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期刊导航|环境与职业医学
期刊信息/Journal information
环境与职业医学
上海市疾病预防控制中心 中华预防医学会
环境与职业医学

上海市疾病预防控制中心 中华预防医学会

吴凡

月刊

1006-3617

zazhi2@scdc.sh.cn

021-61957508,512,515,518

200052

上海市延安西路1326号

环境与职业医学/Journal Journal of Environmental & Occupational MedicineCSCD北大核心CSTPCD
查看更多>>本刊为中华预防医学会系列杂志优秀期刊、中国生物医学核心期刊、中国预防医学卫生学类核心期刊、中国科技论文统计源期刊、中国学术期刊综合评价数据库源期刊,美国化学文摘(CA)数据库源期刊。《环境与职业医学》杂志创刊于1984年,是由上海市疾病预防控制中心、中华预防医学会主办,上海市预防医学研究院、华东区域劳动卫生职业病防治中心协办,国内外公开发行的专业性学术类期刊。国际标准刊号:ISSN1006-3617,中国标准刊号:CN31-1879/R。《环境与职业医学》杂志编委会由13名国际编委与69名中国编委及12名顾问组成。前者主要是来自美国、加拿大、日本、瑞典、德国等国的国际学术专家,后者主要来自中国22所大学、16所预防医学和环境科学类研究院及疾病预防控制中心(CDC)等机构的著名学者。其中院士1名,教授65名;61.2%为博士及硕士导师。15名常务编委担任每期稿件的第五审定稿工作。每期还另设执行编委1-2人。
正式出版
收录年代

    基于四种风险评估模型的正己烷职业健康风险评估

    李飞孔璐王博深徐凡伟...
    655-660页
    查看更多>>摘要:[背景]正己烷是工业生产中广泛使用的溶剂,但其在常温下具有挥发性,同时具有蓄积性,企业工人长期接触会导致严重的慢性疾病。[目的]本文使用四种风险评估模型评价正己烷暴露工人的健康风险水平,探讨四种模型在正己烷暴露健康风险评估的适用性,对国内正己烷健康风险评估进行重要补充。[方法]2022年选取江苏省内 85个制造业企业中 167个接触正己烷的工作岗位,对 1724个接触正己烷的工人做横断面研究,包括问卷调查和工作场所空气中正己烷浓度监测。随后基于大样本、多企业、多岗位数据,采用我国工作场所职业病危害作业分级标准、美国环境保护署(EPA)模型、新加坡半定量风险评估模型和国际采矿与金属委员会(ICMM)职业健康风险评估模型(简称ICMM模型)进行定量、半定量和定性风险评估,进而分析正己烷暴露工人的职业健康风险水平。[结果]各个岗位正己烷暴露 8 h时间加权平均浓度(CTWA)均未超过职业接触限值(OELs)。我国职业病危害作业分级标准结果显示各个岗位被评价为相对无害作业岗位。随后使用新加坡半定量风险评估模型评价,结果显示除 2个粘胶岗监测点被评估为中等风险,其他岗位均为低风险。ICMM模型定量法评估认为所有岗位的正己烷空气中暴露浓度都为不可容忍,而矩阵法认为所有岗位都为低风险级别。美国EPA模型评价结果显示除喷漆、印刷、粘胶岗位的五个监测点被评为高风险,其他岗位均被评价为低风险。[结论]根据我国职业病危害作业分级评判各个岗位正己烷暴露均为无危害等级,而新加坡半定量风险评估模型和美国EPA模型均出现中等及高风险等级。因此职业病危害作业分级并不能作为唯一的依据,仍需要结合新加坡半定量风险评估模型和美国EPA模型,综合考虑实际的接触浓度对工人的职业危害。

    正己烷风险评估职业危害职业暴露工作场所职业病危害作业分级标准美国环境保护署模型新加坡半定量风险评估模型国际采矿与金属委员会职业健康风险评估模型

    不同轮班工作制铁路职业人群生活方式与血脂异常的关联

    肖赢成陈浩蒋林贾英男...
    661-667页
    查看更多>>摘要:[背景]不良生活方式可能是导致血脂异常风险增加的重要危险因素,鲜有研究关注从事轮班工作较多的铁路职业人群中上述二者间的相关性。[目的]掌握铁路职业人群血脂异常与生活方式现状,并探究不同轮班工制职工生活方式与血脂异常间的关联,为制定有针对性的铁路职业人群血脂异常预防措施提供参考依据。[方法]研究对象选取自 2021年某铁路单位在职职工,采取配额抽样的方法,每个部门至少抽取 50%以上的职工参与调查。研究通过自填式问卷收集 2021年在职职工人口学特征与生活方式信息,并通过对员工进行健康体检收集生理生化指标。采用χ2 检验分析不同特征的铁路职工血脂异常的分布差异,采用二元logistic回归分析各研究变量与血脂异常间的统计关联,采用相加交互模型分析生活方式健康状况与不同轮班工作制间的交互作用。[结果]研究共计纳入 17392名研究对象,血脂异常率 31。3%,从事夜班轮班以及常夜班的职工血脂异常率相比从事常白班职工更高,分别为 33。5%与 34。3%。铁路职业人群的主要不良生活方式为身体活动不活跃(59。6%)、饮酒(40。0%)与吸烟(35。7%),拥有健康生活方式者占13。6%,此外,不同生活方式的在职职工的血脂异常率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1)。经调整混杂因素后发现,吸烟是血脂异常的危险因素(OR=1。61,95%CI:1。48~1。75),身体活动高度活跃是血脂异常的保护因素(OR=0。79,95%CI:0。71~0。88)。总体而言,健康的生活方式可以降低血脂异常风险(OR=0。86,95%CI:0。77~0。95)。进一步按不同轮班工作制进行分层分析后发现,在不同轮班工作人群中吸烟与血脂异常间的关联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01),具体分别为:常白班,OR=1。62,95%CI:1。42~1。84;夜班轮班,OR=1。54,95%CI:1。35~1。76;常夜班,OR=1。75,95%CI:1。40~2。18。在常白班群体中,身体活动高度活跃者血脂异常风险降低(OR=0。81,95%CI:0。69~0。95);在夜班轮班群体中上述二者间仍存在相似的关联(OR=0。78,95%CI:0。65~0。94),此外,该群体中身体活动中度活跃者血脂异常风险同样降低(OR=0。85,95%CI:0。74~0。97)。夜班轮班和生活方式间并不存在相加交互作用,其相对超额超危险度(RERI)、归因比(AP)以及交互作用指数(S)分别为 0。18(95%CI:-0。04~0。41)、0。15(95%CI:-0。04~0。33)与3。19(95%CI:0。09~110。44),常夜班和生活方式间同样不存在相加交互作用,RERI、AP与S分别为-0。03(95%CI:-0。43~0。37)、-0。02(95%CI:-0。35~0。31)与 0。90(95%CI:0。18~4。46)。进一步根据工作制与生活方式划分不同人群发现,从事夜班轮班且生活方式不健康者患血脂异常的可能性高于从事常白班工作且生活方式健康者(OR=1。27,95%CI:1。09~1。48)。[结论]该铁路单位职工血脂健康状况较差,且不良生活方式普遍存在,从事夜班工作者血脂异常率更高。在不同轮班工作的职工中,吸烟、身体活动不活跃者血脂异常风险可能增加,同时应尤为重视处于不良生活方式的夜班轮班工作者的血脂健康状况。

    铁路职工轮班工作生活方式血脂异常交互作用

    2006-2020年天津市职业中毒发病特征分析

    高雅王欣曾强刘保峰...
    668-672页
    查看更多>>摘要:[背景]目前,职业中毒已经成为我国除尘肺病之外危害劳动者健康最严重的职业病之一,影响范围广,社会经济损失较重。[目的]分析 2006-2020年天津市职业中毒发病特点和规律,为制定有效的干预措施和防治策略提供科学依据。[方法]通过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信息系统子系统"职业病及健康危害因素监测信息系统"收集2006年1月1日至2020年12月31日期间,天津市各职业病诊断机构诊断并通过该系统报告的急、慢性职业中毒病例。数据内容包括病例基本情况、职业史、疾病特征、用人单位信息等。采用Excel 2016建立数据库,计数资料使用频数、构成比进行统计描述。[结果]2006-2020年天津市累计报告职业性化学中毒共 234例,其中急性职业中毒 49例(20。94%),慢性职业中毒 185例(79。06%)。急性职业中毒病例数呈先上升后下降趋势,慢性职业中毒病例数整体呈下降趋势。急性职业中毒主要集中发生于环城四区(22例,44。90%),慢性职业中毒主要集中发生于滨海新区(90例,48。65%)。男性病例明显多于女性,发病年龄集中于 45~55岁。急性职业中毒病例较集中于工龄不足 5年组(22例,44。90%),以窒息性气体中毒为主,高发行业为化学原料和化学制品制造业。慢性职业中毒病例较集中于工龄 5~14年之间(70例,37。84%),以有机溶剂中毒为主,高发行业亦为化学原料和化学制品制造业。[结论]天津市对于职业中毒的防治应根据本市急、慢性职业中毒毒物种类、地区经济差异、行业类别和劳动者分布等特点,分层次、有重点地开展精准职业病防治及卫生监测与管理。

    职业中毒发病特征流行病学研究化工行业防治策略

    基于PM2.5和CO2现场实时监测的大型展馆室外吸烟点优化设置研究

    孙晋闫晨曦赵卓慧谢臣晨...
    673-680页
    查看更多>>摘要:[背景]公共场所室外吸烟点的设置不当可能会增加人群二手烟的暴露风险。开展吸烟点及其周边空气污染和相关影响因素的研究,为优化吸烟点的设置方案提供参考。[目的]探索室外吸烟点吸烟人数、距离对周边空气污染扩散特征的影响,提出室外吸烟点优化设置的合理依据。[方法]以中国国际进口博览会(简称"进博会")大型展馆为对象,随机选取会展一层(地面层)和二层(距地面 16 m)室外吸烟点各一个,在同一方向距离吸烟点 0、3、6和 9 m处,使用经过校验的便携式空气质量监测仪实时监测会展期间连续 5 d的细颗粒物(PM2。5)与二氧化碳(CO2)质量浓度(后简称为浓度),在 0 m处使用气象监测仪器同步监测环境气象因素水平(风向、风速及气压等),并在两层各选一个空旷的室外大气背景采样点开展平行采样。同期双人同步记录每个吸烟点每分钟的吸烟人数。采用广义相加回归模型开展时间序列分析,调整温度、湿度、风速等混杂因素,评估吸烟点吸烟人数、离吸烟点距离与吸烟点周边空气PM2。5 和CO2 浓度的关系。[结果]会展一层和二层吸烟点每分钟吸烟人数的中位数是 6人[四分位数范围(IQR):3~9]和9人(IQR:6~13)。监测期间,两处绝大部分时间(85。9%)处于无风(风速<0。6 m·s-1)状态。吸烟点位(0 m处)空气PM2。5 浓度最高[均值±标准差:(106±114)μg·m-3],是大气背景浓度(25±7)μg·m-3 的4。2倍,监测点PM2。5 浓度随与吸烟点距离的增加而呈梯度下降,9 m处监测点PM2。5 浓度[(35±22)μg·m-3]接近对照点(1。4倍);CO2 在 0 m处监测点取得最大值[(628±23)μmol·mol-1],其均值是大气背景浓度[(481±40)μmol·mol-1]的 1。3倍,且距吸烟点 0、3、6和 9 m处监测点的CO2 浓度未呈现梯度下降趋势。经多因素回归分析,结果显示,以吸烟点为参照,距离每增加 3 m,周边PM2。5 和CO2 浓度分别下降 24。6[95%置信区间(CI):23。5~25。8]μg·m-3(23。2%)和54。1(95%CI:53。1~55。1)μmol·mol-1(8。6%)。吸烟人数每增加一人,PM2。5和CO2 浓度分别增加2。0(95%CI:1。7~2。8)μg·m-3 和1。0(95%CI:0。7~1。2)μmol·mol-1。敏感性分析结果显示,无风状态下,PM2。5 和CO2 在吸烟点的聚积更明显,周边不同距离点的浓度变化特征总体保持不变。[结论]室外吸烟点可显著增加周围空气PM2。5 的浓度和人群二手烟烟雾的暴露风险,但随距离的增加呈现明显的浓度下降。在无风或软风等扩散条件不良的情况下,室外吸烟点推荐设置在距离非吸烟区至少9 m或更远处。

    中国国际进口博览会细颗粒物吸烟行为公共场所广义相加模型

    天然除虫菊素诱导人肝细胞DNA氧化损伤研究

    杨韵应梦超孙静秋沙毅杰...
    681-686页
    查看更多>>摘要:[背景]天然除虫菊素被广泛应用于环境和家庭卫生领域。研究显示,其具有潜在的肝脏毒性,但具体机制尚不明确。[目的]探讨天然除虫菊素对人肝细胞DNA损伤的影响。[方法]本研究以人肝细胞QSG7701为体外测试模型,以未处理细胞为对照组,以经系列质量浓度(后称浓度)(5、10、20和 40 μg·mL-1)天然除虫菊素暴露 6 h或 24 h后作为处理组。分别采用荧光探针法经荧光显微镜检测细胞活性氧(ROS)的荧光强度;采用比色法经酶标仪检测细胞内硫代巴比妥酸反应物质(TBARS)的水平;采用彗星电泳试验镜下观察DNA断片迁移以检测DNA损伤程度;采用免疫荧光试验通过激光共聚焦对细胞磷酸化H2AX(γH2AX)及8-氧鸟嘌呤(8-oxoG)水平等指标进行检测。[结果]随着天然除虫菊素浓度的升高,ROS荧光强度呈剂量依赖性升高,与对照组相比,10 μg·mL-1 及以上浓度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1),其中 20 μg·mL-1 和 40 μg·mL-1 处理组ROS水平是对照组的 2。17和 3。05倍;TBARS水平随着天然除虫菊素浓度升高而升高(P<0。01),20 μg·mL-1 和 40 μg·mL-1 天然除虫菊素处理组的TBARS水平是对照组 2。46和3。01倍;彗星试验结果显示,各浓度组细胞DNA呈现不同程度的拖尾,随着天然除虫菊素暴露浓度的增高,尾部DNA含量(TDNA%)、尾长(TL)、尾矩(TM)和Olive尾矩(OTM)等指标呈剂量依赖性增高,与对照组相比,20 μg·mL-1 及以上浓度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1),其中40 μg·mL-1 浓度组TDNA%、TL、TM及OTM指标分别为(46。92±3。52)%、(64。67±4。16)μm、30。96±2。94和 22。64±3。89。细胞免疫荧光结果显示天然除虫菊素可诱导γH2AX和 8-oxoG的形成,且荧光强度呈剂量依赖性增高,与对照组相比,在10 μg·mL-1 及以上浓度组相对荧光强度的增高均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天然除虫菊素可诱导人肝细胞DNA损伤,且ROS介导的氧化应激可能在其诱导的肝细胞遗传毒性中发挥了重要作用。

    天然除虫菊素人肝细胞活性氧氧化应激DNA损伤遗传毒性

    let-7c参与肺泡巨噬细胞M2极化在煤矿粉尘致大鼠肺组织上皮-间质转化中的作用

    王茹卢丽媛李萌刘洋...
    687-693页
    查看更多>>摘要:[背景]煤工尘肺(CWP)是一种危害严重的职业性肺病,是我国法定职业病之一。上皮-间质转化(EMT)参与尘肺病肺组织弥漫性纤维化,其机制可能与let-7c调控巨噬细胞极化有关。[目的]通过动物体内实验,探讨let-7c参与巨噬细胞极化在不同含量游离SiO2 的煤矿粉尘致大鼠肺组织EMT中的作用。[方法]将SD大鼠随机分为对照组、5%SiO2 组、30%SiO2 组和 99。9%SiO2 组,每组 16只。各组大鼠分别气管滴注 100 μL 20 mg·mL-1 混悬液(5%SiO2、30%SiO2、99。9%SiO2)或生理盐水,并在 1、3个月时,收集支气管肺泡灌洗液。采用免疫荧光检测肺泡巨噬细胞(AMs)中M1标志物(CD86)或M2标志物(CD206)相对表达水平。采用苏木素-伊红(HE)染色和Masson染色观察肺组织炎症和纤维化。采用蛋白质免疫印迹法检测转化生长因子-β1(TGF-β1)、E-钙黏连蛋白及波形蛋白表达水平;采用荧光定量PCR检测let-7c、c/EBP-δ基因表达水平。[结果]HE及Masson染色结果显示:与对照组相比,随着染尘时间的增加,5%SiO2 组、30%SiO2 组和 99。9%SiO2 组大鼠肺组织纤维化程度逐渐加重。与对照组相比,5%SiO2 组、30%SiO2 组和 99。9%SiO2 组大鼠 CD86、CD206的表达在 1个月时均逐渐增加(F=330。904、146。801,P<0。05),3个月时各组CD86的表达逐渐减少(F=331。781,P<0。05),而CD206的表达增加(F=1164。190,P<0。05)。1个月时,5%SiO2 组、30%SiO2 组和 99。9%SiO2 组TGF-β1(F=8。847,P<0。05)及波形蛋白(F=13。275,P<0。05)表达逐渐增加,E-钙黏连蛋白(F=6。253,P<0。05)表达逐渐减少;3个月时,各组TGF-β1(F=16。833,P<0。05)及波形蛋白(F=55。021,P<0。05)表达增加,E-钙黏连蛋白减少(F=12。790,P<0。05)。PCR结果显示:与对照组相比,5%SiO2 组、30%SiO2 组和 99。9%SiO2 组let-7c mRNA的表达在 1个月和 3个月时均增加(F=11。251、28。136,P<0。05);各组c/EBP-δ mRNA的表达在 1个月和 3个月时均减少(F=49。204、177。090,P<0。05)。[结论]在粉尘刺激下,let-7c通过调节巨噬细胞极化促进EMT的发生,从而参与肺纤维化的形成,进而影响CWP的进展。

    煤工尘肺let-7c巨噬细胞极化上皮-间质转化游离二氧化硅

    局部冷暴露下救援手套对手部皮肤温度和手部功能的影响

    闫小雪王倩关爱科杨杰...
    694-700页
    查看更多>>摘要:[背景]低温环境会降低工作人员工作效率并增加手部冻伤风险。[目的]探究低温环境中救援手套防寒性能及其对手部功能的影响,初步验证相关定量表征方法的可行性。[方法]基于大、小型人工气候室开展人体实验,招募 12名惯用手为右手的男性大学生参与实验,其中实验分为两个部分,0~10 min为基线阶段,10~50 min为测试阶段。受试者静坐在16℃的大气候室,以裸手(对照组)或佩戴救援手套(实验组)两种状态暴露在 0℃的小型气候室中,测量手指五点(大拇指、食指、中指、无名指、小拇指)、手掌和手背共计 7个部位的皮肤温度,以及握力、灵巧性、关节活动度和触觉敏感度共4个手部功能参数。[结果]对照组手指 5点处的皮肤温度在降低到 10℃左右时,会出现冷环境导致的血管扩张现象。对照组皮肤温度的最大变化率依次为大拇指>食指>中指>小拇指>无名指>手背>手掌,大拇指的皮肤温度变化率最大为 165。7℃·h-1,手掌和手背为 80。0和 89。9℃·h-1,其中大拇指皮肤温度最低可达6。6℃。与对照组相比:实验组的皮肤温度变化率降低了50%左右;佩戴救援手套后握力下降 15%,P<0。05;灵巧性、关节活动度和触觉敏感度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本研究证明救援手套在改善了手部热舒适的同时,还较好地平衡了冷暴露对手部功能的影响,且该定量表征方法可以评估救援手套的防护性能和手部功能,为进一步实验提供可靠的理论基础和参考依据。

    冷暴露皮肤温度防寒性能手部功能

    超高效液相色谱串联质谱法测定尿液中草铵膦及3种代谢物浓度

    凌映茹霍宗利张锋张昊...
    701-706页
    查看更多>>摘要:[背景]目前对尿液中草铵膦及 3种代谢物的检验尚未形成统一标准,在一定程度上影响职业暴露风险的准确评估。建立快速有效的检验方法,对保障职业安全和公众健康具有重要意义。[目的]建立一种超高效液相色谱串联质谱法,用于同时检测尿液中草铵膦及3种代谢物。[方法]比较稀释溶剂以及稀释倍数对草铵膦及 3种代谢物响应值的影响,分析不同固相萃取柱对目标物的保留能力,以及不同色谱柱、流动相体系对色谱峰的影响。采用基质效应匹配外标法定量。以加标回收率评估方法的准确度,批内和批间相对标准偏差评价方法的精密度,并采集30名正常人群的尿液样本进行方法的应用考察。[结果]本研究采用 0。2 mL水、0。6 mL乙腈稀释尿液样本,通过HLB固相萃取柱净化后,以Dikma Polyamino HILIC色谱柱分离,0。5 mmol·L-1 乙酸铵及 0。1%氨水的水-乙腈体系为流动相进行梯度洗脱,可以获得良好的峰形和质谱响应。4种目标物在 0。5~50 ng·mL-1 浓度范围内线性关系良好,相关系数r均大于0。998,检出限为0。56~2。86 μg·L-1,定量限为1。87~29。54 μg·L-1,加标回收率范围为 75。0%~103。6%,批内及批间精密度范围分别为 2。5%~8。1%和 4。3%~9。3%。应用本法对30份受试者尿液样本进行检测,未检测出目标物。[结论]方法操作简单、快速,灵敏度及准确度高,并且无需衍生化,适用于人体尿液中草铵膦及其代谢物的测定。

    超高效液相色谱串联质谱尿液草铵膦代谢物

    呼出气挥发性有机物的采集及分析方法研究进展

    何雅珍高汭吴智君樊晶光...
    707-712页
    查看更多>>摘要:呼出气中挥发性有机物(VOCs)的组成和浓度与人体健康状态密切相关,通过采集人体呼出气分析VOCs已广泛应用于疾病的监测研究中。本文通过对呼出气VOCs的采集、富集和检测方法进行综述,为后续研究选择合适的技术提供参考。呼出气采集装置主要有采集混合呼出气常用的采气袋和采集肺泡气常用的生物挥发性有机化合物呼吸(Bio-VOC)采样器。预富集设备包括热解吸仪或热脱附仪(TD)、固相微萃取装置(SPME)、针刺捕集装置(NTD)。呼出气VOCs的检测方法包括气相色谱质谱(GC-MS)、质子转移反应质谱(PTR-MS)、选择离子流管质谱法(SIFT-MS)、电子鼻等。目前呼出气的采集和富集技术尚未成熟,对呼出气检测结果的影响缺乏评估,未来应加强呼出气采集和富集技术的研究,进一步推动呼出气在疾病监测研究中的应用。

    呼出气挥发性有机物采集富集检测

    城市轨道交通空气质量监测技术及其健康效应研究进展

    郑懿李厚橙杨军蔡婧...
    713-720页
    查看更多>>摘要: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快,城市轨道交通系统已成为现代城市中最重要的出行方式之一。城市轨道交通系统为封闭或半封闭环境,具有空气流通性较差且人流量大的特点。在秋冬季呼吸道感染性疾病高发期,公共场所的空气质量和病原微生物监测备受关注。本文详细介绍了城市轨道交通相关的空气污染因子及其来源,包括颗粒物和气态污染物等化学污染因子和微生物气溶胶等。同时基于识别到的城市轨道交通相关的空气污染因子,本文综述了城市轨道交通空气质量监测技术的研究进展,总结了化学污染因子和微生物气溶胶的监测技术。最后,对化学污染因子和微生物气溶胶的健康效应进行了总结,并针对城市轨道交通系统特点提出了监测和改良空气质量的建议。通过综述既往研究,开展城市轨道交通空气的质量监测技术及其健康效应研究对城市轨道交通空气质量管理、城市建设与公共卫生具有重要的意义和价值。

    城市轨道交通系统空气质量健康效应地铁微生物颗粒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