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期刊导航|理论视野
期刊信息/Journal information
理论视野
理论视野

周炳成

月刊

1008-1747

010-62805418 62805483

100091

北京市海淀区大有庄100号中央党校主楼4层

理论视野/Journal Theoretical HorizonCSSCICHSSCD北大核心
查看更多>>理论性、学术性、现实性、创造性、综合性社会科学理论刊物。
正式出版
收录年代

    论马克思的感性意识概念

    陈永杰
    5-10页
    查看更多>>摘要:马克思在《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中首次使用了一个新概念——感性意识。通过对感性意识概念的解读,我们发现马克思主张意识是由人的感性活动带来的,而不是自我意识的逻辑展开;人通过类意识——感性意识确证着自己的现实的社会生活;作为感性意识呈现方式的语言,也是在人与人的实践交往中生长出来的。只有准确理解马克思的感性意识概念,我们才能在理论上把握马克思同近代思辨哲学的彻底脱离,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当代意义也才有可能与我们真正照面。

    感性意识感性活动自我意识语言

    恩格斯晚年关于无产阶级政党政治建设的路径思考

    王喜满冀宝光
    11-16页
    查看更多>>摘要:恩格斯在马克思逝世后独自承担起指导欧美各国无产阶级政党政治建设的重任。在资本主义从自由竞争向垄断过渡的情况下,恩格斯强调在加强马克思主义政治理论学习的同时运用马克思主义制定党纲,发挥领袖人物的历史作用的同时维护党的权威,要在政治斗争中坚持原则和创新方式,既坚持铁一般的纪律同时又要进行适时调整等方面为欧美各国无产阶级政党提供了解决"如何统一思想和行动"的政治方向指引。这些思想为新时代中国共产党坚定政治信仰、坚持党的政治领导、提高政治能力、净化政治生态等提供了理论依据和行动指南。

    恩格斯晚年无产阶级政党政治建设马克思主义

    马克思国家与社会关系理论及其当代启示

    刘超
    17-22页
    查看更多>>摘要:国家与社会关系是马克思国家学说的核心论题之一。在超越康德-费希特理想主义法哲学的"应然性"转向"现实性"、黑格尔理性主义国家观的"国家本位"转向"社会本位"、费尔巴哈人本主义哲学的"直观性"转向"实践性"后,马克思逐步确立起历史唯物主义立场的社会本位观,澄清了国家与社会关系变革的动力、前提与落脚点,对增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内生动力具有重要的启示意义。

    马克思国家社会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

    习近平"聚天下英才而用之"思想探析

    胡雪文马抗美
    23-29页
    查看更多>>摘要:"聚天下英才而用之"思想作为习近平人才观的核心,科学回答了"为何聚人才""如何聚人才"等关于人才的根本问题。它具备深厚的历史渊源,是政治需求、理论探求、人民要求、素质追求、纪律务求和作风导向的有机统一。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征程上,必须坚持党对人才工作的全面领导,营造识才爱才用才敬才的氛围,创新人才选育管用的方式方法,完善集聚人才资源的体制机制,把各类英才集聚到党和人民事业中来,强化现代化建设的人才支撑。

    习近平英才人才强国现代化

    习近平关于科技创新重要论述的科学意涵

    苑晓杰戴洁尘
    30-36页
    查看更多>>摘要:习近平关于科技创新的重要论述,强调党对科技工作的全面领导,加快建设创新型国家和世界科技强国,坚持教育、科技、人才统筹推进一体化部署,加强基础研究和大力发展核心科技,坚持科技创新和制度创新"双轮驱动"等,形成内容丰富、系统完备的理论体系。重要论述全面阐述了新时代加快科技创新的重大问题,是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对马克思主义科技观的丰富和发展,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有力的科技支撑,是指导我们建设世界科技强国的行动纲领。

    习近平科技创新科技强国

    习近平关于公平正义重要论述的时代特征

    刘泾
    37-43页
    查看更多>>摘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掌握历史主动,立足新的历史起点和新的发展阶段,对公平正义问题进行了深入的思考、积极的探索与创新,从多维度阐释了社会主义公平正义是什么,以及如何解决新时代社会主义公平正义存在的新问题。习近平关于公平正义重要论述的时代特征表现在:彰显历史继承性与发展创新性;凸显人民共享性与整体协同性;注重时代指向性与现实针对性;弘扬价值导向性与应然趋势性;强调长期艰巨性与求真务实性。

    习近平公平正义时代特征

    "两个结合"与社会主义的中国特色

    孟源北
    44-50页
    查看更多>>摘要:"两个结合"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逻辑基点、经验总结、行动遵循,奠定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深厚底蕴。新时代在以"两个结合"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的进程中,需要我们在准确把握"两个结合"科学内涵的基础上,坚持马克思主义指导,在紧密聚焦中国具体实际,正确把握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探索中,科学回答时代提出的重大理论和实践课题,从而不断赋予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更加丰富和鲜明的内涵,更好地谱写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新篇章。

    两个结合中国特色理论原则历史经验实践遵循

    中华文明的和平性与走和平发展道路的现代化

    喻新捷储峰
    51-56页
    查看更多>>摘要:"中国式现代化是走和平发展道路的现代化"。走和平发展道路,作为中国式现代化的特色之一,以宏阔的世界眼光赋予了中国式现代化强大的道义力量。"中华文明具有突出的和平性"。中华文明的和平性为走和平发展道路的现代化提供了深沉的历史基因、深厚的理论根基以及深切的实践指向。从历史维度看,崇尚和平是走和平发展道路的文化基因;从理论维度看,"和合"理念是走和平发展道路的思想源泉;从实践维度看,人类命运共同体是走和平发展道路的现实旨归。

    中华文明和平性走和平发展道路现代化

    三大全球倡议弥合全球发展赤字的逻辑与路径

    种鹃
    57-62页
    查看更多>>摘要:当前,全球面临着复杂严峻的发展赤字难题。"东升西降"的大趋势加速推进、中国实力日益增强以及西方国家逆流而动等因素为中国提出三大全球倡议提供了历史机遇。全球发展倡议能够明晰全球发展的推进方向,全球安全倡议能够形塑全球发展的和谐氛围,全球文明倡议能够规避全球要素流动的阻断风险。三大全球倡议将从范式、环境和联系等层面弥合全球发展赤字。推动三大全球倡议的落实需从做好三大全球倡议的理论研究、持续细化三大全球倡议的落实、凝聚支持三大全球倡议的国际力量及注重三大全球倡议的国际推广等层面入手。

    全球发展赤字全球发展倡议全球安全倡议全球文明倡议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利用外资的经验与创新

    田丰张彩云
    63-68页
    查看更多>>摘要:外商投资是我国对外开放的重要形式,也是我国推动经济高质量发展的重要力量。改革开放以来,我国成功利用外资推动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工业现代化,助力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推动了规模巨大人口逐步实现共同富裕,促进了人与自然和谐共生。进入新时代,我国践行外资高质量发展的理念,通过引进高质量的外资、为外资提供高质量的发展环境,发挥外资作用推动中国经济高质量发展。在未来以高质量发展推动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建设中,外资还将继续发挥重要作用。

    改革开放新时代利用外资高质量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