分析艾司氯胺酮与丙泊酚的药效学相互作用.结果 艾司氯胺酮(0~0.8 μg/ml)与丙泊酚(1.0~7.0 μg/ml)相互作用的三维响应曲面显示,两者抑制扩张宫颈引起的体动反应方面具有相加作用.抑制扩张宫颈引起的体动反应的艾司氯胺酮半数有效浓度(EC50)为 0.61 μg/ml(95%CI 0.41~0.81 μg/ml),丙泊酚 EC50为 4.69 μg/ml(95%CI 3.17~6.21μg/ml).结论 响应曲面法可以定性和定量地分析艾司氯胺酮和丙泊酚的药效学相互作用规律,在抑制扩张宫颈引起的体动反应上,艾司氯胺酮和丙泊酚具有相加作用.

    艾司氯胺酮丙泊酚药效学相互作用响应曲面法靶控输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