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期刊导航|环境与职业医学
期刊信息/Journal information
环境与职业医学
上海市疾病预防控制中心 中华预防医学会
环境与职业医学

上海市疾病预防控制中心 中华预防医学会

吴凡

月刊

1006-3617

zazhi2@scdc.sh.cn

021-61957508,512,515,518

200052

上海市延安西路1326号

环境与职业医学/Journal Journal of Environmental & Occupational MedicineCSCD北大核心CSTPCD
查看更多>>本刊为中华预防医学会系列杂志优秀期刊、中国生物医学核心期刊、中国预防医学卫生学类核心期刊、中国科技论文统计源期刊、中国学术期刊综合评价数据库源期刊,美国化学文摘(CA)数据库源期刊。《环境与职业医学》杂志创刊于1984年,是由上海市疾病预防控制中心、中华预防医学会主办,上海市预防医学研究院、华东区域劳动卫生职业病防治中心协办,国内外公开发行的专业性学术类期刊。国际标准刊号:ISSN1006-3617,中国标准刊号:CN31-1879/R。《环境与职业医学》杂志编委会由13名国际编委与69名中国编委及12名顾问组成。前者主要是来自美国、加拿大、日本、瑞典、德国等国的国际学术专家,后者主要来自中国22所大学、16所预防医学和环境科学类研究院及疾病预防控制中心(CDC)等机构的著名学者。其中院士1名,教授65名;61.2%为博士及硕士导师。15名常务编委担任每期稿件的第五审定稿工作。每期还另设执行编委1-2人。
正式出版
收录年代

    加强膳食镁摄入与慢性病风险研究,不断提升镁需要量修订的科学性

    李惟怡王志宏王惠君丁钢强...
    959-961页

    慢性病膳食摄入量队列研究中国居民

    2018年我国15个省份18~64岁成年人膳食镁摄入现状及其主要食物来源

    郝丽鑫王柳森王邵顺子李惟怡...
    962-967页
    查看更多>>摘要:[背景]全球膳食镁不足问题普遍且严重危害健康.我国膳食镁摄入相关研究较少,膳食干预缺乏科学支撑.[目的]探究2018年我国18~64岁成年人膳食镁摄入水平及其食物来源,发现镁摄入可能存在的问题.[方法]选取2018年"中国健康与营养调查"中9 181名18~64岁成年人作为研究对象.利用连续"3天24小时"膳食回顾和家庭调味品称重法收集食物摄入种类和摄入量,利用食物成分表计算个体平均每日膳食镁摄入量之和.采用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人口经济学特征与镁摄入不足的关系.[结果]2018年我国15个省(自治区、直辖市)18~64岁成年人膳食镁日摄入量P50(P25,P75)为252.28(196.25,326.27)mg.膳食镁摄入不足的人群比例为60.9%,女性、18~49岁组、城市、南方、西部居民膳食镁摄入不足比例较高,分别为66.4%、63.4%、62.4%、65.2%和68.3%.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成年女性较男性、城市居民较农村居民、南方居民较北方居民膳食镁摄入不足发生风险分别增加64.6%、24.6%、43.6%(OR=1.646,95%CI:1.509~1.794;OR=1.246,95%CI:1.126~1.379;OR=1.436,95%CI:1.311~1.573);50~64岁组膳食镁摄入不足发生风险较18~49岁组低15.7%(OR=0.843,95%CI:0.771~0.921);中部、西部居民镁摄入不足发生风险是东部居民的1.202倍和1.590倍(OR=1.202,95%CI:1.079~1.340;OR=1.590,95%CI:1.424~1.776).未观察到教育水平和收入水平差异对镁摄入不足的影响(P>0.05).研究对象膳食镁41.4%来源于谷类及制品(来源第1位),仅2.4%来源于镁含量丰富的深色蔬菜(来源第6位).男性和女性前6位膳食镁来源相同.来源于谷类及制品的膳食镁占比,农村居民较城市居民高6.3%,北方居民较南方居民高9.3%.来源于畜肉类及制品的膳食镁占比,18~49岁组较50~64岁年龄组高1.3%,城市居民较农村居民高0.9%,西部居民较东部居民高1.6%.[结论]我国居民膳食镁摄入普遍不足,膳食镁来源不合理.女性、18~49岁、城市、南方、中部和西部居民是膳食镁摄入不足的高危人群.鼓励居民多吃深色蔬菜和全谷物食物;女性应当提高膳食质量,重视各类富含镁的食物摄入;南方、城市居民应当增加全谷物摄入,避免食物过于精制;18~49岁、城市、西部居民应当调整膳食结构,减少肉类食物摄入.

    膳食镁食物来源摄入量横断面研究膳食调查

    1991-2018年我国15个省份居民膳食镁摄入量的变化趋势

    曹秋野王志宏王柳森王邵顺子...
    968-973页
    查看更多>>摘要:[背景]镁作为重要营养素,参与机体大部分代谢过程,且与糖尿病等营养相关疾病的发生密切相关.目前尚无针对我国全生命周期人群膳食镁摄入长期变化特征的基础数据结果.[目的]分析近30年我国全年龄段及不同特征人群膳食镁摄入状况及长期变化趋势,明晰镁缺乏重点干预人群,并为膳食镁参考摄入量修订提供一定的依据.[方法]选取"中国健康与营养调查"1991-2018年的10轮调查中有完整社会人口学和膳食调查数据的人群作为研究对象,分析每轮调查对象膳食镁摄入状况、人群摄入不足率及变化趋势.以性别、年龄、教育程度、城乡分布和地区为协变量,用多因素线性回归模型分析不同年份人群膳食镁摄入量变化特征.采用Wilcoxon趋势检验分析不同特征人群膳食镁摄入量随调查年份变化的趋势.采用Cochran-Armitage趋势检验分析不同特征人群膳食镁摄入不足率的变化趋势.[结果]共纳入127 169例调查对象.1991年、1993年、1997年、2000年、2004年、2006年、2009年、2011年、2015年和2018年10轮调查对象膳食镁摄入量中位数分别为283.70、283.38、304.26、285.50、283.64、275.49、267.92、242.93、240.51、238.89 mg·d−1,呈下降趋势(F=2 931.81,P<0.001).在不同性别、年龄、受教育程度、收入水平、城乡分布和地区分布方面,各年份不同分组人群膳食镁摄入量基本上均呈现差异,仅1991年不同收入人群膳食镁摄入量无明显差异.近30年膳食镁摄入量不足率上升显著(Z=62.62,P<0.001),至2018年近60%的调查对象存在膳食镁摄入不足,其中男性为53.94%,女性为65.35%,14~17岁人群膳食镁摄入不足率高达71.29%.[结论]我国居民整体膳食镁摄入量呈下降趋势,普遍存在膳食镁摄入不足.需重点关注高风险人群膳食镁摄入状况,开展相关营养干预,并进一步评估膳食镁推荐摄入量适宜值.

    膳食摄入量队列研究中国居民

    我国成年人膳食镁摄入与高血压发病风险的相关性

    王柳森王惠君王志宏姜红如...
    974-980页
    查看更多>>摘要:[背景]镁有着重要的生理作用,膳食镁与高血压的发病风险关联性尚不明确,缺乏国内人群的剂量-反应关系研究.[目的]分析中国18~64岁成年人膳食镁摄入量与高血压发病风险的关联性,并探讨二者的剂量-反应关系.[方法]利用2000-2018年"中国健康与营养调查"的人口特征、膳食和体格测量数据,选择至少参加2轮调查的18~64岁13 082名成年人作为研究对象.采用连续"3天24小时膳食回顾法"和"称重记账法"获得膳食数据,采用标准汞柱式血压计测量血压值;当收缩压≥140 mmHg和(或)舒张压≥90 mmHg,既往有高血压史,正在使用降压药物,将被诊断为高血压.采用被调查者全部调查年(不包括最后一次调查)膳食镁摄入量的均值作为该名研究对象的膳食镁摄入量,按平均摄入量水平将人群进行5等分.运用Cox比例风险模型,调整人口社会学因素、体重指数(BMI)、吸烟和饮酒的情况、睡眠时间、身体活动、膳食因素,分析膳食镁摄入量与高血压发病风险的关联性,并通过剔除基线患有糖尿病的人群和调整基线血压值进行敏感性分析;采用限制性立方样条模型校正上述混杂因素,分析镁摄入量与高血压发病风险的剂量-反应关系.[结果]研究人群中男性占比47.70%,18~44岁青年人占比72.47%,平均随访年数为12.56年,高血压患病率为13.86%.相比于第1五分位(中位数189.06 mg·d-1)人群,膳食镁摄入量在第4五分位(中位数333.56 mg·d-1)和第5五分位(中位数420.07 mg·d-1)时,与全人群高血压发病的风险呈负相关,风险比(HR)及其95%CI分别为0.81(0.67~0.97)和0.81(0.66~0.99).剔除基线患有糖尿病的人群和调整基线血压值后,发现膳食镁摄入量与高血压发病风险仍呈负相关,与全人群 HR 值保持一致.进一步分析发现:膳食镁摄入量与全人群高血压发病风险的关联呈非线性关联(χ2=11.07,P=0.01);当膳食镁摄入量高于339 mg·d-1时,高血压的发病风险降低,且在375~418 mg·d-1时HR最小(HR=0.65,95%CI:0.45~0.94);之后HR值逐渐趋于1,在467 mg·d-1及以上时,膳食镁摄入量与高血压发病风险的关联无统计学意义.[结论]我国成年居民镁摄入量在339~467 mg·d-1范围内与高血压的发病风险明显呈负相关,呈现"U"型的剂量-反应关系.

    营养调查成年人膳食镁高血压剂量-反应关系

    我国15个省份成年人膳食镁摄入对糖尿病发病风险的影响

    焦莹莹王柳森姜红如李惟怡...
    981-987页
    查看更多>>摘要:[背景]目前国内外关于膳食镁与糖尿病风险关联的研究结果尚不一致,我国的前瞻性研究也相对较少且研究人群较为局限.[目的]探讨我国15个省(自治区、直辖市)成年人膳食镁摄入量与糖尿病风险的关联,为修订中国居民膳食镁参考摄入量提供一定的科学依据.[方法]选取2009、2015和2018年"中国健康与营养调查"中至少参加两次随访调查、有完整调查数据且基线未患糖尿病的8 061名18~64岁成年居民作为研究对象,利用连续"3天24小时"膳食回顾和家庭食用油和调味品称重收集的食物消费数据,结合食物成分表计算得到平均每日膳食镁摄入量.分别采用多因素Cox比例风险回归模型和限制性立方样条(RCS)模型分析不同膳食镁摄入水平与糖尿病风险的关联及其剂量-反应关系.依据《中国2型糖尿病防治指南(2020版)》标准定义糖尿病.[结果]共追访47 237.46人年,平均追访5.86年,其中8 061名研究对象中,糖尿病发病率为8.86%.与镁摄入量最高五分位(Q5)的研究对象相比,膳食镁摄入量越低的人群中,女性、高收入、高文化程度、居住在城市、低身体活动水平的成年居民占比越高,其能量、膳食纤维和膳食钙摄入量也更低.调整人口学特征、生活方式和膳食因素后,Cox比例风险回归模型结果显示,与最低五分位膳食镁摄入量(中位数:168.82 mg·d−1)人群相比,第二(中位数:220.96 mg·d−1)、第三(中位数:263.01 mg·d−1)和第四(中位数:312.33 mg·d−1)五分位组人群发生糖尿病风险分别降低45%(HR=0.55,95%CI:0.43~0.71)、39%(HR=0.61,95%CI:0.47~0.78)和34%(HR=0.66,95%CI:0.51~0.78).RCS分析结果显示,膳食镁摄入与糖尿病风险总体呈"U型"曲线,以镁摄入量第5百分位数为参考,膳食镁摄入量低于240 mg·d−1时,随着镁摄入量的增加,糖尿病发病风险逐渐降低;240 mg·d−1时,风险最低;240~400 mg·d−1时,风险略有增加;当摄入量大于650 mg·d−1时,膳食镁与糖尿病风险关联无统计学意义.[结论]本研究结果提示膳食镁摄入量与糖尿病风险有关,当膳食镁摄入量低于240 mg·d−1时,膳食镁与糖尿病风险呈负相关,且呈非线性关联.

    成年人膳食镁摄入糖尿病

    膳食镁摄入与2型糖尿病关系的meta分析

    李惟怡焦莹莹张思婷洪溪...
    988-995页
    查看更多>>摘要:[背景]糖尿病是全球性的疾病负担,镁在糖尿病预防中的作用引起关注,但国内外关于膳食镁对糖尿病发病风险影响的研究结果并不一致.[目的]系统评价膳食镁摄入量与糖尿病发病风险的关联.[方法]通过计算机系统地对PubMed、Web of Science、中国知网和万方数据库进行检索,查找发表时间于2000年1月1日至2021年12月31日涉及膳食镁摄入和2型糖尿病的前瞻性队列研究.由两名研究者参照纳入、排除标准分别独立对文献进行筛选,根据统一的数据提取表进行资料提取,并利用Newcastle-Ottawa量表(NOS)进行质量评价.应用R 4.0.3软件和Stata/SE 16.0软件进行meta分析以及亚组meta分析,利用Higgins I2统计量对纳入研究进行异质性检验.通过单变量meta回归分析异质性来源.[结果]共纳入14篇文献,涉及17项前瞻性队列研究(1 065 267参与者和40 506例患者),NOS评分在8~9之间,平均得分8.6,均属于高质量队列研究.与膳食镁摄入量最低五分位组相比,最高五分位组可降低2型糖尿病发病风险22%(RR=0.78,95%CI:0.73~0.82),并且这一关联并未因研究开展的地理区域、性别、随访时间不同而发生实质性改变.亚组分析显示,与摄入量最低组比较,膳食镁摄入量最高五分位组的以下各人群2型糖尿病发病风险均有所下降,包括:美洲和亚洲分别降低22%和26%(美洲RR=0.78,95%CI:0.73~0.83;亚洲RR=0.74,95%CI:0.63~0.88);女性、男性及未分性别的研究对象分别下降22%、19%和46%,RR及其95%CI分别为0.78(0.73~0.84)、0.81(0.74~0.89)、0.54(0.42~0.68);随访时间不超过10年和10年以上者的2型糖尿病发病风险分别降低26%和20%,RR及其95%CI为0.74(0.65~0.83)、0.80(0.75~0.85).调整高血压后膳食镁摄入量最高五分位组与最低五分位组相比,2型糖尿病发病风险降低了20%(RR=0.80,95%CI:0.74~0.85).通过meta回归检验发现,发表年份(P<0.05)与研究对象的性别(P<0.05)可能是异质性的来源.meta分析结果的稳定性较好,但漏斗图对称性的Egger检验结果显示存在发表偏倚.[结论]较高的膳食镁摄入可以降低2型糖尿病发病风险.由于很难将镁摄入量对2型糖尿病风险的影响与其他因素分开,今后仍需要开展大规模、临床随机对照试验来直接评估镁对2型糖尿病发病率的影响.

    meta分析膳食镁摄入2型糖尿病前瞻性队列研究

    氟咯草酮通过IRE1α-JNK信号通路介导小鼠睾丸组织细胞及TM4细胞凋亡

    张芬李睿赵淑琦王彦娜...
    996-1003页
    查看更多>>摘要:[背景]氟咯草酮(FLC)可诱导睾丸支持细胞凋亡,但其具体机制尚未阐明.[目的]通过体内动物及体外细胞系构建FLC染毒模型,探究FLC染毒后小鼠睾丸组织中细胞凋亡以及小鼠睾丸支持细胞系TM4细胞凋亡和内质网应激活化情况,并通过干预实验探究肌醇需酶1α(IRE1α)-c-Jun氨基末端激酶(JNK)信号通路在FLC诱导TM4细胞凋亡过程中的作用.[方法]利用C57BL/6雄性小鼠28 d经口染毒3、15、75和375 mg·(kg·d)−1 FLC结束后留取的睾丸标本,通过TUNEL染色观察睾丸组织中细胞凋亡发生情况,通过Western blotting检测睾丸组织中的凋亡蛋白[B淋巴细胞瘤-2(Bcl-2)、Bcl-2相互作用介质(Bim)、Bcl-2相关X蛋白(Bax)]表达水平.在体外细胞实验中,使用不同浓度(40、80和160 μmol·L−1)的FLC对TM4细胞染毒6 h,采用流式细胞术检测细胞凋亡率,Western blotting检测凋亡蛋白(Bcl-2、Bim、Bax)及内质网应激相关蛋白[葡萄糖调节蛋白78(GRP78)、磷酸化-蛋白激酶R样内质网激酶(p-PERK)、活化转录因子6(ATF6)、磷酸化-肌醇需酶1α(p-IRE1α)、磷酸化-JNK(p-JNK)]水平.随后使用IRE1α磷酸化抑制剂4μ8C(25、50 μmol·L−1)、JNK磷酸化抑制剂SP600125(10、20 μmol·L−1)预处理TM4细胞6 h后再使用160 μmol·L−1 FLC染毒6 h,采用Western blotting检测凋亡及内质网应激相关蛋白水平,通过CCK-8法检测细胞活力.[结果]雄性C57BL/6小鼠经口染毒FLC 28 d后,睾丸组织TUNEL染色结果显示生精小管间质及基底部有细胞凋亡发生.Bcl-2家族抗凋亡蛋白Bcl-2水平在FLC染毒75、375 mg·(kg·d)−1组中较对照组下降(P<0.05);而促凋亡蛋白Bim水平在FLC染毒75 mg·(kg·d)−1组中,Bax水平在FLC染毒375 mg·(kg·d)−1组中较对照组上升(P<0.05).0、40、80和160 μmol·L−1 FLC染毒组的细胞凋亡率分别为2.7%±0.2%、4.8%±1.3%、9.4%±0.3%、13.2%±0.2%,FLC染毒组细胞凋亡率均明显上升(P<0.05).TM4细胞中Bcl-2蛋白水平在160 μmol·L−1 FLC染毒时下降(P<0.05),而Bim和Bax蛋白水平在80、160 μmol·L−1 FLC染毒时均上升(P<0.05),内质网应激相关蛋白(GRP78、p-PERK、ATF6、p-IRE1α和p-JNK)水平在FLC染毒后均上升(P<0.05)或呈上升趋势.4μ8C(25、50 μmol·L−1)和SP600125(10、20 μmol·L−1)预处理后,由FLC染毒引起的GRP78、p-IRE1α、p-JNK以及Bim、Bax蛋白表达水平上调幅度降低(P<0.05)或呈降低的趋势;预先使用两种抑制剂处理细胞后,FLC对细胞活力的损伤得到明显缓解(P<0.05)或呈缓解的趋势.[结论]FLC能够诱导小鼠睾丸组织发生细胞凋亡,并且通过激活内质网应激及IRE1α-JNK信号通路诱导TM4细胞凋亡发生.

    氟咯草酮睾丸组织TM4细胞凋亡内质网应激未折叠蛋白反应

    基于贝叶斯模型平均的基准剂量估计及其在白银市人群镉暴露评估中的应用

    贺娜娜孙金芳何杰宇余小金...
    1004-1010页
    查看更多>>摘要:[背景]最优模型法估计基准剂量(BMD)时未考虑模型选择的不确定性,国内暂无使用贝叶斯模型平均(BMA)估计BMD的研究.[目的]将BMA应用于我国镉污染的暴露评估研究,讨论BMA在基于剂量-反应模型的BMD估计中的作用,为有害物质健康风险评估提供方法学支持.[方法]模拟研究基于甘肃省白银市某镉污染区数据获得的不同剂量-反应模型(Gamma、Log-logistic、Log-probit、Two-stage和Weibull模型)的参数和中国5个镉污染区的尿镉范围,模拟不同正确模型、不同剂量组数(5、8)、不同样本量(50、100、200)的模拟数据,比较BMA和最优模型法的优劣.实例分析使用甘肃省白银市某镉污染区的镉暴露数据.模拟研究和实例分析均以尿镉为镉暴露指标,β2-微球蛋白异常率为效应指标,基准反应设定为10%,分别使用正确模型(模拟数据时使用的模型)、最优模型法[赤池信息准则(AIC)最小的模型]和BMA估计BMD及其95%置信区间下限(BMDL);比较不同方法估计的BMD、BMDL及相对偏差.[结果]对于模拟研究,随着样本量或剂量组数增加,BMD的第5百分位数和第90百分位数区间大致呈现变窄趋势;当正确模型为单一模型时,BMA估计的BMD相对偏差大于最优模型法;当正确模型为等权重混合模型时,BMA估计的BMD相对偏差小于最优模型法.基于实例数据,最优模型为Log-probit模型(AIC=1 814.46),其次为Log-logistic模型(AIC=1 814.57);Log-probit模型、Log-logistic模型和BMA估计的BMD(BMDL)分别为3.46(2.68)、3.16(2.33)和2.92(2.07)μg·g−1.[结论]在正确模型已知时,最优模型法依然是值得推荐的方法;但在有害物质剂量-反应关系高度不确定或来源人群、暴露分组等不同时,BMA与最优模型法相比,理论上更充分地考虑了可能存在的多个备选模型,能提供更为稳定的BMD和BMDL估计.

    基准剂量剂量-反应模型贝叶斯模型平均尿镉暴露评估

    基于PacBio SMRT测序技术分析食管癌特征性肠道菌群及其生物标志物

    万萍沈伟涛彭珍燕刘冉...
    1011-1020页
    查看更多>>摘要:[背景]食管癌是常见的消化道肿瘤,中国是食管癌高发地区.有研究提示,肠道菌群与肿瘤等多种疾病的发生发展相关.受测序读长所限,传统的16S rDNA测序技术只能鉴定到属.[目的]本研究基于PacBio单分子实时(SMRT)测序技术在种水平筛选与食管癌相关的特征性微生物标志.[方法]招募首次诊断为食管癌的新发病例120例,和性别、年龄匹配的健康对照60例.采集所有研究对象的新鲜粪便样本.利用第三代测序PacBio SMRT技术对4例食管癌患者及1∶1匹配的健康对照者样本进行16S rDNA全长测序,基于测序结果分析其肠道菌群结构差异.采用PICRUSt软件进行功能预测.通过线性判别分析和群落差异分析筛选差异肠道微生物进行大样本人群验证,识别食管癌相关肠道微生物.[结果]基于测序样本,α多样性分析中食管癌组的Ace、Chao1、Simpson Diversity、Shannon Wiener指数均高于健康对照组(P<0.05),β多样性分析显示食管癌组和健康对照组散点簇分离,二者肠道菌群结构存在差异.在门水平上,食管癌组肠道菌群中变形菌门、拟杆菌门、厚壁菌门丰度升高.在属水平上,食管癌组毛螺旋菌属、巴氏杆菌属、罗斯氏菌属和拟杆菌属相对丰度增加.在种水平上,食管癌组相对丰度增加的微生物是肠杆菌E.20、卵形拟杆菌V975、普氏栖粪杆菌等11种,丰度降低的微生物是皮氏罗尔斯通氏菌、肠杆菌未分类、唾液链球菌JIM8777 3种.PICRUSt功能注释后发现食管癌组与健康组在丙氨酸、天冬氨酸和谷氨酸代谢(map00250)、肽聚糖生物合成(map00550)、叶酸一碳单位库(map00670)、硫胺素代谢(map00730)、氨基酸的生物合成(map01230)通路上存在差异.对验证人群的分析结果显示,与健康对照人群相比,食管癌人群的肠杆菌E.20、马赛拟杆菌的丰度升高,唾液链球菌JIM8777的丰度降低,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建立受试者工作特征分析发现,肠杆菌E.20、唾液链球菌JIM8777、马赛拟杆菌联合诊断的曲线下面积(AUC)为0.779,高于单一诊断结果(AUC分别为0.610、0.608、0.659).[结论]食管癌组的肠道菌群与健康对照组存在差异.肠杆菌E.20、唾液链球菌JIM8777、马赛拟杆菌的联合应用对食管癌的诊断具有潜在应用价值.

    PacBio单分子实时测序技术食管癌肠道菌群16SrDNA生物标志物

    基因芯片技术在矽肺合并分枝杆菌感染诊治中的应用

    黄鸿波许小婷庄锡彬康啊燕...
    1021-1025页
    查看更多>>摘要:[背景]基因芯片法越来越广泛地用于普通结核的诊治,其在矽肺合并分枝杆菌感染诊治中的应用价值仍有待探索.[目的]对基因芯片技术在矽肺合并分枝杆菌感染诊断及治疗中应用价值进行初步探讨.[方法]以2019年1月—2021年6月经福建医科大学附属泉州第一医院诊治的197例疑诊合并分枝杆菌感染的矽肺患者为研究对象.197例患者分别采用痰涂片抗酸染色法(痰涂片法)、痰结核分枝杆菌培养法(痰培养法)、支气管肺泡灌洗液(BALF)基因芯片法3种方法进行分枝杆菌感染的病原学检测,其中80例患者在此基础上同时采用BALF涂片抗酸染色法(BALF涂片法)、BALF结核分枝杆菌培养法(BALF培养法)进行病原学检测.采用组内相关系数(ICC)比较各方法病原学检测阳性率的一致性.经BALF基因芯片法分枝杆菌菌种鉴定为结核分枝杆菌的标本,加做结核分枝杆菌耐药突变基因检测.[结果]197例患者平均年龄为(53.1±9.1)岁,平均矽尘接触时间为(21.1±9.4)年,男性192例、女性5例;矽肺壹期8例、矽肺贰期17例、矽肺叁期172例;痰涂片法病原学检测阳性率为11.2%,痰培养法为24.4%,BALF基因芯片法为36.0%,组间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一致性检验结果显示3种方法ICC为0.539(P<0.001).80例患者中,5种方法病原学检测阳性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25.23,P<0.001);两两比较结果显示,BALF培养法与痰涂片法、BALF涂片法,BALF基因芯片法与痰涂片法、BALF涂片法组间检测阳性率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其余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一致性检验结果显示5种方法ICC为0.586(P<0.001).71例BALF基因芯片法检测阳性病例中:结核分枝杆菌复合群59例(17例检测出一线抗结核药的耐药基因,2例检测出二线抗结药喹诺酮的耐药基因),均接受规律抗结核治疗,其中45例病情好转,14例病情稳定;非结核分枝杆菌12例,5例接受抗非结核分枝杆菌治疗(其中4例病情好转,1例病情稳定),7例症状轻微,未接受抗非结核分枝杆菌治疗.[结论]与痰涂片法、痰培养法等传统方法相比,BALF基因芯片技术可提高矽肺合并分枝杆菌感染病原学诊断阳性率,还能快速鉴别其是否为非结核分枝杆菌或耐药结核分枝杆菌感染,有助于临床尽早调整治疗方案.

    矽肺肺结核非结核分枝杆菌支气管肺泡灌洗基因芯片法耐药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