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期刊导航|理论月刊
期刊信息/Journal information
理论月刊
理论月刊

张国强

月刊

1004-0544

llyk1@sina.com

027-87813665;87812386;

430070

武汉市武昌紫阳东路45号

理论月刊/Journal Theory MonthlyCSSCICHSSCD北大核心
查看更多>>本刊始终坚持正确的政治导向和服务方针,在研究、宣传马克思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方面,在研究和宣传我国改革开放方面,都做出了突出贡献,受到国家和湖北省有关部门的充分肯定和广大作者、读者的广泛欢迎。
正式出版
收录年代

    社会主义文化边界的研究对象论析

    刘旺旺俞良早
    5-12页
    查看更多>>摘要:社会主义文化边界是一个新的话语,不仅作为一个理论命题成立,而且是一个极具现实性的课题.它的研究对象包括:社会主义形态文化区别于其他社会形态文化的界限;社会主义整体结构中经济、政治与文化的界限;社会主义文化发展中政策方针的适用边界;社会主义文化发展中的"阵地意识"与"界限意识".它的研究价值在于:文化认知上,力求实现"心中有边界";文化实践上,力求践行"时时敬边界".

    社会主义文化边界阵地意识界限意识

    第三个历史决议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的界定与认知

    张博卡
    13-19页
    查看更多>>摘要:党的十九届六中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党的百年奋斗重大成就和历史经验的决议》(以下简称"《决议》")对新时代进行了重点阐述,为理解新时代提供了重要遵循.从时间上限看,《决议》明确了新时代的历史起点是党的十八大,这是由党的十八大在新时代的历史内容、奋斗方向、主要矛盾上的共同作用决定的;从历史分期上看,《决议》明确了新时代有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和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这样两个分期,这不仅有规范的文献支撑还有深刻的科学依据;从历史意义上看,《决议》界定了新时代之于民族复兴的历史意义,这主要是由制度保证、物质基础和精神力量构成.

    新时代历史起点历史内容历史分期历史意义

    现代性的构成、危机及重建——哈特穆特·罗萨现代性批判理论探析

    刘文颖
    20-26页
    查看更多>>摘要:在哈特穆特·罗萨看来,现代性动态稳定的结构原则与扩大主体可控范围的文化原则驱使着现代主体与世界之间产生了一种进攻关系.动态稳定原则的增加要求以及文化上扩大可控范围的欲望同共鸣本身的不可控性相矛盾,这使主体与世界的关系变得不受掌控.主体只有摆脱占有、支配和控制世界的进攻模式,进入基于自我效能和互相回应的共鸣模式,才会走向以适应性稳定为原则的后增长社会.

    现代性世界关系共鸣后增长社会

    国内基层协商民主研究的热点主题与演进趋势——基于CiteSpace的知识图谱分析

    范逢春袁玲
    27-40页
    查看更多>>摘要:基层协商民主作为社会主义协商民主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新时代建构现代基层治理体系和推进国家治理能力现代化的重要论题.以2003—2022年CSSCI数据库收录的458篇基层协商民主文献为分析样本,应用文献计量法和可视化工具CiteSpace,构建国内基层协商民主研究的科学知识图谱,直观系统地展现热点主题、研究脉络、前沿趋势等.研究发现,国内基层协商民主研究自党的十八大以来呈蓬勃发展态势,热点主题涵盖基层协商民主的价值理性、运行模式、制度绩效和推进路径等维度.纵观研究脉络,中国基层协商民主研究经历了探索初创期、深入发展期和内涵提升期三个重要阶段,研究内容拓展与热点转移具有鲜明的政策导向特征,体现了广泛、多层、制度化的发展趋势.展望未来,既要拓展研究视野,构建系统性知识体系,也要持续关注和提炼中国故事,为中国特色基层协商民主实践提供系统性、战略性、前瞻性的理论支撑.

    基层协商民主热点主题演进趋势知识图谱

    全过程人民民主:提出动因、本质内涵与价值影响——基于海外学界积极认知的研究综述

    刘诗铭
    41-47页
    查看更多>>摘要:全过程人民民主是海外学界研究中国的新视角.目前海外学界主要围绕全过程人民民主的提出动因、本质内涵以及价值影响等方面展开较为集中的研究,并在整体上形成积极的认知和评价.海外学者认为,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本质要求、立足中国本土的实践探索和世界经验的有益借鉴、解决国内阶段性问题和实现长远目标的重要途径、应对西方民主挑战和充分释放中国民主巨大优势是全过程人民民主提出的主要动因;全过程人民民主的特点在于"全",优势在于"过程",本质在于"人民",是一种治理取向的新型民主形态;在未来发展中,全过程人民民主将"中国之治"推向更高境界,为创造中国式现代化新道路提供保障,也为世界民主发展道路提供"中国经验".

    海外学界全过程人民民主提出动因本质内涵价值影响

    从乡土中国到乡愁中国:理解中国社会变迁的一个视角

    黄振华常飞
    48-55页
    查看更多>>摘要:当下中国正处于急剧的社会变迁之中,对这一过程加以充分认识和理解是推进大国善治的重要前提.从历史上看,"乡土中国"构成传统中国社会的底色,其以土为生、以文化人、以德为重的基本特征长期规制着中国社会的形态及其演化过程.然而,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尤其是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社会进入急速的现代化进程中,大量的现代性要素渗透进乡村社会,日益消解了"乡土中国"的传统底色,并呈现"乡愁中国"的现代面向."乡愁中国"是"乡土中国"向现代中国转换的一个历史阶段,具有过渡性特征."乡愁中国"对于理解中国社会变迁具有双重意义.一方面,"乡愁中国"蕴含着当下中国在急速现代化进程中的张力和反思.其原因在于,现代性要素的注入尽管在很大程度上改变了中国社会的面貌,但同时也遭遇了乡土"褪色"的潜在挑战.另一方面,"乡愁中国"也蕴含着对中国传统价值的重新发现过程."传统"与"现代"并不是截然二分的,在推进现代化的过程中应当高度重视历史传统的内在价值,并建立现代与传统的有机联结,进而确立新时代中国社会发展的历史方位.

    乡土中国乡愁乡愁中国社会变迁

    在乡村振兴中"留住乡愁":价值、困境与路径

    王怡涵何得桂
    56-64页
    查看更多>>摘要:乡村振兴既要积极塑形,也要注重铸魂.进入新时代,乡愁已经从个体意义的情感型乡愁上升为社会和国家层面的治理型乡愁.以新型城镇化导向的乡村建设对传统村落文化传承产生消极影响,人口外流导致村落空心化和成员身份认同弱化,行政推动型移风易俗对传统文化传承造成一定程度的冲击.积极应对乡村振兴进程中留住美好乡愁所面临的挑战,需要超越"资源维度"和既有做法,更多地考量"治理维度"并创新路径.基于乡村社会基础和发展趋势,留住乡愁应着力从协同治理、下沉式治理、参与式治理、属性治理等维度推进.在实践中,要坚持以党领共治推动乡愁场域的打造,在遵循客观规律的基础上充分激发乡村文化振兴的内生动力.要把留住乡愁作为重要民生问题,重视围绕乡村居民内在需求而重塑乡愁治理新格局,充分发挥乡村居民在乡愁治理中的主体作用,更好地留住美好乡愁,增强民众的参与性、获得感和幸福感.

    乡村振兴美好乡愁乡愁文化下沉式治理治理型乡愁

    空间生产:劳资关系的数字变革

    唐松
    65-72页
    查看更多>>摘要:在《资本论》中,空间被马克思当作揭露劳资权力关系的现实武器.亨利·列斐伏尔、大卫·哈维等新马克思主义学者沿袭了马克思"资本—劳动—权力"的空间思想,并以各自不同的空间理论重新阐释了劳动与资本的权力关系.在传统资本主义向数字资本主义转型的过程中,数字技术的发展带来了从物理空间形态到数字空间形态的转型,压缩了资本要素流通的时空间隔,引起劳动对资本从属关系的数字变革.数字资本对劳动的占有、支配和控制呈现出明显的技术权力特征,出现了劳动对资本主体性产生迷恋的异化现象.尽管如此,数字空间的普遍智能也让劳动主体得以突破空间限制,客观上使个体联合为共同体成为可能,而这有助于维护劳动主体自身的劳动价值,构建良性互动的数字劳动空间.

    资本劳动权力空间数字变革

    城市环境史视角下的空气污染治理及其对实现"双碳"目标的启示

    阮晓逖
    73-81页
    查看更多>>摘要:城市环境史作为环境史学科中的新兴领域,有着重要研究价值,其中以对城市环境污染问题的研究最为突出.在城市的诸多环境污染问题中,空气污染是最具典型性和代表性的,它的形成和治理能够集中体现城市环境问题的各个方面.纵观历史,人类的排放行为和自然地理的环境构成了环境污染形成的物理维度,社会对于污染的认知与建构构成了环境污染的社会维度.世界各国在治理空气污染的历程中,根据自身的不同情况,以政策和法律为主线,以经济的考量为支撑,运用了多种方法,走出了不同道路,积累了应对空气污染的经验.如今,面对气候变化威胁,人类排放的二氧化碳被认定为一种新的大气污染物,多个国家提出了碳达峰和碳中和的"双碳"目标.在此背景下,回顾空气污染治理史可以为当下带来诸多启示.

    城市环境史空气污染碳达峰碳中和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数字化:逻辑进路与实践创新

    周建新
    82-88页
    查看更多>>摘要: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的根与魂,是中华文明的智慧结晶,对于赓续民族文明血脉具有重大意义.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保护与传承任重道远,数字化为其守正创新提供了千载难逢的机会.数字化所具有的资源整合性、多元性、广受众性等优势,能很好地打破传承理念碎片化、传承手段单一化、传承体系断层化等困境,这使得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与数字化的互嵌发展不仅必要而且可能.数字化所带来的文化数据整合、文化空间共享、文化沉浸传播、文明交流互鉴等创新路径,有助于推动文化资源整合、文化空间延展、文化体验深入、文化互鉴畅达,促进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创新性转化、创新性发展,让中华文化在当代真正焕发生机与活力,在国际文化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数字化互嵌发展文化竞争