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期刊导航|环境与职业医学
期刊信息/Journal information
环境与职业医学
上海市疾病预防控制中心 中华预防医学会
环境与职业医学

上海市疾病预防控制中心 中华预防医学会

吴凡

月刊

1006-3617

zazhi2@scdc.sh.cn

021-61957508,512,515,518

200052

上海市延安西路1326号

环境与职业医学/Journal Journal of Environmental & Occupational MedicineCSCD北大核心CSTPCD
查看更多>>本刊为中华预防医学会系列杂志优秀期刊、中国生物医学核心期刊、中国预防医学卫生学类核心期刊、中国科技论文统计源期刊、中国学术期刊综合评价数据库源期刊,美国化学文摘(CA)数据库源期刊。《环境与职业医学》杂志创刊于1984年,是由上海市疾病预防控制中心、中华预防医学会主办,上海市预防医学研究院、华东区域劳动卫生职业病防治中心协办,国内外公开发行的专业性学术类期刊。国际标准刊号:ISSN1006-3617,中国标准刊号:CN31-1879/R。《环境与职业医学》杂志编委会由13名国际编委与69名中国编委及12名顾问组成。前者主要是来自美国、加拿大、日本、瑞典、德国等国的国际学术专家,后者主要来自中国22所大学、16所预防医学和环境科学类研究院及疾病预防控制中心(CDC)等机构的著名学者。其中院士1名,教授65名;61.2%为博士及硕士导师。15名常务编委担任每期稿件的第五审定稿工作。每期还另设执行编委1-2人。
正式出版
收录年代

    二巯基丙磺酸钠注射液治疗汞中毒患者药物不良反应及影响因素分析

    陈晔吉卉霞刘丹丹沈阳...
    1020-1024页
    查看更多>>摘要:[背景]既往二巯基丙磺酸钠(DMPS)驱汞治疗发生药物不良反应(ADR)的报道多见于职业性汞中毒。近年来因使用含汞化妆品致生活性汞中毒日渐增多,临床上使用DMPS驱汞过程发生ADR并不少见。[目的]探讨慢性汞中毒及汞接触患者使用DMPS驱汞治疗后发生ADR的情况及影响因素。[方法]收集 2017年 6月至 2023年 12月于南京市职业病防治院职业病科因汞中毒住院驱汞治疗的患者。收集住院患者人口统计学、基线特征、治疗方案等信息,随访时收集二手烟、居住地、血型等未在住院时采集的信息。根据使用DMPS后是否发生ADR分为两组,比较两组患者的临床特征,采用二元logistic回归法分析DMPS治疗后发生ADR相关的影响因素。[结果]共纳入 72例患者,其中 26例驱汞过程中发生ADR,共 29例次,主要为皮疹 11例次(37。9%),发热 5例次(17。2%),恶心 4例次(13。8%)。半数ADR患者发生在第 2、3疗程,分别为7人(26。9%)、9人(34。6%)。发生ADR的未绝经 22例女性中,13例(59。1%)在月经前一周使用 DMPS。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吸烟(OR=27。911,95%CI:2。835~725。809)、O型血(OR=6。885,95%CI:2。014~26。896)与使用DMPS后发生ADR相关。[结论]使用DMPS驱汞治疗后发生ADR概率不低,但以轻症为主,经及时治疗缓解,预后较好。O型血、吸烟及女性患者在月经前一周使用DMPS驱汞治疗可能更易发生ADR。

    二巯基丙磺酸钠汞中毒驱汞治疗药物不良反应预后

    浙江省某市地铁氡浓度监测及其对相关工作人员染色体畸变和微核的影响

    宣志强黄芯瑜赖忠俊郭佳娣...
    1025-1031页
    查看更多>>摘要:[背景]过量氡暴露被认为是导致肺癌的第二大危险因素。浙江省某市自地铁开通运行以来,地铁站放射性气体氡暴露水平及能否造成职业人群健康影响,已成为公众关注的重要问题之一。[目的]调查浙江省某市地下轨道交通的氡浓度,探讨氡暴露对职业人群染色体畸变和微核的影响。[方法]选择某市 2条地铁线路,对 55个站点的车控室连续监测 1年,对 55个站点的 110个售票处和 55个安检处监测 1个时段(3月 16日—6月 14日),监测方法参照HJ 1212-2021《环境空气中氡的测量方法》,比较不同岗位类型监测点、地铁线路和季节间氡浓度之间的差异。同时对 3个岗位类型监测点的 165名工作人员开展外周血淋巴细胞染色体畸变和微核检测,检测方法参照GBZ/T 248-2014《放射工作人员职业健康检查外周血淋巴细胞染色体畸变检测与评价》和GBZ/T 328-2023《放射工作人员职业健康检查外周血淋巴细胞微核检测方法与受照剂量估算标准》,并进行影响因素分析。[结果]浙江省某市地铁氡浓度范围为 10~320 Bq·m-3,均低于国家标准规定公共地下建筑氡浓度控制水平(≤400 Bq·m-3)。不同线路、不同岗位类型监测点、不同时段氡的放射性水平间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对165个研究对象进行染色体畸变和微核分析,染色体畸变和微核率分别为0。224%和0。024%,不同岗位(车控室、售票处、安检处)之间染色体畸变和微核率存在差异(P<0。05),但均低于相应国家标准异常率限值标准,未观察到岗位与染色体畸变、微核之间的相关性(P>0。05)。单因素分析显示不同年龄、地铁站工龄、吸烟者的染色体畸变与微核有差异(P<0。05),多因素分析未观察到上述因素对染色体畸变和微核的影响(P>0。05)。[结论]地铁站氡浓度处于正常水平;地铁岗位对染色体畸变和微核有影响,但染色体畸变率和微核率异常率明显低于国家标准规定限值,因此地铁氡暴露尚未对工作人员造成健康危害影响。

    地铁监测染色体畸变微核影响因素

    上海市嘉定区放射工作人员放射卫生防护知信行调查及影响因素分析

    巫文威彭谦陈小贵卢海萍...
    1032-1037,1042页
    查看更多>>摘要:[背景]近年来,放射诊疗技术在医疗领域得到了越来越多的应用和普及,放射卫生防护现状也引起了广泛关注。[目的]了解上海市嘉定区放射工作人员对放射卫生防护的认知、态度和行为情况。[方法]采用方便抽样的方法于 2023年 5-8月选取上海市嘉定区 33家医疗机构中 441名放射工作人员开展问卷调查。收集研究对象的基本情况、对放射防护的认知情况、对放射防护的态度情况以及对放射防护的行为情况,并计算认知、态度和行为得分。采用多重线性回归模型分析影响行为的因素。[结果]本研究共纳入441名对象,年龄范围为22~71岁,男性和女性分别占比53。06%、46。94%。认知方面,研究对象对 7道放射防护基础知识的回答正确率在 44。22%~96。60%之间,其中"辐射随机性效应疾病"题目的回答正确率最低,仅为 44。22%,441名对象获取放射卫生相关知识的途径主要为职业相关培训(98。41%),希望获取的知识主要为核与辐射的基本知识(76。42%)。态度方面,研究对象对6道态度题目的认可度(十分同意/同意)在73。47%~96。37%之间,其中三级医院的放射工作人员中仅 56。92%认为工作中接触的射线剂量会危害健康,73。85%认为有必要参加放射防护知识培训,占比均低于其他级别医院。行为方面,研究对象对5道行为题目的执行率(总是/经常)在 75。28%~91。84%之间,不同级别医院研究对象的总行为得分存在统计学差异(P=0。015)。多重线性回归分析显示,性别、年龄和是否持有放射工作人员证是研究对象行为得分的影响因素。[结论]上海市嘉定区放射工作人员对理论性防护基础知识认知率仍有待提高,应针对性开展职业相关培训;不同级别医院放射工作人员的态度情况存在差别,尤其应加强针对三级医院工作人员的宣传教育工作;此外应加强不同级别医院针对男性、年龄较大、未持有放射工作证人员的监督管理工作。

    放射卫生防护放射工作人员知信行嘉定区现况研究

    北京地区气溶胶中铯-137活度浓度变动规律

    王欢孟庆华娄云白斌...
    1038-1042页
    查看更多>>摘要:[背景]大气气溶胶中的铯-137(137Cs)是既往核武器试验和核事故的产物,137Cs释放至大气沉积在陆地和海洋环境中,造成土壤表面、水、农产品和动物副产品等污染,影响公众健康。[目的]分析 2017-2020年北京地区气溶胶中137Cs活度浓度变化规律及其与大气含尘量的相关性。[方法]利用大流量空气气溶胶采样器采集北京 2017年 11月 1日—2020年 6月 30日气溶胶样品 958份。采样流量约为 600 m3·h-1,每份样品采集时间约 24 h,使用低本底高纯锗γ能谱仪测定气溶胶样品中137Cs活度浓度。利用采样前后气溶胶滤膜质量差计算含尘量。比较不同季节137Cs检出率和含尘量。137Cs活度浓度和含尘量的相关性分析采用Spearman秩相关检验。[结果]2017-2020年北京地区 958份气溶胶中共 33份样品137Cs活度浓度在探测限以上,137Cs总体检出率为 3。4%,其活度浓度的范围为 1。86~45。53 μBq·m-3,中位数为 4。85 μBq·m-3。137Cs检出率春季最高,秋季次之,冬季和夏季较低,检出率分别为 8。4%、3。0%、1。1%和 0。5%。大气含尘量范围为 0。03~1。55 mg·m-3,平均值为 0。18 mg·m-3,大气含尘量在春、夏、秋、冬四季中差异有统计学意义(F=45。51,P<0。05),其中春季含尘量最高(P<0。05),为 0。24 mg·m-3。137Cs活度浓度与大气含尘量呈正相关(P<0。05)。[结论]2017-2020年北京地区气溶胶中137Cs的活度浓度处于本底涨落水平范围内,其活度浓度春季最高,秋季次之,冬季和夏季较低。

    北京市气溶胶137Cs含尘量季节

    2017-2021年河北省城区生活饮用水中化学物的检测及慢性非致癌风险评估

    丁婷婷安玉琴刘毅刚袁树华...
    1043-1048页
    查看更多>>摘要:[背景]河北省坐落于华北平原,鉴于地质背景的影响及饮用水毒理学指标超标对人体的急慢性危害,加之城区供水覆盖规模较大,并且自建设施供水仍然存在,掌握城市地区的饮用水卫生状况并进行健康风险评价很有必要。[目的]探讨影响河北省城区生活饮用水水质达标率的主要指标,并评估 11种化学物指标的慢性非致癌风险。[方法]按照GB/T 5750-2006《生活饮用水卫生标准检验方法》对 2017-2021年河北省城区出厂水、末梢水和二次供水进行采集、保存和检测,共收集 14299份饮用水样本。根据GB 5749-2006《生活饮用水卫生标准》对 11种化学物达标情况进行评价。采用美国国家环境保护署"四步法"健康风险评估模型和WS/T 777-2021《化学物质环境健康风险评估技术指南》,对饮用水中11种化学物经口途径暴露导致的慢性非致癌风险进行评估。[结果]2017-2021年河北省城区饮用水中砷、镉、六价铬、铅、汞、硒、氰化物、三氯甲烷和四氯化碳指标达标率均为 100。00%,氟化物和硝酸盐(以N计)为影响水质达标的主要指标,达标率分别为97。68%和99。53%。氟化物指标达标率呈逐年上升趋势(χ2=178。06,P<0。05),浓度呈下降趋势(χ2=563。49,P<0。05);丰水期水样氟化物达标率高于枯水期(χ2=5。06,P<0。05)。2017-2021年河北省城区饮用水中5年氟化物和硝酸盐浓度的中位数为0。36和3。32 mg·L-1,风险值分别为 0。15和 0。05,均小于 1,认为不会对健康造成慢性非致癌损害,男女性别差异不明显。氟化物浓度最大值的风险值为 1。65,大于 1,可能会对健康造成慢性非致癌损害。其余10项化学指标的浓度最大值的慢性非致癌风险均在可接受范围。[结论]2017-2021年河北省城区饮用水中除氟化物和硝酸盐之外的9项化学指标未见超标。氟化物和硝酸盐为影响水质总体达标率的主要毒理学指标,硝酸盐最大暴露浓度和氟化物95%暴露浓度的慢性非致癌风险处于可接受水平。

    生活饮用水毒理学指标氟化物硝酸盐慢性非致癌风险

    山东省淄博市成年人群生活饮用水9种金属/类金属经口暴露的健康风险评估

    朱莎何漪高慧常通...
    1049-1053页
    查看更多>>摘要:[背景]生活饮用水中金属/类金属经口途径暴露对人群的健康产生一定的危害。[目的]评估山东省淄博市 2019-2023年生活饮用水中 9种金属/类金属经口途径暴露的健康风险,为制定本地生活饮用水的管理政策提供参考。[方法]采集2019-2023年淄博市8个区县261处农村水监测点、14处城区水监测点的1178份生活饮用水样品。采用美国环保署(US EPA)"四步法"健康评估模型对成年人饮用水中 9种金属/类金属经口途径暴露的健康风险进行评估。[结果]共采集水样 1178份,其中城市水 561份,农村水 617份;末梢水 769份、出厂水409份;丰水期 634份,枯水期 544份。生活饮用水中成年人砷暴露的致癌风险(CR)中位数为3。53×10-5,非致癌风险(HQ)中位数为 7。85×10-2。砷、锌的HQ近年来有升高的趋势,铝的HQ有下降趋势。分层分析结果显示,砷的CR在男性和女性、城市水和农村水之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枯水期砷的CR大于丰水期,末梢水中砷的CR大于出厂水(P<0。05)。饮用水中 9种金属/类金属的HQ在男、女之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末梢水中铝、铜、砷、硒、镉的HQ高于出厂水(P<0。05);枯水期中铝、锰、铜、锌、砷、硒的HQ高于丰水期(P<0。05);城市水中铝、铜、锌、镉、铅的HQ高于农村水(P<0。05)。[结论]淄博市生活饮用水中 9种金属/类金属污染物的健康风险总体低于US EPA推荐的最大可接受风险,处于可接受水平,不会对成人健康产生明显危害。砷的健康风险较高,应该引起有关部门的重视,在饮用水风险管理中予以优先关注。

    健康风险评估生活饮用水金属类金属致癌风险非致癌风险

    2023年南京地铁X号线卫生状况调查研究

    朱秋媛先兆娟唐彦钊贾云飞...
    1054-1060页
    查看更多>>摘要:[背景]地铁中人群密集、建筑结构相对封闭、通风换气不足,存在多种健康危害因素,其卫生状况和人群健康风险已成为重要的公共卫生议题。[目的]调查研究南京地铁X号线卫生现状,为有害因素防制和相关标准制定提供依据。[方法]于 2023年 3月在南京地铁X号线站厅、站台、车厢开展环境卫生状况监测。分层抽样选取 6个站点,每个站点于早高峰时段(9:00-11:00)监测一次,每节车厢于 21:00-22:00监测一次。监测指标包括公共环境物理因素:温度、相对湿度、风速、照度、噪声(A计权);空气质量卫生状况:二氧化碳(CO2)、一氧化碳(CO)、可吸入颗粒物(PM10)、细颗粒物(PM2。5)、氨(NH3)、甲醛、苯、甲苯、二甲苯、总挥发性有机化合物(TVOC)、臭氧(O3)、细菌总数、真菌总数;集中空调通风系统风管内表面:积尘量、细菌总数、真菌总数;送风空气:PM10、PM2。5、细菌总数、真菌总数;物体表面微生物:细菌总数、真菌总数、大肠菌群、金黄色葡萄球菌。监测结果依据 GB 37488-2019《公共场所卫生指标及限值要求》和 WS 394-2012《公共场所集中空调通风系统卫生规范》进行评价和讨论。[结果]南京地铁X号线的站台及车厢环境温度高于标准限值,M(P25,P75)分别为 20。7(19。95,21。65)℃和 21。8(19。80,35。80)℃,车厢的相对湿度和噪声分别为 38。80%(24。6%,46。3%)和79。50(76。25,82。00)dB,不符国家卫生标准要求;22。2%的监测点送风空气真菌总数超标;部分高频接触物体表面检出大肠菌群和金黄色葡萄球菌,其中卫生间水龙头微生物污染最为严重。车厢温度[21。8(19。8,35。8)℃]、风速[0。48(0。39,1。02)m·s-1]、噪声[79。5(76。25,82。00)dB]、CO2 含量[0。079%(0。070%,0。091%)]均高于站厅和站台(P<0。05)。城郊站点的微小气候、空气颗粒物和空气微生物含量差异存在统计学意义(P<0。05),其中郊区站点PM10 和PM2。5 质量浓度分别为 0。076(0。046,0。079)mg·m-3 和 0。063(0。044,0。068)mg·m-3,是城区站点的 2倍(P=0。001);换乘站点的温湿度[21。60(20。45,21。80)℃/45。20%(40。98%,50。10%)]、CO2 含量[0。072%(0。063%,0。075%)]和PM10 质量浓度[0。070(0。041,0。080)mg·m-3]均高于非换乘站(P<0。05)。站点内温度与CO2 含量相关(rs=0。6107,P<0。001);相对湿度与空气颗粒物及空气微生物含量呈正相关(P<0。05),且空气PM10 和PM2。5 质量浓度和空气细菌总数、真菌总数呈正相关(P<0。05);风管内表面细菌总数与真菌总数呈正相关(rs=0。5877,P=0。010);送风空气中PM10 与PM2。5 质量浓度呈正相关(rs=0。9635,P<0。001),且二者均与送风空气中细菌总数呈正相关(rs=0。6848、0。6511,P=0。002、0。003)。[结论]南京地铁X号线的各项化学因素全部符合国家标准,温度、相对湿度、风速、噪声等物理因素有超标情况,在卫生间水龙头、车厢拉杆等表面检出大肠菌群和金黄色葡萄球菌。建议重视车厢微小气候调节和噪声污染防控,加强公共设施设备清洗消毒。

    地铁车厢卫生状况微生物

    太阳辐照对特种车辆舱室内温度以及人体传热的影响

    李平王学友刘晓峰张伟...
    1061-1066,1074页
    查看更多>>摘要:[背景]夏季太阳光照强烈,特种车辆野外训练时,车体甲板在太阳辐照条件下温升明显并向舱内传热,导致舱室高温问题突出,严重影响人员的作训能力。[目的]探讨太阳辐照引起特种车辆舱室温度上升的变化规律,以及温升过程中车内环境与人体之间对流和辐射两种传热方式的量比关系,为进一步开展舱室温度控制提供设计依据。[方法]利用太阳辐照模拟实验系统,以某地试验场夏季某日 9:00-15:00的太阳辐照强度作为实验条件,对特种车辆进行 6 h曝晒实验。测试车体甲板表面 10个测点的温度变化、舱室内2个测点的环境温度、载员的近体环境温度、辐射热通量和总热通量参数。[结果]车体甲板、舱内环境和载员近体环境温度在13:30前随太阳辐照强度增加而升高,温度变化明显,随后温度趋于稳定。试验过程中,车体甲板和舱内环境温度最高分别达到60。5℃和39。3℃。载员 1至载员 4的近体环境温度最高分别达到 41。4、41。1、41。3和 40。8℃,此时舱内湿度是 48。7%。辐射热和对流热作用于人体的量比关系随时间变化而变化。实验进行到上午 9:30时,人员与车体甲板和舱室环境之间传热主要为人体散热,头面部和胸腹部区域的辐射热通量和对流热通量量比关系为 1∶4~1∶7,足部的量比关系约为 1∶3。实验进行到10:00-11:00时,人体仍表现为向环境散热,其中向舱室环境的对流散热占据主导,而车体甲板则逐渐转换为向人体辐射传热,辐射热通量与对流热通量的量比关系为 1∶3~1∶6。实验进行到 11:00以后,人体与车体甲板、舱内环境之间主要为周围环境向人体传递热量,辐射热与对流热的量比关系为1∶9~1∶12,辐射热通量和对流热通量值均明显增大,且对流传热为主要传热方式。[结论]特种车辆车体甲板、舱内环境和人员近体环境温度随着太阳辐照强度增加而升高。舱室环境与人体之间辐射热通量和对流热通量随辐照强度和照射时间逐步增大,两者之间的量比关系随时间变化,其中对流传热始终为主要传热方式,而辐射传热对人体的影响也不可忽视。

    特种车辆太阳辐照热环境辐射热通量对流热通量

    浅析职业卫生领域适用不予行政处罚制度现状、影响及建议

    伍家琪贾晋阳
    1067-1074页
    查看更多>>摘要:《行政处罚法》修订后,为优化营商环境,促进经济发展,各地大力推行包容审慎监管和柔性执法,不予行政处罚制度的实施和适用是重要方式之一。职业卫生监督执法的监管对象以用人单位、职业卫生技术服务机构等相对人为主,是实施不予行政处罚制度的卫生监督执法领域之一。本文梳理了职业卫生领域适用不予行政处罚制度的基本情况,介绍了适用不予行政处罚制度的职业卫生违法行为、规范性文件的效力范围、配套的监管措施及保障机制,归纳了该制度适用缺乏边界、要件认定标准不明、要件简化及组合、过度保障用人单位权益等问题,分析制度实施过程中可能导致公正原则受损,弱化用人单位职业健康责任意识,阻碍职业病预防工作发展,侵害劳动者职业健康权益等不良影响。对此提出明确制度适用边界,建立违法行为危害性评价,结合专业特点细化适用条件,强化事后监管措施等建议,为促进职业病预防,推动劳动者职业健康高质量发展提供参考和借鉴。

    不予行政处罚制度职业卫生行政处罚职业病预防监督执法

    食源性纳米材料与结直肠癌发病风险的探讨

    何郎志王云
    1075-1081页
    查看更多>>摘要:结直肠癌是全球高发恶性肿瘤疾病,且其发病率随着西方化饮食习惯的流行而持续升高。随着纳米技术的迅速发展,纳米材料被广泛应用于食品领域,人们无可避免地会通过日常膳食摄入纳米颗粒。不少研究表明经口暴露纳米材料可能会引发或加剧炎症性肠病等胃肠道疾病,甚至阻碍其恢复,而炎症性肠病往往又是结直肠癌发生发展中重要的一个环节。随着结肠炎持续的时间延长,患结直肠癌的风险增加;结肠炎累及的结肠表面越多,患结直肠癌的风险越高。为了进一步认识食源性纳米材料对结直肠癌发生发展的生物学作用,本文综述了常见纳米材料在食品及食品工业中的应用,介绍了结直肠癌的常见发病机制,并基于食源性纳米材料在诱导肠道慢性炎症和菌群紊乱中发挥的作用,探讨了食源性纳米材料对结直肠癌发生发展的潜在影响,同时对未来流行病学及毒理学方面的相关研究进行了展望,以期为全面评估食品中纳米材料的安全性和指导结直肠癌患者的健康饮食提供参考依据。

    食品纳米材料肠道菌群炎症炎症性肠病结直肠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