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期刊导航|文艺论坛
期刊信息/Journal information
文艺论坛
文艺论坛

江学恭

半月刊

2096-6474

chzypl@163.com

0731-84582637;84582634

410001

湖南省长沙市八一路227号

文艺论坛/Journal Commentaries on Literature and ArtCSSCICHSSCD北大核心
查看更多>>《创作与评论》(原名《理论与创作》)系湖南省唯一的创作与评论并重的大型文艺期刊,曾荣获中宣部“三创一争”先进单位、中国文联“舆情信息”先进单位、全国中文核心期刊、CSSCI来源期刊、湖南省一级期刊等荣誉,据权威机构统计,该刊影响力已跻身于中国文学期刊前20名。该刊以“繁荣文艺创作、加强文艺评论、追求湖湘气派、兼容百家风格”为宗旨,立足湖南、面向全国,坚守理想、关注当下,刊发优秀的文艺原创作品及精彩的文艺(文化)评论。
正式出版
收录年代

    习近平"德艺双馨"思想的提出、发展及意义

    樊祥
    4-11页
    查看更多>>摘要:文艺工作者的"德艺双馨"问题是习近平文艺论述思想的重要组成部分.在有关文艺工作的系列重要讲话中,他多次阐述过这个问题,历经由分论点中的次生问题到分论点再到主论点的话语位移.德艺能力的双线"提质",可以有效破除与遏制文艺工作者尤其是文艺创作者的权力专断现象,重新校正文艺坐标,确保作品的质量,从而构建动态和谐的新时代文艺图景.因此,综合研读习近平总书记有关这一问题的相关论述,不仅有助于整体把握"德艺双馨"思想提出的理论背景、提升举措以及理论意义,而且也有助于烛照当下的文艺创作.

    习近平文艺论述思想文艺工作者"德艺双馨"新时代

    习近平文艺精品力作论述的三个维度

    张锋
    12-16页
    查看更多>>摘要: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文艺的系列讲话始终强调要创作文艺精品.归纳起来,精品力作有内部、外部与中介三个维度:内部维度的内容选材要严、思想挖掘要深、艺术创作要精;外部维度要有鲜明的现实性和时代性;中介维度包括作者厚积薄发的创作和读者的"二次创作".三者相互支撑、相互融合,共同构成习近平总书记的文艺精品论,为当下的文艺创作指明了方向.

    精品力作内部维度外部维度中介维度习近平

    理论的"还原"与本土化"再造"——当代中国小说"宏大叙事"话语的多重认识维度

    房伟
    17-24页
    查看更多>>摘要:论文分析了"宏大叙事"话语的起源和流变,并结合后现代思潮的崛起,指出了其背景和问题;其次,文章以"整体观美学"为切入点,分析了小说形态中宏大叙事的审美特质;最后,从"结构性""审美性"与"中国性"三个角度,指出了中国当代小说中"宏大叙事"话语的三个本土化特征.

    宏大叙事中国小说本土化理论还原

    介入写作、现实主义精神和难度意识——兼论新时代诗歌的审美话语尺度

    刘波
    25-30页
    查看更多>>摘要:与新时期诗歌相比,新时代诗歌似乎变得边缘化了,但边缘化的处境也促使诗人们从内心的喧嚣回到创作的常态,让自己的诗歌承担起语言创造与思想启蒙之责.在这种责任意识中,对时代现实的介入变得至为重要.如何基于有感而发的写作来触及诗的力量感,就相应地要求诗人在孤独感的释放中为文字赋予某种悲剧精神,如此方可让诗歌抵达人文关怀的高度与深度.而怎样在介入现实中又不失诗意之美,让读者产生信任感,很多诗人在写作实践中挑战这一难度,并将其作为现实主义精神在新时代诗歌中的动态投射和转化.

    新时代诗歌介入写作现实主义精神难度意识

    当代文学史叙述中的"西部文学"——兼及文学史叙述的空间维度

    陈培浩
    31-37页
    查看更多>>摘要:"西部文学"是一个当代文学领域聚讼纷纭的学术议题.在"西部文学"研究内部,存在着诸如"西部学""以西部为方法"、围绕"西部人文话语"进行知识考古等研究方法和路径."西部文学"研究的难度在于如何避免将"西部"风景化的"西部学"误区,又避免过度强化"西部"内生主体性而沉溺于地方性美学的狭小格局.在已有的当代文学史著中,由于种种原因,"西部文学"较少获得国家文学史的关注和聚焦.事实上,国家文学史如何书写"西部",涉及的不仅是"西部文学"的问题,也是文学史叙述如何处理空间维度的问题.在已有以"思潮+文类+作家"的史述范式之外,也存在着一种以区域为方法和史述范式的可能.

    西部文学西部学当代文学史空间维度

    文学批评的同代人与同时代性——陈培浩论

    徐勇
    38-41页

    边缘如何学问?——陈培浩学术印象记

    王光明
    42-45页

    1950至1970年代工人形象与工业化叙述

    陈若谷
    46-56页
    查看更多>>摘要:从20世纪40年代开始,有关工人阶级、工业国和社会主义工业化的概念逐渐成为中国政治革命和经济建设的题中应有之义,更使得新中国工业化建设成为国民社会生活中最重要的组成部分.与之形成了某种对应关系,1950至1970年代的工业书写是国家工业政策和意识形态的表达装置.笔者通过大致勾勒工人形象和工业化叙述,考察国家如何重新分配资源,并展示在工业生产空间、时间效率规划、技术革新和科学管理方面的倾向性塑造理想中的社会主义工业化进程.

    工人形象社会主义工业化技术革新效率理性"鞍钢宪法"

    崛起与弥散:《黑客帝国》的多重"真实"视阈

    陈若谷
    57-61页
    查看更多>>摘要:电影《黑客帝国》曾经在20世纪末引发革命性的意义,它以强烈的美学风格讨论了哲学的"真实"问题.随着科技的进步,社会生活本身更多地被虚拟空间介入,物理世界对于实感的体认获得了多元深化.第四部《黑客帝国》延续了"三部曲"对认识论的探讨,也在回应时代新的文化状况.

    《黑客帝国》真实拟像矩阵元宇宙

    燕园有女已长成——若谷印象记

    韩毓海
    62-63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