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期刊导航|临床麻醉学杂志
期刊信息/Journal information
临床麻醉学杂志
临床麻醉学杂志

张国楼,徐建国

月刊

1004-5805

jca@lcmzxzz.com

025-83472912

210003

南京市紫竹林3号

临床麻醉学杂志/Journal Journal of Clinical AnesthesiologyCSCD北大核心CSTPCD
查看更多>>本刊为国内外公开发行的麻醉专业学术刊物,以围术期麻醉处理、急救复苏、重症监测治疗及疼痛治疗为主要内容,兼及有关边缘学科。本刊以临床麻醉为主要特色,注重文稿质量和编排水平,栏目活跃,发行量在麻醉同类杂志占首位,深受广大读者和作者欢迎和喜爱。1992年评为核心期刊,1997年进入国家科技部中国科技论文统计源期刊。
正式出版
收录年代

    真实世界大数据研究助力麻醉学科发展

    王宇姚尚龙
    901-904页

    多参数脑电监测对老年患者下腹部腹腔镜手术中脑电爆发抑制和术后谵妄的影响

    陈健冯悦沈珀刘晶晶...
    905-910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 探讨多参数脑电监测对老年患者下腹部腹腔镜手术中脑电爆发抑制(BS)和术后谵妄(POD)的影响.方法 选择行下腹部手术老年患者100例,男48例,女52例,年龄65~85岁,BMI 18.5~28.0kg/m2,ASA Ⅱ或Ⅲ级,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将患者分为两组:多参数组和单参数组,每组50例.多参数组采用患者状态指数(PSI)、谱缘频率(SEF)、爆发抑制率(BSR)以及密度谱阵列(DSA)的多参数脑电监测指导麻醉深度管理;单参数组采用PSI单参数指导麻醉深度管理.计算基于MAP的低血压阈值下总面积(AUTMAP).记录术中麻醉药用量和血管活性药使用情况、麻醉时间、拔管时间、PACU停留时间、术后住院时间.记录麻醉诱导前、麻醉诱导后5 min、切皮后5、30、60 min和手术结束时的HR、MAP、PSI和SEF.记录术中BS发生率、BS持续时间以及BSR最大值.记录术后1、2、3 d的POD发生情况.结果 两组AUTMAP值差异无统计学意义.与单参数组比较,多参数组丙泊酚和瑞芬太尼用量明显减少(P<0.05),拔管时间、PACU停留时间、术后住院时间明显缩短(P<0.05),切皮后5、30、60 min和手术结束时PSI明显升高(P<0.05),麻醉诱导后5 min、切皮后5、30、60 min和手术结束时SEF明显升高(P<0.05).与单参数组比较,多参数组BS发生率明显降低,BS持续时间明显缩短,BSR最大值明显减小,术后1 d的POD发生率明显降低(P<0.05).结论 多参数脑电监测指导下麻醉管理可以抑制老年患者下腹部手术中脑电BS的发生,减轻脑电BS的程度,降低POD的发生率.

    脑电监测全身麻醉老年下腹部手术爆发抑制术后谵妄

    基于机器学习构建全身麻醉诱导后低血压的预测模型

    汪宁王纯辉张野
    911-916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 基于机器学习构建腹腔镜胆囊切除术(LC)患者发生全身麻醉诱导后低血压(PIH)的预测模型.方法 回顾性分析2019年5月至2023年9月行LC手术的患者资料,按照7:3的比例分配训练集和验证集.使用Logistic回归、随机森林(RF)、支持向量机(SVM)方法构建PIH的预测模型,模型的区分准确度使用受试者工作特征(ROC)曲线下面积进行评估,模型的校准度采用校准曲线与霍斯默(H-L)检验进行评估,采用列线图对模型可视化.结果 共纳入患者260例,其中有82例(31.5%)发生PIH,训练集182例,验证集78例,其中训练集中有58例(31.9%)发生PIH,验证集中有24例(30.8%)发生PIH.年龄、BMI、使用血管紧张素转化酶抑制剂(ACEIs)/血管紧张素受体阻滞剂(ARBs)、基础HR和MAP、入室HR和MAP、HR变化值以及MAP变化值是预测PIH的影响因素.基于机器学习构建的Logistic回归模型的预测性能最佳,在验证集中曲线下面积(AUC)、准确度、召回率分别为0.93(95%CI 0.90~0.99)、0.81、0.81.结论 基于机器学习构建的Logistic回归模型具有良好的预测性能,筛选出的预测变量为年龄、BMI、使用ACEIs/ARBs、基础HR和MAP、入室HR和MAP、HR变化值以及MAP变化值,可快速准确评估LC患者PIH的发生风险.

    腹腔镜胆囊切除术全身麻醉诱导后低血压机器学习预测模型

    瑞马唑仑复合纳布啡对老年患者纤维支气管镜检查术后恢复的影响

    夏道林张芳周晓芹李立超...
    917-921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 观察和比较瑞马唑仑复合纳布啡与咪达唑仑复合纳布啡对老年患者纤维支气管镜检查术后恢复的影响.方法 选择行纤维支气管镜检查的老年患者112例,男56例,女56例,年龄≥65岁,BMI 18.5~28.0 kg/m2,ASA Ⅰ或Ⅱ级.将患者随机分为两组:咪达唑仑组和瑞马唑仑组,每组56例.咪达唑仑组予咪达唑仑0.03 mg/kg复合纳布啡0.1 mg/kg;瑞马唑仑组予瑞马唑仑0.1 mg/kg复合纳布啡0.1 mg/kg.记录入室时、诱导前、诱导后5 min、操作结束时的HR、MAP、SpO2和RR.记录麻醉起效时间、苏醒时间、操作时间、离室时间、镇静成功、进镜成功及操作过程中不良反应发生情况.记录患者、麻醉科医师以及内镜操作医师满意情况.结果 与咪达唑仑组比较,诱导后5 min和操作结束时瑞马唑仑组HR明显增快,MAP明显升高(P<0.05),瑞马唑仑组麻醉起效时间、苏醒时间明显缩短(P<0.05),低血压、呼吸抑制和恶心呕吐的发生率明显降低(P<0.05),操作医师很满意率明显升高(P<0.05).两组离室时间、镇静成功率和下镜成功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 与咪达唑仑比较,瑞马唑仑复合纳布啡可安全用于老年患者纤维支气管镜检查,苏醒时间缩短,不良反应少,有利于术后快速恢复.

    瑞马唑仑咪达唑仑纳布啡老年纤维支气管镜检查术后恢复

    不同剂量艾司氯胺酮复合罗哌卡因臂丛上干阻滞对肩关节镜术后反弹性疼痛的影响

    曾彪林全阳
    922-927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 探讨不同剂量艾司氯胺酮复合罗哌卡因臂丛上干阻滞对肩关节镜术后反弹性疼痛的影响.方法 选择行肩关节镜下治疗的患者90例,男35例,女55例,年龄18~60岁,BMI 18.5~28.0 kg/m2,ASA Ⅰ或Ⅱ级,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将患者分为三组:E1组、E2组和R组,每组30例.三组患者神经阻滞局麻药物分别按照以下方案配置,E1组予0.2%罗哌卡因、艾司氯胺酮0.25 mg/kg和生理盐水共10 ml;E2组予0.2%罗哌卡因、艾司氯胺酮0.5 mg/kg和生理盐水共10 ml;R组予0.2%罗哌卡因和生理盐水共10 ml.所有患者在神经阻滞麻醉起效后行全身麻醉.记录神经阻滞前(T1)、阻滞后30 min(T2)、置入喉罩(T3)、术中30 min(T4)时HR、MAP、手术体积描计指数(SPI).记录术后6、8、12、24、48 h时静息和活动时NRS评分、反弹性疼痛的发生情况.记录神经阻滞麻醉后感觉和运动阻滞起效时间以及持续时间、阻滞前后镇静评分、术后24 h内睡眠情况、术后48 h内不良反应的发生情况.结果 三组不同时点HR、MAP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与R组比较,E1、E2组舒芬太尼用量明显减少,术后12~48 h静息和活动时NRS评分明显降低(P<0.05).与R组比较,E2组反弹性疼痛发生率明显降低,神经阻滞后镇静评分明显升高,术后1 d睡眠时间明显延长,睡眠效率明显升高(P<0.05).与R组比较,E1、E2组术后48 h内恶心呕吐、头晕头痛等术后不良反应发生率明显降低(P<0.05).三组感觉阻滞起效时间和持续时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且均未出现运动神经阻滞.结论 艾司氯胺酮0.5 mg/kg复合罗哌卡因能降低臂丛上干神经阻滞肩关节镜术后反弹性疼痛的发生率,改善患者术后睡眠质量,但不能缩短臂丛上干神经阻滞的感觉阻滞起效时间和增加阻滞持续时间.

    艾司氯胺酮罗哌卡因臂丛上干阻滞反弹性疼痛肩关节镜

    右美托咪定辅助术后镇痛对老年患者腹部手术后睡眠质量的影响

    陈添辉张莹珊李集源张艳静...
    928-932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 探讨术后镇痛辅助应用右美托咪定对老年患者腹部手术后睡眠质量的影响.方法 选择择期全麻下行腹部手术的老年患者98例,男56例,女42例,年龄65~80岁,BMI 18.5~25.0kg/m2,ASA Ⅱ或Ⅲ级.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将患者分为两组:右美托咪定组(D组)和对照组(C组),每组49例.两组采用相同药物行麻醉诱导和维持,术后镇痛泵使用不同配方:D组,舒芬太尼2μg/kg、右美托咪定5 μg/kg、托烷司琼4 mg加入生理盐水稀释至100 ml;C组,舒芬太尼2 μg/kg、托烷司琼4 mg加入生理盐水稀释至100 ml.采用共识睡眠日记(CSD)记录术前1 d、术后1、3、7 d的入睡潜伏期、觉醒次数、睡觉后醒来的持续时间等,计算实际睡眠时间及睡眠效率,并于清晨5~7时采集患者静脉血,检测血清褪黑素、白细胞介素(IL)-6、IL-1β和肿瘤坏死因子(TNF)-α浓度.记录拔管时间、麻醉苏醒期呛咳、躁动、呼吸抑制及术后心动过缓、恶心呕吐、嗜睡、尿潴留等不良反应发生情况.结果 与C组比较,D组术后1、3、7d入睡潜伏期明显缩短,实际睡眠时间明显增加,睡眠效率明显升高(P<0.05),术后1、3、7 d的褪黑素浓度明显升高(P<0.05),术后1、3 d的IL-6、IL-1β和TNF-α浓度明显降低(P<0.05).两组不良反应发生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 老年患者腹部手术后辅助应用右美托咪定静脉自控镇痛能增加睡眠时间,提高睡眠效率,改善术后睡眠质量,这可能与调节患者术后褪黑素及炎性因子水平有关.

    右美托咪定老年腹部手术睡眠质量褪黑素术后镇痛

    经皮穴位电刺激对老年患者腰椎融合内固定术围术期镇痛效果的影响

    何庆标黎玉辉梁雨晴
    933-937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 探讨经皮穴位电刺激(TEAS)对老年患者腰椎融合内固定术围术期镇痛效果的影响.方法 选择择期行两个节段以内腰椎减压融合内固定术的老年患者82例,男57例,女25例,年龄65~74岁,BMI 18.5~24.0kg/m2,ASA Ⅰ-Ⅲ级.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将患者分为两组:TEAS组和对照组,每组41例.两组均采用气管插管静脉全身麻醉.TEAS组于麻醉诱导前30 min行TEAS,持续至术毕,术后连续2 d行TEAS,每天1次,每次30 min,刺激穴位取双侧合谷穴、内关穴、足三里穴.对照组于相同穴位上贴电极片,不进行电刺激.两组于麻醉诱导后在超声引导下行双侧竖脊肌平面阻滞(ESPB).术毕连接镇痛泵行PCIA.记录穴位刺激前、切皮时的HR、MAP.记录术中丙泊酚、瑞芬太尼用量和舒芬太尼追加次数,并计算追加率.记录术后2、4、8、12、24、48 h静息和活动(翻身)时的VAS疼痛评分.记录镇痛泵首次按压时间、术后48 h内舒芬太尼用量、镇痛泵有效按压次数与实际按压次数之比(D,/D2)、补救镇痛和术后不良反应发生情况.结果 与对照组比较,TEAS组切皮时HR明显减慢,MAP明显降低,术中舒芬太尼追加率明显降低,术后2、4、8、12、24、48 h活动时VAS疼痛评分明显降低,术后12、24、48 h静息时VAS疼痛评分明显降低,镇痛泵首次按压时间明显延长,术后48 h内舒芬太尼用量明显减少,D1/D2明显升高,补救镇痛率、术后恶心呕吐与头晕发生率明显降低(P<0.05).结论 TEAS为老年患者腰椎融合内固定术提供较好的围术期镇痛效果,减少阿片类药物用量,延长术后镇痛时间,并降低术后不良反应的发生率.

    腰椎融合内固定术竖脊肌平面阻滞经皮穴位电刺激老年镇痛

    无阿片类药物麻醉联合腰方肌阻滞在腹腔镜结直肠癌根治术中的应用效果

    周维王凯舒爱华程传喜...
    938-943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 探讨无阿片类药物麻醉(OFA)联合腰方肌阻滞(QLB)在腹腔镜结直肠癌根治术中的应用效果.方法 选择2023年3-12月行腹腔镜结直肠癌根治术患者70例,男49例,女21例,年龄18~75岁,BMI 18.5~28.0 kg/m2,ASA Ⅱ或Ⅲ级.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将患者分为两组:无阿片组(OFA组)和常规阿片组(OA组),每组35例.OFA组在麻醉诱导前行超声引导下双侧后路QLB(每侧予0.25%罗哌卡因30 ml),麻醉诱导和维持采用艾司氯胺酮、利多卡因等OFA方案;OA组不行QLB,麻醉诱导和维持采用含阿片类药物方案.记录麻醉诱导前(T0)、气管插管后1 min(T1)、气腹建立前(T2)、气腹建立后1 min(T3)、手术开始后1 h(T4)、手术结束即刻(T5)、离室时(T6)的HR和MAP.记录术中低血压、高血压、心动过缓、心动过速等不良反应的发生情况.记录拔管时间、PACU停留时间、离室时Steward苏醒评分和离室时VAS疼痛评分.记录术后6、12、24、48 h静息和活动时NRS评分.记录首次肛门排气时间、首次下床活动时间、术后住院时间、术后48 h内镇痛泵有效按压次数和补救镇痛例数.记录术后48 h内恶心呕吐、幻觉等不良反应的发生情况.结果 与T0时比较,两组T1、T2、T4、T5时MAP均明显降低(P<0.05);OFA组T1时HR明显增快,T4、T5时HR明显减慢(P<0.05);OA组T1—T5时HR明显减慢(P<0.05).与OA组比较,OFA组T,—T3时HR明显增快,T1时MAP明显升高(P<0.05),OFA组拔管时间、PACU停留时间明显延长(P<0.05),离室时Steward苏醒评分明显降低(P<0.05),术后6、12、24、48 h活动时NRS评分明显降低(P<0.05),术后首次肛门排气时间、首次下床活动时间和术后住院时间明显缩短(P<0.05),镇痛泵有效按压次数明显减少(P<0.05),补救镇痛率、术中低血压和术后恶心呕吐发生率明显降低(P<0.05).结论 OFA联合QLB能够安全有效地完成腹腔镜结直肠癌根治术,麻醉诱导和术中的血流动力学更加平稳,且术后镇痛效果好、补救镇痛需求和术后恶心呕吐更少,对胃肠道功能恢复更有优势.

    无阿片类药物麻醉腰方肌阻滞结直肠癌多模式镇痛

    术中肾动脉阻力指数用于预测心脏手术后急性肾损伤的效果

    张转陈超张芯绮袁博...
    944-948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 探讨心肺转流(CPB)心脏手术中肾动脉阻力指数(RI)用于预测术后急性肾损伤(AKI)的效果.方法 选择择期行CPB心脏手术患者44例,男21例,女23例,年龄≥ 18岁,BMI 18.5~30.0 kg/m2,ASA Ⅰ-Ⅲ级.于麻醉诱导后20 min(T1)、CPB结束后30 min(T2)经食管超声心动图(TEE)测量左肾动脉收缩期峰值流速(PSV)及舒张末期流速(EDV),计算出左肾动脉RI=(PSV-EDV)÷PSV.采用改善全球肾脏病预后组织(KDIGO)诊断标准判断AKI发生情况,根据术后是否发生AKI将患者分为两组:AKI组和非AKI组.采用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心脏手术后AKI的危险因素.结果 共有16例(36%)发生AKI.与非AKI组比较,AKI组CPB时间及主动脉阻断时间明显延长(P<0.05),T1、T2时RI明显升高(P<0.05).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T2时RI是AKI发生的独立危险因素.T2时RI预测心脏术后AKI的AUC为0.893(95%CI 0.794~0.991,P<0.010),敏感性为84.5%,特异性为78.6%,截断值为0.720.结论 术中肾动脉RI是CPB心脏手术后AKI的独立危险因素,CPB结束后30 min肾动脉RI>0.720可作为心脏手术后AKI的预测指标.

    肾动脉阻力指数急性肾损伤心脏手术预测经食管超声心动图

    不同剂量艾司氯胺酮复合氢吗啡酮术后自控静脉镇痛对老年患者全膝关节置换术后抑郁的影响

    曹腾飞郭立发李金茹杨淑红...
    949-953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 探讨不同剂量艾司氯胺酮复合氢吗啡酮术后患者自控静脉镇痛(PCIA)对老年患者全膝关节置换术后抑郁的影响.方法 选择2023年7-9月择期全身麻醉联合收肌管阻滞下行全膝关节置换术的老年患者180例,男44例,女136例,年龄65~80岁,BMI 18.5-35.0 kg/m2,ASA Ⅱ或Ⅲ级.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将患者分为三组:对照组(C组)、艾司氯胺酮0.5 mg/kg组(E1组)和艾司氯胺酮1.0 mg/kg组(E2组),每组60例.术后C组、E1组和E2组分别予氢吗啡酮0.2 mg/kg、艾司氯胺酮0.5 mg/kg复合氢吗啡酮0.2 mg/kg和艾司氯胺酮1.0 mg/kg复合氢吗啡酮0.2 mg/kg行PCIA,三组均用生理盐水稀释至100 ml,参数设置:背景输注速率1.5 ml/h,单次按压1.5 ml,锁定时间15 min.若静息时VAS疼痛评分≥4分且患者按压PCIA泵镇痛效果不佳,则肌肉注射曲马多0.1 g补救镇痛.于术后1、3、7d时行汉密顿抑郁量表(HAMD)评分,HAMD评分≥8分为存在抑郁状态;于术后1、3、7 d时行静息时VAS疼痛评分.记录术后7 d内抑郁例数、术后3 d内镇痛泵有效按压次数(D1)、总按压次数(D2)、D1/D2、补救镇痛例数以及头晕头痛、多梦、幻觉、恶心呕吐等不良反应发生情况.结果 术后3 d,C组共有21例(35%)发生抑郁,E1组有7例(12%),E2组有8例(13%);术后7 d,C组共有8例(13%)发生抑郁,E1组有1例(2%),E2组有2例(3%).与C组比较,E1组术后3、7 d抑郁发生率、补救镇痛率明显降低,E2组术后3、7 d抑郁、术后3 d内头晕头痛、多梦发生率明显降低(P<0.05).E1组和E2组术后1、3、7 d抑郁发生率、VAS疼痛评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 艾司氯胺酮0.5、1.0mg/kg用于老年患者全膝关节置换术后PCIA均可改善术后抑郁,艾司氯胺酮1.0 mg/kg可以降低术后头晕头痛、多梦发生率.

    艾司氯胺酮患者自控静脉镇痛全膝关节置换术老年抑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