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期刊导航|理论界
期刊信息/Journal information
理论界
理论界

高振庆

月刊

1003-6547

lilunjie2004@163.com lilunjie2007@163.com

024-23264273

110006

沈阳市和平区和平南大街45号(辽宁省委院内)

理论界/Journal Theory horizonCSSCICHSSCD
查看更多>>综合性学术理论刊物。以研究和探讨当前经济建设、改革开放和精神文明建设中提出的理论问题和实际问题为主要内容。
正式出版
收录年代

    "第二个结合"的认识误区与勘正

    张继龙代前瑾
    1-8页
    查看更多>>摘要:"第二个结合"是中国共产党推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的最新成果,也是实现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两创"的现实路径.理解"第二个结合"要注意防止"地位同等论""简单对应论""经验主义"等错误认识,从而认识到"第二个结合"是主导性与真理性的融合、融通性与创新性的统一、引领性与实践性的并存.新时代推进"第二个结合",要坚持科学世界观和方法论的指导,强化文化创新的规律性和自觉性引导,不断满足中国式现代化建设和人类文明交往新秩序构建的期待.

    "第二个结合"文化主体性思想解放中国式现代化人类命运共同体

    恩格斯晚年对俄国村社问题的文化补写

    王振杰
    9-14页
    查看更多>>摘要:1883年马克思逝世之后,恩格斯继续进行着他们共同的事业.在关注俄国村社和俄国革命发展前途的同时,恩格斯结合发展变化了的时代环境,对俄国村社问题进行了新的文化补写.一方面对马克思提出的"跨越"理论进行补充和完善,其中包含了对俄国村社制度的进一步解读和对俄国资本主义工业模式的深刻洞见;另一方面,恩格斯根据历史唯物主义的基本原理,对俄国民粹派沉迷于农村公社"独特性"的现象以及诸多的错误观点进行了批判,并在此基础上明确揭示了俄国社会发展的前途和命运.可以认为,恩格斯晚年的这一思考探本不仅是对历史唯物主义原理的科学验证,更是体现了对科学社会主义原则的坚守和对具体策略的灵活性把握.

    恩格斯晚年俄国村社所有制形式文化补写

    马克思对黑格尔辩证法的批判性超越

    王欣
    15-22页
    查看更多>>摘要:在恩格斯对辩证法的解释框架下阐述马克思主义辩证法的做法一直被通行的解释体系所采纳.不过马克思与恩格斯的辩证法在原则一致的基础上各有其侧重的领域和研究范围.有必要将马克思本人的辩证法从这种解释框架下剥离出来单独考察.与恩格斯通过实证研究构建起的辩证法相比,马克思通过批判和改造黑格尔辩证法建立的辩证法凸显了其辩证法的独特性.这一过程不仅体现了马克思对黑格尔辩证法加以形式的改造以及对其革命因素和合理内容的发掘,也体现了马克思对作为辩证法之逻辑基础的形式逻辑原则的体认、反对哲学仅仅关注"现象"世界的形而上学立场以及哲学应当立足现实指向的哲学态度.

    马克思黑格尔辩证法哲学

    《抱朴子内篇》道儒关系模式新探

    龙泽黯
    23-29页
    查看更多>>摘要:通过对《抱朴子内篇》的研究发现,葛洪将道家与儒家学派之间的关系和道家与儒家思想之间的关系区分开来.并以重新厘定道儒学派的范围为开端,确定学派间"以道统儒"的关系.两家理论之间的关系则被葛洪分为三个层次:在理论体系上道本儒末,在个体修行上道儒并重,在社会治理上儒主道从.三个层次相互联系、相互交织,形成一个复杂而紧密的立体结构.

    抱朴子内篇葛洪道儒关系

    性朴欲恶心虑论——荀子人性论思想再辨

    李福龙
    30-37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前荀子的人性论思想是学界探讨的热点话题,但"性"与"心"之间的关系、"性"与"恶"之间的联系、"性"与"善"之间的关联等问题仍有进一步研究的必要."性朴"是荀子对"人性"总的定义和说明,其内容主要包括"天官"和"天情".由于"官能"生而带有"欲望",而且"欲望"必然导致"恶"的结果,所以起初人类面临"争夺""暴乱"和"相亡"的局面."心"不仅具有"好利"的本能,而且它还具有"思虑"的能力,"思虑"必然有"思虑"的材料,"争夺""暴乱"和"相亡"就是"思虑"的材料."圣人"通过"积思虑"和"习伪故"的方式扭转了"争夺""暴乱"和"相亡"的局面,并且制作"礼乐"和"刑法"来规范人的行为.

    荀子人性论性朴欲恶心虑

    人类命运共同体思想何以关注人本身

    邓欢
    38-45页
    查看更多>>摘要:共同体是个体存在和发展的前提和基础,是人类之间、人类与自然之间进行物质交换、能量转换、交往变换的场所.只有在共同体中,个人才能获得全面发展其才能的手段.只有在共同体中,个人及相应的人类才可能实现自由.共同体与人的发展始终缠绕并清晰体现在人类共同体发展过程中.人类命运共同体思想的发展是在社会历史实践中,一个从自发到自觉、从感性认识到理性认识飞跃的过程,其内核就在于对人本身的关注.人类命运共同体思想是新时代的理论自觉,是当下人类的生存与发展对科学理论的呼唤.

    人类命运共同体人的生存与发展交往世界历史

    生命意义的缺失与找寻——从超验的神圣依托到现实的生活体验

    何少飞梁鹏伟
    46-53页
    查看更多>>摘要:现代文明的演进是一个"祛魅"的过程.人类通过科学知识消解了万物的神圣性,消解了生命意义的神圣依托.在这种神圣依托被消解之后,人们陷入了生命意义缺失的危机之中.神圣性的消解为人们重归现实生活世界找寻生命意义开辟了道路.弗兰克尔的人生经历和理论实践能为我们的思考提供启发:生命意义是内在于人们的生命体验之中的,它需要每一个生命个体通过自己负责任地生活(工作、爱、应对苦难)来找寻和确证.

    祛魅生命意义神圣依托生活体验

    全球化背景下中华文化面临的挑战、机遇与传播策略

    张东赞
    54-60页
    查看更多>>摘要:随着西方文化的入侵和渗透,霸权国家对崛起大国话语权的制衡以及中华文化自身建设的亟待提高是中华文化面临的重要挑战.文化多元化以及多样性已成为世界各国的共识,西方国家内部文化战略的相互制衡以及中华文化的自觉与自信都是当前文化传播与交流的重要机遇.中华文化在走向世界的过程中挑战与机遇并存.在这种世界形势下,制定文化强国战略,争取文化话语权,淡化意识形态,规范文化传播可以更好地促进中华文明与世界其他文明之间进行交流互鉴,从而为世界贡献中华文化的智慧与方案.

    文化传播话语权文化战略

    私人天地与政治空间:魏晋南朝京郊园宅的双重性质及文学书写

    董恬
    61-67页
    查看更多>>摘要:魏晋以降,越来越多的士人选择在都城郊野的闲敞之地开园筑宅,星罗棋布的士人园林逐渐成为这一区域独特的人文景观.京郊园林以其特殊的地理位置而兼具私人天地与政治空间的双重属性:一方面,它处于都城之外,依傍林泉之美,能够隔绝城内的喧嚣纷扰,在一定程度上代替远方山林,成为士人栖心养性的自得之场;另一方面,它毗邻政治中心,既受城中权力的制约左右,又是影响人王的绝佳舞台,故可被视为重要的权力展演场所.郊园的双重性质使其符合仕宦阶级"朝隐"的需求,与之紧密相关的文学作品亦因此呈现出复杂的情感取向.

    都城郊野士人园林私人天地政治空间隐逸观

    辽宁"六地"红色资源的思想政治教育价值研究

    姜芦洋
    68-74页
    查看更多>>摘要:为党育人、为国育才是我国各级学校的使命,必须把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作为一切工作的生命线,而思想政治教育从来不是单一的,要推动"大思政",推进社会参与.中国共产党百年党史积淀了丰厚的红色资源,本文以如何依托辽宁"六地"红色资源推动红色文化进一步融入各级学校的思想政治教育中、融入人才培养全过程作为研究视角,基于对"大思政课"的内涵阐释,分析了辽宁"六地"红色资源在"大思政课"建设中所承担的历史、文化、实践的载体作用,并从实践的维度提出辽宁"六地"红色资源在"大思政课"建设中的运用路径.

    大思政课辽宁红色资源思想政治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