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期刊导航|环境与职业医学
期刊信息/Journal information
环境与职业医学
上海市疾病预防控制中心 中华预防医学会
环境与职业医学

上海市疾病预防控制中心 中华预防医学会

吴凡

月刊

1006-3617

zazhi2@scdc.sh.cn

021-61957508,512,515,518

200052

上海市延安西路1326号

环境与职业医学/Journal Journal of Environmental & Occupational MedicineCSCD北大核心CSTPCD
查看更多>>本刊为中华预防医学会系列杂志优秀期刊、中国生物医学核心期刊、中国预防医学卫生学类核心期刊、中国科技论文统计源期刊、中国学术期刊综合评价数据库源期刊,美国化学文摘(CA)数据库源期刊。《环境与职业医学》杂志创刊于1984年,是由上海市疾病预防控制中心、中华预防医学会主办,上海市预防医学研究院、华东区域劳动卫生职业病防治中心协办,国内外公开发行的专业性学术类期刊。国际标准刊号:ISSN1006-3617,中国标准刊号:CN31-1879/R。《环境与职业医学》杂志编委会由13名国际编委与69名中国编委及12名顾问组成。前者主要是来自美国、加拿大、日本、瑞典、德国等国的国际学术专家,后者主要来自中国22所大学、16所预防医学和环境科学类研究院及疾病预防控制中心(CDC)等机构的著名学者。其中院士1名,教授65名;61.2%为博士及硕士导师。15名常务编委担任每期稿件的第五审定稿工作。每期还另设执行编委1-2人。
正式出版
收录年代

    电子制造业员工职业倦怠、抑郁症状和失眠的相关性分析

    李晓艺郭垚赵容贾晓东...
    1205-1212页
    查看更多>>摘要:[背景]中国制造高质量发展催生产业转型升级,对电子制造业员工的技能提出更高要求,一定程度上诱发该人群产生职业倦怠和抑郁症状等心理健康问题,同时也导致失眠的发生,成为亟须关注和解决的公共健康问题。[目的]调查电子制造业员工职业倦怠、抑郁症状与失眠的关系。[方法]本研究于2019年9-11月通过判断抽样方法选择北京市、上海市和广东省4家电子制造业企业的3034名员工作为研究对象,采用《Maslach职业倦怠调查普适量表》《病人健康问卷抑郁量表》《自我睡眠管理问卷》调查其职业倦怠、抑郁症状和失眠症状,采用层次回归分析职业倦怠、抑郁症状和失眠的相关性。[结果]本次研究共发放3034份调查问卷,回收有效问卷2 614份,回收有效率为86。2%。电子制造业员工职业倦怠、抑郁症状、失眠报告率分别为47。2%、19。5%和29。1%。职业倦怠、抑郁症状组人群失眠报告率分别高于无职业倦怠、无抑郁症状组,且组间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35。3%vs。23。6%,47。2%vs。24。7%,均P<0。001)。层次回归分析结果显示,电子制造业员工职业倦怠可解释失眠的2。8%变异(P<0。001);在此基础上纳入抑郁症状,可解释失眠的1。2%变异(P<0。001)。[结论]电子制造业员工职业倦怠和抑郁症状水平均可影响其失眠状况。

    电子制造业职业倦怠抑郁症状失眠

    《环境与职业医学》2篇论文入选2024年度"海上医刊高质量论文(SHMJ50)"

    《环境与职业医学》编辑部
    1212页

    高原官兵职业紧张及其影响因素:基于付出-回报失衡模式

    罗贤峰周丹妮赵芯瑞马媛媛...
    1213-1220页
    查看更多>>摘要:[背景]职业紧张已成为军队重要的公共卫生问题之一。目前对我国部队官兵职业紧张研究较少,特别是高原环境下官兵职业紧张的影响方面。[目的]探讨高原官兵职业紧张现状及其影响因素,为降低高原官兵职业紧张发生提供科学依据。[方法]2023年4月采用分层整群抽样方法,根据医学上对高原的定义,将本研究海拔高度在500~3 000 m的高原部队划分为低海拔(<2 500 m)和高海拔(≥2500 m)2层,分别从每层驻地部队各随机抽取2个团级单位,再从每个团级单位随机抽取1个营级单位,将抽取的4个营级单位的全体官兵作为研究对象,最终共纳入2284名官兵。根据高原官兵特点设计—般情况问卷收集基本信息,并采用付出-回报失衡量表对职业紧张进行评估。采用多因素lo-gistic 回归分析职业紧张的影响因素。[结果]本次研究高原官兵发生职业紧张的有508人,检出率为22。2%。研究对象付出-回报失衡量表总得分和付出、回报以及内在投入3个维度的得分M(P25,P75)分别是0。9(0。7,1。0)、16。0(13。0,19。0)、36。0(33。0,39。0)和 18。0(15。0,19。0)。不同性别、年龄、军龄、婚姻状况、是否独生子女、体质状况、有无基础疾病、入伍前锻炼情况、进高原后心理变化和是否发生高原反应的职业紧张检出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女性官兵(OR=1。532,95%CI:1。061~2。213)、独生子女(OR=1。281,95%CI:1。038~1。581)和有基础性疾病(OR=1。950,95%CI:1。340~2。839)的官兵发生职业紧张风险较高;以军龄0~<3年为对照组,3~<9 年(OR=1。380,95%CI:1。113~1。710)和≥9年(OR=2。141,95%CI:1。461~3。137)发生职业紧张风险高;进入高原的心理变化,与无变化相比,出现紧张恐惧(OR=1。728,95%CI:1。133~2。635)和激动兴奋(OR=1。380,95%CI:1。113~1。710)的官兵发生职业紧张的风险较高;而入伍前经常锻炼(OR=0。670,95%CI:0。492~0。913)、良好体质状况(OR=0。572,95%CI:0。426~0。767)和优秀体质状况(OR=0。502,95%CI:0。366~0。688)官兵发生职业紧张风险低。[结论]本研究的高原官兵职业紧张检出率较高;女性、军龄≥3年、独生子女、有基础性疾病、进高原后出现紧张恐惧或激动兴奋是高原官兵发生职业紧张的危险因素,而良好或优秀体质状况、入伍前经常锻炼是高原官兵发生职业紧张的保护因素。应对高原官兵职业紧张给予重视,有针对性提供干预措施。

    高原官兵职业紧张付出-回报失衡影响因素

    血清HDAC2、sST2对职业性哮喘患者的预后评估价值

    冯瑞丰林振涛杨中鹏杨洪敏...
    1221-1226页
    查看更多>>摘要:[背景]部分职业性哮喘患者具有较高预后不良的风险,早期评估和筛选预后不良高危人群十分重要。[目的]探讨职业性哮喘患者血清组蛋白去乙酰化酶2(HDAC2)、可溶性致癌抑制因子2(sST2)的预后评估价值。[方法]职业哮喘组选取天津市宝坻区人民医院的100例职业性哮喘患者,在2020年3月—2023年3月期间收治,分为轻度组38例、中度组40例、重度组22例,预后良好组66例和预后不良组34例;以同期普通哮喘患者98例作为普通哮喘组;选择同期健康体检者98例作为健康对照组。采用logistic回归分析HDAC2、sST2、诊断后脱离变应原、年龄、体质量指数(BMI)、性别、吸烟史、工作年限、哮喘家族史、过敏史、药物依从性好、定期复诊与预后的关系;血清HDAC2、sST2预测价值采用受试者工作特征(ROC)曲线分析,曲线下面积(AUC)比较用Z检验。[结果]职业哮喘组血清HDAC2浓度[(11。13±2。26)ng·L-1]低于普通哮喘组和健康对照组[(16。72±3。15)、(22。75±4。92)ng·L-1],sST2 浓度[(16。64±3。47)ng·L1]高于普通哮喘组和健康对照组[(12。49±2。31)、(9。04±1。98)ng·L-1](F=256。623、201。091,P<0。05)。重度组职业性哮喘患者血清 HDAC2 浓度[(7。60±1。67)ng·L-1]低于中度组和轻度组[(10。02±2。35)、(14。34±3。88)ng·L-1],sST2 浓度[(24。65±6。31)ng·L-1]高于中度组和轻度组[(16。88±3。50)、(11。75±3。09)ng·L-1](F=41。731、67。564,P<0。05)。预后不良组血清HDAC2及诊断后脱离变应原患者比例低于预后良好组[(8。19±1。94)vs。(12。64±3。29)ng·L-1、64。71%vs。93。94%],血清 sST2 高于预后良好组[(21。67±5。86)vs。(14。05±3。62)ng·L-1](t/x2=7。253、12。177、8。020,P<0。05)。HDAC2、sST2与职业性哮喘患者6个月预后不良有关(P<0。05)。血清HDAC2、sST2浓度单独及二者联合预测预后不良的AUC分别为0。826、0。838、0。902。[结论]职业性哮喘患者血清HDAC2浓度降低,sST2浓度升高,两指标对疾病预后不良可能具有重要预测价值。

    职业性哮喘组蛋白去乙酰化酶2可溶性致癌抑制因子2预后严重程度

    焊接作业环境中蓝光职业接触限值的研究:基于ICNIRP指南和人眼成像原理

    商景林张凯周清
    1227-1231,1239页
    查看更多>>摘要:[背景]蓝光作为一种职业危害因素,广泛存在于焊接及相关的工作环境中,但我国职业卫生标准尚未制定焊接作业环境中的蓝光接触限值。[目的]本研究旨在研究并提出焊接作业环境中的蓝光接触限值,为焊接作业中蓝光危害和最大允许暴露时间的评估提供参考依据。[方法]对焊接作业环境中的弧光及其所产生的蓝光辐射进行研究,分析国际非电离辐射防护委员会(ICNIRP)发布的非相干光辐射防护指南,结合焊接作业中弧光的大小、焊工眼睛与弧光的距离以及人眼瞳孔直径等因素,依据人眼成像的几何光学原理和能量守恒原理,推导出人眼视网膜辐照度与焊接弧光辐亮度之间的函数关系。然后将ICNIRP发布的蓝光辐亮度限值(100 W·m-2·Sr-1)代入上述函数,计算焊接作业环境中的蓝光辐照度接触限值。[结果]焊接作业环境中的蓝光辐照度接触限值(EELB)为3 W·m-2。考虑到焊接作业具有高重复性的特点,其蓝光辐照量的接触限值(HELB)为60 J·m-2。根据辐照量和辐照度的定义,一个工作日内最大允许暴露时间按公式tmax=HELB/EB计算,其中EB为焊接作业环境中实测蓝光辐照度。[结论]本研究推导出的蓝光辐照量接触限值,对评估焊接作业中的蓝光危害和最大允许暴露时间提供了重要依据和方法,也为我国蓝光职业接触限值标准的制定提供参考。

    焊接蓝光接触限值个体防护职业卫生辐照量辐照度暴露时间

    体外体内外推法应用于风险评估的文献计量和可视化分析

    胡雨露李悦鱼涛倪春辉...
    1232-1239页
    查看更多>>摘要:[背景]体外体内外推法(IVIVE)是一种利用体外实验数据来预测体内现象的方法,目前被认为是一种很有前景的化学品风险评估工具。[目的]通过检索文献和文献计量分析,了解IVIVE用于风险评估的研究热点、演进路径和发展态势,为后续研究提供方向借鉴和数据支持。[方法]选择美国国家医学图书馆文献数据库查询系统(PubMed)和Web of Science的核心合集(WoSCC)为外文数据库,检索IVIVE应用于风险评估研究领域2023年12月31日之前发表的文献。中国知网和万方数据库中相关文献数量过少,因此中文数据库暂不纳入本研究。采用文献计量学的方法,利用VOSviewer和CiteSpace,分别以作者、机构、国家、期刊、关键词及共被引情况为切入点进行可视化分析。[结果]本研究共纳入189篇文献。IVIVE用于风险评估研究的第一篇论文在2006年发表,之后发文量总体呈上升趋势,尤其2016年后显著增加;发文量最多的机构是美国环境保护局(28篇);美国是发文量最多的国家(87篇),并与英国有着紧密的合作;发文量最多且篇均被引量最高的期刊是Archives of Toxicology(19篇)。关键词共现分析提示:IVIVE应用于风险评估时主要研究体外体内外推的方法和模型、化学品毒性的预测等,毒性、体外和模型等均是该领域的研究热点。关键词时间轴聚类分析提示:评估对象从药物逐渐扩展到环境化学品、有机化学品和食品添加剂等。共被引分析提示,IVIVE用于风险评估研究领域的文章较多引用环境、食品和药品领域的期刊,主要是方法学研究,其次是文献综述。[结论]被应用于风险评估研究领域的IVIVE正在快速发展,随着预测模型的完善,应用范围的扩大,可极大地减少动物实验在风险评估中的应用,提高风险评估的效率。目前,美国在该领域具有领先地位,而中国相关研究较少,需要积极开展国际合作,提升IVIVE的应用研究水平。未来,希望IVIVE方法能够进一步完善,提升其应用研究水平和拓展其研究领域。

    体外体内外推风险评估文献计量学可视化分析

    上海市6家印刷企业印刷岗位挥发性有机物组分识别与分析

    万卿恬唐颖陈健沈朝烨...
    1240-1245页
    查看更多>>摘要:[背景]印刷岗位长期低水平接触多种有机溶剂。既往研究多集中于化学品安全说明书中涉及的主要成分或高风险的职业病危害因素,未能全面、精准地对印刷岗位的挥发性有机物(VOCs)进行识别。[目的]应用顶空气相色谱-质谱法对印刷岗位油墨、清洗剂、光油、润版液等原辅料中VOCs组分进行定性分析,在此基础上精准识别印刷岗位作业人员可能接触的职业病危害因素。[方法]采集上海市6家印刷企业印刷岗位作业使用的原辅料样品,采用顶空进样,气相色谱-质谱分析,美国国家标准与技术研究院(NIST)标准谱库和保留时间定性,峰面积百分比定量。[结果]25份有机溶剂样品顶空气中共检出181种VOCs,总检出VOCs 337项次,每份样品检出(13。2±12。3)种VOCs。所有样品检出频次最多的VOCs类别为环烷烃,共检出69项次(22。5%),以环己烷为主。不同性质样品顶空气中的VOCs组分特征不同。其中以清洗剂样品顶空气中检出VOCs数最多,平均检出31。5种VOCs。清洗剂中特征组分为芳香烃和酯类化合物;光油中主要为醇类化合物;油墨中特征组分为酯类化合物。聚类分析结果显示,乙醇、甲苯、乙酸乙酯、环己烷、丙酮是印刷岗位作业人员接触频率较高的职业病危害因素。[结论]印刷过程使用多种有机溶剂,依靠传统方法难以进行准确判断。采用顶空气相色谱-质谱法有助于准确识别作业场所中可能存在的VOCs,从而为更准确地评估职业危害情况,指导职业健康监护以及实施相应的职业健康风险管控提供技术依据。

    印刷业挥发性有机物顶空气相色谱-质谱法职业病危害因素

    《环境与职业医学》入选中国科协2024年度"科技期刊双语传播工程"

    《环境与职业医学》编辑部
    1245页

    基于定性监测的工作场所空气中重点挥发性有机物监测及职业健康风险评估

    向晓霞张学健刘扬何柳...
    1246-1250页
    查看更多>>摘要:[背景]工作场所职业病危害因素往往是通过现场调查和以往存在的危害因素确定监测项目,较少对监测结果做职业健康风险评估。[目的]基于化学品中挥发性有机物定性结果,监测8种工作场所空气中挥发性有机物,并对有机物含量超标的岗位进行职业健康风险评估。[方法]本研究对重庆5个区县,按照《重庆市工作场所职业病危害因素监测工作方案(2023年)》附表列出的重点行业和重点岗位,从12个重点行业抽取29家企业,选取喷漆、刷胶、调胶、粘胶、印刷、黏合、包装、油膜、投料、备料、分散、含浸等49个重点岗位使用的化学品作顶空处理,顶空气中的挥发性有机物经气相色谱毛细管色谱柱分离后依次进入质谱仪检测,通过美国国家技术标准与技术研究院标准谱库和保留时间对各组分进行定性分析。基于定性结果确定监测岗位及危害因素,采取工作场所空气样品进行重点危害因素的定量检测,并应用半定量评估的接触比值评估法对超标岗位进行职业健康风险评估。[结果]29家用人单位使用的化学品中均检出8种重点危害因素的一种或几种,其中二甲苯(89。7%)和甲苯(86。2%)的检出率最高,其次为苯(34。5%)、1,2-二氯乙烷(31。0%)和乙苯(20。7%),正己烷(10。3%)和三氯甲烷(6。9%)的检出率较低,此次定性检测未检出三氯乙烯。工作场所空气中职业病危害因素定量检测中,检出率最高的危害因素为二甲苯(70。6%)和乙苯(83。3%),超标率最高的危害因素为1,2-二氯乙烷(50。0%)。29家中有8家用人单位工作场所空气存在重点危害因素超标,主要岗位为喷漆和含浸。有1家喷漆岗位同时有3种危害因素超标,1家喷漆岗位同时有2种危害因素超标。3家企业的喷漆岗位1,2-二氯乙烷风险等级为高风险。2家多种危害因素超标的企业联合风险均为高风险。[结论]本次研究工作场所化学品中苯系物和1,2-二氯乙烷检出较高,3家企业的喷漆岗位1,2-二氯乙烷的风险等级为高风险,在今后的监测中需重点关注。

    化学品挥发性有机物危害因素职业健康风险评估

    1990-2019年中国一氧化碳中毒疾病负担趋势分析及预测

    王超成段昕昀杜宇
    1251-1256页
    查看更多>>摘要:[背景]如今我国急性一氧化碳中毒是导致职业性与非职业性中毒发病与死亡的主要因素之一,成为严重的公共健康问题,了解当前和预测未来一氧化碳中毒的疾病负担对于今后采取有效疾病预防控制策略至关重要。[目的]了解1990-2019年中国一氧化碳中毒的疾病负担状况并对其后十年发病率和死亡率趋势进行预测,为我国预防一氧化碳中毒提供科学依据。[方法]提取全球疾病负担数据库(GBD2019)中中国1990-2019年一氧化碳中毒的发病率、死亡率和伤残调整寿命年(DALYs)等数据。利用Joinpoint5。0。2软件进行一氧化碳中毒疾病负担的时间趋势分析,并计算年度变化百分比(APC)和平均年度变化百分比(AAPC)及其95%CI。采用R 4。3。3建立贝叶斯年龄-时期-队列模型(BAPC)和Nordpred年龄-时期-队列模型预测2020-2029年中国居民一氧化碳中毒疾病负担。[结果]我国1990-2019年一氧化碳年龄标化发病率总体呈上升趋势,AAPC=1。05%,其中女性AAPC=0。90%,男性AAPC=1。16%。1990-2019年年龄标化死亡率和年龄标化DALYs总体上呈下降趋势且男性和女性的AAPC均<0。根据BAPC模型的预测结果,预计2020-2029年我国年龄标化发病率呈上升趋势,其中女性年龄标化发病率从2020年的18。85/10万上升至2029年的19。12/10万,男性从2020年的22。51/10万上升至2029年的22。60/10万;年龄标化死亡率则呈下降趋势,其中女性从2020年的0。70/10万下降至2029年的0。52/10万,男性从2020年的1。13/10万下降至2029年的0。97/10万。Nordpred年龄-时期-队列模型的预测结果趋势与BAPC模型一致,说明结果较为稳定。[结论]一氧化碳中毒在1990-2019年期间对中国居民造成了较为严重的疾病负担,重点影响人群为青少年和中老年人。预测结果显示年龄标准化发病率和发病人数在过去和未来均呈上升趋势,因此仍然需要深化落实对一氧化碳中毒发生和发展的防治,减少其对人民群众的伤害。

    一氧化碳中毒中国疾病负担变化趋势预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