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期刊导航|临床眼科杂志
期刊信息/Journal information
临床眼科杂志
安徽医科大学;安徽眼科研究所
临床眼科杂志

安徽医科大学;安徽眼科研究所

陈逖

双月刊

1006-8422

hnfy@sohu.com

0551-2923182,2923235

230022

安徽合肥市绩溪路218号 安徽医科大学第一附院内

临床眼科杂志/Journal Journal of Clinical OphthalmologyCSTPCD
查看更多>>本刊是全国性眼科专业学术期刊,国内外公开发行。本刊1993年创刊,季刊,每期64页。1998年改为双月刊出版。2000年始扩版增页,改为大16开,每期88页出版,2002年每期96页出版。1993年至2002年共出版10卷48期,3000多篇论文。《临床眼科杂志》注重报道临床应用方面的研究论文,以及临床实践中的经验总结,新技术、新疗法的创立和应用。力求做到普及与提高相结合,帮助临床医师解决实际问题,提高诊疗水平。努力提高我国眼科学学术水平,为增进学科的建设和发展服务。本刊报导的范围:有关眼科学临床应用方面的研究论著,临床经验介绍、技术改进、调查研究、病例报告、综述与讲座、学术动态以及书刊消息等。
正式出版
收录年代

    充分硅油填充术治疗复发性视网膜脱离的有效性和安全性研究

    王一帆黄梓敬柳俊涛黄定国...
    385-392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 探讨应用前后段联合手术,后囊切开联合下方周边虹膜造孔、充分硅油填充治疗复发性视网膜脱离的解剖复位率、视力恢复、手术相关并发症情况等临床疗效.方法 前瞻性系列病例研究.研究纳入2018年6月至2022年6月,在汕头国际眼科中心诊治的,既往有明确的孔源性视网膜脱离病史并曾行1次或多次视网膜脱离复位术,术后视网膜仍有脱离的患者25例(25只眼).其中男性14例,女性11例,平均年龄(52.92±13.94)岁,既往平均行(1.44±0.71)次手术(范围1~3次).本次术前增生性玻璃体视网膜病变(PVR)C1级3只眼,C2级9只眼,C3级11只眼,D1级2只眼;上方裂孔5只眼,下方裂孔18只眼,上下方均有裂孔2只眼;合并脉络膜脱离2只眼.应用晶状体后囊膜切开、下方周边虹膜造孔,充分硅油填充治疗.收集并分析术前、术后3个月、已取油患者取油后2个月及末次随访的最佳矫正视力、眼压、视网膜情况、眼内硅油状态、手术并发症及其处理等.结果 所有患者出院时视网膜平伏,硅油完全退回玻璃体腔.术后3个月,所有患者视网膜平伏,平均眼压(14.24±6.28)mmHg.平均随访时长(20.64±12.20)个月,期间所有研究眼玻璃体腔裂隙灯前置镜下及欧堡眼底照相均未观察到油水界面,提示硅油充填相对充分.其中17只眼已取出眼内硅油,平均硅油填充时间(7.26±2.02)个月,在取出眼内硅油前行角膜内皮镜检查,角膜内皮丢失率18.57%.8只眼未取出眼内硅油,平均随访时长(24.38±12.07)个月,其中高度近视黄斑萎缩明显、视力较差3只眼;广泛视网膜及脉络膜疤痕、眼压≤8mmHg3只眼;拒绝再次手术取油2只眼,至末次随访,17只眼已取出眼内硅油均保持视网膜完全贴附,8只眼未取出硅油均保持视网膜复位,未发现硅油乳化迹象.末次随访最佳矫正视力logMAR(1.21±0.60)较术前logMAR(1.66±0.66)提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主要并发症为术后早期高眼压(15只眼,60%),10只眼经过单纯降眼压药物处理控制良好,5只眼用药下眼压控制不良,行前房穿刺放出少量房水(2只眼)或硅油(3只眼),所有患者出院时眼压均控制在21 mmHg以下.结论 对于复发性视网膜脱离,行玻璃体切除、后囊膜切开联合下方周边虹膜造孔、充分硅油填充的治疗安全有效,操作简单,可以实现硅油在眼内的相对充分填充,对裂孔处于后极部及下方的患者尤为重要.尽管术后早期高眼压发生率较高,但均可控制.该手术方式是复发视网膜脱离复位手术的一种有效的改良和补充.

    复发性视网膜脱离硅油充分填充后囊切开下方周边虹膜造孔

    彩色多普勒超声在眼弓蛔虫病和少儿特发性后葡萄膜炎鉴别诊断中的应用

    沈琳杨文利李栋军王子杨...
    393-396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 探讨彩色多普勒超声在眼弓蛔虫病和少儿特发性后葡萄膜炎鉴别诊断中的应用.方法 回顾性临床研究.2015年1月至2017年12月就诊于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同仁医院,18例(18只眼)临床确诊为眼弓蛔虫病和21例(29只眼)临床诊断为特发性葡萄膜炎(除外单纯前葡萄膜炎)患儿的眼部超声影像表现及病史资料.利用卡方检验,分析眼弓蛔虫病和少儿特发性后葡萄膜炎的特征性超声表现.结果 眼弓蛔虫病超声中均可探及玻璃体内弱点状回声炎性混浊及玻璃体内条带状增生条索,8只眼(44.4%)可探及后极部球壁增生团块,10只眼(55.6%)可探及周边部球壁增生团块,17只眼(94.4%)可探及牵拉性视网膜脱离.少儿特发性后葡萄膜炎超声中均可探及玻璃体内弱点状炎性混浊,4只眼(13.8%)可探及玻璃体内条带状增生条索,12只眼(41.4%)可探及与视盘回声相延续的后极部球壁回声增厚伴低回声间隙.卡方检验结果,超声表现中玻璃体增生条索、球壁增生团块及牵拉性视网膜脱离支持OT的诊断(χ2值分别为33.150、15.533、19.262和33.197,均P<0.01),玻璃体内弱点状回声及后极部球壁增厚伴低回声间隙支持少儿特发性后葡萄膜炎的诊断(χ2值分别为32.785和10.002,均P<0.01).结论 彩色多普勒超声在眼弓蛔虫病和少儿特发性后葡萄膜炎鉴别诊断中有一定应用价值.

    超声彩色多普勒眼弓蛔虫病少儿特发性后葡萄膜炎

    角膜宽度与前房角参数在前房角组成上的相关分析

    张鹏王立芳韩坤岭王延铮...
    397-401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 观察白内障患者手术前后角膜宽度和前房角参数的变化及分析它们之间的关系.方法 回顾性临床研究.纳入2021年1月至2022年3月在本院就诊的白内障患者34例(43只眼),年龄(69.03±6.61)岁(60~86岁).应用眼科超声生物显微镜(UBM)测量所有眼术前与术后3个月时的前房宽度(ACW)、中央前房深度(CACD)、瞳孔直径(PD)、小梁虹膜角度数(TIA)、房角开放距离(AOD)和小梁网睫状突距离(TCPD).数据均采用配对t检验进行对比分析,ACW与其它参数的相关分析应用Pearson相关和线性回归分析.结果 白内障手术后3个月时的ACW、CACD、TIA、AOD和TCPD数值与术前相比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D差异无统计学意义.手术前ACW与CACD、TIA、AOD均无相关性,与TCPD有负相关性.结论 在前房角的变化上,角膜宽度与睫状体突位置在前房角的组成上并不完全独立,而是共同在前房角的组成上趋向形成一个相对稳定但呈动态变化的结构关系.

    白内障角膜宽度房角前房宽度前房深度

    高眼压症患者24h眼压及眼灌注压节律的研究

    夏冉任雁琳樊洁辛姜丽丽...
    402-406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 比较高眼压症患者和正常人群的24 h眼压及眼灌注压的节律,为高眼压症的临床诊治提供参考.方法 前瞻性病例对照研究.依据高眼压症(OHT)诊断标准,纳入(107例)高眼压症者,同时选取年龄性别相匹配的正常对照人群(71例),两组均进行24 h眼压值(IOP)、血压值监测.平均动脉压(MAP)=舒张压+1/3(收缩压-舒张压).平均眼灌注压(MOPP)=2/3平均动脉压-眼压;收缩期眼灌注压(SOPP)=收缩期动脉压-眼压;舒张期眼灌注压(DOPP)=舒张期动脉压-眼压.结果 OHT组的MOPP最大值,最小值及平均值均明显低于正常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OHT组SOPP和DOPP最小值,平均值均小于正常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OHT组的IOP、MOPP、SOPP、DOPP波动值明显大于正常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OHT组和正常对照组的IOP、MOPP、SOPP峰值谷值时间吻合.正常对照组的24 h DOPP表现出昼高夜低趋势,而OHT组没有表现出明显的昼夜变化曲线.结论 OHT组的整体眼压比对照组高,平均眼灌注压比正常对照组低,且眼灌注压波动较正常对照组大.OHT组的24 h IOP、MOPP、SOPP节律与对照组相似,而24 h DOPP节律与正常对照组有一定差异.在确定OHT的诊断及随访中,不仅要考虑到眼压,角膜厚度,视野,视神经纤维层厚度的变化,也应关注到眼灌注压的变化,特别是夜间低灌注和DOPP节律的紊乱.为调整治疗方案提供一些参考.

    高眼压症眼压眼灌注压节律

    IOL Master 700与Tomey OA-2000测量4~12岁儿童眼球生物学参数的对比研究

    孟丽珠邓胜果崔海龙邢青...
    407-411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 研究应用IOL Master 700与Tomey OA-2000测量4~12岁儿童眼球生物学参数的异同,分析两种仪器在学龄(前)儿童屈光发育建档中检测结果是否具有一致性.方法 前瞻性病例对照研究.选取我院2021年9月屈光发育建档的4~12岁学龄(前)儿童共163例(326只眼),分别采用IOL Master 700和Tomey OA-2000进行眼球生物学参数测量,获得眼轴长度(AL)、中央角膜厚度(CCT)、中央前房深度(ACD)、晶状体厚度(LT)、角膜平坦曲率(Kf)、角膜陡峭曲率(Ks)、角膜横径(WTW)、瞳孔直径(P),采用配对t检验、Pearson相关性分析、Bland-Altman法对两组数据进行比较.结果 IOL Master 700和Tomey OA-2000两种设备对AL、CCT、ACD、LT、Kf、Ks检出率均为100%;WTW的检出率:IOL Master 700为99.40%,Tomey OA-2000为98.79%;P检出率IOL Master 700为100%,Tomey OA-2000为98.79%.IOL Master 700和Tomey OA-2000对AL、CCT、ACD、LT、Kf、Ks、WTW、P测量的平均差值分别为:(-0.0059±0.1322)mm、(12.374±7.195)μm、(-0.017±0.076)mm、(-0.075±0.078)mm、(-0.043±0.249)D、(-0.055±0.417)D、(-0.016±0.580)mm、(0.081±1.010)mm(t=-0.809,31.053,-3.947,-17.185,-3.106,-2.367,-0.501,-1.457;P=0.419,0.001,0.001,0.001,0.002,0.019,0.617,0.146).Pearson相关性分析显示:IOL Master 700与Tomey OA-2000在AL、CCT、ACD、LT、Kf、Ks的测量中具有较高的相关性:r=0.992、0.976、0.958、0.930、0.984、0.963,WTW和P中等相关:r=0.435、0.445(均P<0.001).采用Bland-Altman法对两种设备测量的眼球生物学参数进行一致性分析,结果显示两种设备检测的眼球生物学参数在95%LoA内一致性均良好,尤其是AL值.结论 IOL Master 700与Tomey OA-2000用于儿童青少年眼球生物学参数测量平均差值不具有临床意义,两组数据具有较高的一致性;尤其是AL值,应用于大规模学龄儿童屈光发育筛查建档及近视防控效果随访时,检查结果具有一致性.筛查时两台设备可同时进行,以提高筛查效率.

    IOLMaster700TomeyOA-2000眼轴眼球生物学参数屈光发育

    眼轴测量对先天性斜视手术量的校正

    李雨晴宋德胜金双谢嘉铭...
    412-417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 参照眼轴测量结果设计先天性内/外斜视手术量,比较先天性斜视常规手术量与校正手术量的矫正效果差异.方法 回顾性临床研究.2017年2月至2022年6月在南京医科大学附属儿童医院行斜视矫正手术的254例先天性内/外斜视患儿.依据手术设计方式划分为A组127例,B组127例,A组单纯以斜视度按常规设计手术量,B组根据眼轴长度对以斜视度设计的手术量进行校正.对A、B组术后1周、3个月、6个月手术效果进行比较.结果 (1)组间正位率比较,术后1周,A、B组正位率分别为84.3%、85.8%,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3个月,B组正位率78.0%,比A组66.9%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6个月,B组正位率76.9%,比A组63.5%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2)当眼轴<22 mm时,A、B两组术后1周的正位率分别为84.0%、85.2%,术后3个月的正位率分别为64.9%、78.4%,术后6个月的正位率分别为63.8%、77.3%.当眼轴≥22 mm且<26 mm时,A、B两组术后1周的正位率分别为84.8%、87.2%,术后3个月的正位率分别为72.7%、76.9%,术后6个月的正位率分别为60.6%、69.2%.当眼轴<22 mm时,两组术后1周正位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3个月、术后6个月均有统计学差异(均P<0.05),当眼轴≥22 mm且<26 mm时,两组术后1周、3个月、6个月正位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3)组间手术满意度比较,B组满意度83.5%比A组69.3%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在排除其它影响因素下,根据眼轴长度对传统手术量进行校正有利于提高先天性斜视的术后效果和手术满意度.该方法可为斜视手术量设计提供参考.

    眼轴斜视手术设计术后效果

    白内障术后眼内炎视力损伤及其治疗效果分析

    许亚静郑洁封利霞
    418-422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 总结分析白内障手术后眼内炎临床特征及其住院治疗效果.方法 回顾性收集2018年至2023年诊断为白内障手术后并发眼内炎的患者诊疗记录.分析48例白内障手术后性眼内炎患者的发病时间、病原菌及其治疗前后视力改变.结果 在收集整理的48例(48只眼)白内障手术后眼内炎临床资料中,绝大多数病例(95.83%)初始视力为盲眼状态,盲目级别为指数(CF)、手动(HM)、光感(LP)和无光感者分别为3例(6.25)、23例(47.92%)、14例(29.17%)、6例(12.5%).绝大多数(95.83%)为术后急性眼内炎,其中术后4 d内出现眼内炎12例(25.00%),术后2周内出现眼内炎症状26例(54.17%)),术后2~6周内出现眼内炎症状7例(14.58%).细菌总培养阳性率为52.5%,在细菌培养证实的21例白内障术后感染性眼内炎中,绝大多数为革兰阴性菌感染(20/21,95.24%)以及机会性致病菌(19/21,90.48%).细菌培养阴性组患者治疗后视力障碍分级可以得到改善(P<0.05),而细菌培养阳性组患者治疗后视力障碍分级无明显改善(P>0.05).住院期间予以前房抗生素灌洗和玻璃体内抗生素注射联合疗法与直接采用玻璃体切除手术和玻璃体内抗生素注射联合疗法二种治疗方案,均可提升视力障碍分级(P<0.05),但未能证实玻璃体切除手术的额外优势.结论 白内障手术后4 d至2周是术后眼内炎发病的高危期,以革兰阳性机会性细菌感染为主.与前房抗生素灌洗和玻璃体内抗生素注射联合疗法比较,玻璃体切除手术和玻璃体内抗生素注射联合疗法没有显示额外的疗效优势.

    眼内炎白内障手术视力治疗效果

    《Kanski临床眼科学》(第8版)一书出版

    张明昌
    422页

    急性获得性共同性内斜视的临床分析及手术探讨

    汪丽娟李本聪关虹王婷婷...
    423-427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 探讨急性获得性共同性内斜视的临床特征、病因及手术治疗的方式与效果.方法 回顾性病例研究.收集2019年5月至2023年3月在合肥普瑞眼科医院由同一主刀医生手术治疗的59例急性获得性共同性内斜视患者,对其眼部全面检查、新斯的明试验、排除外伤史、弱视治疗遮盖史,CT或MRI检查排除头颅及眼眶疾病系统分析后,综合看远和看近的斜视度数及主导眼,设计全矫手术方案,观察其手术治疗前后复视情况、眼位、眼球运动,同视机及Titmus图检查双眼同时视和立体视功能.结果 59例患者经手术治疗:看远及看近无显斜,复视像均消失,眼球运动均正常,三棱镜+马氏杆检查:隐斜度数≤±10 PD(术后第1天:56例,术后1个月:53例,术后6个月:53例),+10 PD~+15 PD(术后第1天:3例,术后1个月:6例,术后6个月:6例);术前无同时视的患者均恢复同时视功能,所有患者立体视均比治疗前明显改善,随访6个月无1例斜视复发、未再出现复视.结论 急性获得性共同性内斜视多发生在近视患者,且与近距离过度用眼有关,病程超过6个月的患者尽早实行手术治疗,术前充分评估斜视度、手术设计量要足,术毕效果达到近眼位外隐斜、远眼位内隐斜较好,术后患者复视消失,并恢复双眼视功能,达到满意疗效.

    急性获得性共同性内斜视复视三棱镜手术双眼视功能

    《角膜内皮病》一书出版

    人民卫生出版社
    427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