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期刊导航|理论探索
期刊信息/Journal information
理论探索
理论探索

潘峰

双月刊

1004-4175

llts@263.net

0351-7985585

030006

太原市学府街96号

理论探索/Journal Theoretical ExplorationCSSCICHSSCD北大核心
查看更多>>本刊坚持办刊宗旨和特色,注重对深层理论性问题和重大实际问题的研究,突出科学性,创新性和前沿性。
正式出版
收录年代

    算法融入公共决策的伦理审视

    邱德胜罗译泓
    5-12页
    查看更多>>摘要:近年来,算法正越来越多地进入公共决策当中.算法决策以其数据理性实现了决策科学化的理想愿景.但是,随着算法决策系统从决策伙伴日渐成为决策主体,算法在嵌入公共决策流程时伴随的伦理风险也愈发明显.算法风险产生的公平正义之问、价值错位之问、人机冲突之问,成为人类决策与算法决策共存场景下必须积极回应的问题.算法既是提升、优化公共决策质量的工具,又是被治理、被优化的对象.因此,算法伦理治理应该从被动负责、被动响应的伦理善后转向积极担当、未雨绸缪的技术善治,为算法融入公共决策的良性发展提供持续动力.算法赋能的公共决策不仅要巩固算法数据理性的优势,更要将反思、辩证的维度嵌入决策始终,实现技术理性与人文价值相融合的"联合决策",为公共决策的智能治理贡献中国智慧与中国方案.

    公共决策算法风险算法伦理

    习近平文化思想的历史唯物主义阐释

    王志伟项久雨
    13-20页
    查看更多>>摘要:习近平文化思想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的最新理论成果,是马克思主义文化理论的当代表达与时代呈现,是对人类文明发展规律和社会主义文化建设规律的理论阐释.历史唯物主义是认识习近平文化思想的理论基石,它为深刻把握习近平文化思想的本质和精髓提供世界观和方法论的指导.习近平文化思想坚持历史唯物主义的历史认识立场,彰显了新时代文化建设的时代性、实践性、系统性要义.运用历史唯物主义社会历史观理解习近平文化思想,其蕴含的历史唯物主义群众史观、社会发展观、社会矛盾观、意识形态观的理论智慧,形塑了文化价值、文化发展、文化动力、文化功能的理论内核.深刻把握习近平文化思想,正确认识和把握新时代中国文化建设实践,需要借助历史唯物主义的历史思维方法,处理好文化的主体性与创新性、规律性与主动性、民族性与世界性的关系.

    习近平文化思想历史唯物主义文化主体性文化自信中华文化影响力

    新媒体时代中国共产党话语建构的现实审思

    吴阳松
    21-27页
    查看更多>>摘要:话语是时代的产物.以网络技术和数字技术为主要载体的各类新媒体的出现对党的话语的生产方式、交往模式和关系格局提出了新的要求,迫切要求建构与新媒体时代相适应的党的话语体系.但是,在新媒体时代下党的话语建构面临诸多现实问题:话语诉求的多样性冲击党的话语建构的共识性,话语表达的工具性稀释党的话语建构的严肃性,话语场域的弥散性消解党的话语建构的实效性.正视现实问题与挑战并予以积极有效的回应,要求中国共产党必须切实提升党的话语生产力、吸引力、辐射力与影响力,只有这样,才能在百年变局的大时代背景下更好推进党的事业发展.

    新媒体时代中国共产党话语建构优化路径

    党内法规法典化的可行性探讨

    王立峰夏清明
    28-35页
    查看更多>>摘要:中国共产党虽然已经建立了比较完善的党内法规体系,但仍然面临单行党内法规体量庞大、规范"碎片化"、规则之间不一致等体系化困境.党内法规法典化是健全全面从严治党体系的基础性工程,是破解党内法规体系化建设困境的必由之路,是促进党内法规立规科学化的必然要求.科学的政治决策为党内法规法典化奠定了政治基础,体量丰富的党内法规规范为党内法规法典化奠定了规范基础,守正创新的管党治党经验为党内法规法典化奠定了实践基础,丰富的党内法规专业人才为党内法规法典化奠定了智识基础,国家法律法典化为党内法规法典化提供了重要经验.体系型法典和汇编型法典构成了党内法规法典化的两种基本模式.当下,党的组织法规和党的监督保障法规宜采用体系型法典的编纂模式,党的领导法规、党的自身建设法规选择汇编型法典的模式更为合适.

    党内法规体系化法典化模式选择

    系统领会习近平关于政治认同的重要论述

    罗永宽吴迪
    36-42页
    查看更多>>摘要:在新时代,习近平基于对百年变局演进下复杂多变的执政环境和发展环境的深切体认,深刻阐明了新时代增强政治认同的依据、内涵与价值,系统回答了新时代为何要增强政治认同、何谓新时代政治认同、新时代何以增强政治认同的重大问题.习近平关于政治认同的深邃思考和重要论断,涵盖对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的认同、对中国共产党的认同、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认同、对国家和民族的认同,以及对党百年奋斗史的成就、经验、精神的历史认同等方面,涉及政治认同的本原、核心、内涵、动力及源流.这一系列重要论述是对马克思主义政治认同理论的创新与发展,为中国共产党巩固长期执政的社会基础和民意基础,实现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凝聚思想共识、汇聚中国力量提供了思想指导和实践遵循.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认同意识形态

    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对马克思人类解放思想的创造性发展

    桑建泉
    43-49页
    查看更多>>摘要:作为推动当代人类发展的中国智慧和中国方案,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从三个维度对马克思人类解放思想作出了创造性发展.从理论传承看,承继并在新的时代条件下发展了经典马克思主义的思想财富,成功书写出马克思人类解放思想在21世纪的代表性理论叙事.从现实方案看,为实现世界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贡献了中国智慧,有效确证了马克思人类解放思想在21世纪的实践指导效力.从未来发展看,通过面向人类新型文明样态的理论创新,切实增强了马克思人类解放思想在21世纪的时代感召力.

    人类命运共同体马克思人类解放思想创造性发展

    西方资本文明的霸权逻辑及其破解——基于马克思主义文明观的解读

    陈雪雪沈楠
    50-57页
    查看更多>>摘要:西方资本文明是人类文明史的一大进步,它将人类文明发展推到了一个新的高度.与此同时,资本文明经过空间扩张、权力越界和属性外溢的内在机制走上霸权之路,开启了资本文明的霸权时代.资本文明走向霸权统治,其逻辑指向在于"历史的终结"和"文明的一元",旨在打造一元化的现实世界和单一性的文明秩序.西方资本文明不是永恒不变的存在,当代中国为破解西方资本文明的霸权逻辑,贡献了中国智慧和中国方案:一是以平等原则推动文明交流互鉴;二是以共同价值理念引领人类文明进步;三是尊重不同文明发展道路,推动各文明国家走向现代化;四是推进中华民族现代文明发展,为构建多元文明世界格局注入活力和信心,从而为人类文明发展进步开辟新的境界.

    资本文明霸权逻辑马克思主义文明观中国方案

    城市社区治理现代化的"四个转向"

    原珂
    58-63页
    查看更多>>摘要:社区治理现代化是深化社会治理现代化的重要面向,更是夯实国家治理现代化的基石.在城市社区治理现代化中,应重点关注四个方面的转向问题:一是提升党建引领质效:将基层党组织的政治优势、组织优势转化为治理效能;二是推动开放治理:从排他性、封闭性管理制度转向可进入性、开放性治理制度;三是实现社会化运作:从"街居制为主、单位制为辅"彻底转向属地化、社会化的社区制模式;四是迈向高品质社区:从作为市场体系的社区转向作为生活场所的宜居社区.

    城市社区社区治理治理现代化

    基于社会系统论的数字乡村韧性治理

    陈桂生彭俊杰
    64-70页
    查看更多>>摘要:随着数字乡村建设工程的推进,数字化场景深度嵌入"三农"场域.按照社会系统论的解释,数字乡村建设其实是一个耦合乡村治理行动者与乡村环境的韧性治理系统.数字乡村韧性治理是外在环境和行动系统内外双向交互作用的结果,其系统目标在于不仅要降低治理环境系统的复杂性、增进乡村行动系统的稳定性,也要不断演进系统的适应性循环,从而提升数字乡村韧性治理水平.目前面临的现实是,一方面,数字乡村治理实践存在过程的路径依赖、数字意识建设迟滞等问题;另一方面,乡村治理场域行动者的数字素养与技能匮乏、信息资源应用不足、感知偏离政策目标,数字乡村治理系统被置于高度复杂环境从而降低了乡村治理行动者行为选择的稳定性.提升数字乡村韧性治理水平,需要从社会系统论的外在环境和内在行动者出发,以打破惯性藩篱、搭建乡村治理平台、引育数字人才、优化乡村资源配置、明晰乡村规范等政策工具为抓手,实现简化数字乡村建设系统外在环境的复杂性、控制行动者行为选择以维持行动系统稳定性的韧性目标.

    社会系统论数字乡村韧性治理

    20年来中国政府治理变迁及未来走向——国务院常务会议的文本分析(2003-2023年)

    潘墨涛朱胜姣
    71-79页
    查看更多>>摘要:21世纪以来,中国政府在各领域进行了大量的探索与实践,并取得巨大成绩.回顾2003-2023年,可以发现中国的政府治理在各领域有所区别,体现了现代化的变迁趋势.通过对国务院常务会议议题的文本分析,中国政府的治理变迁围绕政治使命目标指导、政府治理节奏稳健、治道持续性与治术适应性并重的基本逻辑,呈现出从过渡模式改革到改革目标转换、从制度体系调整到政治领导的强化、从重点领域改革到全面深化改革、从推动中等水平均衡发展到推进高质量发展、从融入国际环境到作出中国贡献的演进特征.新时代下,在稳步发展基础上保持重要改革任务的持续性,政府在权责调整的基础上更加强调政府职能的履行,有为政府角色职责的进一步凸显与优化,将成为中国政府治理变迁可预期的未来.

    中国政府治理变迁国务院常务会议行政议题未来走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