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期刊导航|临床医药文献电子杂志
期刊信息/Journal information
临床医药文献电子杂志
临床医药文献电子杂志

周二刊

临床医药文献电子杂志/Journal Journal of Clinical Medical Literature (ElectronicEdition)
正式出版
收录年代

    开腹与腹腔镜子宫肌瘤剔除术治疗子宫肌瘤的效果、内分泌状态对比

    张鸿博刘卫艳孟迪
    33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 探讨开腹与腹腔镜子宫肌瘤剔除术治疗子宫肌瘤的效果、内分泌状态及性功能对比.方法 选取了2017年~2019年收治子宫肌瘤患者50例,随机分为实验组和对照组各25例.作为此次研究对象.结果 实验组患者在治疗后,手术各项指标明显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对比2组患者半年后,实验组内分泌指标情况均好于对照组情况,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采用腹腔镜子宫肌瘤剔除术治疗效果显著,对内分泌状态影响较小.

    开腹腹腔镜子宫肌瘤剔除术子宫肌瘤效果、内分泌状态

    内环口按揉在小儿腹股沟嵌顿疝手法复位中应用的临床探讨

    于立辉
    34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 在小儿腹股沟嵌顿疝手法复位中应用内环口按揉,对其临床应用效果进行研究探讨.方法 我院在2019年6月~2020年6月收治了60例接受小儿嵌顿性腹股沟疝患者,通过内环口按揉,对患者的临床应用效果进行研究.结果  60例患者中通过内环口按揉,58例患者痊愈出院,余下的2例患者通过急诊手术治疗,亦成功出院.结论 小儿嵌顿性腹股沟疝患者应该根据适应症选择手法复位,在此期间,应用内环口按揉,治疗成功率较高,值得推广.

    内环口按揉小儿腹股沟嵌顿疝手法复位应用效果

    70例老年颌面部骨折患者的回顾分析

    仲淑娟
    35-36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 探讨颌面部骨折老年患者临床特征.方法 选择2017年1月~2019年12月我院收治颌面部骨折老年病患70例进行分析,归纳总结患者性别、受伤原因、受伤位置、合并伤等临床特征,提出治疗方法.结果 据统计,老年男性出现颌面部骨折概率高于女性,受伤原因以交通事故、摔倒、高空跌坠为主,其中以下颌骨骨折占比最高.颌面部骨折患者多伴有颌面部以外创伤,如四肢创伤等,且多数老年患者合并基础性疾病,如心血管疾病等.治疗颌面部骨折方法包括保守治疗与手术治疗,二者各具优势与不足,应结合患者具体情况予以选择.结论 老年人群容易发生颌面部骨折,应注意做好交通事故、摔倒等预防,同时结合患者具体情况合理选择治疗方案,提高治疗效果,促进患者康复.

    老年颌面部骨折临床特征分析

    重复经颅磁刺激对帕金森病患者冻结步态及认知功能的疗效和观察

    刘沙陆燕
    37-38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 观察和评估重复经颅磁刺激治疗对帕金森病患者步态及认知水平的影响.方法 选择门诊及病房收治的54例帕金森病患者为研究对象,随机分为两组,各27例.对照组给予左旋多巴药物治疗,观察组在药物治疗基础上联合重复经颅磁刺激治疗.评估治疗前后两组帕金森病综合评分量表第三部分(UPDRS-Ⅲ)、步态、认知水平的变化.结果 治疗后观察组的UPDRS-Ⅲ评分、冻结步态及认知功能水平均较治疗前改善,且治疗效果观察组明显优于对照组,结果 有统计学差异,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重复经颅磁刺激能够缓解帕金森病患者的步态障碍,可能与其改善帕金森病患者认知水平有关.

    帕金森病冻结步态重复经颅磁刺激

    全脾切除术后近期并发症分析

    朱爽
    39-40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 分析患者接受全脾切除术治疗后近期出现并发症类型,并对其影响因素进行探讨.方法 此次研究选取2016年1月~2020年1月我院接受全脾切除术治疗的患者37例作为研究目标,对其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记录患者近期发生并发症概率及类型,同时对并发症相关影响因素予以分析.结果 此次37例患者经全脾切除术治疗后8例出现近期并发症,发生率为21.62%,其中2例患者出现腹腔内出血情况5.41%,1例患者出现左膈下感染情况2.70%,2例患者出现胸腔积液情况5.41%,2例患者出现肺部感染情况5.41%,1例患者出现肺不张情况2.70%.分析影响因素发现,原发病因、医院损伤均与并发症存在直接联系.结论 患者接受全脾切除术治疗后容易出现近期并发症,应做好相应预防及处理工作,从而确保治疗质量,促进患者预后恢复.

    全脾切除术近期并发症相关因素

    腹腔镜微创手术治疗小儿坏疽穿孔性阑尾炎的临床应用对降低并发症发生率的价值研究

    姚瑶沙春秀
    41,53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 分析研究腹腔镜微创手术治疗小儿坏疽穿孔性阑尾炎的临床应用价值及并发症发生情况.方法 选取2016年04月~2020年01月本院接治的小儿坏疽穿孔性阑尾炎患儿开展研究,共收入80例,采取分别抽样法分组,即采纳常规治疗的对照组(n=40)和腹腔镜微创手术治疗的观察组(n=40),对比并发症发生率、各项手术指标.结果 分析并发症发生率,和对照组(20.00%)相比,观察组(2.50%)更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手术时间(60.25±9.85)、胃肠功能恢复时间(20.08±6.37)、住院时间(5.26±2.21)、术中出血量(14.42±2.55)等指标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实施腹腔镜微创手术,对小儿坏疽穿孔性阑尾炎患儿具有降低盆腔脓肿、切口出血、切口感染等并发症发生率的效果,患儿的手术时间、胃肠功能恢复时间及住院时间明显缩短,提高了治疗有效率,在临床中值得应用和推广.

    腹腔镜微创手术坏疽穿孔性阑尾炎并发症手术情况

    甲状腺手术患者在采用超声刀行小切口来暴露喉返神经后的临床治疗效果

    罗健
    42,46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 探讨甲状腺患者手术治疗过程中应用超声刀行小切口方法 暴露喉返神经的治疗效果.方法 选择2017年6月~2019年12月80例行手术治疗的甲状腺患者进行实验,随机数字表法实施分组,即参照组和探讨组,参照组40例患者手术治疗过程中不暴露喉返神经,探讨组40例患者手术时通过超声刀行小切口使喉返神经充分暴露,比较组间手术情况及喉返神经受损情况.结果 探讨组患者的手术时间短于参照组,术中出血量、术后引流量均少于参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探讨组患者喉返神经损伤率低于参照组,损伤率为5.0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甲状腺患者行手术治疗期间,应用超声刀行小切口方法使喉返神经充分暴露后,其临床治疗效果得到良好促进,对喉返神经的伤害明显减小.

    甲状腺超声刀小切口喉返神经

    探析腹腔镜与小切口手术切除胆囊治疗胆结石的效果比较

    梅志波
    43-44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 探析腹腔镜与小切口手术切除胆囊治疗胆结石的效果.方法 选择2014年02月~2020年05月我院收治的100例胆囊结石患者作为观察对象,所有患者均在我院进行手术治疗,依旧手术方式的不同将患者分为腹腔镜胆囊切除术组(LC组)50例和小切口胆囊切除术组(MC组)50例,观察分析两组手术指标、术后恢复情况、住院费用及手术相关并发症发生率.结果  LC组患者切口长度明显短于MC组患者,术中出血量明显少于MC组患者,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LC组患者与MC组患者手术时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LC组患者胃肠功能恢复时间、下床活动时间及住院时间均明显短于MC组患者,MC组患者住院费用明显高低于LC组患者,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LC组患者手术相关并发症发生率为2.00%,MC组患者手术相关并发症发生率为14.00%,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腹腔镜手术切除胆囊治疗胆结石具有切口小、术中出血量少、术后恢复快、并发症少等优势,手术费用相对小切口胆囊切除术相对较高,两种术式各具优势,临床工作中可根据患者的实际情况进行选择.

    腹腔镜小切口手术切除胆囊治疗胆结石效果比较

    子宫压迫缝合术在产后出血治疗中的疗效观察

    胡艳杰
    45-46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 观察分析在产后出血患者临床治疗实施子宫压迫缝合术的效果.方法 选取本院2018年4月~2019年4月收治的112例产后出血患者,按照数字随机表法分为实验组(应用子宫压迫缝合术)和对照组(应用常规止血方法),各56例.采用统计学分析两组患者术后平均出血量、平均止血时间、产褥感染发生率以及止血成功率.结果 实验组术后平均出血量明显少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实验组平均止血时间明显短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实验组产褥感染发生率明显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实验组止血成功率明显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产后出血患者临床治疗过程中实施子宫压迫缝合术的效果显著.

    产后出血患者临床治疗子宫压迫缝合术效果

    左卡尼汀联合促红细胞生成素治疗维持性血液透析肾性贫血的效果

    王平
    47,50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 对维持性血液透析肾性贫血患者应用左卡尼汀联合促红细胞生成素治疗效果进行探讨.方法 以在选取2018年1月~2020年10月我院进行维持性血液透析治疗的98例肾性贫血患者为研究对象,以抛硬币法进行分组,即对比组与实验组.对比组患者49例,应用促红细胞生成素治疗,实验组患者49例,应用左卡尼汀与促红细胞生成素联合治疗,以红细胞压积(HCT)、血红蛋白(Hb)、不良反应为观察指标,之后对观察结果 进行统计比较.结果 实验组治疗后HCT、Hb明显高于对比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显著差异.两组不良反应发生率对比不具显著差异,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肾性贫血患者维持性血液透析中联合应用左卡尼汀与促红细胞生成素的效果更显著,且不会明显增加不良反应的发生,值得临床推荐应用.

    肾性贫血维持性血液透析左卡尼汀促红细胞生成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