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期刊导航|环境与职业医学
期刊信息/Journal information
环境与职业医学
上海市疾病预防控制中心 中华预防医学会
环境与职业医学

上海市疾病预防控制中心 中华预防医学会

吴凡

月刊

1006-3617

zazhi2@scdc.sh.cn

021-61957508,512,515,518

200052

上海市延安西路1326号

环境与职业医学/Journal Journal of Environmental & Occupational MedicineCSCD北大核心CSTPCD
查看更多>>本刊为中华预防医学会系列杂志优秀期刊、中国生物医学核心期刊、中国预防医学卫生学类核心期刊、中国科技论文统计源期刊、中国学术期刊综合评价数据库源期刊,美国化学文摘(CA)数据库源期刊。《环境与职业医学》杂志创刊于1984年,是由上海市疾病预防控制中心、中华预防医学会主办,上海市预防医学研究院、华东区域劳动卫生职业病防治中心协办,国内外公开发行的专业性学术类期刊。国际标准刊号:ISSN1006-3617,中国标准刊号:CN31-1879/R。《环境与职业医学》杂志编委会由13名国际编委与69名中国编委及12名顾问组成。前者主要是来自美国、加拿大、日本、瑞典、德国等国的国际学术专家,后者主要来自中国22所大学、16所预防医学和环境科学类研究院及疾病预防控制中心(CDC)等机构的著名学者。其中院士1名,教授65名;61.2%为博士及硕士导师。15名常务编委担任每期稿件的第五审定稿工作。每期还另设执行编委1-2人。
正式出版
收录年代

    白细胞介素-17信号通路在锰中毒及相关的神经退行性疾病中作用的生物信息学研究

    张钧柔张诗玄李婕牛丕业...
    1140-1145页
    查看更多>>摘要:[背景]锰(Mn)是帕金森病(PD)的环境致病因素之一,长期接触Mn会造成神经损伤.挖掘Mn的神经毒性作用与神经退行性疾病(NDD)尤其是PD的共同机制,对于疾病早期诊断具有重要意义.[目的]通过生物信息学综合分析NDD患者脑组织额叶皮质和Mn暴露的神经细胞中共表达的信使RNA(mRNA)-微小RNA(miRNA),揭示NDD尤其是PD与Mn的神经毒性作用的潜在共同机制.[方法]运用R软件对GSE150696数据库中NDD患者额叶皮质mRNAs和Mn染毒的人神经母细胞瘤细胞(SH-SY5Y)mRNAs进行差异分析;对重叠的差异表达基因(DEGs)进行京都基因与基因组百科全书(KEGG)通路分析.使用miRNet数据库预测miRNAs,通过starBase和miRTarBase数据库鉴定mRNA-miRNA相互作用关系,用Cytoscape软件构建mRNA-miRNA调控网络.通过加权基因共表达网络分析(WGCNA)聚类GSE77667数据库中与PD关联的核心miRNAs,并对比分析mRNA-miRNA调控网络.[结果]在NDD患者额叶皮质和Mn染毒神经细胞中共鉴定出34个重叠的DEGs,主要富集在白细胞介素-17(IL-17)信号通路、环磷酸腺苷(cAMP)信号通路、原发性免疫缺陷等通路.根据数据库预测结果,最终纳入52个miRNAs,共71对miRNA-mRNA相互作用关系构建调控网络.WGCNA 筛选出 6 个核心 miRNAs:hsa-let-7 i-5p、hsa-mir-155-5p、hsa-mir-219-2-3p、hsa-mir-221-3p、hsa-mir-485-3p 和 hsa-mir-509-3-5p;其中 hsa-let-7 i-5p 和 hsa-mir-155-5p 对应的靶基因分别为FBXW2和CCL2.KEGG分析结果提示CCL2与IL-17信号通路密切相关.[结论]NDD与Mn的神经毒性存在相似的分子调控机制,IL-17信号通路可能通过CCL2和hsa-mir-155-5p在Mn相关的NDD中发挥作用.

    神经毒性神经退行性疾病帕金森病作用机制

    IGF2BP3在MNNG致人胃上皮细胞恶性转化中的作用及机制

    任艺艺杜丹丹刘桐尹立红...
    1146-1153页
    查看更多>>摘要:[背景]N6-甲基腺苷(m6A)RNA甲基化修饰在环境致癌物诱发细胞恶性转化的过程中发挥着重要作用,但其作用及机制有待进一步探索.[目的]探究m6A结合蛋白中胰岛素样生长因子2 mRNA结合蛋白3(IGF2BP3)在N-甲基-N'-硝基-N-亚硝基胍(MNNG)致人胃黏膜上皮细胞GES-1恶性转化细胞中的作用及机制.[方法]基于MNNG致GES-1恶性转化细胞模型MC-30,应用转染慢病毒技术构建稳定敲低IGF2BP3 的 MC-30 细胞株(MC30-shIGF2BP3,简写 MC30-shl3),并设置阴性对照组(MC30-NC).实时定量聚合酶链反应(qRT-PCR)和Western blotting实验分别检测IGF2BP3 mRNA和蛋白表达水平,RNA结合蛋白免疫沉淀技术(RIP-qPCR)验证恶转细胞MC-30中IGF2BP3蛋白与MYCmRNA的结合,放线菌素D实验检测MYCmRNA的稳定性.CCK-8、Transwell分别检测细胞增殖、迁移和侵袭能力,Western blotting实验检测EMT关键蛋白(N-cadherin、Vimentin、α-SMA、Snail)的表达.通过在MC30-shl3细胞中转染质粒过表达MYC的挽救实验,进一步观察细胞表型(增殖、迁移、侵袭)和EMT关键蛋白表达的变化来阐明下游靶基因MYC的作用.[结果]与对照组相比,5、10、20、40 μmol·L-1 MNNG染毒GES-1细胞后,/GF2BP3 mRNA表达均上调(P<0.05).20 μmol·L-1 MNNG染毒GES-1细胞后,IGF2BP3 mRNA表达水平随染毒时间的延长呈上调趋势(P<0.05).5 μmol·L-1 MNNG恶转第10、20、30代IGF2BP3 mRNA和蛋白表达水平均上调(P<0.05).qRT-PCR 和 Western blotting 表明,与 MC30-NC 组相比,MC30-shl3组的细胞IGF2BP3 mRNA表达和蛋白表达水平明显下调(P<0.01);CCK8、Transwell表明,与MC30-NC组相比,MC30-shl3组的细胞增殖、迁移以及侵袭能力明显降低(P<0.01);Western blotting 实验表明,与 MC30-NC 组相比,MC30-shl3 组的 EMT 关键蛋白 N-cadherin、Vimentin、α-SMA、Snail蛋白表达水平均明显下调(P<0.01);RIP-qPCR结果显示,在MC-30细胞中,与IgG组相比,IGF2BP3组中富集的MYC的mRNA水平更高(P<0.01);放线菌素D实验表明,与MC30-NC组相比,MC30-shl3组MYCmRNA的稳定性明显降低(P<0.01).挽救实验表明,与IGF2BP3敲低+质粒空载体组相比,IGF2BP3敲低+过表达MYC组的细胞MYC蛋白水平明显升高(P<0.01),细胞增殖、侵袭以及迁移能力均明显增强(P<0.01),EMT关键蛋白(N-cad-herin、Vimentin、α-SMA、Snail)的蛋白表达水平均明显升高(P<0.01).[结论]MNNG暴露可导致GES-1细胞中IGF2BP3表达上调;IGF2BP3可能通过与MYC mRNA相结合并增强其稳定性,增加其表达水平从而促进EMT进程,进而增强人胃上皮细胞恶性转化细胞的增殖、迁移和侵袭能力,影响恶性转化的进程.

    N-甲基-N'-硝基-N-亚硝基胍胰岛素样生长因子2mRNA结合蛋白3GES-1细胞恶性转化上皮间质转化

    溴敌隆对斑马鱼早期发育阶段的神经毒性作用

    吴元钊张安慧徐帆郑中堉...
    1154-1159页
    查看更多>>摘要:[背景]溴敌隆是国内外广泛使用的第二代抗凝血类杀鼠剂,在生命早期暴露会导致神经发育毒性,但对于神经发育的毒性机制作用尚不明确.[目的]探究溴敌隆暴露导致斑马鱼胚胎神经发育毒性及可能的作用机制.[方法]将斑马鱼胚胎随机分为4组,分别为对照组(二甲基亚砜)以及0.39、0.78、1.18 mg·L-1溴敌隆暴露组.暴露时间为受精后4~120 h.暴露至24 h记录每分钟内斑马鱼胚胎自主抽动次数,至120 h记录斑马鱼幼鱼120 min内的运动情况,检测幼鱼体内的乙酰胆碱酯酶(AChE)活性,通过荧光定量PCR方法检测神经发育相关基因(elavl3、gap43、mbp、syn2a)表达情况.[结果]与对照组相比,24 h时1.18 mg·L-1溴敌隆暴露组的斑马鱼胚胎自主抽动次数下降40%(P<0.05).120 h时,当溴敌隆暴露浓度达到0.78、1.18 mg·L-1时,运动总距离相较于对照组分别下降60%、69%(P<0.05、P<0.01),运动总时间相较于对照组分别下降34%、65%(P<0.05、P<0.01).与对照组相比,1.18 mg·L-1暴露组AChE活性升高36%(P<0.05).荧光定量PCR测试结果表明:与对照组相比,神经发育关键基因elavl3、syn2a和mbp的基因表达在1.18 mg·L-1暴露组分别下调66%、69%、65%(P<0.01),gap43基因表达在溴敌隆浓度为0.78 mg·L-1 时上调56%(P<0.01),在浓度为1.18 mg·L-1时,表达量下调34%(P<0.05).[结论]溴敌隆暴露抑制斑马鱼胚胎自主抽动、运动行为能力,斑马鱼神经发育相关基因表达下调,阻碍神经传导递质释放,从而对斑马鱼产生神经发育毒性作用.

    抗凝血杀鼠剂溴敌隆斑马鱼神经发育毒性

    "密室逃脱"类场所卫生隐患及管理建议

    姜帅任晓虎程雁鹏冯锦姝...
    1160-1164页
    查看更多>>摘要:近年来,我国"密室逃脱"类实景游戏行业蓬勃发展,成为时下流行的真人体验游戏.然而,国内外相继报道"密室逃脱"类场所的火灾、外伤、昏迷及肺部感染等事故.由此可见,如果没有对该类游戏场所进行及时监管,将会产生巨大的安全及公共卫生隐患.本文归纳了该类场所存在的安全及公共卫生隐患,包括消防及安全隐患、持续性应激状态、室内通风换气问题、接触性传染风险、非玩家角色健康隐患、4D影院特技卫生隐患、蚊虫隐患、光污染及噪声、食品安全;另外,本文提出了"密室逃脱"类场所卫生管理建议,包括制定卫生管理标准,完善场所相关卫生保障措施及加强对玩家的宣传教育,为提高该类场所的卫生水平、保护玩家及工作人员的健康提供可行性参考.

    密室逃脱公共场所卫生隐患卫生管理安全

    蓝色空间与身体活动关联研究综述及未来研究框架

    蔡振饶方朝阳赵华飞张西尧...
    1165-1171页
    查看更多>>摘要:蓝色空间是身体活动的重要场所,为居民提供了身心健康益处,然而,人们对蓝色空间与身体活动之间的关联机制知之甚少.本研究基于中国知网和Web of Science核心数据库,遴选出针对蓝色空间与身体活动关联开展实证研究的中英文文献,并对文献内容进行整理与辨析.结果表明:该研究领域专门针对蓝色空间的研究较少,对内陆蓝色空间的研究较少,对发展中国家的研究较少,对特殊人群的研究较少,是新兴的研究领域.大多数研究证明了蓝色空间暴露对身体活动的积极影响,同时,针对不同群体展开的研究证明了蓝色身体活动的群体差异性.多源数据与多学科方法的结合是本研究领域的重要基础.基于此,本研究提出从多维特征视角解析二者复杂关联的研究框架,并将蓝色身体活动建模为生态系统服务,提出从生态系统服务供需及其流动视角探究蓝色空间与身体活动的关联.

    蓝色空间身体活动关联机制研究框架

    模式动物斑马鱼在微塑料毒性评价中的研究进展

    刘永梁佳郭家彬彭辉...
    1172-1179页
    查看更多>>摘要:随着塑料产品的大量使用以及塑料垃圾的急剧增加,自然环境中降解产生以及工业人为添加的微塑料,已在食物、空气、海洋甚至极端地理环境中被检测出,作为新型污染物所带来的环境污染和机体健康损害已经成为亟待解决的全球科学问题.水生生物斑马鱼(Daniorerio)作为典型的模式动物,已被广泛应用在评价微塑料对机体健康评估研究中.本文综述了应用斑马鱼开展微塑料毒性评价的研究进展,重点介绍了微塑料对斑马鱼的毒性作用效应,简述了微塑料致斑马鱼毒性的影响因素,讨论了应用斑马鱼评价微塑料毒性研究的实验标准化问题,最后展望了未来研究方向.

    微塑料斑马鱼环境污染健康危害

    空气污染与围生期抑郁关系的研究进展

    尚孟晴朱贝贝陶芳标
    1180-1186页
    查看更多>>摘要:近年来围生期抑郁(PND)发生率持续上升,已经成为重要的公共卫生问题,除了传统的社会人口学因素、生物学因素、产科因素等,空气污染与PND的关联也越来越受到人们的关注.本文回顾了近年来国内外有关空气污染和PND关联的流行病学研究,重点讨论了室外空气污染物如PM2.5、PM10、NO2和O3等和室内空气污染物如烟草烟雾与PND的关联,归纳了不同污染物对PND影响的特点和可能的生物学机制.基于目前的研究,多种室外空气污染物都与PND存在关联,且某些污染物与之可能存在剂量-反应关系.而针对室内空气污染,目前研究只关注了烟草暴露对PND的影响,尚无研究探索其他的室内污染物如油烟、固体燃料等与PND的关联.目前研究显示空气污染可能通过氧化应激、神经内分泌机制作用于与PND,但确切生物机制仍有待进一步研究.未来应该进一步加强室内其他空气污染物与PND的流行病学关联研究及空气污染与其他因素的交互作用对PND影响及相关的生物学机制研究,从而为从环境健康角度上预防PND提供新思路.

    围生期抑郁室外空气污染室内空气污染烟草暴露

    人群对温度适应性的研究进展

    王裕新黄婧李国星
    1187-1191页
    查看更多>>摘要:气温是与人类生活密切相关的环境因素,全球气候变化导致极端气象事件和气候异常发生频率和强度呈增加态势,对人体健康造成的不良影响也日益受到关注.近年来,在气候变化和城市化进程不断推进的背景下,人群对热和/或冷影响的易感性随时间变化的流行病学证据不断出现,本文首先总结了适应性的定义,其次回顾了国内外温度健康风险及其时间变化的相关研究,探讨不同研究中人群对温度适应性是否存在的结论;再次,对适应性影响因素的研究进展进行了综述.最后,本文归纳了适应性相关研究中的常用分析方法,并针对适应性探索性研究存在的局限性提出展望.合理识别人群对温度的适应性对未来气候健康影响评估与预测具有重要科学意义.

    温度气候变化适应性时间变化影响因素

    《环境与职业医学》稿约

    封4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