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期刊导航|临床医药文献电子杂志
期刊信息/Journal information
临床医药文献电子杂志
临床医药文献电子杂志

周二刊

临床医药文献电子杂志/Journal Journal of Clinical Medical Literature (ElectronicEdition)
正式出版
收录年代

    对比分析开放手术与内镜手术治疗甲状腺癌的临床效果

    李博艳
    29,34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 在针对甲状腺癌患者进行治疗的过程中,探讨内镜手术治疗方法 与开放手术治疗方法 的临床治疗效果差异情况.方法 随机选择我院2019年1月~2020年1月接诊的40例甲状腺癌患者为临床观察对象,按照治疗方法 的不同将患者分成两组,对照组患者在接受治疗的过程中所使用的方法 主要为开放手术,观察组患者在接受治疗的过程中所使用的方法 主要为内镜手术.结果 相比于对照组患者来说,观察组患者在接受治疗的过程中,手术切口设置的长度相对更短,手术过程中的出血量相对更少,且观察组患者的总手术时间以及总住院时间均少于对照组患者.结论 临床上在针对甲状腺癌患者进行治疗的过程中,相比于采用开放手术治疗的方式来说,通过采用内镜手术治疗的方式对患者进行治疗,不仅能够有效缩短患者的住院时间以及手术时间,同时也能有效减少患者手术过程中的出血量,患者手术过程中所设置的手术切口相对更短.

    开放手术内镜手术治疗甲状腺癌临床效果

    急性脑梗死早期进展相关危险因素的临床研究分析

    欧吐红加曼·沙俄董娜
    30-31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 通过临床研究的方式探讨急性脑梗死早期进展的相关危险因素.方法 随机选择我院2017年1月~2020年10月接诊的30例急性脑梗死患者为临床观察对象,其中,15例患者属于急性脑梗死早期进展患者,将这部分患者划归为观察组,另外15例患者属于非进展性急性脑梗死患者,将这部分患者划归为对照组.结果 相比于对照组患者来说,观察组患者出现全血高切黏度、早期CT异常、血沉、颈血管狭窄、体温异常相关问题的概率整体较高.结论 相比于非进展性急性脑梗死患者来说,早期进展性急性脑梗死患者在发病之后出现全血高切黏度、早期CT异常、血沉、颈血管狭窄、体温异常相关问题的概率相对较高,可将这五项因素视作急性脑梗死疾病早期进展危险因素.

    急性脑梗死早期进展危险因素临床研究分析

    ICU病房床旁超声引导鼻空肠营养管置入技术的探讨

    徐银霞
    32,37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 探讨提高危重患者鼻空肠营养管置管成功率的有效方法 .方法 选取ICU病房2019年1月~2020年1月49例置入鼻空肠营养管的危重患者为研究对象,以复尔凯螺旋型鼻空肠管经鼻带导丝置入胃腔,床旁超声诊断仪体表引导下通过幽门管,持续推送直至十二指肠段,床旁腹部X线平片确认鼻空肠营养管位置,固定鼻空肠管进行肠内营养治疗.结果 所有危重患者在床旁超声引导下鼻空肠管置入术中生命体征平稳,成功置管40例(81.6%),失败9例(18.4%).结论 床旁超声引导鼻空肠营养管置管术是一种新型鼻空肠管置入技术,能显著提高危重患者鼻空肠营养管置管成功率,可以作为危重患者鼻空肠管置入的首选方法 .

    超声引导鼻空肠管插管法肠内营养

    观察益生菌干预对肝硬化患者治疗临床效果和肠道菌群的影响

    赵丽然
    33-34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 探讨益生菌(丁酸梭状芽孢杆菌联合婴儿双歧杆菌)对肝硬化(LC)患者的治疗作用.方法 试验纳入32例LC患者,随机分组,对照组采取常规治疗,观察组行益生菌干预治疗,分析两组疗效与肠道菌群情况.结果 对照组、观察组的有效率分别是62.50%、93.7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x2=6.1442);观察组经益生菌治疗后,I群梭菌和双歧杆菌显著增加,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肠球菌和肠杆菌科细菌明显减少,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益生菌对LC患者的治疗作用显著,可有效增加I群梭菌和双歧杆菌总数,抑制肠球菌和肠杆菌科细菌增值生长,值得推广.

    LC益生菌肠道菌群

    耳鼻喉粘液表皮样癌22例临床病理分析

    周姗刘娜朱晓晴
    35,41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 研究耳鼻喉粘液表皮样癌(MEC)的临床病理特点.方法 于本院耳鼻喉MEC患者中随机抽取22例,对患者提取活检样本,进行肉眼、显微镜观察,并进行免疫组化检查,分析其病理特点.结果 通过肉眼观察,在22例粘液表皮样癌标本中,有13例标本呈现出黄白色,9例标本呈现出灰白色,肿块呈现出近圆形,肿块直径约为1~2 cm,肿瘤囊腔大小不一致,遍布粘液状物质.本次标本中包括15例高分化患者,7例低分化患者.在高分化标本中,粘液细胞在标本占比达到了50%,低分化患者中粘液细胞在标本中的比例达到10%.高分化患者表皮样细胞具有较好的细胞形态,中间细胞形态相对较差.低分化患者表皮样细胞形态呈现出实性团块,组成肿瘤.高分化标本没有发现核异形现象,核分裂相对少见.低分化标本核分裂和核异形比较常见.肿瘤细胞CK、CK8、EMA、CEA检测为阳性,本组有15例检测为阳性.差异显著,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由于耳鼻喉MEC临床症状复杂,病灶主要位于鼻腔位置上,早期出现鼻塞现象等,病灶位于咽喉位置会出现咳嗽等症状,鼻腔和咽喉位置标本多为活检标本,无法切除肿块,需要多次切片取材,进行免疫组化检查,才能确诊.

    耳鼻喉粘液表皮样癌病理特点免疫组化检查

    在臂丛神经麻醉下小针刀治疗肩周炎的临床观察

    周树林
    36-37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 分析小针刀在臂丛麻醉下治疗肩周炎的应用效果.方法 对50例肩周炎采用小针刀在臂丛麻醉下治疗,与常规理疗治疗56例进行比较.结果 观察组有效率96.0%,显效率86.0%;对照组有效率85.7%,显效率58.9%,经统计学处理,两组有效率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有显著性差异;两组显效率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有显著性差异.结论 小针刀在臂丛神经麻醉下治疗肩周炎疗效优于理疗效果.

    针刀推拿肩周炎

    分析无痛操作对治疗儿童牙病的临床价值

    张晓静
    38,43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 探讨无痛操作对治疗儿童牙病的临床价值.方法 以500例牙病患儿于2019年10月~2020年10月就诊单双日分成A组与B组各250例.B组患儿展开无痛操作治疗,A组患儿则行常规治疗,并对比疗效.结果 治疗后在疼痛程度对比上,A组为(5.87±1.16)分,B组为(3.31±0.24)分;在家属满意度对比上A组为58.60%,B组为98.00%;在临床疗效对比上A组为89.60%,B组为99.20%;对比差异较大,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对牙病患儿展开无痛操作,可降低患儿疼痛感,使其充分配合医生展开治疗,进而确保治疗疗效,同时也有利于提升患儿家属对医疗服务的认可度.

    无痛操作儿童牙病治疗效果临床价值

    超声引导下星状神经节阻滞联合针刺颈部肌筋膜触发点治疗失眠的临床效果研究

    刘振明
    39,46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 探究超声引导下星状神经节阻滞联合针刺颈部肌筋膜触发点对失眠治疗的临床效果.方法 本文对2019年10月~2020年10月我院接收的24例失眠患者随机分为两组,接受针刺颈部肌筋膜触发点单独治疗患者为对照组(n=12),接受超声引导下星状神经节阻滞联合针刺颈部肌筋膜触发点治疗患者为观察组(n=12).结果 观察组经治疗,总有效率为11(91.67%),明显强于对照组,x2=6.547,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诊治后,患者睡眠质量(PSQI)评分为(9.79±3.41)分,相比于对照组统计学意义明显,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超声引导下星状神经节阻滞联合针刺颈部肌筋膜触发点对失眠患者的治疗,取得了理想的治疗效果,对患者的睡眠质量改善效果更为显著.

    失眠超声星状神经阻滞肌筋膜触发点临床效果

    平衡火罐联合刺络放血治疗风寒痹阻型颈椎病的临床疗效观察

    张攀许文
    40-41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 分析平衡火罐联合刺络放血治疗风寒痹阻型颈椎病的临床疗效.方法 选取自2018年6月~2020年6月于本院接收治疗的风寒痹阻型颈椎病患者78例作为研究对象,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对比分析两组患者分别治疗后的临床疗效、QOL评分以及NPQ评分.结果 观察组患者临床疗效明显高于对照组患者,对比统计学差异明显,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患者QOL评分明显高于对照组患者,NPQ评分明显低于对照组患者,对比统计学差异明显,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对风寒痹阻型颈椎病患者采用平衡火罐联合刺络放血治疗更有利于提高患者临床疗效,减轻患者痛苦,提高生活质量,值得临床广泛应用.

    平衡火罐刺络放血风寒痹阻型颈椎病临床疗效

    超声引导神经阻滞复合全身麻醉在胫骨骨折手术中的应用效果

    赵权
    42-43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 探讨超声引导神经阻滞复合全身麻醉在胫骨骨折手术中的应用效果.方法 选取我院2018年10月~2019年12月收治的60例胫骨骨折患者,依据随机分配原则平均分为两组,各30例,对照组与研究组分别接受全身麻醉及超声引导神经阻滞复合全身麻醉,比较两组不同时间点镇痛镇静效果、丙泊酚用量、苏醒时间、拔管时间及并发症发生率.结果 拔管后10 min两组VAS评分较麻醉前均明显降低,且研究组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拔管后10 min两组Ramsay评分较麻醉前均升高,且研究组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研究组丙泊酚用量、苏醒时间、拔管时间较对照组更少,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并发症发生率比较差异不大,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超声引导下神经阻滞复合全身麻醉可有效提高镇痛镇静效果,减少丙泊酚用量,促进麻醉恢复,且安全性高,值得在胫骨骨折手术中应用推广.

    超声引导下神经阻滞全身麻醉胫骨骨折Ramsay评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