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期刊导航|理论界
期刊信息/Journal information
理论界
理论界

高振庆

月刊

1003-6547

lilunjie2004@163.com lilunjie2007@163.com

024-23264273

110006

沈阳市和平区和平南大街45号(辽宁省委院内)

理论界/Journal Theory horizonCSSCICHSSCD
查看更多>>综合性学术理论刊物。以研究和探讨当前经济建设、改革开放和精神文明建设中提出的理论问题和实际问题为主要内容。
正式出版
收录年代

    神性自然的隐退与诗意自然的呈现——基于现象学的考察

    李建平
    1-7页
    查看更多>>摘要:随着现代科学和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兴起,古代的神性自然观逐步式微,自然在被日益数学化和祛魅化的过程中沦为人的客体对象,自然与我们的疏离也导致了人的存在的异化.从现象学"面向事情本身"的精神出发,我们能够重新发现自然本身的丰富形象和意义,盖格尔、杜夫海纳、海德格尔等人对自然的诗意维度的揭示是现象学精神的自然延伸,这不仅为我们修补与自然断裂的关系提供了思想契机,也为我们摆脱异化,重获自身的本真存在展现了新的精神空间.

    自然现象学诗意维度

    习近平关于家庭道德教育重要论述的生成逻辑

    周雯
    8-14页
    查看更多>>摘要: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家庭道德教育的重要论述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构建基本理论视角与框架,以中国共产党家庭道德教育的历史实践为前提基础,以传统家庭德育文化的"双创"发展为内涵来源,以社会家庭建设的实际需要为根本发展动力,实现了理论逻辑、历史逻辑、文化逻辑、现实逻辑的辩证统一.探究习近平家庭道德教育相关论述生成的逻辑理路,对于促进家庭家教家风建设,构建社会主义家庭文明新风尚具有重要意义.

    习近平家庭道德教育重要论述逻辑理路

    习近平重视调查研究的实践活动及启示——基于《习近平关于调查研究论述摘篇》

    陈思宇
    15-21页
    查看更多>>摘要:调查研究是科学决策的前提和基础,习近平总书记以调研开路,在地方工作和履职中央工作的过程中高度重视调查研究工作,在调查研究中有很多重要论述.本文基于《习近平关于调查研究论述摘篇》的研究,从习近平总书记有关调查研究的重要论述提出的依据和在实践中进行调查研究活动的历程以及重点政策制定的角度进行分析,得到四点启示,为新时代现代化建设新征程提供助力.

    习近平调查研究实践活动

    论人类文明新形态与美好生活的内在契合性

    陈京奕刘灵
    22-28页
    查看更多>>摘要:人类文明新形态的创造,不仅指向宏观层面的文明形态变革,而且塑造微观层面的全新人民主体性生活方式.发展人类文明新形态和实现美好生活具有高度内在契合性,二者辩证统一于全面推进中国式现代化的重大战略目标.从主体维度看,人类文明新形态复归人民独立自主的生活状态,确证人民在美好生活中的主体地位.从历史维度看,党领导人民探索人类文明新形态的每一个阶段,都伴随着美好生活需要内涵的不断丰富.从价值维度看,人类文明新形态面向人的自由全面发展,呈现美好生活的价值旨趣.从实践维度看,人类文明新形态以中国式现代化道路的本质规定为实践指引,通达美好生活的基本样态.

    人类文明新形态美好生活中国共产党中国式现代化

    何谓尽善:《论语》"子谓《韶》"章析义

    汪刚迪
    29-35页
    查看更多>>摘要:从汉至宋,历代注家对《论语·八佾》"子谓《韶》"章有不同诠释.汉唐经学家把禅让与征伐是否存在德性高低之异的讨论带入注解中,使得对武王德性的认识十分复杂.宋代理学家从圣人心性的角度上对此问题进行深化,试图肯定武王德性,却因难以处理君主德性与外在事功的关系而面临理论困境.汉宋注家的分歧皆与对"未尽善"的理解有关.事实上,解释的中心应从"未尽善"转换到"尽善",并根据文本自身的语境进行理解,则"未尽善"虽不如"尽善"理想,但仍高于"善",构成了"未善—善—未尽善—尽善"的序列.其中,"尽善"的含义是让与仁,武王虽善,却未能禅让,故未尽善.

    论语尽善未尽善

    善由何而来——约翰·菲尼斯的解释

    唐东哲
    36-41页
    查看更多>>摘要:菲尼斯的伦理学的基本立场是,我们不能够从一个事实命题前进到一个道德命题.这也表明了,在善由何而来的问题上,我们不能够从一个自然的事实出发推出一个道德上的善.善来自实践理性的构建,这样一个构建的起点不是一个事实的知识,而是一个实践的、生活的世界,一个能够给我们提供各种机遇和可能性的世界.进而,通过实践性理解的方式,我们在实践的世界中将留意到的某种"倾向"把握为一种能在未来提升我们完满的可能性或是机遇,这样的一种可能性即是善.虽然实践理性的这一把握最终预设了某种"人性"的因素,但是这样一种人性的学说在菲尼斯那里并不是一种"事实的"人性学说,而是被善所规定了的人性学说,也即是菲尼斯所称的"实践的"人性学说,这样一种处理人性的方式也构成了菲尼斯在回答善由何而来这一问题上的核心线索.当展现了这一线索,我们会发现菲尼斯在处理善由何而来这一问题上采用的完全是一种辩证的方法.

    菲尼斯实践理性人性

    叔本华对时空形式排他主观性的证明

    李晓光
    42-48,21页
    查看更多>>摘要:时空形式的排他主观性,是康德哲学研究中的一个经典问题.同时,这一问题对叔本华哲学也具有重要的意义.叔本华对该主张的证明可以分为两个不同的论证:第一,采取和康德类似的基于相似性原则的论证;第二,通过一个思想实验用反证法的方式对该主张给出证明.经过分析,叔本华的两个论证都存在一定的漏洞.他的证明虽然并不充分,但在一定程度上符合了理论建构所需的融洽性.

    叔本华时空排他主观性

    作为分享经济模式的农家院的发展路径——基于情感消费视角

    李洪君赵萤萤
    49-54页
    查看更多>>摘要:本文旨在探讨基于情感消费视角的辽宁农家院分享经济模式.作为情感营造的主体,农家院经营者在农家院分享经济的发展过程中扮演着拉动者的角色,依托得天独厚的先赋性自然资源,在情感资本化市场中推动着当地农户的就业转型与资源共享.消费者作为农家院分享经济的受惠者以及情感消费的客观承担者,其情感在农家院分享经济发展过程中发挥着重要的推动作用.在两者的共同作用下,辽宁农家院分享经济模式得以持续性发展.最后,本文强调辽宁农家院分享经济模式的可持续发展理念和多元化的经营模式将推动农村旅游发展与当地农民的经济收益紧密结合,能够有效促进辽宁地区农村经济、社会和环境的可持续发展.

    情感消费辽宁农家院分享经济

    大宗与私亲:宗法规则在汉代政治实践领域中的冲突与妥协

    向晋卫焦汝
    55-61页
    查看更多>>摘要:"为人后者为之子"和"母以子贵"都是汉儒对孔子春秋义理的经学解释,前者奉行大宗,使血缘私亲服从于宗法制度,后者则奉行血缘私亲,以崇贵母氏的方法抬高本宗亲属的地位.在哀帝朝,儒生坚持"为人后之谊"来尊奉大宗,哀帝则坚持"母以子贵"来尊奉私亲,双方都是出于维护皇权的考量,在这一过程中,两者既有冲突也有妥协,为后世提供了经验和借鉴.

    为人后者为之子母以子贵汉哀帝尊号

    同致而殊途:钱穆与胡适的两条通往现代之路

    楼庭坚
    62-68页
    查看更多>>摘要:钱穆与胡适是近代学术史上的两座高峰,他们各自开辟了一条通往现代之路.钱穆以绵延的文化传统为民族的"生命",强调根植于传统,吸收西方文化的科学民主精神;胡适则盛赞先秦的理性精神而否定中古宗教的蒙昧成分,希望建立接触西方现代思潮后恢复理性传统的人本主义的中国.某种程度上,传统在钱、胡理论中分别是绵延与断裂的.钱穆又强调中国文化之特殊性,倾向于在中西不同处建立"特殊性"认同,要求世界各民族之传统步入现代化后,仍能各美其美.胡适追求的"现代"则是西方殊相发展出来的共相,他认为世界文化有渐渐朝混合统一的方向发展的趋势,并倾向于建立"普遍性"认同.可以说,二氏的两条现代化道路所致为一,其途则殊.

    钱穆胡适现代性传统文化认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