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期刊导航|临床血液学杂志
期刊信息/Journal information
临床血液学杂志
临床血液学杂志

宋善俊 陆道培 胡丽华

双月刊

1004-2806

lcxyzz@qq.com

027-85726342-8806

430022

湖北武汉解放大道1277号

临床血液学杂志/Journal Journal of Clinical HematologyCSTPCD
查看更多>>本杂志是由中华人民共和国卫生部主管,同济医科大学附属协和医院主办,国内外公开发行的学术性期刊,被国家科技部列为“中国科技论文统计源期刊”,被中国科学文献计量评价研究中心认定为《中国科学引文数据库》来源期刊。设有专家笔谈、临床研究、实验研究、研究报告、综述、进修苑、学术争鸣、经验介绍及病例报告等栏目。
正式出版
收录年代

    《慢性移植物抗宿主病(cGVHD)诊断与治疗中国专家共识(2024年版)》解读

    王筱淇张曦
    597-601页
    查看更多>>摘要:慢性移植物抗宿主病(chronic graft-versus-host disease,cGVHD)严重影响患者的生存率和生活质量.近年来,随着临床研究的不断推进和深入,cGVHD在诊断、防治等方面取得了显著进展.为在全国范围内推广规范化诊疗,结合国内外最新研究和指南,中华医学会血液学分会造血干细胞应用学组对《慢性移植物抗宿主病(cGVHD)诊断与治疗中国专家共识(2021年版)》进行了修订及更新,出版《慢性移植物抗宿主病(cGVHD)诊断与治疗中国专家共识(2024年版)》(简称新版共识).本文旨在梳理和解读新版共识的更新要点,以更好地指导临床实践.

    慢性移植物抗宿主病规范化诊疗新版共识

    《中国成人急性白血病自体造血干细胞移植专家共识(2024年版)》解读

    姜尔烈庞爱明郑亚伟王铭洋...
    602-606页
    查看更多>>摘要:自体造血干细胞移植是成人急性白血病缓解后的治疗方法之一,但在我国成人急性白血病患者治疗中应用较少.为提高临床医师对自体造血干细胞移植在成人急性 白血病治疗中作用和地位的认识,中华医学会血液学分会造血干细胞应用学组参考国内外最新指南和文献,荟萃国内外最新研究成果,共同制定了《中国成人急性白血病自体造血干细胞移植专家共识(2024年版)》.文章拟对该共识重点部分进行解读,以期更好地指导临床实践.

    自体造血干细胞移植成人急性白血病

    《基于骨髓样本的多发性骨髓瘤微小残留病灶检测专家共识(2024年版)》解读

    傅琤琤
    607-611页
    查看更多>>摘要:多发性骨髓瘤(multiple myeloma,MM)是血液系统第二大常见恶性肿瘤,标准的整体治疗模式及新药为主的方案极大地改善了 MM患者的生存,但微小残留病灶(minimal residual disease,MRD)的存在可导致绝大多数患者的复发.目前,二代流式细胞术(next-generation flow cytometry,NGF)和二代测序(next-genera-tion sequencing,NGS)是基于骨髓样本检测MM患者MRD的主流技术.为了推进MM患者MRD检测技术的标准化和规范化,中华医学会血液学分会实验诊断学组及浆细胞疾病学组、中国医师协会多发性骨髓瘤专业委员会讨论制订了在MM患者中应用NGF和NGS技术进行MRD检测的中国专家共识.为更好地指导临床实践,本文拟对共识的临床和实验室部分进行解读.

    多发性骨髓瘤骨髓微小残留病灶二代流式细胞术二代测序

    本刊文后参考文献著录规范

    611页

    新药时代双表达弥漫大B细胞淋巴瘤的治疗探索

    王婕牛挺
    612-617页
    查看更多>>摘要:双表达MYC和BCL2是弥漫大B细胞淋巴瘤独立的预后因素,双表达淋巴瘤对标准的一线治疗方案R-CHOP反应不佳,5年总体生存率和无进展生存率显著缩短.如何提高和改善双表达淋巴瘤患者生存是临床上弥漫大B细胞淋巴瘤治疗的难点之一,迫切需要开发新型靶向药物和创新性疗法.在新药时代,针对双表达淋巴瘤的治疗探索正不断深入.本文根据新药的种类,介绍了针对双表达淋巴瘤开展的新药研究和治疗探索.

    双表达弥漫大B细胞淋巴瘤新药治疗临床试验

    原发中枢神经系统淋巴瘤诊治进展

    陈弘韵张薇
    618-624页
    查看更多>>摘要:原发中枢神经系统淋巴瘤(primary central nervous system lymphoma,PCNSL)是一类罕见的侵袭性结外非霍奇淋巴瘤,具有独特的临床表现和生物学特征.基于大剂量甲氨蝶呤的系统化疗极大改善了该病的临床结局.然而,仍有部分患者对化疗耐药或最终出现复发.这些复发/难治性PCNSL患者对传统治疗反应欠佳,临床预后极差.因此,探寻新型疗法尤为重要.随着靶向药物、免疫治疗和细胞治疗的进展,如来那度胺、Bruton酪氨酸激酶抑制剂、嵌合抗原受体T细胞治疗越来越多地应用于PCNSL患者的治疗.

    原发中枢神经系统淋巴瘤来那度胺BTK抑制剂CAR-T细胞治疗

    盐酸米托蒽醌脂质体用于淋巴瘤CAR-T治疗前桥接的安全性及疗效研究

    吴佳李春蕊郑邈孟凡凯...
    625-630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目前嵌合抗原受体T(chimeric antigen receptor-T,CAR-T)细胞疗法在复发/难治性淋巴瘤患者的治疗中取得了突破性疗效,桥接治疗作为CAR-T回输前原发病的控制方案与CAR-T疗法的成功输注及后期应答密切相关.本研究旨在通过回顾性研究评估盐酸米托蒽醌脂质体用于CAR-T前桥接方案对于淋巴瘤治疗的疗效及安全性影响,为临床实践方案提供更多选择和依据.方法:回顾性收集和分析2022年3月至2024年4月在我院应用包含盐酸米托蒽醌脂质体作为CAR-T回输前桥接方案的患者的临床资料.参照2014年Lugano修订版的淋巴瘤疗效评价标准、2018年美国移植和细胞治疗协会共识及CTCAE 5.0进行疗效评价和安全性分级;通过即时聚合酶链式反应测定的每微克基因组DNA的转基因拷贝数作为参数评估CAR-T细胞动力学.结果:共有12例复发/难治性淋巴瘤患者纳入研究,中位年龄为48.5(25.0~67.0)岁.9例(75.0%)患者为复发/难治性弥漫大B细胞淋巴瘤,1例为霍奇金淋巴瘤,1例为伯基特淋巴瘤,1例为T淋巴母细胞淋巴瘤.11例(91.7%)患者临床分期为Ⅲ~Ⅳ期;8例(66.7%)患者淋巴瘤IPI评分≥3分;7例(58.3%)患者结外病灶数量≥2个;5例(41.7%)患者既往接受过≥3线治疗;8例(66.7%)患者为大包块/高肿瘤负荷.在CAR-T细胞输注后疗效可评估的11例患者中,总有效率为81.8%(9/11),完全缓解率为54.5%(6/11),部分缓解率为27.3%(3/11).截至2024年4月30日,1年无进展生存率为50.0%,中位无进展生存期为10.42个月;1年总生存率为61.4%,中位总生存期未达到.CAR-T细胞治疗后,患者均未出现免疫效应细胞相关神经毒性综合征及≥3级细胞因子释放综合征,≥3级的中性粒细胞减少发生率为100.0%,血小板减少发生率为91.7%,贫血发生率为91.7%,绝大多数患者(81.8%)在1个月内恢复到3级以下血液学毒性.结论:盐酸米托蒽醌脂质体用于CAR-T细胞治疗前桥接方案显示出良好的临床应答率,且严重细胞因子释放综合征(≥3级)、免疫效应细胞相关神经毒性综合征发生率低,血液学毒性可控,是针对多种淋巴瘤(弥漫大B细胞淋巴瘤、霍奇金淋巴瘤、伯基特淋巴瘤、T淋母细胞淋巴瘤),特别是具有大包块及高肿瘤负荷患者的CAR-T前桥接治疗的安全有效的选择.

    盐酸米托蒽醌脂质体淋巴瘤桥接治疗嵌合抗原受体T细胞治疗

    基于奥布替尼的联合方案治疗28例初治弥漫性大B细胞淋巴瘤的疗效与安全性分析

    张钰奇武盈盈张奥韦若文...
    631-636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探讨基于奥布替尼的联合方案治疗初治弥漫性大B细胞淋巴瘤(diffuse large B-cell lympho-ma,DLBCL)患者的疗效和安全性.方法:回顾性分析2020年9月至2023年10月在华中科技大学同济医学院附属协和医院血液科接受基于奥布替尼联合方案治疗的初治DLBCL患者的临床资料.结果:共纳入28例患者,中位年龄61.5(36~83)岁.双表达淋巴瘤14例;老年(年龄>60岁)患者15例.所有患者中20例使用奥布替尼联合R-CHOP/CDOP方案,4例使用奥布替尼联合R-miniCDOP方案,4例使用奥布替尼联合利妥昔单抗和来那度胺(ORL)方案.使用PET/CT评估疗效,所有患者的客观缓解率(objective response rate,ORR)为85.7%,完全缓解(complete remission,CR)率为 67.9%,疾病进展(progressive disease,PD)率为 14.3%.双表达患者的ORR为78.6%,CR率为64.3%,PD率为21.4%.年龄>60岁患者的ORR为86.7%,CR率为66.7%,PD率为13.3%.使用奥布替尼联合R-CHOP/CDOP方案患者的ORR为85.0%,CR率为75.0%,PD率为15.0%;使用奥布替尼联合R-miniCDOP方案患者的ORR为75.0%,CR率为50.0%,PD率为25.0%;使用ORL方案患者的ORR为100.0%,CR率为50.0%.中位随访14.5(4~40)个月,所有患者的预期3年总生存(overall survival,OS)率和无进展生存(progression-free survival,PFS)率分别为 84.9%和 70.6%,双表达患者的预期3年OS率和PFS率分别为100.0%和70.9%,老年患者的预期3年OS率和PFS率分别为71.4%和65.5%.双表达和非双表达患者的ORR、CR率、预期3年OS率和预期3年PFS率比较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老年和年轻患者的ORR、CR率、预期3年OS率和预期3年PFS率比较差异亦无统计学意义.最常见的不良反应为贫血(1~2级76.9%、3~4级19.2%)、中性粒细胞减少(1~2级46.2%、3~4级38.5%)及血小板减少(1~2级34.6%、3~4级15.4%);最常见的非血液学不良反应为肺部感染(17.9%)、食欲减退(10.7%)、恶心(10.7%)和呕吐(10.7%).结论:基于奥布替尼的联合方案在初治DLBCL患者中展现出良好的疗效和可控的安全性,可能改善双表达淋巴瘤和老年患者的疗效及预后,值得进一步探索.

    弥漫性大B细胞淋巴瘤奥布替尼

    多学科联合诊治1例NK/T细胞淋巴瘤相关噬血细胞综合征

    唐佳宁蒋欣怡潘华雄陈万新...
    637-642页
    查看更多>>摘要:本文介绍1例合并噬血细胞综合征的鼻型结外NK/T细胞淋巴瘤(extranodal NK/T-cell lympho-ma-hemophagocytic lymphohistiocytosis,ENKTCL-HLH)的多学科联合诊治(multidisciplinary team,MDT)过程.患者人院前后持续高热,经验性抗感染药物治疗效果不佳,合并全血细胞减少、鼻腔肿物和EBV感染,来我院就诊时已处于HLH的晚期.虽然临床上高度怀疑原发于鼻腔的ENKTCL,但患者生命体征不稳定,存在难以纠正的凝血功能异常和重度血小板减少,进一步行鼻咽活检明确继发HLH原因的风险极高.经过我院MDT讨论,已有证据难以区分EBV-HLH和ENKTCL,决定给予DEP方案(脂质体多柔比星+依托泊苷+甲泼尼龙)继续控制HLH,待生命体征稳定后再行病理活检.鼻腔活检病理确诊ENKTCL(鼻型),DEP方案治疗2周后患者症状反复,考虑HLH控制不佳.结合患者病理结果,调整为L-MEP方案(米托蒽醌脂质体+依托泊苷+甲泼尼龙+培门冬酶)后再次诱导HLH达到缓解,后立即续贯针对原发病ENKTCL的P-GemOx方案(培门冬酶+吉西他滨+奥沙利铂)化疗,最终缓解后出院.该患者诊治过程体现了 MDT在ENKTCL-HLH等病程复杂凶险疾病中的重要价值.此外,本例通过L-MEP方案成功治疗难治性淋巴瘤相关HLH,进一步证实米托蒽醌脂质体联合依托泊苷和甲泼尼龙治疗成人HLH的安全性和有效性,为相关临床研究奠定基础.

    噬血细胞综合征结外NK/T细胞淋巴瘤L-MEP方案多学科联合诊治

    维奈克拉联合阿扎胞苷治疗急性髓系白血病患者中维奈克拉血药浓度监测及与疗效关系

    王昀琪王慧芳付强刘开彦...
    643-648,656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探讨维奈克拉(venetoclax,VEN)联合阿扎胞苷(azacitidine,AZA)治疗中国急性髓系白血病(acute myeloid leukemia,AML)患者中VEN血药浓度监测以及与疗效的关系.方法:回顾性分析2021年4月至2023年2月于北京大学血液病研究所接受VEN联合AZA治疗和持续性VEN血药浓度监测的38例初治不适合强化疗(unfit)及难治/复发(R/R)AML患者.分析真实世界中国人群第1个疗程VEN联合AZA诱导治疗AML期间持续性监测d4、d7、d14、d21、d28 VEN谷浓度及与疗效的关系,以及与可能影响VEN血药浓度的基线患者情况和基线临床特征的相关性.结果:入组38例AML患者,初治unfit AML 21例(55.3%),R/R AML 17例(44.7%),中位年龄51.5(16~70)岁,男19例(50.0%),中位随访时间18.9(5.5~28.1)个月.所有患者均因联合应用伏立康唑而调整VEN剂量为100 mg Qd.根据2022 ELN标准进行危险分层,初治unfit组高危15例(71.4%),R/R组高危9例(52.9%).初治unfit组VEN联合AZA中位治疗疗程为1(1~5)个,R/R组VEN联合AZA中位治疗疗程为1(1~2)个.经1个疗程VEN联合AZA治疗后,初治unfit AML患者14例(66.7%)达完全缓解/血细胞计数未完全恢复的完全缓解(CR/CRi),4例(19.0%)达部分缓解(PR),总体反应率达85.7%(18/21).R/R AML 患者 6 例(35.3%)达 CR/CRi,4 例(23.5%)达 PR,总体反应率达 58.8%(10/17).初治 unfit 组诱导期间 VEN 稳态谷浓度 Cmin 在 d4、d7、d14、d21、d28 分别为 1 330(299~6 570)ng/mL、2 158(264~5 050)ng/mL、2 404(533~5 760)ng/mL、2 752(282~4 850)ng/mL、2 251(560~4 410)ng/mL.R/R 组再诱导期间 VEN 稳态谷浓度 Cmin 分别为 1 203(692~3 100)ng/mL、2 245(799~5 580)ng/mL、1 950(890~4 920)ng/mL、1 856(473~3 210)ng/mL、1 650(934~2 584)ng/mL.结果显示 VEN 谷浓度 Cmin 在初治unfit组(P=0.23)及R/R组(P=0.24)有反应与未缓解组间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VEN谷浓度与患者基线特征(性别、年龄、身高、体重、体重指数、体表面积)及基线临床特征(白蛋白、丙氨酸氨基转移酶、天冬氨酸氨基转移酶、血尿素氮、肌酐、乳酸脱氢酶、中性粒细胞绝对计数、白细胞计数、血红蛋白水平及血小板计数)无明显相关性.结论:VEN联合AZA在初治unfit及R/R AML患者中均获得较高的治疗反应率,VEN稳态谷浓度和临床疗效可能无显著相关.

    急性髓系白血病维奈克拉血药浓度监测血药浓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