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期刊导航|伦理学研究
期刊信息/Journal information
伦理学研究
伦理学研究

唐凯麟

双月刊

1671-9115

hn_llxyj@126.com

0731-88872086

410081

湖南省长沙市麓山南路36号《伦理学研究》编辑部

伦理学研究/Journal Studies in EthicsCSSCICHSSCD北大核心CSTPCD
查看更多>>本刊创刊于2002年9月,是国家一级学会——中国伦理学会,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百所重点研究基地——湖南师范大学道德文化研究中心共同主办的一份学术理论刊物,其作为中国伦理学会的学术会刊,办刊宗旨是:坚持正确的舆论导向、思想性和实践性的统一,为建设有中国特色的伦理道德体系服务。读者对象为高校从事伦理学教育和研究人员、理论宣传工作者。
正式出版
收录年代

    中华伦理文明传承视域下道德榜样叙事的意义透视

    李培超李燕
    1-9页
    查看更多>>摘要:中华文明是一种伦理型文明,其传承绵延与重视注经、叙事密切相关。注经意在接续文脉,叙事重在高扬人格。在伦理型文明的场域中,叙事终究要指向"树人"。因而中华文化的历史进程中必然涵有一条"道德榜样叙事"的线索,循着这条线索可以捕捉到中华文明保持旺盛生命力的重要道德价值支撑。中国古代的道德榜样叙事主要通过史传记事、小说演绎和其他艺术加工来表现,不同的叙事手法在"虚实"之间共同指向了道德榜样的塑造、示范和民族精神的活化、赓续这一价值目标。

    道德榜样叙事虚实同构

    人类文明新形态视域下的中华伦理文明创新

    何建华
    10-17页
    查看更多>>摘要:中华伦理文明创新是构建人类文明新形态的重要基础和题中之义。在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中,构建人类文明新形态首先需要伦理支撑。以和谐共生、万物一体、大道为公、人类命运共同体为特质的当代中华伦理文化是具有伦理文明意义的伦理创新,对于建设人类文明新形态至关重要。人类文明新形态应当是一种新的伦理实体,在伦理道德、伦理制度、伦理关系、伦理秩序、道德情感、伦理文化等方面具有新的特征。应该以和谐共生、万物一体、大道为公、人类命运共同体为新的生长点,从伦理道德、伦理制度、伦理关系、伦理秩序、道德情感、伦理文化等方面全方位推进中华伦理文明创新,为构建人类文明新形态提供伦理支撑。

    人类文明新形态中华伦理文明创新伦理实体新型伦理文明建设

    论中国式现代化以人民为中心价值立场的伦理维度

    龚天平
    18-26页
    查看更多>>摘要:中国式现代化是以人民为中心的现代化。以人民为中心,是一个具有深刻伦理内蕴的价值立场,是指要以有益于人民利益为道德判断标准,具体展开为人民利益的至上性、个人利益的正当性、人民利益与个人利益的协调性。中国式现代化要以人民为中心的价值理据在于后者是马克思主义道德理论的根本服务取向,是中国共产党百年奋斗的成功经验和根本价值追求,也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根本价值原则的充分彰显。在中国式现代化进程中,以人民为中心的伦理要求包括增进人民福祉、促进公平正义、坚持绿色发展以促进人与自然和谐共生、实现人的全面发展。

    以人民为中心人民福祉公平正义绿色发展人的全面发展

    马克思、恩格斯对资产阶级爱国思想的批判与超越

    吴俊
    27-33页
    查看更多>>摘要:马克思、恩格斯深刻揭露了资产阶级爱国主义的虚伪性,指明什么样的国家及爱国主义需要人们保持警惕、何种意义上的国家值得人们热爱。他们站在唯物史观的高度,将无产阶级的爱国主义与全人类解放事业结合起来,实现了对资产阶级爱国思想的历史性超越。建立无产阶级专政国家是无产阶级爱国主义的基本前提,实现人的解放是无产阶级爱国主义的使命宗旨,坚持国际联合是无产阶级爱国主义实现使命宗旨的必要条件。马克思、恩格斯认为,爱国主义是具体的、历史的,被压迫民族爱国主义饱含着反侵略和革命色彩,无产阶级爱国主义必须坚守国际主义立场。

    资产阶级无产阶级爱国主义国际主义

    论精神需要及其与精神生活的关系

    江畅左家辉
    34-43页
    查看更多>>摘要:学界对精神需要研究较少且缺乏共识。从人类本性上看,精神需要是人类在进化过程中逐渐形成的使人超越动物从而成为真正意义上的人的高级心理需要,具有后发性、激发性、跨越性和规导性等特点。对终极事物的关切、对理想人生的向往、对人生价值的追求构成精神需要的核心结构,其支撑结构包括知识、观念、意识、情感和意志等基础心理因素,这些因素通常并不直接表现为精神需要。精神需要属于自我实现需要,是自我实现需要的核心内容或实质内涵,是其灵魂之所在。精神需要生成和满足的过程是精神生活过程,也是道德生活过程。对于精神生活来说,精神需要的开发及满足是其核心内容。

    需要精神需要自我实现需要高级心理需要精神生活

    论道德愤怒的正当性

    周谨平谭文
    44-50页
    查看更多>>摘要:道德愤怒是一种有道德意义的情感,又隐含着不道德的风险。道德愤怒的困境在于道德判断的主观性、报复过度的威胁性、人际关系的阻碍性三个方面。要走出道德愤怒的困境,需要对道德愤怒进行严格限定,厘清道德愤怒的判断标准、行为准则和人际交往意向。道德愤怒是基于正义感,反对不公平、追求公众福利的情感体验。唯有对这一情感进行有效规导,避免隐含的道德困境,才能保证道德愤怒的正当性。

    道德愤怒正义公平同情报复

    中华传统家礼文化及其时代价值

    陈延斌
    51-58页
    查看更多>>摘要:礼是基于民族心理、道德观念和风俗习惯形成的道德规范、行为准则、典章制度与文化样态,是维护家庭和社会生活正常进行的重要手段。中华礼文化内涵极为丰富,是由礼义、礼仪、礼节、礼制、礼器、礼乐、礼教、礼法、礼治、礼俗构成的体系,家礼亦然。家礼文化是传统家礼在价值理念、仪式、制度、器物以及教化等行为活动等多层面的体现,比家法、族规、家训等其他家文化形式更具有仪节的庄严性、礼义的教育性和制度的规范性等特点,在家文化和中华民族整个礼文化体系中处于重要地位。家礼文化是中国传统社会治家、齐家、教家的重要制度文化,也是当代优良家德、家风培育和公民礼仪文明建设的丰富资源。借鉴传统家礼以仪立范路径涵养公民个人品德,吸收传统家礼伦理内涵滋养良好家风与淳朴世风,继承弘扬传统家礼称情立文的撰订原则助推社会礼仪文明建设。

    家礼家礼文化礼仪文明

    墨家"兼爱"观的公益慈善伦理意蕴

    陈东利
    59-64页
    查看更多>>摘要:墨家的"兼爱"观蕴含着丰富而深刻的公益慈善伦理意蕴。这主要体现在以下两个方面:一是"兼相爱"的公益慈善伦理理念,强调应当不分强弱、众寡、贫富、智愚地爱所有的人,尤其是对那些处于弱势地位、身处困境之人施以援手、进行救助,做到"饥则食之,寒则衣之,疾病侍养之,死丧葬埋之",使"老而无妻子者,有所侍养以终其寿;幼弱孤童之无父母者,有所放依以长其身"。二是"交相利"的公益慈善伦理实践模式,认为"兼相爱"的伦理理念需通过"交相利"来落到实处,"兼而爱之"即"从而利之"。这就是说,"兼相爱"不能仅仅停留在口头上、感情上,而应当体现在"利"上,即要通过实实在在的互帮互助来体现。蕴含在墨家"兼爱"观中的这些公益慈善伦理思想,对我们在新的时代背景下应如何开展公益慈善活动和推进公益慈善伦理建设有着深刻的启迪与借鉴意义。

    墨家"兼爱"观公益慈善伦理意蕴

    当代俄罗斯伦理学学科发展与创新

    武卉昕
    65-72页
    查看更多>>摘要:俄罗斯伦理学在后苏联时代取得了学科上的长足进展。在伦理学的应用伦理转向和社会的向善认知中,俄罗斯伦理学在课程体系、教材体系和人才培养体系方面成就显著。在教学宗旨发生根本变化的前提下,俄罗斯伦理学课程体系保持了基本稳定,力求课程内部的协调一致:专业基础课、硕博课程、专业课培养指向明确,各有针对;教材建设实现了继承基础上的拓展性创新,以教材内容创新体现学科架构新方向;对哲学—伦理学专业学生和非专业学生的人才培养,均实现了内容和方法上的突破。

    俄罗斯伦理学课程体系教材体系人才培养

    阿伦特论政治判断力:自主性和多元性的融合

    李婷婷
    73-80页
    查看更多>>摘要:判断力问题是一个令人困惑的问题。20世纪的生存经验和艾希曼审判直接激发了阿伦特理论化该问题的兴趣和责任,公共领域衰败之下凸显的人类判断力危机和艾希曼个人的判断力无能,使阿伦特认识到了个人判断力及其运作的举足轻重的作用。据此,她从康德的审美判断中汲取理论资源,将判断力阐发为一种个体兼顾自主性和多元性的能力,判断主体一方面要从普遍的规则和范畴中解放出来,面向特殊的具体感性事实,自主地做判断;另一方面要在共同体中扩展心智,站在多样他人的立场上,想象他人可能具有的意见,实现一种代表性的综合。这种自主性和多元性融合的判断力通过兼容普遍性和特殊性的"范例",成为人作为政治存在的根本能力,对于现代社会中一个健康共同体的建构具有重要意义。

    判断力艾希曼自主性多元性政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