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期刊导航|临床神经病学杂志
期刊信息/Journal information
临床神经病学杂志
临床神经病学杂志

张贞浏

双月刊

1004-1648

83700011@163.com

025-82296069

210029

南京市广州路264号

临床神经病学杂志/Journal Journal of Clinical Neurology北大核心CSTPCD
查看更多>>本杂志于1988年7月创刊,属学术类期刊,办刊宗旨是面向临床、面向基层、注重实用,致力于提高我国临床神经病学医师的专业理论及诊疗水平。
正式出版
收录年代

    新型冠状病毒感染后脊髓炎的临床演变和不典型脊髓影像学特点分析

    王杰赵立朋杨玲俐张会军...
    1-8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 分析新型冠状病毒感染后脊髓炎的临床演变过程及不典型脊髓MRI特点.方法 回顾性分析4 例新型冠状病毒感染后脊髓炎患者的临床表现、病程演变和脊髓MRI动态变化特点及治疗转归.结果 4 例患者起病时间分别为新冠感染后5 d、15 d、80 d和30 d,首发症状为双下肢麻木无力3 例、背部疼痛伴双下肢无力1 例,高峰期症状包括截瘫、括约肌功能障碍、感觉障碍平面、痉挛性步态,神经功能状况评估量表(EDSS)评分分别为7.5 分、9.0 分、9.0 分、7.5 分.初始脊髓MRI无病灶1 例,线状脊膜强化1 例,T2 点状病灶2 例;高峰期T2 为点片状、线状、云雾状病灶,横断面主要累及侧索和后索,突出特点为病程中均出现过线状脊膜强化和临床症状大于影像学表现.4 例患者中 2 例予甲泼尼龙冲击联合血浆置换治疗未见明显好转,4 例患者均遗留明显残疾.结论 新型冠状病毒感染后脊髓炎临床多表现为典型的脊髓炎症状,但脊髓影像学可表现为片状、线状、云雾状病灶,伴线状脊膜强化.新冠感染后脊髓炎的迟发性和不典型的脊髓MRI表现值得关注.

    新型冠状病毒脊髓炎MRI甲泼尼龙血浆置换

    临床表现为周围神经病变的神经元核内包涵体病1例

    陈艳红解洪荣陈丽芳张小梅...
    8,76页

    炎症标志物对急性缺血性脑卒中患者发生卒中后肺炎的预测价值

    刘海梅符慧颖白扬刘颖...
    9-14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 基于列线图模型探讨炎症标志物对急性缺血性脑卒中(AIS)患者发生卒中后肺炎(SAP)的预测价值.方法 根据是否发生肺炎将259 例AIS患者分为SAP组81 例与非SAP组178 例,比较两组患者的临床资料.根据公式计算出全身炎症反应指数(SIRI)、全身免疫炎症指数(SII)、中性粒细胞和淋巴细胞比值(NLR),将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的变量纳入多因素二分类Logistic回归模型,筛选出AIS患者发生SAP的独立危险因素.将独立危险因素构建预测模型,进一步从区分度、校准度、临床实用性及等方面比较仅纳入传统因素和同时纳入炎症指标两个模型的预测能力.采用重分类分析评价列线图模型对AIS患者发生SAP风险预测价值的改善程度.结果 与非SAP组比较,SAP组吸烟、糖尿病、吞咽困难比率及白细胞、中性粒细胞、淋巴细胞、三酰甘油水平、入院时NIHSS评分、SIRI、SII、NLR显著升高,高血压比率显著降低(均P<0.05).糖尿病(OR =2.505,95%CI:1.070~5.850,P =0.034)、吞咽困难(OR =3.492,95%CI:1.501~8.119,P =0.004)、入院NIHSS评分(OR =1.310,95%CI:1.188~1.446,P<0.001)、SIRI(OR =2.417,95%CI:1.327~4.401,P =0.008)、NLR(OR =1.434,95%CI:1.101~1.860,P =0.007)是AIS患者发生SAP的独立危险因素.纳入独立危险因素构建列线图预测模型,不含炎症因子的预测模型与纳入炎症因子的列线图模型的曲线下面积分别为 0.788(95%CI:0.725~0.852,P<0.001)和 0.884(95%CI:0.838~0.930,P<0.001).校正曲线显示预测风险与观察结果之间具有良好的一致性.决策曲线显示该模型对预测SAP具有显著的净收益.此外,通过计算净重新分类指数和综合判别改善指数发现列线图模型预测AIS患者发生SAP风险方面有显著改善.内部验证也证明了列线图模型的可靠性.结论 入院时SIRI、NLR是AIS患者发生SAP的独立预测因素.在传统模型中加入SIRI及NLR可显著提高对AIS患者SAP发生风险的识别能力.

    全身炎症反应指数中性粒细胞和淋巴细胞比值缺血性脑卒中卒中后肺炎列线图

    警惕不法分子盗用本刊名义骗取作者版面费

    《临床神经病学杂志》编辑部
    14页

    静脉滴注联合鞘内/脑室内注射多粘菌素治疗颅内多重耐药菌感染有效性和安全性的Meta分析

    周益毅龙勇谢尊椿王联群...
    15-19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 评价静脉滴注(IV)联合鞘内/脑室内注射(ITH/IVT)多粘菌素治疗颅内多重耐药菌感染的有效性及安全性.方法 计算机检索万方数据库、维普中文科技期刊数据库、中国生物医学文献数据库、Pubmed、Embase、ScienceDirect及Cochrane Library,筛选2023 年1 月前有关IV+ITH/IVT多粘菌素治疗颅内多重耐药菌感染的队列研究.采用RevMan 5.4 软件进行Meta分析.结果 最终纳入 9 项回顾性临床研究.IV+ITH/IVT组病死率显著低于IV组(OR =0.19,95%CI:0.11~0.35,P<0.01).IV+ITH/IVT组与IV组ICU住院天数(OR =-2.32,95%CI:-23.59~18.89,P =0.83)及不良反应率(OR =0.93,95%CI:0.26~3.38,P =0.91)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 IV+ITH/IVT多粘菌素治疗颅内多重耐药菌感染可以显著降低患者病死率,且不显著增加不良反应.

    多粘菌素颅内感染鞘内注射脑室内注射Meta分析

    江苏省农村惊厥性癫痫患者治疗缺口分析

    孙方玲余传勇李炎章李亦涵...
    20-25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 探讨江苏省农村地区惊厥性癫痫的治疗缺口以及影响因素.方法 对 2005-2020 年筛查的7836 例农村惊厥性癫痫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统计,分析癫痫患者的治疗现状、治疗缺口以及相关的影响因素.结果 本研究共入组 7 836 例惊厥性癫痫患者.江苏省农村地区惊厥性癫痫的治疗缺口为69.05%.不同性别间的治疗缺口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不同年龄段(χ2 =12.196,P =0.007)、不同首发年龄患者(χ2 =58.658,P<0.001)、不同病程(χ2 =65.430,P<0.001)、不同发作次数(χ2 =171.276,P<0.001)、不同就诊医院级别(χ2 =122.076,P<0.001)的治疗缺口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首发年龄越大、病程越短、发作越频繁,癫痫患者的治疗缺口越大(均P<0.05).在患病年龄和就诊医院上,45~59 岁(P =0.012)以及就诊于市县级医院(P<0.001)的患者更倾向于接受正规抗癫痫治疗.结论 江苏省农村地区惊厥性癫痫患者的治疗缺口较大.主要原因可能是对癫痫的认识不足以及基层医院建设滞后.

    惊厥性癫痫农村地区治疗缺口现状调查

    定量脑电图趋势图在颈内动脉重度狭窄患者脑功能状态评估中的应用及其对短期内发生急性闭塞风险的预测价值(附1例报告)

    吉思媱王岩陆叶婷朱翔毅...
    26-30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 探讨定量EEG趋势图在颈内动脉重度狭窄患者脑功能状态评估中的应用及其对短期内发生急性闭塞风险的预测价值.方法 回顾性分析1 例左侧颈内动脉重度狭窄患者临床和影像学资料,通过定量EEG趋势图评估其脑功能状态.结果 定量EEG趋势图中节律性频谱图、振幅整合EEG和快速傅里叶转化频谱、功率谱能快速、直观地显示颈内动脉重度狭窄侧半球θ活动持续较健侧增多,且波幅增高.3 d后患者出现左侧颈内动脉急性闭塞、大动脉粥样硬化型脑梗死.结论 作为神经影像学检查的补充,定量EEG趋势图可能有助于早期、快速识别颈内动脉重度狭窄患者缺血状态下的脑功能损伤,甚至对患者短期内发生急性闭塞具有潜在的预测价值.

    定量EEG定量EEG趋势图颈动脉重度狭窄脑功能状态

    抗髓过氧化物酶抗体-抗中性粒细胞胞浆抗体相关肥厚性硬脊膜炎1例

    李婛杨仕林占茂芳韩翔...
    30-31,64页

    血清IL-11水平在急性脑梗死患者诊断和预后中的评估价值及其与血清脑源性神经营养因子的相关性

    赵晶钱进军
    32-36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 探讨血清IL-11 在急性脑梗死诊断和预后评估中的价值及其与血清脑源性神经营养因子(BDNF)的相关性.方法 收集102 例急性脑梗死患者(脑梗死组)和 64 名正常对照者(正常对照组)的一般临床资料.根据90 d mRS评分将脑梗死组分为预后良好亚组和预后不良亚组.采用Pearson相关性分析血清IL-11 和NIHSS评分、脑梗死体积、血清BDNF的相关性,Logistics回归分析脑梗死预后的影响因素,并绘制IL-11 在脑梗死诊断和预后预测中的ROC曲线.结果 脑梗死组高血压比率及糖化血红蛋白、低密度脂蛋白水平显著高于正常对照组(均P<0.05).预后不良亚组的年龄、糖尿病比率、糖化血红蛋白水平、入院时NIHSS评分、脑梗死体积显著高于预后良好亚组(均P<0.05).脑梗死组血清IL-11 水平显著低于正常对照组(t =10.123,P<0.001).脑梗死预后不良亚组血清 IL-11 水平显著低于预后良好亚组(t =7.438,P<0.001).脑梗死患者血清IL-11 表达与NIHSS评分(r =-0.603,P<0.001)及脑梗死体积(r =-0.681,P<0.001)呈负相关关系.Logistics回归分析显示,IL-11 为影响脑梗死患者预后的保护性因素(OR =0.814,P = 0.009),脑梗死体积(OR =2.262,P<0.001)和NIHSS评分(OR =2.107,P =0.006)为影响脑梗死预后的危险因素.当IL-11 应用于脑梗死的诊断时,ROC曲线下面积为 0.841,灵敏性为 91.18%,特异性为 72.42%,截断值为378.47;当IL-11 应用于脑梗死预后预测时,ROC曲线下面积为 0.786,灵敏性为 67.09%,特异性为87.93%,截断值为310.94.脑梗死患者血清IL-11 水平与血清BDNF水平的相关系数为r =0.711、P<0.01.结论 脑梗死患者血清IL-11 水平显著降低,且预后不良患者的IL-11 水平显著低于预后良好亚组.同时,IL-11 水平与血清BDNF水平呈负相关,可能可以用于脑梗死的辅助诊断和预后评估.

    脑梗死IL-11诊断预后脑源性神经营养因子

    抗神经束蛋白186抗体阳性的郎飞结区/结旁疾病的临床特点(附1例报告)

    董思语孙美陈聪王静...
    37-40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 探讨抗神经束蛋白186(NF186)抗体阳性的郎飞结区/结旁疾病(NPP)的临床特点.方法 回顾性分析1 例抗NF186 抗体阳性的NPP致颅神经损害患者的临床资料.结果 患者为 70 岁男性,1个月前突发言语、吞咽困难,糖皮质激素治疗好转后停药.患者 5d前再次出现言语、吞咽、咀嚼、鼓腮、转头和抬头动作费力,并进行性加重.肢体EMG检查正常,血清及CSF抗NF186 抗体阳性.给予糖皮质激素治疗疗效不明显,改用血浆交换治疗后症状明显改善.结论 抗NF186 抗体阳性的NPP发病年龄较晚、病情较重,可伴颅神经受损,常规糖皮质激素治疗效果可能不佳,血浆交换治疗有效.

    抗神经束蛋白抗体颅神经损害郎飞结血浆交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