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期刊导航|理论探索
期刊信息/Journal information
理论探索
理论探索

潘峰

双月刊

1004-4175

llts@263.net

0351-7985585

030006

太原市学府街96号

理论探索/Journal Theoretical ExplorationCSSCICHSSCD北大核心
查看更多>>本刊坚持办刊宗旨和特色,注重对深层理论性问题和重大实际问题的研究,突出科学性,创新性和前沿性。
正式出版
收录年代

    以新型生产关系推动新质生产力发展

    刘志彪
    5-11页
    查看更多>>摘要:发展新质生产力,既是发展问题,也是改革命题.以新型生产关系推动新质生产力发展的根本在于深化经济体制、科技体制等改革,及时调整所有制关系、交换关系、分配关系以塑造新型的生产关系.其中,制度创新是以新型生产关系推动新质生产力发展的突破口与核心.在大力推动各类优质生产要素向发展新质生产力顺畅流动过程中,要大力推动科技成果、社会资本和人才资本进入产业部门,大力推动创新资本和顶尖高级人才进入科技部门,实现产业链、创新链、资金链与人才链之间的有效融合.

    新质生产力新型生产关系制度创新生产要素配置

    中国式现代化的发展经济学意义

    郑超愚
    12-17页
    查看更多>>摘要:中国式现代化创造快速增长、可持续发展和顺利赶超的中国经济奇迹.中国式经济现代化的道路选择和政策设计,包括在初次经济起飞后的再次经济起飞,人口、资源和环境约束的审慎超越,开放条件下现代产业体系的有效形成诸多方面的成功探索,具有拓宽和深化发展经济学特别是经济发展战略研究的重要理论贡献,进一步明确和坚定了中国经济发展长远目标与积极政策相配合的核心战略取向.

    中国式现代化经济发展经济赶超发展经济学

    构建我国现代化产业体系的六条路径

    李许卡张占斌
    18-25页
    查看更多>>摘要:现代化产业体系是新质生产力在产业维度上的集中体现,呈现出高端化、智能化、绿色化、数字化等特征,加快发展新质生产力对我国现代化产业体系建设提出了创新性强、高端智能、绿色低碳、安全可控、融合度高和开放合作等新的理论和实践要求.系统构建现代化产业体系,应在不同维度采取针对性措施,横向上:以巩固提升传统产业为先导,聚力发展战略新兴产业和未来产业;纵向上:以产业融合发展和提升全要素生产率为着力点,加快推进三次产业结构和产业内部结构优化升级;核心要素层面:以多链深融为主要抓手,提升关键产业要素支撑作用;基本单元层面:以做大做强做优市场主体为主攻方向,驱动产业创新发展;物质基础方面:以推进产业基础高级化和补齐产业基础短板为重要依托,筑牢产业现代化底座;制度支撑方面:以完善产业政策和扩大产业开放合作为重要切入点,助推产业高质量发展.

    现代化产业体系新质生产力战略新兴产业产业创新产业政策

    人类永久生存的历史唯物主义立法

    吴宏政
    26-32页
    查看更多>>摘要:按照马克思的观点,动物"只是按照它所属的那个种的尺度和需要来构造",因而不需要自己给自己立法,动物天然置身于自然法则之中而获得了物种永久生存的保证.人类因为可以按照"任何一个种的尺度去生产",这等于没有固定的"尺度",因而需要自己为自己的永久生存完成立法.西方的法哲学和历史哲学试图为人类物种作出种种生存立法,但这些立法基于唯心论世界观抽掉了人类物种的"自然生命"基础,所以仅仅为人类物种的生存完成了抽象立法.这一抽象立法把人类物种的"精神生命"从"自然生命"中剥离出来,因而无法保证人类物种的永久生存.马克思从唯物论世界观出发,揭示了世界历史进程中人类社会形态及其文明形态的演进规律,把公有制的社会生产关系确立为人类物种的永久生存之法,最终完成了对人类物种实现自己永久生存的历史唯物主义立法.

    人类永久生存历史唯物主义生存立法抽象立法

    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两创"的理论逻辑与实践路向

    杨飞梁坤
    33-40页
    查看更多>>摘要: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与创新性发展不仅是新时代文化发展的重要内容,而且是中华文化融入世界、服务世界的重要依托,也构成了全面实现中国式现代化的重要过程.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通过理念更新、内容创新、形式革新等方式内嵌于中国式现代化的实现过程中,并且得到中国式现代化总体上的塑造.在中国式现代化擎托下,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与创新性发展应正视其在思想体系整合、内在价值认同、对外传播、协同保障等方面的现实制约.为此,要从文化现代化发展出发,深入研究和整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思想体系,强化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对文化认同的引领,拓宽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播渠道,强化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与创新性发展的协同保障措施,从而实现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与中国式现代化的嵌合互构和双向发展.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与创新性发展中国式现代化

    中国共产党识变应变求变能力建设的内在逻辑

    田旭明
    41-49页
    查看更多>>摘要:进入新时代,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反复强调要准确识变、科学应变、主动求变,这是世界之变、时代之变和历史之变背景下对党的执政能力和政治素养的战略期待和高位要求.识变应变求变是马克思主义政党应有的卓越的政治能力,是中国共产党政党能力与智慧的标识性维度,是中国共产党淬炼成钢的制胜之道,是中国共产党因应时代大势的关键之举.

    中国共产党识变应变求变政党能力

    论党内法规规范性的三重来源

    陈红梅郝钰凯
    50-57页
    查看更多>>摘要:党内法规规范性的来源是解答"党员为什么遵守党内法规"的前提.立足于党内法规的历史可溯性特点,以党的百年发展为脉络探究党内法规规范性内涵的变化,可有效发掘党内法规规范性的多重来源.具体而言,考察党内法规的历史演变,其规范性有三重来源:一是党员内心认为"应当"的内生来源,即党内法规自诞生时就已经存在于党员心中的"党性";二是基于党员与人民群众的认同,并在百年实践中不断增强的实践来源;三是以党内法规体系自身的制度正当性为核心,维持党内法规规范性稳定的制度来源.明确党内法规规范性来源,既可以推动党内法规学的发展,又可以在思想层面、制度层面与实践层面为党内法规规范性的强化指明思路,进而为完善党内法规制度体系,激发党内法规的制度活力,增强党内法规权威性和执行力打下坚实基础.

    党内法规规范性来源"党性"主体认同制度正当性

    推进政治监督精准化

    刘舒
    58-65页
    查看更多>>摘要:政治监督是确保党中央集中统一领导,贯彻落实党的理论路线方针政策的重要机制.精准化是继具体化、常态化之后,对政治监督的最新要求.政治监督精准化不仅反映了理念上的变化,更体现在实践的创新,是推动党内监督高质量发展的重要时代命题.推进政治监督精准化既是坚持和加强党中央集中统一领导的必然要求,也是完善党的自我革命制度规范体系的关键环节,更是解决大党独有难题的重要形式.结合对中央纪委国家监委执纪执法指导性案例的分析,当前存在政治监督主体间的协同度有待加强,政治监督对象不够聚焦,政治监督内容存在泛化虚化现象,政治监督方式比较单一等问题.进一步提升政治监督精准化水平,要完善政治监督主体间协同机制,强化对"关键少数"的政治监督,提高政治监督的可操作性,不断丰富政治监督的方式.

    政治监督精准化执纪执法指导性案例政治监督效能

    中国共产党把握社会主义本质的科学方法论

    贾鹏飞
    66-73页
    查看更多>>摘要:社会主义本质是科学社会主义理论的本源性问题,中国共产党在长期探索中形成了把握社会主义本质的科学方法论:在马克思主义理论基础层面,坚持从社会基本矛盾学说出发理解社会主义本质;在理论与实践关系层面,辩证把握"本质"与"本质特征""基本原则";在现象与本质关系层面,从"什么不是社会主义"的反向逻辑切入实现了对"什么是社会主义"的认识升华;在应然与实然关系层面,将制度先进性与功能优越性统一起来透视社会主义本质;在特殊性与普遍性关系层面,通过社会主义本质"中国版本"的探索推进对社会主义本质"一般原理"的认识.深入考察中国共产党把握社会主义本质的科学方法论,对推进社会主义本质的理论探索和坚持发展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事业具有重要意义.

    社会主义本质社会基本矛盾科学方法论

    个人权利工具化:当代西方身份政治的价值歧路

    庞金友孙玉寻
    74-83页
    查看更多>>摘要:当代西方身份政治的实质是极端个人主义冲击自由民主与公民政治的群体镜像.西方身份政治最初只是谋求个人权利的族群政治,但后期日趋明显的极端化倾向却将个人权利推向价值异化的边缘:个体的权利诉求开始超越宪法和法治层面,升格为少数族群政治对抗的话语工具.全球化、市场化、政党极化与传播数字化等新兴浪潮在推动个人主义深度扩张的同时,也构成了个人权利工具化的时代诱因.个人权利的工具化态势扭曲了权利的核心意义,构成了对自由民主重大而深远的冲击:它非但无法调和族群冲突,反而加剧了族群间的身份张力,加深了个人权利与自由民主之间的价值区隔与断裂,将西方社会引入身份分裂与政治极化的泥沼.身份政治是当前西方各国正在遭遇的冲击和挑战,它所蕴含的草根化、动员性和反民主倾向应该引起所有面临现代化议题的转型国家的重视.

    身份政治个人主义权利工具化自由民主政治极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