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期刊导航|励耘语言学刊
期刊信息/Journal information
励耘语言学刊
励耘语言学刊

半年刊

励耘语言学刊/Journal Academic Journal of LIYUN(Language Volume)CSSCI
正式出版
收录年代

    近年来汉语欧化研究的新进展

    徐涵韬
    1-17页
    查看更多>>摘要:近年来,持续百年的汉语欧化研究有了新的进步与拓展,主要表现在理论认识及具体研究中.前者包括"欧"所指范围的拓展、"化"具体内容的拓展以及欧化概念体系的拓展三个方面,后者则表现在从共时欧化研究向历时欧化研究拓展、从白话欧化研究向文言欧化研究拓展、从普通话欧化研究向华语欧化研究拓展等方面.在当前研究的基础上,未来的欧化研究应进一步增强在语言事实、理论内涵及语言规范等方面的思考与探索.

    欧化历时欧化文言欧化华语欧化

    仡佬语的示证策略

    林苑潘家荣
    18-29页
    查看更多>>摘要:本研究从语言类型学视角考察仡佬语信息来源表达方式.研究结果显示,仡佬语虽没有严格定义的示证范畴,但其示证策略表现丰富且有类型学特点.仡佬语示证的语义可分为亲知(direct)、推断(inferred)和报道(reported)三种.亲知信息包括通过视觉、听觉、嗅觉、味觉等感官获取的信息;推断信息为基于常识或证据获得的信息;报道信息包括指明具体信息来源和未指明具体信息来源的情况.仡佬语表达示证策略的手段包括感官动词、认知动词、情态动词及言说动词四种手段.其中感官动词表达的信息是说话人利用视觉、听觉、嗅觉等感官亲自感知的,一般对信息真实性呈肯定态度.认知动词表示说话人对信息真实性呈怀疑态度.搭配情态动词使用,仡佬语的信息来源可反映说话人对信息来源的不同态度,包括肯定、怀疑与否定.言说动词传达通过报道得到的信息,根据是否指明具体信息来源表现说话人对信息真实性负责任的不同程度.本研究展示仡佬语的示证策略特点,填补仡佬语示证研究的空白.

    仡佬语示证亲知推测报道

    论添加训释现象中的语境建构及其机制——以《孟子章句》动词类添加训释为例

    张祎昀
    30-41页
    查看更多>>摘要:训释是解释文献文本的程式化意义表述,当前研究对训释反作用于语境的关注尚显不足.添加训释指在原文基础上添加意义信息构成解释,语境建构指在原文的基础上通过添加训释形成一个完整语境.以《孟子章句》动词类添加训释为例,除最基本的语义解释之外,不同类型训释内容的语境建构功能有所差异:施事、受事是最常见的训释内容,是形成基础语境的必要条件;凭借、环境、修饰等信息的添加以基础语境为前提,有充实基础语境的功能;相关动词结构的添加则在基础语境之间建构联系,形成完整的复杂语境.在此基础上,可以将上述训释内容在性质上分为受语义关系制约、受语境关系制约两类,在功能上分为确定(拓展)语境边界、充实语境内容两类,并进一步归纳出添加训释所遵循的语境建构机制:以训释对象的语义内涵为基础、以"边界-内容"关系为依据、以层层扩展的形式来充分表述意义.这一机制能够在《孟子章句》《郑笺》训释歧解的分析中得到初步验证.

    添加训释语境建构《孟子章句》训诂学

    《篆隶万象名义》校读三则

    陶曲勇游帅
    42-48页
    查看更多>>摘要:《篆隶万象名义》是日本僧人空海根据梁顾野王《玉篇》编撰而成的一部汉文字书,具有极高的学术价值,但年代久远,辗转传抄,致使全书存在不少的疑难问题,论文对书中的"桓""㨋""龏"三条做了详细的校释,改正了其中的讹误.

    《名义》校释

    之鱼通转的新认识

    王志平
    49-86页
    查看更多>>摘要:之部与鱼部的古音通转关系一直引人瞩目,但是在音理上不易解释.本文从之部的正韵与变韵谈起,认为之部的古本韵应为哈韵变为之韵,"古侈今敛"才合乎元音高化的演变规律.从亲属语言、域外对音、汉语方言、拟声词等角度来看,一些之职蒸部字皆有主元音为a的证据,之职蒸部皆应一分为a与ə二部.而混元音.是一个后起的弱化元音,a>ə既是汉语发展史上的一个广泛现象,a~ə交替也是历史语言学上的一个普遍规律.从a~ə交替的角度也更容易解释传统的内言、外言问题.

    之部鱼部通转音变

    礼义与生死:"志士不忘在沟壑"再辩正——与樊波成先生商榷

    孙凌康
    87-97页
    查看更多>>摘要:《孟子》"志士不忘在沟壑,勇士不忘丧其元"一语,历来注家均取舍生取义的解读.樊波成先生《志士不忘在沟壑:儒家的守官思想》一文则认为"忘"当破读为"妄",孟子此言意在爱生重死,并与儒家"守官"思想相关.本文通过词义训诂、《孟子》文本及思想史等方面的考察,认为:1."忘"破读为"妄"缺乏必要的内证,且与文意不合;2.《孟子》"不忘在沟壑"的本质是对"义"的内在体认;3.虞人事件创设了生死之际的紧张语境,在生与义的抉择中寄寓了"义"的坚守.《孟子》"志士不忘在沟壑"句与春秋战国之际礼崩乐坏、士人在风雨飘摇之中思考重心由"守礼"转向"守义"的时代现实有关."志士不忘在沟壑"句的解读,仍当从赵岐、朱熹等旧说为是.

    《孟子》训诂守义生死

    典故词语"顺向提取"及相关问题研究——以唐代碑刻同源典故词语为考察对象

    赵瑞娟何山
    98-110页
    查看更多>>摘要:科学提取研究对象是进行典故词语研究的基础和前提,传统"逆向提取"着眼辞书静态词条,遗漏了许多未见于辞书的新典故词语,从而影响到研究的广度和深度.典故词语提取,在采用静态"逆向提取"的同时,必须加强动态"顺向提取".后一种提取方式学界虽有所涉及,但无论理论阐释还是实践操作都比较模糊.本文以唐代碑刻同源典故词语为材料,专门探讨典故词语"顺向提取"的本质、依据、过程、原则和实践操作,从而提出典故词、涉典词语新的判断标准,并对典故词语类别进行新的划分.这些新认识能更深入、系统地分析与描写汉语典故词语,丰富和拓展汉语词汇史研究的具体内容.

    顺向提取典故词涉典词语典故词语新分类汉语词汇史

    中古石刻典故词语例释

    王静
    111-124页
    查看更多>>摘要:中古石刻文献多用典,其中有不少典故词语辞书未收,或辞书已收但存在义项不全、释义不准确等问题,给读者正确理解文意造成一定障碍,需要进一步考释.文章从多源一形典故词语和一源多形典故词语两个方面,选取8例试作解释.

    中古石刻典故词语释读

    晚唐五代南北方言量词差异举例及成因分析

    陈姗姗
    125-142页
    查看更多>>摘要:以《祖堂集》和敦煌变文为主要比较对象,辅以《景德传灯录》和敦煌歌辞,并结合历代文献和现代方言,筛选出一批具有方言色彩的量词.在此基础上进一步考察南北方言量词的历时地域流变情况.其中在方言词升格为通语词部分表现突出,南方方言量词多是在明代发生扩散,北方方言量词多是在北宋和两宋发生扩散.前者是受元明战乱、永乐迁都等影响产生的由南向北的迁入,后者是受唐末五代战乱、宋金战乱、宋室南迁等影响产生的由北向南的迁入.亦有部分南方方言量词在金元时期出现过短暂的向北流动,这大概是受宋金元战乱和南宋聘使文化交流等的影响.并且晚唐五代南方方言量词的用法比北方方言量词丰富,此与禅宗语录和敦煌变文的文体差异密切相关.

    晚唐五代方言量词地域差异用法差异成因

    禅宗文献俗语词零札(五)——以古写本、古刻本对勘为中心

    王长林
    143-155页
    查看更多>>摘要:古写本和古刻本禅籍是通行的藏经本禅籍的底本或校勘本,因此考释通行本禅籍的疑难词语,采用与古写本、古刻本对勘是十分必要且行之有效的研究方法.对勘不仅能辨别孰是孰非,而且有助于推察讹误的原由,沟通讹混的路径.文章选取十余则卍续藏本元代禅籍的疑难词语,对勘古本,辨形解义,展示古写本、古刻本禅宗文献的语言文字价值.

    禅宗文献俗语词写本对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