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期刊导航|文艺论坛
期刊信息/Journal information
文艺论坛
文艺论坛

江学恭

半月刊

2096-6474

chzypl@163.com

0731-84582637;84582634

410001

湖南省长沙市八一路227号

文艺论坛/Journal Commentaries on Literature and ArtCSSCICHSSCD北大核心
查看更多>>《创作与评论》(原名《理论与创作》)系湖南省唯一的创作与评论并重的大型文艺期刊,曾荣获中宣部“三创一争”先进单位、中国文联“舆情信息”先进单位、全国中文核心期刊、CSSCI来源期刊、湖南省一级期刊等荣誉,据权威机构统计,该刊影响力已跻身于中国文学期刊前20名。该刊以“繁荣文艺创作、加强文艺评论、追求湖湘气派、兼容百家风格”为宗旨,立足湖南、面向全国,坚守理想、关注当下,刊发优秀的文艺原创作品及精彩的文艺(文化)评论。
正式出版
收录年代

    文艺人民性的历史传承与发展

    陈果
    4-9页
    查看更多>>摘要:人民性,是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中属于美学和历史范畴的重要概念.在我国坚持文艺的人民性的历史进程中,毛泽东时期侧重探讨文艺人民性的"民族性"内涵;邓小平时期的文艺人民性指向了"为人民服务"的美学和现实探索;江泽民时期侧重于把握媒体的政治方向;胡锦涛时期侧重于文艺人民性与党性更为深切的结合.在新时代,习近平实现了对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艺人民性的守正创新:对"文艺为人民服务"进行了新的阐释;引导人民坚定文化自信,奠定文艺创新基础;提出要打造一支适应新时代有战斗力的文艺创作者队伍.

    文艺人民性文化自信文艺创新创作队伍

    习近平关于文艺工作重要论述的哲学特征

    王瑞王贤斌
    10-16页
    查看更多>>摘要:习近平在中国文艺工作的系列论述中,全面分析了新时代中国文艺工作中存在的问题,阐述了新时代中国文艺工作的基本内容,系统地概括了中国文艺工作的基本特征.习近平阐释的新时代中国文艺工作的主要特征,蕴含着丰富的马克思主义哲学思维.新时代,中国文艺工作需要继续坚持和巩固党的全面领导,这体现着文艺工作整体性的哲学特征.在新时代,中国文艺工作要以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为工作导向,文艺创作要成为民族复兴的精神先导,充分反映民族复兴的伟大征程,这展现了文艺工作具有实践性的哲学特征.文艺工作的向前发展必须具备开放性的哲学特征,在坚持开放性的同时也要谨慎对待突变性,正确把握好文艺创作的突变性和文艺工作价值本质的辩证关系,使文艺工作在开放的环境中朝着正确方向突变进而得到创新和发展.文艺工作在创新的过程中还要保持与人民群众的相关性,在文艺工作的实践中坚持和维护马克思主义文艺思想的哲学特质即人民性,在坚持人民性的同时走向发展,在守正中得到创新;使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艺工作在发展中维持人民要素的基本稳定,在创新中得到守正,使我国文艺工作在发展中实现动态平衡.

    习近平文艺观新时代文艺工作马克思主义哲学哲学特征

    写好新时代的"山乡巨变"

    韩少功蒋祖炬
    17-20页

    东亚四季美学观念的形成及其拓展

    蒋述卓
    21-29页
    查看更多>>摘要:四季意识是东亚文学艺术的深层文化因素,它渗透并联系着东亚民族的宇宙观、时间观、历史观、伦理观、人生观、命运观.本文揭示了四季观念与东亚民族美学意识的形成,也具体论述了四季观念及其所展开的"月令图式"在东亚文学艺术作品叙事结构、人物关系与人物命运叙事中展开.探讨东亚四季美学的形成及其拓展,有助于我们进一步理解东亚文学艺术风格和特征的形成,进一步理解东亚美学的独特形式和美学建构的奥秘.

    四季意识岁时节令月令图式东亚美学叙事

    文化诗学的建构与实践——蒋述卓教授访谈录

    彭如诗
    30-36页

    建构中国本土的"文化诗学"理论——论蒋述卓教授的文艺学思想体系

    凌逾
    37-43页
    查看更多>>摘要:建构文化诗学理论,意在解决中国文化的实际问题,化用西方理论为我所用.蒋述卓教授的文化诗学话语体系注重研究化与变,以跨界法建构,在满足本土需求中找到文化的新表达法,注重"本土化"研究的在地性、实效性,展望未来文艺学、文化诗学的本土化,立足于审美判断和美学研究基础之上进行文化哲学分析,也关注智慧城市、数字经济、新媒介文艺建构等前沿议题.

    中国文化诗学跨界法本土论化与变

    "自我"的厚度与限度:林棹长篇小说论

    牛煜
    44-51页
    查看更多>>摘要:林棹的长篇小说《流溪》和《潮汐图》是近两年中国文学极为重要的收获.本文通过对这两篇小说的文本细读,重点分析了林棹小说的美学特质及其具体的文本生成语境.在对两篇小说主题(分别是私人的"感官教育"和对历史的"感性重构")探讨的基础上,指出原子化的"自恋主义"时代"感性"话语在进入不同的主题领域时的美学洞见与限度.

    林棹《流溪》《潮汐图》美学风格文本生产

    "转业之谜"的阐释潜力:对沈从文研究的反思

    牛煜
    52-57页
    查看更多>>摘要:沈从文的文学创作横跨中国现代文学和中国当代文学两个文学史时段,其创作成果也就"顺理成章"地分属于两个学科.文章通过对"沈从文转业之谜"这一极具象征性和症候性的事件的阐释和分析,力图呈现沈从文文学"经典化"的路径与历时过程;并以"转业事件"为阐释契机和参照点,反思沈从文研究的范式转型及每一研究阶段的"洞见"与"不见".

    沈从文研究"转业之谜"阐释学价值研究综述

    关于牛煜:表格之外的评语

    王尧
    58-59页

    垄断资本、传统文化的观念及其美学消费——日本市场的文化分析与中国电影的境遇

    陈林侠
    60-69页
    查看更多>>摘要:"制作委员会模式"在促进日本电影产业发展方面具有重要的作用.它从全产业链的顶层设计来策划、确定关于电影的项目课题,风险已然降到最低.这种"去电影化"的商业逻辑与"保守"的资本本能决定了 日本市场的消费趣味及其电影文本的审美特征.玄幻类型的动画片在日本市场独占鳌头,说到底,这是日本文化的传统(神道教、佛禅文化、儒家)与现代(实用主义的经验论)混杂并行所致:传统文化在心理、精神层面上,近乎顽固地发挥着重要功能.因此,中国电影在日本市场虽然在当前遭遇危机,但从理论务虚的角度说,由于传统文化及其美学形式的亲缘性,反而存在获得日本观众认同的可能.

    日本市场制作委员会模式中国电影传统文化美学形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