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期刊导航|理论导报
期刊信息/Journal information
理论导报
理论导报

李江源

月刊

1007-3655

lldb33@sina.com

0791-86242654;86242552;86242656

330006

江西省南昌市江西省委大院后楼

理论导报/Journal LILUN DAOBAOCHSSCD
正式出版
收录年代

    构建与新质生产力相适应的新型生产关系:依据、原则和路径

    郭倩蓉任福兵
    4-11页
    查看更多>>摘要:生产关系统一于生产力的形成和发展过程之中,并进一步影响生产力的发展.构建与新质生产力相适应的新型生产关系,是理论应然、历史实然和现实必然的有机统一.在这一过程中,必须坚持党对经济工作的集中统一领导、坚持和完善社会主义基本经济制度及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核心价值理念等基本原则.同时,要进一步破除科技创新体制机制障碍,提升国家创新体系整体效能;发挥经济体制改革牵引作用,保障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夯实生产要素配置制度保障,加快促进全要素生产率提升;完善全国统一大市场建设,巩固优化发展环境和市场基础.

    新质生产力以人民为中心新型生产关系动态适应共同富裕

    习近平文化思想的价值意蕴、核心要义与实践指向

    王一晨
    12-17页
    查看更多>>摘要:习近平文化思想作为新时代推动文化强国建设的根本遵循,具有深厚的价值意蕴、深邃的核心要义和科学的实践指向.习近平文化思想为进一步彰显中华民族精神独立性提供了重要指导,为推动文化强国建设提供了思想保证,为提升文化软实力提供了科学遵循,为推动世界文明交流互鉴提供了强大指引.习近平文化思想明确了新时代文化建设的历史使命、根本指导、基本原则及创作导向.新征程上,要通过增强主流意识形态的引领力和凝聚力,广泛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推动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的繁荣发展,全方位增强中华文明的传播力影响力,履行好文化新使命.

    习近平文化思想文化创新文化建设文化繁荣

    新质生产力促进人的全面发展的理论逻辑、现实表征及方法论原则

    彭冰冰黄文心
    18-22,28页
    查看更多>>摘要:历史唯物主义认为,生产力本质上是人的实践活动的能力,人是生产力系统中最活跃的因素,生产力的进步与人的全面发展具有内在一致性.新质生产力的发展有利于提高人的实践能力、满足人的多重需求、促进人的个性解放.新质生产力的形成发展过程,同时也是促进人的全面发展的过程.为了更好促进人的全面发展,在发展新质生产力的过程中应坚持辩证思维,处理好"见物"与"见人"的关系、"科技"与"人文"的关系以及"新型生产关系"与"新质生产力"的关系.

    新质生产力人的全面发展新型生产关系

    新时代党的自我革命的要义:以改革精神从严管党治党

    钟宪章肖瑶
    23-28页
    查看更多>>摘要:坚持用改革精神和严的标准管党治党是新时代深化党的自我革命的内在要求.在建设长期执政的马克思主义政党、深入推进党的自我革命的时代背景下,党的建设改革被赋予新的时代内涵,彰显着新的时代要求,蕴含着新的时代特征.新时代深化党的建设改革,必须坚持解放思想、把握实践要求、遵循系统原则、构建动力机制,在聚焦解决重点难点问题上攻坚克难、在从严治党制度机制创新上取得突破,真正把深入推进党的自我革命的实践要求落到实处.

    自我革命改革精神大党独有难题

    "党建+"引领城市社区精细化治理的实践路径

    徐岩
    29-33页
    查看更多>>摘要:社区作为覆盖范围广、涉及人员多的基层单元,是城市社会治理的神经末梢.加强城市社区精细化治理,对破解城市社区治理难题、优化社区治理格局,保障社区居民利益、维护社区安全稳定,建立共享价值观念、增进社区内部凝聚力等方面具有重要意义.当前城市社区治理仍面临一系列突出矛盾和深层次问题,亟须发挥"党建+"引领作用,通过"党建+能力建设""党建+联建共建""党建+数字赋能""党建+网格治理"加以有效解决.

    "党建+"城市社区精细化治理

    新时代意识形态的数字化叙事及其建构

    何作为王新刚
    34-39页
    查看更多>>摘要:意识形态数字化叙事作为意识形态工作在数字文明时代的新发展,是新时代意识形态的数字化表达方式,在媒体融合中具有双向交互的叙事特质,是一种间接隐蔽的叙事方式.意识形态数字化叙事要以数字化媒介平台为叙事场域,以多元传播媒介为叙事载体,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文化为叙事内容,以信息交流群体为叙事主体.建设具有强大凝聚力和引领力的社会主义意识形态,要打造叙事场域的传播平台,提升叙事载体的数字传播力,增强叙事内容的思想影响力,提高叙事主体的数字化素养.

    意识形态数字化叙事媒体融合

    算法推荐影响青年价值观的逻辑、风险与应对

    李艳馨王海龙
    40-46页
    查看更多>>摘要:算法推荐作为一种赋能技术,蕴含着"求真""向善""尚美"的向度,因技术工具嵌入、话语权力交织、资本要素裹挟等综合作用对青年价值观产生双重效应.一方面,算法推荐在精准把握青年思想动态与价值取向的基础上,凭借"用户画像"、精准推荐等优势为青年价值观塑造提供新范式.另一方面,价值失序、行为失范的算法乱象频发,衍生了"信息茧房"加剧青年认知固化、去中心化消解主流意识形态、算法黑箱遮蔽事实真相与算法歧视极化群体偏见等风险,使青年价值观塑造面临信息圈层化、多极化、失真化、非理性化风险.因此,需从数字素养、主流价值、公开透明、法律规制等维度出发,推动算法推荐实现多元共治、良性发展,为塑造青年价值观营造风清气正、群防群治的算法生态环境.

    算法推荐青年价值观主流价值

    认知·情感·意志: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心理机制运行探究

    高文茜陈金香
    47-53页
    查看更多>>摘要: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是一个动态的、发展的、循环的运行过程.探究其心理机制的运行,关键在于分析共同体成员在铸牢共同体意识过程中的心理要素以及各要素之间相互联系、相互影响的运行机理.这一过程的心理机制运行分为三个阶段,即认知认同阶段,涉及信息的感知、选择、加工、认同;情感生成阶段,通过情感的唤醒、共鸣、升华,来增强与巩固共同体成员的自豪感、尊崇感和归属感;意志形成阶段,包括信念的确立、意志的坚定与强化.三个阶段彼此作用、相互融合、紧密衔接,形成了一个从信息获取至信息输出、表达的完整逻辑链条,从而达成共同体成员对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建构和铸牢.

    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心理机制认知情感意志

    以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涵育时代新人的理论内涵和实践指向

    裴榕
    54-59页
    查看更多>>摘要: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作为当代中国的精神根脉,是激励当代青年团结一致、奋发向上、全面发展的宝贵资源,对其进行深入学习是当代中国青年认识自我、继承并弘扬中华民族精神的重要途径.从家国情怀、奋斗精神和矛盾化解等多个角度深挖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理论内涵,着力提升教育效度、扩展教育向度、增进教育温度,能够为"培养担当民族复兴重任的时代新人"提供丰厚的文化滋养,助力新时代思想政治教育的发展.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时代新人思想政治教育

    沉浸式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播的多维审视

    管秀雪李金泽
    60-66页
    查看更多>>摘要:作为习近平文化思想指引下的新型传播范式,沉浸式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播有其内在的生成逻辑,不仅依托媒介技术优势弥合了传播实践中情感与认知的分离,更实现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播从具身体验、情感认同到价值实现的优势递进.但在泛娱乐化、消费异化和圈层"围城"等现实问题的冲击下,沉浸式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播存在逾越现实边界的风险需要警惕和防范.为此,必须筑牢传播基础、构建传播矩阵、重塑传播模式,持续优化沉浸式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播路径,让沉浸式传播服务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沉浸式技术文化传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