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期刊导航|临床眼科杂志
期刊信息/Journal information
临床眼科杂志
安徽医科大学;安徽眼科研究所
临床眼科杂志

安徽医科大学;安徽眼科研究所

陈逖

双月刊

1006-8422

hnfy@sohu.com

0551-2923182,2923235

230022

安徽合肥市绩溪路218号 安徽医科大学第一附院内

临床眼科杂志/Journal Journal of Clinical OphthalmologyCSTPCD
查看更多>>本刊是全国性眼科专业学术期刊,国内外公开发行。本刊1993年创刊,季刊,每期64页。1998年改为双月刊出版。2000年始扩版增页,改为大16开,每期88页出版,2002年每期96页出版。1993年至2002年共出版10卷48期,3000多篇论文。《临床眼科杂志》注重报道临床应用方面的研究论文,以及临床实践中的经验总结,新技术、新疗法的创立和应用。力求做到普及与提高相结合,帮助临床医师解决实际问题,提高诊疗水平。努力提高我国眼科学学术水平,为增进学科的建设和发展服务。本刊报导的范围:有关眼科学临床应用方面的研究论著,临床经验介绍、技术改进、调查研究、病例报告、综述与讲座、学术动态以及书刊消息等。
正式出版
收录年代

    圆锥角膜与揉眼的相关性分析研究

    郭星涵林潇孙禹鲍庆东...
    193-197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 调查圆锥角膜(KC)患者的揉眼习惯,分析揉眼与KC之间的相关性以及不同严重程度KC的相关性.方法 回顾性病例对照研究.研究收集2021年1月至2022年6月在山东第一医科大学附属眼科医院诊治的KC患者资料,对所有KC患者进行二次随访并详细询问揉眼及相关习惯;以同期近视患者作为对照,比较KC和对照揉眼情况的差异;按照病情严重程度对KC进行分期,比较不同分期的KC患者揉眼情况.结果 收集了202名KC患者,201名近视患者的资料.二次随访后调查的KC患者揉眼比例为61.4%,近视患者揉眼比例25.9%,二者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采用多因素二元Logistic回归分析,对KC组与对照组的揉眼情况进行分析,结果示以下变量存在显著差异:揉眼频次>10次/d(OR=264.406,95%CI:10.934-6393.832,P<0.05);揉眼时长<10 s/次(OR=0.004,95%CI:0-0.004,P<0.05);俯卧位睡姿(OR=3.079;95%CI:1.05-9.027;P<0.05);Ⅳ期的KC患者揉眼比例明显高于其他三期患者(P<0.05).结论 揉眼是KC的危险因素,并与疾病的严重程度有相关性.

    圆锥角膜揉眼危险因素

    书讯

    197,220,228,251,261,263,266页

    特发性黄斑裂孔患者术后视网膜光敏感度变化的临床观察

    徐冲冯超吴建华
    198-202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 观察特发性黄斑裂孔(IMH)患者接受玻璃体手术后视网膜光敏感度的临床变化并探讨其与黄斑区视网膜血流密度之间的关系.方法 回顾性病例对照研究.收集32例(32只眼)IMH患者纳入本组研究.所有患者依据手术方式的不同,被非随机分为两组:A组患者接受玻璃体切除联合内界膜填塞手术.B组患者接受玻璃体切除联合内界膜翻转覆盖手术.主要观察指标为中心视网膜光敏感度(0°~5°范围)、外周视网膜光敏感度(5°~10°范围),其他观察指标包括:最佳矫正视力(BCVA)(logMAR)、视网膜浅层血流密度、视网膜深层血流密度、黄斑中心凹下脉络膜厚度.比较各观察指标在两组间的差异,并分析视网膜光敏感度与视网膜血流密度、脉络膜厚度之间的相关性.结果 所有患者术后BCVA均得到明显改善,中心视网膜光敏感度在出现明显改善,视网膜浅层、深层血流密度和黄斑中心凹下脉络膜厚度明显增加,两组患者术后中心视网膜光敏感度的变化均与视网膜浅层、深层血流密度的变化之间呈负相关.结论 玻璃体手术治疗IMH后黄斑部中心视网膜光敏感度在术后早期就出现明显提高,而黄斑中心视网膜光敏感度的改善与视网膜血流密度的变化密切相关.

    特发性黄斑裂孔玻璃体切除术视网膜光敏感度

    基于视网膜中央视野微动脉瘤预测糖尿病视网膜病变严重程度的可行性

    邢球黄晓波谢青彭立...
    203-208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 探讨视网膜微动脉瘤(MAs)预测糖尿病视网膜病变(DR)严重程度的可行性.方法 回顾性临床研究.纳入我院2020年1月1日至2022年12月31日就诊的2型糖尿病患者100例(100只眼),针对受检眼均进行眼底照相和检眼镜下眼底检查,定量评估视网膜MAs、出血(Hmas)和硬性渗出(HEs)与DR程度的关系.结果 无DR患者的图像中量化的MAs数量可以忽略不计,而轻、中、重度非增生性糖尿病视网膜病变(NPDR)患者的平均MAs数量随着DR严重程度的增加而显著增加.中度和重度NPDR患者均检测到Hmas,红色病变(RLs)代表MAs和Hmas平均值的组合,与单独量化MAs的趋势相同,但由于Hmas的影响,RLs的数值更高.最后,无NPDR或轻度NPDR患者未检出HEs,中度NPDR和重度NPDR患者的HEs值均检出.在所有病例中,不同严重程度的视网膜病变量化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结论 在视网膜中心区域的眼底彩色照相(CFP)图像可量化视网膜病变数量,评估DR严重程度,其间存在强大的相关性.此外,MAs和Hmas作为眼底图像中疾病严重程度的可量化变量,可以作为临床试验的相关疗效终点.

    视网膜微动脉瘤糖尿病视网膜病变视网膜中央视野预测

    基于列线图预测糖尿病性视网膜病变并发糖尿病肾病的风险

    管一鸣桂衍超桂思语季之遇...
    209-214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 构建预测糖尿病视网膜病变(DR)患者发生糖尿病肾病(DN)的列线图模型,为DR患者的DN筛查提供工具,并评价此模型的区分度与一致性.方法 回顾性临床研究.纳入自2020年1月至2022年12月在我院眼科和内分泌科住院就诊的糖尿病患者140例,根据是否并发DN分为非DN组与DN组,收集患者临床资料并比较两组间差异;通过Logistic回归模型分析DR患者并发DN的危险因素,构建列线图预测模型,并进行区分度与一致性检验.结果 140例DR患者发生DN者88例.与非DN组相比,DN组患者糖尿病病程、体质指数、收缩压、舒张压、血清尿素氮、血清肌酐、低密度脂蛋白、总胆固醇、尿酸、糖尿病性黄斑水肿比例、NPDR与PDR比例水平均升高(均P<0.05),肾小球滤过率水平降低(P<0.05).二元Logistics回归分析发现,收缩压(OR=1.05,P<0.05)、体质指数(OR=1.20,P<0.05)、总胆固醇(OR=1.77,P<0.05)、尿酸(OR=1.01,P<0.05)、血清尿素氮(OR=1.59,P<0.05)、糖尿病性黄斑水肿比例(OR=11.66,P<0.05),是DR患者发生DN的独立危险因素;以收缩压、体质指数、总胆固醇、尿酸、血清尿素氮、糖尿病性黄斑水肿比例六项因素构建预测DR患者并发DN的列线图模型,ROC曲线显示AUC 0.920(0.878~0.962),证明区分度较好.校准曲线显示斜率接近1.结论 基于收缩压、体质指数、总胆固醇、尿酸、血清尿素氮、糖尿病性黄斑水肿比例六项因素构建的列线图模型对DN具有诊断价值,为临床上指导诊断预测DN发挥作用.

    糖尿病性视网膜病变糖尿病肾病危险因素黄斑水肿列线图

    糖尿病新生血管性青光眼虹膜组织中VEGF和IL-17A表达及其意义

    屈晶汪军红杨安怀杨北方...
    215-220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 分析糖尿病(DM)新生血管性青光眼(NVG)患者虹膜组织中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EGF)和白细胞介素-17A(IL-17A)的表达水平及意义.方法 前瞻性病例研究.选取2019年1月至2022年1月本院接收的244例DM并发NVG患者为DM-NVG组,同时期本院收治的244例无新生血管的慢性闭角型青光眼患者为参照组,术中收集患者虹膜组织并采用免疫组化(SP)法检测虹膜组织VEGF和IL-17A表达;对DM-NVG患者随访1年统计其预后情况,分为预后不良组、预后良好组;Logistic回归分析DM并发NVG患者预后不良的影响因素.结果 DM-NVG组VEGF、IL-17A阳性率均高于参照组(均P<0.05);DM并发NVG患者虹膜组织VEGF、IL-17A表达与眼压、DM类型、NVG分期相关(均P<0.05);预后不良发生率为90.57%(221/244);预后不良组中眼压>21 mmHg、DM类型为2型、NVG分期为Ⅲ期、虹膜组织VEGF、IL-17A阳性表达患者占比高于预后良好组(均P<0.05),且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表明均是DM并发NVG患者预后不良的危险因素(均P<0.05).结论 DM并发NVG患者虹膜组织VEGF、IL-17A表达均升高,二者均与DM并发NVG患者临床病理特征相关,是DM并NVG患者预后不良的危险因素.

    糖尿病新生血管性青光眼血管内皮生长因子白细胞介素-17A

    使用AS-OCT评价小梁切除术后滤过泡形态指标的临床意义

    孙毅朱敬郭娟何元旭...
    221-228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 探讨眼前节相干光层析成像光术(AS-OCT)测量青光眼小梁切除术后滤过泡形态指标与眼压及手术结果的关系.方法 前瞻性病例研究.对小梁切除术后患者于术后1年进行6次随访,使用AS-OCT辅助获得常见滤过泡形态学指标.分析所有指标的变化趋势,以及与眼压及手术结果的关系.结果 术后1年眼压和形态学数据分布中,术后2周眼压显著低于术后3、6、12个月(P<0.00238).术后2周微囊泡变分布广泛的患者最多,无微囊泡的患者最少.在术后1年内扁平-轻度隆起的滤过泡占比逐渐增加,"宽"滤过泡的占比逐渐下降.结膜下囊泡多的患者术后6个月后逐渐减少.术后2周时包囊范围、血管化、微囊泡变范围皆为眼压的影响因素(P<0.05);术后2周的AS-OCT下形态分类是远期手术结果的影响因素(P<0.001).结论 AS-OCT用于检测滤过泡准确有效.术后2周滤过泡形态为弥散型更易获得远期成功,包囊型更易获得手术失败.

    青光眼小梁切除术眼前节相干光层析成像术滤过泡

    有晶状体眼后房型人工晶状体植入术后拱高与眼前节参数的相关性研究

    江畅高健叶敏捷朱凤...
    229-235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 研究分析有晶状体眼后房型人工晶状体(ICL)植入术后早期的拱高与术前眼前节参数的相关性.方法 回顾性病例研究.收集2021年7月至2022年10月行ICL植入手术患者388例(696只眼)的病历资料,所有患者术后随访1周,使用三维眼前节分析仪(Pentacam)测量患者术后拱高,分析ICL术后早期拱高与术前角膜水平直径即白到白(WTW)、平均睫状沟直径(STS)、房角距离(ATA)、前房深度(ACD)、术前等效球镜(SE)、眼轴长度(AL)、晶状体厚度(LT)、晶状体矢高(CLR)以及晶状体前表面顶点到水平睫状沟直径所在平面的距离(STSL)之间的相关性,并通过逐步多元线性回归分析建立预测拱高的线性回归方程.结果 患者行ICL植入术后1周裸眼视力为-0.08(-0.08,<0.00)logMAR,较术前1.00(1.00,1.22)logMAR显著提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Z=-22.892,P<0.001),术后1周的拱高与WTW(r=0.229,P<0.001)、ACD(r=0.296,P<0.001)、STS(r=0.163,P<0.001)、AL(r=0.079,P<0.05)、ICL尺寸(r=0.210,P<0.001)呈正相关,与STSL(r=-0.163,P<0.001)、CLR(r=-0.203,P<0.001)、LT(r=-0.292,P<0.001)呈负相关,与SE和ATA无显著相关性(P>0.05).线性回归结果显示:影响和预测ICL术后早期拱高的因素有ACD、STSL、LT、ICL尺寸.线性回归方程:拱高=-209.742+116.764×(ACD)-114.234×(STSL)-106.168×(LT)+58.156×ICL尺寸(R²=0.130).结论 术后1周的拱高与WTW、ACD、STS、AL、ICL尺寸呈正相关,与STSL、CLR、LT呈负相关,与SE和ATA不相关,ACD、STSL、LT和ICL尺寸是影响和预测术后拱高的重要因素.

    有晶状体眼后房型人工晶状体拱高近视眼前节参数

    白内障术前使用5%聚维酮碘消毒结膜囊对眼表的影响研究

    钟探杨军何宏聂轲...
    236-241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 比较白内障术前使用5%聚维酮碘(PI)消毒结膜囊不同时间对眼表的变化.方法 前瞻性临床研究.选择就诊于我院行白内障超声乳化抽吸+人工晶状体植入术患者240例(240只眼),随机、双盲分成30 s组、1 min组和3 min组,每组80只眼.所有患者术前行5%聚维酮碘消毒结膜囊,分别消毒30 s、1 min和3 min.术前和术后1 d、1周、1个月观察首次非侵入性泪膜破裂时间(NIBUTf)、平均非侵入性泪膜破裂时间(NIBUTav)、泪河高度(TTMH)、眼红分析评分(RS)、中央角膜上皮厚度(CCET)、角膜荧光素染色检查(CFS);观察术前、术后1周和术后1个月眼表疾病指数评分(OSDI).结果 RS:30 s组、1 min组和3 min组术后1 d眼红分析评分明显高于术前,1周后炎症反应逐渐减轻,且三组术后1个月眼红分析评分明显低于术后1 d,有统计学意义(P<0.001);CCET:30 s组、1 min组和3 min组术后1 d中央角膜上皮厚度明显高于术前,1 周后角膜水肿程度减轻,且三组中央角膜上皮厚度1 个月后明显低于术后1 d,有统计学意义(P<0.001);CFS:30 s组、1 min组和3 min组术后1 d角膜荧光染色评分明显高于术前,且术后1个月明显低于术后1 d,基本上恢复到术前基线水平,有统计学意义(P<0.001);OSDI:30 s组、1 min组和3 min组术前术后比较无统计学意义(P>0.05);所有观察指标,三组之间比较,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白内障术前使用5%聚维酮碘消毒结膜囊对相关眼表造成的影响与结膜囊消毒30 s、1 min和3 min时间长短无关.

    聚维酮碘白内障眼表泪膜

    斜视术后眼表及睑板腺功能变化的危险因素分析

    赵智华李科军张茵牛佳琳...
    242-246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 探讨斜视患者术后眼表及睑板腺功能变化及其危险因素分析.方法 回顾性病例对照研究.选取2019年1月至2021年6月我院收治的126例(188只眼)斜视患者为研究对象,根据手术切口将患者分为角膜缘切口组(A组)、跨肌止端切口组(B组)、近穹隆切口组(C组)三个组别,分别于术后1周、术后1个月、术后6个月观察患者的眼表与睑板腺功能变化,并分析眼表与睑板腺功能变化的单因素,采用Logistic回归分析进一步明确影响斜视患者术后眼表与睑板腺功能变化的因素.结果 眼表疾病评分指数(OSDI)、角膜上皮荧光染色评分(CFSS)、泪膜脂质层厚度(LLT)、SchirmerⅠ试验(SⅠt)、泪膜破裂时间(TBUT)、睑板腺开口评分的组间比较有统计学意义(F组间=35.912、28.093、32.115、35.021、32.984、35.765,P<0.05),不同时间点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F时点=67.982、69.038、62.091、59.181、64.282、61.224,P<0.05),同时各指标的组间与时点之间存在交互效应(F交互=52.126、56.098、55.223、59.719、54.033、49.914,P<0.05).其中C组OSDI、CFSS、LLT、SⅠt、TBUT、睑板腺开口评分改善优于B组、A组(P<0.05).性别、家族病史、术前立体视觉异常、合并弱视与斜视患者术后眼表与睑板腺功能恢复无关(P>0.05).发病年龄、病程、无控制正位、术后无立体视觉训练、手术切口、手术累及肌肉数目是影响斜视患者眼表与睑板腺功能恢复的影响因素(P<0.05).进一步使用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发病年龄>9岁、病程>1年、手术行角膜缘切口或跨肌止端切口、手术累及肌肉数目≥2条、术后无立体视觉训练是影响斜视患者术后眼表与睑板腺功能恢复的独立危险因素(P<0.05).结论 斜视患者手术时行近穹隆切口对其术后眼表与睑板腺功能恢复最佳.发病年龄>9岁、病程>1年、手术行角膜缘切口或跨肌止端切口、手术累及肌肉数目≥2条、术后无立体视觉训练均是影响斜视患者术后眼表与睑板腺功能恢复的危险因素.

    斜视眼表功能睑板腺功能手术危险因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