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期刊导航|临床输血与检验
期刊信息/Journal information
临床输血与检验
临床输血与检验

权循珍

双月刊

1671-2587

cbtls01@163.com

0551-62283662

230001

合肥市庐江路17号省立医院内

临床输血与检验/Journal Journal of Clinical Transfusion and Laboratory MedicineCSTPCD
查看更多>>《临床输血与检验》杂志是我国第一本融输血与检验为一体的科技期刊。本刊以各采供血机构、输血相关单位、医院检验科及从事采供血相关业务(含管理)人员为主要读者对象。本刊在中国输血协会网页上设立检索目录和摘要,先后被“万方数据——数字化期刊群”、“中国期刊网”、“中文生物医学期刊文献数据库——CMCC”、“中文科技期刊数据库”、“中国学术期刊综合评价数据库”“中国学术期刊(光盘版)”全文收录,另外,自2005年第一期起被国家科技部科技信息研究所收录为“中国科学论文统计源期刊”、“中国科技核心期刊”。2005年参加第五届安徽省优秀科技期刊评选,并荣获二等奖。
正式出版
收录年代

    自体单采富血小板血浆在脱发治疗中的临床应用专家共识

    中国生物医学工程学会血液疗法与工程分会中国整形美容协会毛发医学分会富血小板血浆创新技术脱发治疗项目组夏荣...
    1-8页
    查看更多>>摘要:脱发是临床常见疾病,严重影响患者的心理健康和生活质量,如能及早诊治可明显延缓脱发进程,提高患者生活质量.富血小板血浆(PRP)治疗对于某些类型的脱发,特别是雄激素性秃发(AGA)已被证实疗效肯定,为传统方法治疗效果不理想的患者提供了新的治疗选择.但由于PRP制备技术、储存方法及头皮注射等治疗方案差异较大,PRP治疗脱发的疗效报道不一.本共识由国内多家具有自体单采PRP制备、保存及脱发治疗丰富经验的三甲医院的输血科、皮肤科、整形外科等专家,在充分总结PRP治疗脱发临床实践经验的基础上,结合国际、国内PRP治疗相关文献,全面、系统回顾性分析了自体单采PRP应用于脱发治疗的临床经验,并进行了深入探讨后达成本共识.共识内容包含7个方面:背景、PRP治疗脱发的机制、适应证和禁忌证、PRP的制备与保存、治疗方法及效果评价、不良反应及处理、结语.推荐:采用血细胞分离机单采血小板技术制备自体PRP,PRP中血小板浓度在1 000×109/L~1 500×109/L、红细胞混入浓度≤3.2×1010/L,贫白细胞PRP(LP-PRP)治疗脱发效果最佳;非激活PRP(A-PRP)和激活PRP(AA-PRP)均可以治疗脱发,更推荐在脱发治疗中使用A-PRP;PRP的使用首推新鲜采集的PRP治疗,亦可一次采集、分装后于-80℃~-70℃冷冻保存,存储时间不超过3个月;1个疗程注射3次~6次,每次间隔2周~4周,注射部位为真皮深层及皮下,本共识有助于提高PRP治疗脱发的效果及其评价的科学性,为今后制定规范的自体单采PRP治疗脱发指南或/和标准奠定基础.

    自体富血小板血浆单采脱发治疗专家共识

    婴儿期输血前红细胞血型血清学检测中国专家共识

    中国输血协会临床输血管理学专业委员会李丽玮李志强宫济武...
    8-16页

    婴儿期红细胞血型血清学专家共识

    ABO非同型血小板输注的现状及建议

    阳雪新魏亚明
    17-22页
    查看更多>>摘要:ABO非同型血小板输注在国外已广泛应用.近年来,国内也已有了地方性应用专家共识,但由于相关专业知识的不普及,使得临床普遍担心ABO非同型血小板输注的安全性和有效性,导致国内ABO非同型血小板应用较少,特别是紧急抢救没有同型血小板时也不使用.本文介绍了ABO非同型血小板输注的概念、血小板上的红细胞血型抗原及国内血小板供需现状,阐述了国内外ABO非同型血小板输注在安全性和有效性方面的研究进展,总结提出了ABO非同型血小板输注的指导建议,为ABO非同型血小板国内临床输注提供应用策略.

    ABO血型ABO血型不合血小板输注安全性有效性

    用PT/APTT指导血浆输注的几种特殊情况

    樊凤艳马越云
    23-28页
    查看更多>>摘要:血浆作为临床应用最广泛的血液成分之一,不合理应用一直广受关注,适应证选择的问题尤为重要.本文通过凝血酶原时间(prothrombin time,PT)和/或活化部分凝血活酶时间(activated partial thromboplastin time,APTT)延长不需要输注血浆和PT和/或APTT不延长也需要输注血浆的几种情况分别进行分析,阐述了临床评估是否需要输注血浆时并不能过于依赖PT和/或APTT检测结果,应该以患者病情为依据.同时本文对造成血浆输注适应证选择不合理的原因进行分析,提出了自己的思考,希望能够为广大医务工作者选择血浆输注时提供借鉴.

    输血血浆PTAPTT适应证

    不同核黄素浓度与可见光光照强度对血浆中大肠杆菌的影响

    刘鸿莫琴马荣钠贾尧...
    29-35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 研究不同核黄素浓度与可见光光照强度对血浆中大肠杆菌的影响,为建立血浆中污染细菌的灭活方法提供备选条件.方法 随机选取谷氨酸氨基转移酶(ALT)检测不合格的新鲜冰冻血浆,按照处理方式将实验分为三大类:第一类为只添加菌液但不做任何处理的对照组,第二类为只添加菌液并接受光照处理的光照组,第三类为添加菌液与核黄素并接受光照处理的实验组.其中实验组根据核黄素浓度又细分为 50、100、150和300 µM的核黄素浓度组.光照组和各核黄素浓度组分别接受420 nm可见光的光照处理,每轮光照的光照强度分别为50 mW/cm2、75 mW/cm2和100 mW/cm2,光照时间为55 min(分别在25、35、45和55 min取样检测),光照结束后通过细菌培养评估不同核黄素浓度与可见光光照强度对血浆中大肠杆菌的影响.结果 在420 nm光照55 min后,各核黄素浓度下大肠杆菌浓度分别下降了1.7~3.5 log(50 mW/cm2),2.8~≥4.4 log(75 mW/cm2),4.0~≥4.7 log(100 mW/cm2).其中,高强度的光照(100 mW/cm2)协同高浓度的核黄素(150 µM和300 µM)能够有效降低血浆中大肠杆菌的浓度达到4 log以上.而光照强度的增加与核黄素浓度升高也会增加对大肠杆菌的处理效果,两者与大肠杆菌处理效果之间也呈正相关.结论 在420 nm波长、光照强度75 mW/cm2、核黄素浓度为150 µM和300 µM时,核黄素可见光照射方法对血浆中大肠杆菌具有最理想的处理效果,可有效降低血浆中污染的大肠杆菌浓度.

    病原体灭活核黄素大肠杆菌细菌污染血液安全

    基于转录组测序技术分析补骨脂素对HepG2细胞的作用机制

    汪思云李艺博谭春霞卢涛...
    35-41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 利用转录组测序(RNA-sequencing,RNA-seq)技术分析补骨脂素对肝癌HepG2细胞的作用机制.方法 利用CCK-8法检测不同浓度的补骨脂素(0、62.5、125、250、500 μM)作用HepG2细胞12 h和24 h后存活率的变化;流式细胞术检测250 μM补骨脂素对HepG2细胞处理24 h后细胞周期的变化;RNA-seq测序获得对照组和补骨脂素组差异表达基因并进行GO富集分析和KEGG通路分析;实时荧光定量PCR技术验证差异基因表达水平.结果 与对照组相比,补骨脂素作用HepG2细胞后,其存活率明显下降(P<0.01),细胞周期在G0/G1期比例提高(P<0.05);RNA-seq测序分析共有286个差异显著基因,其中包括130个上调基因和156个下调基因;GO功能富集和KEGG信号通路主要集中在细胞周期相关生物学过程及信号通路;qPCR结果显示HepG2细胞经补骨脂素处理后p53和GADD45B基因上调(P<0.05,P<0.01),CDK2、RRM2和CCND1基因下调(P<0.05,P<0.01).结论 补骨脂素对HepG2细胞产生毒性,阻滞细胞周期进程,其作用机制可能与调控细胞周期相关基因(p53,CDK2,GADD45B,CCND1,RRM2)的表达有关.

    补骨脂素HepG2RNA测序细胞周期

    ABO次侧不相合血小板输注的有效性和安全性初步研究

    阳雪新袁咏梅吴兆勇苑召虎...
    42-49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 研究分析紧急特殊情况下ABO次侧不相合血小板输注的有效性与安全性,为ABO次侧不相合血小板输注提供科学依据.方法 ①收集2013年1月—2023年6月广州市第一人民医院,深圳市中西医结合医院及广东医科大学附属第二医院紧急特殊情况下的24人次ABO次侧不相合血小板输注,为ABO次侧不相合组;收集同期ABO同型血小板输注610人次,用倾向评分匹配的方法从中筛选出拥有相似特征的24人次ABO同型血小板输注,为ABO同型组.比较两组间血小板输注疗效,患者住院天数及肝肾功能等指标的差异,分析ABO次侧不相合组急性溶血性输血反应发生率.②体外模拟受血者输注ABO次侧不相合血小板,盐水介质法检测输注后的红细胞凝集强度.结果 ①回顾分析中ABO次侧不相合组的血小板差值(∆PLT)和血小板回收率(PPR)分别为(18.0±20.2)×109/L,(55.4±54.5)%;ABO同型组则分别为(20.6±15.4)×109/L,(61.9±48.9)%,以上指标两组间无统计学差异,t值分别为0.51,0.46,P均>0.05.②ABO次侧不相合组患者的住院天数,谷丙转氨酶(ALT),肌酐(Cr),IgG免疫球蛋白,IgM免疫球蛋白,CD4计数,CD8计数及B淋巴细胞计数分别为(30.4±17.8)d,(33.0±16.3)U/L,(104.9±64.7)μmol/L,(9.1±2.6)g/L,(1.24±0.83)g/L,(299.3±341.5)cells/μL,(475.7±283.9)cells/μL,(142.8±218.6)cells/μL;ABO同型组患者则分别为(29.5±17.5)d,(31.1±40.5)U/L,(95.6±55.6)μmol/L,(11.8±3.0)g/L,(0.96±0.42)g/L,(397.3±250.9)cells/μL,(622.7±406.6)cells/μL,(190.7±216.6)cells/μL,以上指标两组间无统计学差异,t值分别为0.15,0.01,0.39,1.90,1.03,0.72,0.65,0.21,P均>0.05.③回顾性研究中有24人次的ABO次侧不相合血小板输注,未观察到急性溶血性输血反应发生.④模拟1治疗量的A型血小板输给B型(或AB型)成人后的红细胞凝集反应结果为阴性;模拟1治疗量的B型血小板输给A型(或AB型)成人后的红细胞凝集反应结果为阴性;模拟1治疗量的O型血小板输给A型(或B型或AB型)成人后的红细胞凝集反应结果为阴性.结论 ①ABO次侧不相合血小板与ABO同型血小板的临床输注疗效相当.②紧急特殊情况下输注不多于1治疗量ABO次侧不相合血小板未发现急性溶血性输血反应.

    血小板ABO血型ABO次侧不相合输血溶血疗效

    双重滤过血浆单采清除肾移植术前群体反应性抗体临床疗效及安全性观察

    刁玉洁朱帮强闻慧琴王海婧...
    49-54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 观察双重滤过血浆单采(double filtration plasmapheresis,DFPP)在清除肾移植术前群体反应性抗体(panel reactive antibody,PRA)的临床疗效及安全性.方法 回顾分析2021年1月—2023年6月,本院11例肾移植术前 PRA阳性患者行DFPP治疗后PRA变化情况,监测治疗前后血常规、肝功能和止凝血等参数.结果 11例终末期肾衰竭患者经DFPP治疗后PRA明显下降,由阳性转为阴性或者弱阳性,除1例患者因一般情况较差,放弃肾移植手术,其余患者顺利进行肾移植手术.患者共进行了62次DFPP治疗.分析显示,患者在行DFPP治疗前后相比,RBC、HB、PLT、ALB、TBIL、PT、APTT、K、Na、Cl、HCO3-,差异无明显变化(P>0.05).结论 DFPP有效地降低了患者肾移植术前高PRA指标和降低肾移植术后急性排斥反应的风险,且治疗过程安全.

    肾移植双重滤过血浆单采群体反应性抗体

    单中心自体造血干细胞采集效果影响因素分析

    张成鑫杨杰郝欣欣王秋实...
    55-60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 调查影响自体造血干细胞采集效果的因素.方法 调查2018年1月—2023年1月在中国医科大学附属盛京医院行自体造血干细胞采集的140次造血干细胞相关参数,CD34+细胞计数≥2×106/kg计为良好组,<2×106/kg计为不佳组.分析两组包括性别、年龄、体重、诊断、采血血量、到达低点天数、低点时白细胞计数、低点到采集天数、采集前1日白细胞计数、采集当日白细胞计数、采集当日淋巴细胞计数、采集当日单核细胞计数、采集当日血红蛋白和红细胞压积、采集干细胞容量、循环总血量等参数的差异.结果 两组患者诊断、性别、到达低点天数(中位数8.0 d vs 7.0 d,P<0.05)、低点白细胞计数(中位数0.9×109/L vs 0.4×109/L,P<0.05)、低点到采集天数(中位数4.0 d vs 6.0 d,P<0.001)、采集当日白细胞计数(中位数10.8×109/L vs 7.5×109/L,P<0.05)、单核细胞计数(中位数2.1×109/L vs 1.3×109/L,P<0.001)和淋巴细胞计数(中位数1.1×109/L vs 0.7×109/L,P<0.05)、当日血红蛋白值(中位数97.0 g/L vs 91.0 g/L,P<0.05)、当日红细胞压积(中位数29.2%vs 25.9%,P<0.05)、循环血量(中位数9 112 mL vs 9 998 mL,P<0.05)均有统计学差异.其中患者年龄(中位数49 y vs 52 y)、低点到采集天数(中位数4.0 d vs 6.0 d)、采集当日单核细胞计数(中位数2.1×109/L vs 1.3×109/L)是影响采集效果独立风险因素.结论 多种因素可能影响患者自体造血干细胞采集效果,年龄、低点到采集天数、采集当日单核细胞计数是影响采集效果独立风险因素.

    造血干细胞采集影响因素

    改良56℃热放散法与冷冻复融放散法对ABO型新生儿溶血病的临床应用价值比较

    尹明秀欧国进陈剑凤婧...
    60-66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 比较改良56℃热放散法和冷冻复融放散法对检测ABO型新生儿溶血病(ABO-HDFN)的阳性检出率、试验成本等方面进行比较,探讨两种方法的临床应用价值.方法 选择2023年3月本院接收的所有进行新生儿/脐带血标本进行ABO溶血病检测(直接抗人球蛋白试验、游离抗体试验、放散试验),其放散试验时同时进行改良56℃热放散和冷冻复融放散,用统计学方法对两种放散方法结果进行比较分析.结果 共纳入非O型的新生儿/脐带血标本256例进行ABO-HDFN检测,其中A型145例,B型109例,AB型2例.改良56℃热放散法的阳性检测率69.92%,冷冻复融放散法的阳性检出率为64.45%,二者无统计学差异.比较两种方法在不同血型、不同凝集强度、不同直接抗人球蛋白试验结果(阴性/阳性)情况下的放散结果,二者均无统计学差异;仅游离抗体结果为阳性时,两种方法具有统计学差异.结论 在大多数情况下两种放散方法对于ABO-HDFN的诊断价值无统计学差异.各实验室可以结合临床患者的紧急程度以及本实验室的仪器设备、耗材配置、工作人员经验和时间成本等综合考虑,选择适合本实验室的方法.

    ABO型新生儿溶血病(ABO-HDFN)改良56℃热放散冷冻复融放散临床应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