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期刊导航|理论探索
期刊信息/Journal information
理论探索
理论探索

潘峰

双月刊

1004-4175

llts@263.net

0351-7985585

030006

太原市学府街96号

理论探索/Journal Theoretical ExplorationCSSCICHSSCD北大核心
查看更多>>本刊坚持办刊宗旨和特色,注重对深层理论性问题和重大实际问题的研究,突出科学性,创新性和前沿性。
正式出版
收录年代

    新质生产力:马克思主义生产力理论的重大创新与发展

    卢国琪陈心见
    5-12页
    查看更多>>摘要:新质生产力作为习近平经济思想的重要组成部分,以新的时代内涵对马克思主义生产力理论的创新与发展作出了重大原创性贡献.其中,关于新质生产力是质量统一的"优质"生产力,高科技、高效能、高质量特征统一体现在"质优"等理论,创新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生产力质量统一理论;关于新质生产力的构成要素及其构成合力新质化、生产力要素优化升级的根基在于产业结构创新等理论,创新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生产力构成理论;关于生产力跃升的核心动力在于科技创新、发展新质生产力的关键在于加强科技创新等理论,创新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生产力进步理论;关于"绿色生产力"重在促进人与自然的高阶良性互动、持续和谐共生关系,是社会生产力与自然生产力共存互进的统一体,以推进发展方式绿色转型增厚夯实经济高质量发展的"绿色家底"等,创新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生产力生态论;关于以矛盾的斗争性和同一性原理整体考察新质生产力和与之相适应的新型生产关系对立统一等理论,创新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双向动态统一理论;关于先立后破、因地制宜、分类指导发展新质生产力理论创新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生产力发展方法论.

    新质生产力马克思主义生产力绿色生产力

    新质生产力赋能现代流通产业高质量发展研究

    徐景一
    13-19页
    查看更多>>摘要:现代流通产业作为国民经济的先导与基础产业,是新质生产力的基本载体与作用结构.新质生产力赋能现代流通产业高质量发展的生成逻辑,根植于颠覆性科学技术的广泛应用,由此形成现代流通产业的新质态生产要素;新质态生产要素的组合创新,催生现代流通产业的新业态新模式;新业态新模式的具体应用,推动现代流通产业的高质量发展.新质生产力赋能现代流通产业高质量发展面临的关键制约在于:关键要素投入不足,制约新质态生产要素的有效转化;新质态生产要素转化不足,制约流通领域新模式的实效发挥;流通新业态新模式的应用不足,制约现代流通产业的高质量发展.只有通过加大数智化生产要素投入,实现新质态生产要素融合转化;推动新质态生产要素融合转化,释放新业态新模式发展动能;推进生产流通一体化新模式广泛应用,才能实现现代流通产业的高质量发展.

    新质生产力现代流通产业数字技术生产流通一体化高质量发展

    绿色金融助推新质生产力发展研究

    董艳玲苏仕喆
    20-28页
    查看更多>>摘要:绿色发展是高质量发展的底色,新质生产力本身就是绿色生产力,加快发展方式绿色转型,绿色金融起着不可或缺的助推作用.基于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原理,提高要素供给质量、要素组合效率和成果分配效率三个方面,共同构成了绿色金融助推新质生产力发展的内在逻辑;基于新制度经济学,初始成本、非正规规则、配套关联制度和适应性预期四个方面,形成了绿色金融助推新质生产力过程中的路径依赖;基于国内绿色金融市场发展现状,政府部门应采取系列措施,普及创新绿色金融工具、加强绿色金融市场体系建设和鼓励经济主体积极参与绿色金融市场,有助于使绿色金融更好地促进新质生产力发展.

    新质生产力绿色金融新制度经济学

    文化哲学视域下的中国式现代化

    李昕桐
    29-36页
    查看更多>>摘要:西方现代化的文化模式逐渐失效,追溯其根源,在于资本主义制度本身造成了工具理性对价值理性的僭越.中国式现代化在批判西方现代化文化模式的同时,展现出对现代化文化模式转型的文化自觉和对现代化文化价值的重塑.中国式现代化的文化选择和建构方式,包含作为主导性价值的马克思主义文化和作为基础性价值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以及两者间的辩证融合,彰显出深层的文化创新.中国式现代化文化模式的建构,在实现人类"共善"的"共同价值"和通向人类文明新形态的社会发展演进路径,以及实现人的自由和全面发展中,凸显出文化创新与进步的本质要求.

    文化哲学文化模式文化价值文化选择文明演进中国式现代化

    人口规模巨大的现代化的实质探赜

    王迈悦于春玲
    37-45页
    查看更多>>摘要:中国式现代化的首要特征是人口规模巨大的现代化."人口规模巨大"不仅仅是在量的意义上描述数量的巨大,更是在质的意义上表征着中华文明历史进程中"大写的中国人"同心同德、团结互助、众志成城的民族精神.能够将巨大规模的人口凝聚起来广泛而又深入地展现出其交往实践,终将形成推进中国式现代化的根本动力,而这一强大的推动力,来源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独特的文化基因.中国式现代化的实现,奠基于中国人在主体人口高度文化融合下所形成的历史合力,根源于马克思主义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配天"思想结合所形成的中国特有的人性论.中国式现代化的本质是实现人的现代化,从根本上异质于甚至是超越了西方以资本主义利益为导向的现代化.中国式现代化不仅有效克服并超越了西方现代化对人的抽象理解和资本的逐利逻辑,还为世界人民提供了生存智慧和通往现代化的新途径.

    中国式现代化人口规模巨大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人性论

    系统把握"坚持用改革精神和严的标准管党治党"

    胡洪彬
    46-54页
    查看更多>>摘要: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明确提出"坚持用改革精神和严的标准管党治党"的要求,意蕴深远且重大.坚持用改革精神和严的标准管党治党,本质上就是通过坚持不断进行改革创新和从严管理,始终保持党的生机与活力,以及纪律严明之良好状态的政治行为和政治过程.坚持用改革精神和严的标准管党治党,是对马克思主义建党学说的继承与创新,也是对中国共产党百余年来管党治党经验的积累与总结,更是对新时代治党治国实践的提炼与升华.新时代以来,在党中央的高度重视下,坚持用改革精神和严的标准管党治党取得了较为坚实的基础,但与此同时,也存在着一些不可忽视的现实问题,如主体层面上的懈怠性与形式化问题,制度层面上的粗放性与碎片化问题,执行层面上不够严格和不够规范的问题等.新征程上切实做到坚持用改革精神和严的标准管党治党,必须形成更为前瞻和全面的理论引领机制、协同参与机制、内在衔接机制、科学评价机制和责任落实机制.由此,才能在不断提升党的领导水平和长期执政能力的基础上,为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和推进中国式现代化提供更加坚实的政治保证.

    改革精神和严的标准管党治党马克思主义建党学说

    数字时代农村群众工作话语权的建构

    李芳云唐金武
    55-62页
    查看更多>>摘要:数字时代,数字化深刻改变了人际交往方式与生产要素组合,对党在农村的群众工作方式带来影响,给农村群众工作把握话语权提出一系列挑战.当前,为应对农村群众多元化数字诉求、多样化话语需求以及基层干部"失语"等问题,建构数字时代的农村群众工作话语权势在必行.具体而言,必须提升农村群众工作话语能力使其言之有"力",优化农村群众工作话语范式使其言之有"趣",增进农村群众工作话语的有效表达使其言之有"度".

    数字时代农村群众工作话语权农村数字政务一体化

    对西方新自由主义本质批判的五个维度

    竟辉
    63-71页
    查看更多>>摘要:长期以来,西方新自由主义所推崇奉行的资本积累机制、民主运行机制、文化生产机制、社会融合机制和生态治理机制可谓痼疾重重,不仅暴露出其本质的扩张性、虚伪性、排他性、撕裂性与逐利性,而且还决定了其霸权地位终将走向末路.这些事实真相戳穿了西方新自由主义编织的谎言,使我们更加清晰地认识到西方新自由主义政治霸权的真实意图,切实将抵制西方新自由主义政治霸权的思想自觉转化为坚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四个自信"的行动自觉.

    西方新自由主义本质批判政治霸权资本主义制度

    数字技术赋能全过程人民民主的三重审视

    于秋颖
    72-78页
    查看更多>>摘要:数字技术赋能全过程人民民主是推进人民民主更加有效落实的重要举措.全过程人民民主"全链条、全方位、全覆盖"的要求与数字技术"跨领域、跨时空、跨层级和跨部门"的特点相吻合,这就使二者的结合得以可能,也使得数字技术赋能全过程人民民主具有时空协同、系统联动、高效运行和智慧监管的独特优势.与此同时,数字技术是一把双刃剑,在数字赋能全过程人民民主的过程中,也存在技术盲从与技术崇拜、数字鸿沟和算法偏见、数字安全和隐私暴露、数字素养和意识淡薄等问题.有效推进数字技术赋能全过程人民民主,必须以党的领导来保证数字技术赋能全过程人民民主的发展方向,以人民至上的理念作为数字技术赋能全过程人民民主的原则,在多方联动中汇聚数字技术赋能全过程人民民主的强大合力,运用科学思维来指导数字技术赋能全过程人民民主落地见效,沿着正确道路健全数字技术赋能全过程人民民主的制度体系.

    数字技术数字赋能全过程人民民主数字鸿沟数字素养

    慈善事业发展中的义利张力及其治理

    徐家良袁君翱
    79-85页
    查看更多>>摘要:慈善是道德积累的开端,既包含追求非特定性的公益性慈善,也可连带互益性和私益性的诉求,三者共同推动慈善事业体量的壮大.当前,慈善事业在法律法规、社会认知、政策环境层面呈现出的重义轻利倾向所产生的张力,使得慈善事业缺乏创新性和灵活性.在义利统一视角下,慈善活动可以更为开放并从多维度展开:一是以利为义,即通过慈善的手段来实现利益;二是以义制利,即在实现慈善的过程中兼顾利益;三是以利养义,即在利益的获取中习得慈善.实现义利结合,促进慈善事业义利相通,需要在政策供给方面建立健全慈善褒奖、税收优惠和政府购买服务制度,在参与主体方面发挥城市行业协会和社会企业作用,在实践方面要立足社区慈善,实现慈善启蒙.

    慈善事业重义轻利义利统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